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评价_专科生论文

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评价_专科生论文

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录用与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用人单位论文,高校毕业生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2)02-0043-05

在高等教育扩大“入口”的同时,注重其“出口”政策的研究,是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此,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会同教育部有关部门,对高校毕业生择业过程及其就业后的适应状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是全国各类用人单位,以原国家教委学生司编辑的《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直属企事业单位名录》和《毕业研究生用人重点单位介绍》为主要依据,共回收有效问卷311份。本文试对高校毕业生的录用与工作适应性评价进行分析。

一、样本的基本属性

从样本的城市化程度看,如果包含沿海开放城市中的省会城市,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所占样本总量的比例超过了50%,县城、乡镇或农村所占的比例未超过10%;从样本的单位属性看,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单位、其他事业单位共占样本总量的89.4%;从行业上看,制造业占样本比例最高,为23.8%,其次是科学研究业,占16.7%,从产业结构上划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样本数比较多,第一产业样本数较少。因此,本次调查主要反映的是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和各类机关事业单位的情况。其中,样本中有一半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又约有一半是制造业。这些单位也是我国长期以来接纳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单位。本次调查样本的国有骨干单位的知识技术含量和劳动力整体素质均比较高,如66.2%的样本单位认为自身生产或服务的知识技术含量高于一般水平(仅有4.5%的认为低于一般水平),58.5%的样本单位认为本单位的劳动力整体素质高于同行业一般水平(仅有4.1%的认为低于一般水平)。样本单位的职工规模比较大,如500人以下的单位占样本总量的38.3%,500~5000人的单位占样本总量的50.3%,5000人以上的单位占样本总量的16.1%(其中万人以上单位26个,占样本总量的8.4%,10万人以上单位3个,约占样本总量的1.0%)。

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表2、表3。

表1 样本所在地区类别分布

地区类别 百分比(%)

直辖市

19.0

沿海开放城市

 16.1

内地的省会城市

29.6

其他中小城市

 25.1

县城

 5.0

乡镇或农村4.2

未答

 1.0

合计

 100

表2 样本的单位属性

单位性质百分比(%)

国家机关 3.5

国有大中型企业

50.8

国有小型企业

 1.6

学校

 2.3

科研单位 21.2

其他事业单位

 17.4

三资企业 0.6

城市集体企业

 0.6

未答

 2.0

合计

 100

表3 样本的行业属性

样本行业百分比(%)

制造业

23.8

科学研究业16.7

医疗卫生和社会福利业

 5.8

电力、煤气和供水业5.8

建筑业

5.5

邮电通讯业4.5

金融保险业3.9

农、林、牧、渔业 3.2

采掘业

2.9

教育业

2.9

出版业

2.9

批发零售贸易业

2.6

地质勘探业2.6

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1.9

交通运输仓储业

1.3

新闻业

1.3

广播电影电视业

1.3

信息咨询服务业

1.3

旅游业

0.3

体育业

0.3

水利管理业0.3

其他

 8.7

未答

 0.3

合计

 100

在今后几年,样本单位对大专以上专门人才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将会不断增加和提高。如68.5%的用人单位认为对大专以上专门人才的数量需求,将不断增加,其中占总量1/4的认为将有明显的增加。88.7%的用人单位认为今后对大专以上专门人才的质量要求将有所提高,其中占总量38.9%的认为将有明显的提高。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录用过程分析

当用人单位人才缺乏时,定期成批录用应届高校毕业生仍是其补充专业技术人员的最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其补充管理人员的重要途径(见表4)。

表4 用人单位补充大专以上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

人才补充途径专业技

 占管理

 术人员百

 人员百

分比(%)

 分比(%)

定期成批录用应届高校毕业生88.424.8

本单位职工经企业内培训后提拔

 14.852.7

本单位职工外派培训后提拔 15.420.6

随时从外单位个别调入

 20.311.3

随时从人才市场个别招聘

12.23.9

其他

 4.5 2.9

另外,用人单位录用高校毕业生的主要途径,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单位招聘、上级分配、毕业生自荐、学校推荐、职工子女。

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时的主要信息来源是学生自荐和上级安排,其次是学校,最后是社会(见表5)。将信息来源与录用途径结合起来看,“学生自荐”是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时的主要信息来源,但在实际录用途径中,其重要程度并不高,可见毕业生在择业时的压力、所耗费的精力都是巨大的;而高等学校作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实体,对其重要教育产品输出——毕业生择业,所起到的推荐作用太小,还需投入更多的精力。

表5 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的主要信息来源(可选择两项)

选项 百分比(%)

学生上门自荐46.0

上级安排

38.6

高校有关方面的推荐 28.9

学校发布的需求信息 27.3

在社会人才洽谈会获得的信息 15.1

本单位职工推荐

 12.2

专门性的人才招聘信息刊物

3.2

从职业介绍机构得到的信息

1.6

新闻媒介的零散招聘广告

 0.6

其他5.8

用人单位在录用毕业生时,对除“家庭出身和背景”外的其他各种因素(见表6),均偏向“重视”。其中,非常重视的因素主要有:所学专业、综合能力和学历层次;其次是学习成绩、外语水平和面试时的印象;其他回答“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合计超过50%的因素有:毕业学校的知名度、性格和态度、相应技能资格证书、学校或教师的评价。而性别和政治面貌相对而言起的作用较小。由此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主要考虑的还是个人业务素质、综合能力和态度。

表6 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对各种因素的重视程度

 非常 比较 一般 不太 不重 未回 合计

 重视 重视重视 视

 (%)  (%)  (%) (%) (%) (%)  (%)

所学专业

 62.1 29.9 4.8  0.3 0

3.9

100

综合能力

 44.7 40.2 7.1  1.3 0.3  6.4

100

学历层次

 43.1 43.4 6.8  1.3 0   5.5

100

学习成绩

 28.0 57.6 7.1  1.6 0.3  5.5

100

外语水平

 19.3 49.5 19.6 2.3 0.3  9.0

100

面试时的印象 14.1 57.2 16.1 1.3 0   11.2  100

毕业学校的知名度

 12.9 45.0 29.3 3.5 1.0  8.4

100

性格和态度

10.6 47.9 25.7 3.2 0.3  0.6

100

性别 8.7

34.4 37.0 7.1 4.8  8.0

100

学校或教师的评价

 8.4

43.4 30.5 5.1 1.6  10.9  100

相应技能资格证书

 7.1

48.6 28.0 4.2 0.3  11.9  100

政治面貌(是否党员) 6.8  40.5 35.7 5.5 3.2  8.4  100

家庭出身和背景1.6

6.4  34.1 28.3 18.6 10.9  100

其他 0.6

4.2

9.0  1.0 1.6  83.6  100

用人单位普遍觉得录用高校毕业生时的有关信息不能满足需求,在所定义的4个因素中,信息量太少占32.2%、查询不方便占21.9%、信息不够准确占19.9%、内容太简单占16.1%、其他占2.3%。超过半数的用人单位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归结为“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其次是“人才市场不规范”(见表7),而两者都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此外,“劳动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滞后”、“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了解不够”以及“国家急需专门人才的重点部门和边远地区得不到足够的毕业生”等问题,也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表7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最多可选3项)

 选项

百分比

(%)

毕业生的就业思想不够端正,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

 55.0

人才市场不规范,不公平竞争现象严重

 36.3

劳动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滞后

 24.8

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了解不够 24.1

国家急需专门人才的重点部门和边远地区得不到足够的毕业生 21.9

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 19.3

专门人才供大于求,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减少

17.0

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13.8

毕业生就业政策不够完善或不尽合理11.9

学校的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过于薄弱10.0

毕业生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择业行为比较多

9.6

学生对学校就业分配的依赖太强

8.7

用人单位在毕业生聘用上过于挑剔 6.1

其他

1.9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后的工作评价

1.对高校毕业生工作适应状况的评价

表8和表9的数据表明,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适应工作状况的总体评价还是比较好的(平均接近良好水平),且学历层次越高,对其适应状况和表现的评价越好。各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态度都相对较好;研究生的各项表现指标均比较好,专业知识的平均得分最高,但其创造能力不太高仍是一个缺陷;专科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也均比本科生和研究生低,则不能不说是专科教育的失败,也是社会上专科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

表8 用人单位对近3年录用的高校毕业生适应工作状况的评价

全体

 研究生

 本科生

 专科生

平均 标准 平均 标准 平均 标准 平均 标准

得分 偏差 得分 偏差 得分 偏差 得分 偏差

全体

3.79 0.58 4.04 0.72 3.80 0.56 3.49 0.75

管理人员3.73 0.63 4.07 0.72 3.64 0.72 3.43 0.75

专业技术人员

3.94 0.59 4.07 0.76 3.81 0.70 3.45 0.80

注:本表按五分制统计(5分最好,1分最差)。

表9 用人单位对近3年来录用毕业生表现的评价

全体

 研究生

 本科生

 专科生

平均 标准 平均 标准 平均 标准 平均 标准

得分 偏差 得分 偏差 得分 偏差 得分 偏差

工作态度3.88 0.71 4.00 0.78 3.84 0.69 3.85 0.68

专业知识3.83 0.62 4.31 0.58 3.97 0.64 3.38 0.75

动手能力3.49 0.70 3.78 0.75 3.51 0.73 3.36 0.82

创造和开拓能力 3.25 0.75 3.85 0.78 3.28 0.81 2.95 0.83

合作精神3.54 0.76 3.66 0.84 3.49 0.77 3.45 0.87

知识面 3.63 0.69 4.05 0.67 3.63 0.71 3.14 0.72

注:本表按五分制统计(5分最好,1分最差)。

18.2%的样本单位认为重点大学与一般学校的毕业生之间在知识和能力水平上存在着明显差距,56.3%的单位认为有一定差距,16.6%的单位认为无明显差距,另外还有9.3%的单位认为它们之间各有所长。这说明重点大学与一般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2.高校毕业生的岗位状况

在具体的工作岗位安排上,不同学历的毕业生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见表10)。研究生主要被安排在“研究、设计与开发”岗位上;本科生则主要在“研究、设计与开发”岗位、“生产技术管理性”岗位以及“行政管理”岗位上;而专科生在使用范围上比较分散,除安排在“研究、设计与开发”岗位上的比重较小外,在其他几类岗位之间比重的差距要较本科生和研究生小,主要被安排在“财务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和“操作性岗位”上。

表10 各层次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的工作岗位(复数选择)

专科生

 本科生

 研究生

 (%)(%) (%)

研究、设计与开发 10.957.641.8

生产技术管理

 37.648.911.9

财务工作岗位

 42.827.33.5

行政管理岗位

 27.731.26.1

操作性工作岗位

37.610.91.6

销售性工作岗位

21.915.81.9

其他

 7.7 8.03.9

调查数据表明,从上岗到胜任工作、从初级岗位到高级岗位所需要的时间看,也呈现出学历层次越高,适应期和成长期越短的趋势。不同性质岗位之间,适应期的差异不大。研究生从上岗到胜任其工作约需要一年半多的时间,本科生约需要两年多的时间,专科生需要两年半多的时间;从事技术工作的研究生从初级岗位到高级岗位的平均年限为五年半,本科生为八年半,专科生为十一年。

调查数据表明,在最近3年录用的高校毕业生中,仅有占有效样本总量13.9%的单位没有人辞职或调离,占49.6%的单位离职人数在5人以内,占15.2%的单位离职人数在6-10人之间,占16.1%的单位离职人数在11-50人之间,占7.0%的单位离职人数在51-100人之间,占有效样本总量1.7%的4个单位离职人数在100人以上。可见,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存在着近期录用的高校毕业生辞职或调离现象,一些单位的年轻科技人才流失现象还比较严重。辞职或调离的主要理由如表11所示,“待遇低”是新招聘的专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表11 辞职或调离的主要理由

 选项

 百分比(%)

待遇低

37.3

改变职业目标

 9.3

家庭原因 9.3

上学深造 9.0

怕吃苦

3.9

能力上难以胜任工作3.2

其他

 6.1

未回答

21.9

合计

 100

3.对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及对教学改革的期望

今后几年,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如表12所示。在样本范围内,本科生仍是用人单位的主要需求层次,其次是对研究生的需求,而对专科生及中专以下的需求则比较小。当前大多数国有单位对专科及中专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专科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表12 今后几年用人单位主要需要的毕业生层次

选项

百分比(%)

中专及中专以下毕业生 2.6

专科生15.8

本科生58.5

研究生19.3

未回答3.8

合计 100

另外,关于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上应作哪些改革,用人单位的回答列居前两位的是“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拓宽知识面”和“加强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显然,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知识面宽和动手能力强的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应当加以重视的。

表13 高校在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上应作哪些改革

选项

 百分比

(%)

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拓宽知识面 29.9

加强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20.3

加强人生观、职业道德和劳动态度方面的培养14.5

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

 12.5

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

 10.9

加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协作精神的培养 4.8

加强个人道德和修养

 2.9

其他

0.3

未回答 3.9

合计

100

四、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1.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录用

第一,定期成批录用应届高校毕业生仍是用人单位补充专业技术人员的最主要途径,毕业生就业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一是在今后几年,用人单位反映将扩展对大专以上专门人才的数量需求;二是在过去几年,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录用计划均没有完成;三是若能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将会产生相应的就业机会。从学历层次看,今后几年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主流是本科生,其次是研究生,然后才是专科生。第二,从就业形势看,毕业生择业时的竞争程度在逐步加大,其中以专科生的情况最为严峻。第三,高等学校对毕业生择业所起到的推荐作用太小。毕业生在择业时所耗费的精力太大、盲目性也大,而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作用远远不够。第四,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的主要依据是其业务素质、能力和态度。第五,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职业需求信息量太少、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和人才市场不规范。此外,“劳动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滞后”和“国家急需专门人才的重点部门和边远地区得不到足够的毕业生”问题,也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2.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评价

第一,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适应工作状况的总体评价比较好,且学历层次越高评价越好;各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态度都相对较好。值得注意的是,专科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也均比本科生和研究生低,反映出专科教育的问题。第二,从毕业生的岗位安排状况看,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存在着明显差异。第三,重点大学与一般高校的毕业生在知识和能力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四,学历层次越高,适应工作及职业成长的速度越快。第五,在一些单位存在着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流失现象,主要原因是毕业生认为所给予的待遇低。第六,拓宽知识面和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应成为整个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相对而言,专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更大。

3.初步的政策建议

第一,尽快建立国家和地方两级毕业生就业供需信息网络。信息量太少、查询不方便、不准确、内容太简单,致使用人单位、学生、学校之间缺乏沟通,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健全的主要原因。因此,面向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尽快建立并适时调控国家和地方两级毕业生就业供需信息网络,将是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重要内容。

第二,进一步加强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毕业生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若想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取得成功,一是培养的学生要有符合市场要求的过硬素质,二是要重视产品的营销方略。因此,必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设,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开发,充分发挥学校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

第三,在重点大学设立国家奖学金,以保证国家重点企业的毕业生供给,同时也解决部分贫困家庭子女的高等教育经费负担问题。实行高校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政策以来,一些地处偏僻的国家重点企业感到受冲击较大,虽然国家重点企业人才流失和毕业生分不进去的主要原因在社会大气候和企业自身方面,但教育部门在确保其优秀人才供给上则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四,大力推动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使各层次教育办出特色。从特色的构成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上看,研究生教育应更加注重创造力的培养,本科生教育要适当拓宽知识面,专科生教育则要突出应用性专业技能特别是动手能力的培养。

标签:;  ;  ;  ;  

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评价_专科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