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基础教育_科学论文

构建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基础教育_科学论文

构筑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基础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人文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全国高考上海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

知识大道(位于淀山湖畔的“东方绿洲”,是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它由知识大道区、科学探索区、生活实践区等八大园区组成)的雕塑群由162位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杰出人物的塑像组成.下列是其中的部分人物:李时珍、曹雪芹、法拉第、莎士比亚、伏尔泰、宋应星、黄宗羲、拉瓦锡、王夫之,汤显祖、瓦特、贝尔.请将他们按所作主要贡献的领域进行分类,填写出姓名.科技领域________,思想领域________,文学领域________.

结合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试题出现在高考试卷中,无疑给基础科学教育注入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

当前生态环境、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基因工程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已充分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例如,现代医学从生理模式走向生理、心理、社会模式;日本出现了社会理工科的新型学科;牛津大学开出了复合课程“科学与经济学”;美国则推出高科技MBA课程,其主要特点是将市场营销、金融、团队协作与机构重组设计紧密结合在一起.可见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已成为教育综合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开发和利用课程的人文资源

科学的发展过程充满生机、富于创新精神且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近代的伽利略、牛顿,现代的普朗克、爱因斯坦,他们在推动科学发展、丰富科学内容的同时也揭示了科学思想与其他知识或信仰体系——哲学、宗教、政治、文学等的关系,如果不了解早期的科学史,就难以理解科学事业的本质,以及科学与周围更广泛文化背景的关系.科学教育不应忘记学科知识以外的丰富的人文资源,特别应该注意到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理念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应关注对学生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思维习惯和科学观的培养,关注科学的精神、科学发展对人类的贡献、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等.教师不仅要传授人类已有文化.而且要为未来创造文化.这就要求教师走在时代前列,在教学中充分开发和利用科学课程中的人文资源,要用明天的眼光规划今天的教学.笔者在物理教育实践中,通过对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逐步形成了“能源与环境”、“车辆与飞行器的运动”、“安全贮存、运输和使用燃料”、“原子喷泉与原子钟”、“低温的魅力”、“刹车——汽车安全行驶的保障”、“隐形与反隐形”、“世界名画和开放性思考题”等一系列专题内容.这些课程资源,每个主题不仅涉及多个学科、学生周围的实际生活环境、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更多的涉及学科知识以外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过程中,也获得了提高和发展.

营造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氛围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者通过多样化手段可便捷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信息化时代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面对获取信息和知识途径的师生平等局面,教师手持一本“教参”作为秘密武器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学生群体获取知识的范围肯定超过教师的个体,因此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要求教师保持理智的好奇心,与学生在共同探究过程中再创造,教学相长.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与学生共享课程资源的同时,向学生提供所有获取课程资源的途径.

信息技术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性,同时也迫使教育系统开放,这样才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关系的建立.在课堂教学中,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充满人文情怀的氛围,笔者主张教师丢掉所谓的“威严”,用亲切的话语,如“你们愿意帮助我吗?”“谁愿意上来找我的错误?”可以让学生轮流来上课,教师做学生,体验师生角色互换之后的感受等.另外,可以经常在进入新课之前,用很短的时间与学生共同议论一下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感受到教师与他们是平等的.

科学大家玻尔留给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哥本哈根精神,就是那种平等、自由讨论和互相紧密地合作的浓郁的氛围,他积极营造的“使人感到繁忙、激动、活泼、欢乐、无拘无束、和蔼可亲的环境”也是今天科学和人文教育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创设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实施科学教育的主渠道,为构筑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堂教学,更重要在于创设以人为本的“问题—讨论—归纳—迁移”课堂教学过程.

“问题—讨论—归纳—迁移”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方法是由教师或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分四人或二人小组进行讨论并发言,教师将各种结果归纳并针对学生反馈的实际结果进行教学,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过程中,以此深化和拓宽基础知识.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存在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有启发性的设问和适当的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能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思维也才能具有创造性,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内部动力.

“问题—讨论—归纳—拓展”教学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问题的设计.因为,它决定学生是否对你的问题感兴趣、是否愿意投入到复习活动中,问题的提出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等.例如,“当你看到某一受力图能想到哪些情景?”与“当你看到某一情景会想到哪个受力图?”的设问方式对学生的思维来说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发散性问题的设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首先,问题要简洁、明了、适度;其次概括性强;再次,要灵活.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创设条件.

笔者曾在“气体定律的应用”一节课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有关气体的三条定律是在什么条件下推出的,在我们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方法?使用气体定律解决问题过程的关键是什么?看到P=P[,0]+Ph,P=P[,0]-Ph的计算式,你能想到哪些情景?

又如,在“实际问题与物理模型”这节课中,笔者先读了一篇学生写的小论文,将该文中所提问题作为这节课的问题提出.当听到这些取自自己的问题时,学生总是非常兴奋,感觉到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会立即投入到分析、讨论问题的过程中.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的过程是教学策划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这一过程的设计既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又能充分激发学生主体独立思考、善于创新的意识.分组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特别是在发言的时候,也要不断地变化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要有随时表达自己观点的可能.以此使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以使学生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一个人拥有的物理知识越多,掌握得越牢固,对知识作出更多组合方式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问题解决的机会就越多.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如何应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当前物理教育的重要目的.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灵活地把理性知识运用于实际,思维从抽象上升为具体,对于知识从听懂到会用,对事物环境作出可观察到的反应,从而完成掌握知识的第二次飞跃.这一环节的作用是在丰富知识结构及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深化与拓宽,所以选的应用问题应灵活,突出变化,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历史的回溯

在教育理念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主要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社会理想主义三种教育思潮.

科学主义的教育观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了解自然的规律和提高人的工作效率,重视对自然知识的掌握和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强调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自身的力量.它把传授科学知识当作教育的中心任务,把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获得职业技能当作教育的基本目标.

早在公元前400多年,古希腊的智者派就建立了启智教育的传统.教育的使命就是怎样增加人的理性、启发人的智慧、使人的行为在理性的控制下向有理、有利的方向进化.根据这样的理念,教育内容本身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智慧是否得到发展,对事物的判断力是否得到增强,这才是教育目的.他们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政治智慧和辩论术为目的,以传授辩证法(思辨之术)、修辞学(辩论之术)和文法为主要内容,奠定了西方“三艺”教育的基础.

苏格拉底将启智教育发挥到了极致,他在教育上,留给人们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他的诘难法(又称产婆术).苏格拉底的学生帕拉图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洞见”“理念”.知识并不是关于客观事物的知识,即不是关于“影像”的知识,他关心的是通过具体事物的知识达到对事物本质即理念和形式的认识.他认为知识与智慧差不多是同一概念.英国教育家洛克(J.Locke)认为,教育重要的是发现能够最有效地训练学生心智能力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育思想也不断注入新的内涵.英国思想家培根(F.Bacon)认为:获取科学知识比获取世界上任何东西都要珍贵,一切发明创造都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和永久的好处,人类的知识和力量是结合在一起的,知识就是力量.

英国的斯宾塞(H.Spencer)提出:为了直接保全自己或维持生命健康,最重要的知识是科学;为了那个叫做谋生的间接保全自己,有最大价值的知识是科学;为了正当完成父母的职责,正确的指导是科学;为了解释过去和现在的国家生活,使每个公民都合理地调节他的行为所必须的不可缺的钥匙是科学.同样,为了各种艺术的完美创作和最高欣赏所需要的准备也是科学.而为了智慧、道德、宗教训练的目的,最有效的学习还是科学.由于他对科学知识在人类生活中作用的新认识,极大提高了科学知识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使得科学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他关于科学知识的分类方法,也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课程设置,尽管20世纪有不同的课程理论流派出现,但大多数国家的课程格局基本上还是斯宾塞课程分类的延续.

斯宾塞在课程构建、内容选择上极大推进了科学教育的发展,德国的赫尔巴特(J.F.Herbart)建立科学教育的教育规范,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教学步骤的教育过程.而对我国产生影响、并延续至今的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н.А.канров)的:准备上课—复习旧知—讲授新知—巩固新知—运用新知.

自牛顿力学取得了在科学上的决定性胜利之后,逐渐使人们建立了对科学的信仰.科学主义的要点是:科学是人类文明最重要、最优秀的成果,它在人类文化中应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在教育中应处于核心地位.在对自然、社会和对人自身的研究中,自然科学的方法是唯一可靠的方法,自然科学方法运用的程度是某一学科成熟的标志.科学的方法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包括人文学科和人生面临的一切问题.科学主义促进了世界标准化、划—化的进程.科学主义在教育上的典型模式是:教育——科学知识的学习为中心,这一学习是在学校中进行的,教育的所有活动都意味着与学校联系.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受教育就意味着上学.学校的核心是班级,学习意味着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就是读书.

教育的人文主义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在找到科学主义教育观源头的同时,也可发现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滥觞.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是文艺复兴以后人文主义教育观最重要的来源.他认为,理性灵魂的生活在于沉思.也就是在于纯理论的、思辨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一切美德中最美好的.理性活动的生活即是善的行为,也是善的本质,它构成了最高的美德,也是最大的幸福,这是人生最高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人文主义教育观的现实派代表夸美纽斯(J.A.Comenius)认为,人本身就是一种和谐,人在身心各方面都存在着和谐发展的因子,教育就是要使这种因子真正得以发展.为了贯彻他的教育理想,探讨了教学过程的性质和特点,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教学原则、教学形式,建立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班级授课制,拟订了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制定了编写教材的原则和要求,使得教育的理想成为切实可行的操作性程序.

人文主义教育观的代表卢梭(J.J.Rousseau)构建了完整的自然教育思想,他认为自由是人的天然本性,人天生具有自由活动的能力,人在遵循自然的自由活动中才能得到幸福,把儿童中心的思想推到了极致.1960年代开始,由于存在主义的哲学和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潮,使得人文主义教育进入了第三个高潮.其中主要的观点是教育应该关心学生整个人,整个人的品格,最重要的是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对话的双方都是一个平等的、独立的主体.教师应帮助学生走向自我实现,而不是灌输知识或帮助学生解决特定情境中的问题.

马斯洛(A.H.Maslow)认为,自我实现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创造人格的教育,这种人格是情绪、情感、态度、价值等“情意发展”与理智、知识、理解等“认知发展”的统一.罗杰斯(C.R.Rogers)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即以学生的自由发展为中心,发明了“非指导性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完全不干预学生的思想,只起一个组织者的作用,学生自己表达、指导、评价、创造、选择,成功的教育就在于学生学会了自我表现和自我选择.

社会理想主义教育观是肯定社会既成的思想、制度、道德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认为教育的使命主要就是继承社会的传统,使人在思想、道德、品行等方面尽快地社会化.其中东方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主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西方是以帕拉图、法国的涂尔干(E.Durkhelm)等为代表的,主张维持社会的既成价值和既成规范,认为教育是传承社会价值和规范的理想手段,强调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和选拔功能,强调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知识的教育,重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控制者.

在回顾教育理念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了一个重要人物——杜威(J.Dewey),因为他将三种理念集一身.他是社会本位的主张者、典型的儿童中心的人文主义者,也是科学主义进化论者.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帕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影子,也可以看到卢梭、达尔文的精神,而后来的皮亚杰(J.Piaget)、布鲁纳(J.S.Bruner)和马斯洛又都是从他的思想中获得学术资源的.

从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社会理想主义轮流成为社会主流思潮.当国家竞争加剧、人才需求成为突出矛盾的时候,科学主义就占上风.当社会矛盾激化、人性得不到舒张的时候,人文主义就会独领风骚.而在信仰危机蔓延、国家威信受到挑战的时候,社会理想主义就神气抬头.

当前,社会的发展程度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快速提高,全球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地球村”的主题,在经过长期人文和科学的分离、学科日益分化的历程后,重新出现学科综合化、科学与人文结合的趋势.此时,科学与人文的重新结合,不是简单的回归过去、此消彼长,而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交融渗透.教育无疑是科学与人文综合的先导,必然在内容、体系、方法上呈现文理融合的趋势.将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社会理想主义教育观融合一体,进入科学教育的课堂,应该是现代教育理念在思想和实践过程中的必然趋势,而这种融合过程将是一个历史实践的过滤过程,也是人们心灵碰撞、认识深化的过程.

标签:;  ;  ;  ;  ;  ;  

构建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基础教育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