国外中小学创新教育刍议_创新教育论文

国外中小学创新教育刍议_创新教育论文

国外中小学创新教育摭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江泽民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这是对现代教育性质和功能的高度概括。为了深入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把教育办成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我们有必要对国外中小学创新教育进行学习和借鉴。

一、历史、渊源流长

创新是人类诞生以来最古老而又最现实的问题。创新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人类社会和整个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综观教育发展的历史,创新教育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启蒙阶段

教育具有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社会过程。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是一部创造的史诗,创新使人类社会获得了文明和发展,人类的创新是教育的结果。创新教育是整个人类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把人类教育史比作一条长河,那么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就是这长河中的颗颗明珠,创新教育就是这些明珠的光芒。在十八世纪之前,虽然创新教育没有从整个教育体系中分离出来,但教育家在他们对教育的论述中包含了大量的有关创新教育的真知灼见。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要求启发学生去寻找正确的答案,主张教师成为使学生产生新思想的“产婆”。

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强调要教给学生研究学问的方法。法国十六世纪著名教育家蒙田主张教学方法要实行启发式,发展儿童的自动性、创新性和好奇心。

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反对教学上的权威原则——只要学生盲从,不要学生理解。

2、形成阶段

创新教育的形成经历了坎坷的发展。创新教育的形成是与创造力和创造发明的心理研究联系在一起的。

早在1898年想象和创造力的先驱、法国心理学家波扬认为:“迄今我仍仅仅获悉了创造发明的一般情况。”

为了探索创造力和创造发明的奥秘,许多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各自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开展了研究。

笛卡尔和斯宾诺莎把创造力与理解力、逻辑思维联系在一起,休谟从经验主义心理学出发,认为创造力是邻近、相同或相反事物结合的产物。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格式塔心理学家马克思、韦特海默发表了《创造思维力》一书,分析研究儿童、成人和名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的创造思维,提出了对创造力的独特见解,这是对创造力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07年哲学家柏格森发表了《创造进化论》,从理论上论证了创造对人类生活的重大意义,强调“我们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每一瞬间都是一种创造”。

1908年法国科学家彭加勒撰写了《科学与方法》,因此,对创造的研究成了本世纪的时尚。随着理论研究,一门新型的教育学科诞生,这就是创造学,它将创造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教育活动,产生了创新教育。

最早把创新教育的实践落到实处的是美国,193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举办了创新培训班。

3、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纪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教育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在理论研究上,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对创造力作了系统的对比研究,首先制订了创造力的测验。

80年代末,许多学者在总结、借鉴以前关于创造力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验研究,提出了关于创造力的新认识、新理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斯腾伯格1988年提出的“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以及他与洛巴特1933年提出的“创造力多用理论”。在实践上,对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有新突破,美国、日本等国的著名企业提出了开发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初步形成了系列训练的方法。他们建立了创造力开发研究中心和咨询公司,开设了创新训练课程,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当今世界的多元化、一体化和信息化的特征源于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部分——创新正在生活的每一角落里全面铺开。创新能力的开发已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实力。因此各国对创新能力的开发越来越关注。如:

美国总统提醒人们:“我们正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亟须一种新的创造精神的时代”。日本人也提出:“独创是国家兴亡的关键”,开发国民的创造力是“走向21世纪的道路”。由此可见,开发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对人提出的要求,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

二、目标:培养创新人才

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制订目标体系。

在制订目标体系之前,必须弄清创新的概念及其特征。

韦特海默在《创造性思维》一书中指出:“创造性过程通常是这么一种形式,为了获得正确的认识,开始重新怀疑,并重新研究一切”。

J.E.德雷夫达尔认为:“创造力是人产生任何一种形式的思维结果的能力,而这种思维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的。”

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能力有不同的解释,一般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创新概念,是人们(包括儿童)在各自领域,以同样的质和量的水平,产生新东西(包括思想、观念)的活动方式。

狭义的创新概念则是产生前所未有的新东西的活动方式。

不管狭义的,还是广义的,“新”总是创新的根本特征。

国外发达国家围绕这个“新”字构建创新教育目标。他们把目标定位于培养既有现代知识,又有创新能力、品德高尚、体魄健美、身心发展良好的现代化的新人,即善于适应变化和创新的新人上,如:

日本人提出,教育要成为“打开能够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力大门的钥匙”,“教育要适应技术新时代而提高学生的人格品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谋划能力和创造性智力以及为创造而进取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使受教育者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

美国人则强调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释放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骨髓中都充满未来思想和未来意识的人”和“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

英国人在《学校课程框架》中提出了发展创新思维,了解世界群体和个人,养成正确道德观念等教育目标要求。具体来说,创新人才具有这几方面素质:

(1)创新意识,包括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乐于创新等;

(2)创新思维,包括创造性想象,积极的求异思维;直觉思维、敏锐的观察力,敏捷而持久的记忆力、良好思维品质等;

(3)创新技能,包括获取、处理信息的技能,动手操作、与他人合作,善于捕捉灵感技能等。

对于上述问题,日本心理学教授宫城音弥从他的研究角度作了阐述。他认为创新素质应包括:活力(精力、魄力)冲动性、行为性;扩力(发展力、思考力和探索力);结力(组合信息能力、灵感、感知能力、联想力、构成力)以及个性等四个方面。创新首先要通过活力即身心的精力,使扩力发挥作用,扩力扩散出来的东西又依靠结力而结合。个性能调控活力、扩力和结力。

三、原则:让学生主动创新

创新教育原则是根据创新教育目的要求提出的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遵循的准则,是有效组织创新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世界各国在强调创新教育时,十分注重必须坚持一定原则,概括有关国外教育资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则:

1、规范化原则。

创新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要求。并不是一切新的都是好的。为此,各国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主张必须加强道德行为规范教育,明确创新教育的方向,这是适应未来创新社会的需要,正如埃德加尔·富尔在《学会生存》中指出的:“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P205)。

尽管各国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存在差异,但有着共性的道德规范教育,这就是:

(1)学会关心地球,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做为国际和平积极贡献的人;

(2)学会关心环境,不浪费资源破坏生态平衡;

(3)关心自己,重视生命,增进身心健康,努力维护安全,做努力创造、富有个性,有文化的人;

(4)学会关心他人,团结合作,主动为他人做好事;

(5)学会负责,不仅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还要对全球和后代负责。

2、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要求教师不是把现存在知识生吞活剥地照搬给学生,而是要在激发学生创新兴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质疑,鼓励学生去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正如日本在临教审的教育改革审议报告中指出的“不可否认,在我国的教育中严重地存在着以记忆为主填鸭式倾向”。而未来的社会中,不只是要求单纯地获得知识的信息,还必须重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创造和表达。

为了引导学生探索,国外教育家构建了不少创新教育模式,如启发学生创造思维,激发学生创造行为的威廉姆斯创造与情意模式: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吉尔福特模式;泰勒的发展多种才能模式以及由美国心理学家G.A.戴维斯的四环节创造力开发模式等等。

3、活动性原则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活动,这活动包括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激发创新兴趣、增长创新才干,发展创新人格。

美国教育测验所和大专院校委员会曾对3700所私立大学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他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中学坚持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比那些在中学光是学习的学生获得成就多得多。坚持活动性原则。

首先,课堂教学要开放,促进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学生思维活动活跃性、组织形式的针对性,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心理学家哈登通过研究,得出开放课堂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相关的结论。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如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学校有计划组织学生参观、调查,开展各种自然实验和创造发明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和科学创新的兴趣,培养儿童严谨、细致的创新态度和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

4.个性化原则

坚持个性化是促进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可以这样说,没有个性化、就不会有创新。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为了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把实行个性化作为基本价值指向和最重要的原则,并贯彻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坚持个性化原则,首先要实行教学民主化,师生之间必须建立真诚、平等、共融的密切关系;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提倡学生在共同性前提下的独特性;再次,废除给予性学习,实行自主的解决问题学习,实行知识、技能与培养创造力三位一体的教育;还有,必须使教育环境“人性化”,创设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环境。

5、终身学习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知识以人所不及预料的速度铺天盖地而来,人们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就得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样,才能创新。终身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坚持终身化学习的原则,就是要不断学习,掌握创新知识,研究探索新问题,活到老,学到老,创新到老。终身学习的思想已对国外许多国家的教育政策和规划产生巨大影响,加快了创新教育的实施。

四、保障:教师的创新形象

培养创新的人才,离不开教师,只有树立教师的创新形象,才能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国外一些国家的师资培训机构强调,创新型的教师不只使学生知道过去,尤其重视教学生去关心将来,认识明天和创造更美好的将来。创造型教师的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指导学生过智慧型生活,不仅是教学的“严师”,而且是拓展学生心灵和智慧的“人师”;

(2)以启迪智慧,开发创造力,使学生获得精神愉快为前提;

(3)唤醒学生关心未来,对未来作广泛、深入的思考,培养学生对未来的创新意识;

(4)能认识创新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具有创设促进学生创新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的能力;

(5)能提供合乎学生心理发展和创新程度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儿童创新人格发展;

(6)能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为促进学生创新作好铺垫;

(7)能在言教、身教、境教上下功夫,以确定自己的创新形象,为学生的创新提供精神导航;

(8)要树立生活轻松自如的创新精神形象,对错综复杂的多元社会能应付自如;

(9)能成为一幅创新的画像,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楷模。

标签:;  ;  ;  ;  

国外中小学创新教育刍议_创新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