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_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与趋势——Characteristics And Tendenc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Round the Bohai Sea,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渤海论文,经济发展论文,趋势论文,地区论文,Characteristic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本文采取坐标系分析方法,对环渤海地区在中国的现实社会经济地位、作用和影响进行客观的、科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未来的发展前景,并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进行纵横比较,提出构建中国海洋经济大格局的意见和建议。

环渤海地区对于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海洋经济时代而言,几乎占有1/2的作用和影响力,但现在远未发挥出来。改革开放18年来,较之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有相对下降的趋势,即在中国综合国力坐标系中处于不太有利的地位。这在中共14大以前有国家经济改革导向的原因,也有改革开放力度不够而导致理念滞后的关系。现在南北不存在政策导向的差距,环渤海地区业已存在的资源优势、工业优势和科技优势,在实现我国第二步发展战略的跨世纪新时期,理应作出较大的贡献。

一、环渤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现状分析

狭义的环渤海地区是指渤海海湾及部分黄海海岸的包括大连、天津、青岛等15个城市及其辖区,区内土地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7000万,每平方公里约440人,在北方是人口稠密区。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势,地势较平坦,有众多的天然良港;资源和物产丰富,主要矿产品位好,含量高,便于开采和加工,海洋化工和鱼类资源最具魅力;工业相对发达且主要是重工业;科技实力雄厚,集中了我国最优秀的工业科技人才;交通和通信系统日趋完善,可以通达国际国内的绝大部分城市。笔者曾经研究过,这一地区经济并不十分发达,相对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差距很大。如1993年人均GDP依次为4856元、11020元和6850元,其比值为1∶2.98∶1.41。近三年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递增率在16—18%之间,而环渤海是10—20%之间。如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GDP达22620元。

广义的环渤海地区应包括京、津、辽、冀、鲁五省市,因为辽、冀、鲁三省的经济重心均在沿海城市或受其制约和影响,故本文是从五省市这个角度来分析其现在和预测未来发展的。

(一)环渤海五省市在中国社会经济坐标中的地位

从表一的5组数字分析看,环渤海五省市的经济地位在全国并不具有太大的优势,以占全国17.7%的人口拥有22.5%的GDP产值,人均GDP的占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7.1%,北京、天津较高,辽宁、山东次之,河北省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6.9个百分点。五省市工业具有相对的优势,而农业平平。同年沪、苏、浙的长江三角洲三省市以占全国10.6%的人口拥有19.5%GDP,人均GDP的占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4%;地处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以占全国5.67%的人口,拥有占全国9.24%的GDP,人均GDP的占有量为全国水平的163%,港、澳相继回归祖国后,这一地区的经济地位将会发生一次突变。因为港、澳680万人口,大约拥有1800亿美元的GDP,人均26500美元。这样一比较就可以看出环渤海在我国三大经济区的地位非常重要,而当前的发展水平是相对落后的。

表1 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现状与比重表(1995年)

中国要发展海洋经济,进入国际市场经济社会,环渤海经济区负有带动三北地区经济与外向型接轨的历史责任。环渤海占有辽河、海河和黄河三大水系的冲积平原地区,系中国经济半壁江山的重要性,而现在的实力远低于应有的能力。因此,需要有新的经济启动。

(二)环渤海五省市工业经济所有制及其发展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一元化的国有经济向多元化的经济所有制变革,取得了快速发展的效果。1978年国有工业经济占77.6%,集体占22.4%,到1995年国有工业经济下降到占34.0%,集体、个体和三资合计占66.0%。五省市工业经济所有制改革方面也落后全国的进度(见表2),国有工业产值仍占全国的25.5%,比工业总产值占全国23.3%的份额高2.2个百分点;五省市国有工业产值之和7956亿元,为五省市工业总产值之和21430亿元的37.1%,高出全国水平的3.1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凡是国有工业比重小、多种经济所有制和工业经济增速就快,反之则慢。如我国重工业基地的辽宁省1978年工业产值397.6亿元,其中国有工业产值328.0亿元,占82.3%;1995年工业产值4975亿元,为1978年的12.5倍,其中国有工业的比重降至44.0%。同期浙江的工业产值由136.2亿元增至8088亿元,为59.4倍。这组数字表明原来国有工业弱省浙江,18年中其工业发展速度是辽宁的4.75倍。同期广东与福建两个原来工业弱省,其间的增速亦与浙江相近。

表2 环渤海地区工业经济所有制比较表(1995年)

注:本文资料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差距扩大的情形受到政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然而东部地区南北差距扩大的问题并未引起重视。1978年五省市GDP之和826.9亿元(其中京108.8亿元、津82.7亿元、辽223.2亿元、冀183.1亿元、鲁229.1亿元)占当年全国3588亿元的23.1%;1995年五省市GDP之和降至占全国的22.5%,相对下降0.6个百分点,比全国GDP平均增长少350亿元。

辽宁是我国最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这些年在转制变型中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反而成为工业发展最慢的地区之一。1978年辽宁的工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9.38%,1995年降至5.41%,下降3.97个百分点。但应看到辽宁在深化所有制改革中,利用原来的基础,变提具有生机和活力了。由于辽宁蕴藏着雄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在新一轮改革中成了发展集体和个体工业经济的优越条件。如1985年国有、集体、个体、三资经济所有制的比重依次为67.7%、21.7%、1.7%、2.8%,国有工业占绝对的主导地位;1995年相对应的比重改为44.0%、30.2%、15.3%、10.5%。不难看出10年中包袱最重的国有工业经济下降了23.7个百分点,而同期城乡个体工业经济增长13.6个百分点,其增幅与浙江、山东等省相若,居全国前列。

从河北省人口与经济的总量看是沿海尚未摆脱贫困的地区之一,GDP与广西一样低于全国的人均水平,工业经济处于劣势,农业可以达到自给。河北省的问题和困难在于长期以来没有充分利用境内京津两个特大城市辐射能量优势和沿海岸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总是把京津两市看成是妨碍自身发展的阻力,而不是通过积极为两市提供服务、接受辐射而变成活力和动力。近10年来,江苏通过为上海市的服务和利用技术、人才、环境优势,发展地方经济的经验,很值得河北省各级领导借鉴。这些年江苏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走在上海的前面。如1995年江苏实际利用外资达53.4亿美元,为同年上海30.1亿元的177.4%,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的第二位;1995年江苏进出口总额为1985年的9.8倍,而同期上海为5.0倍。同期河北实际利用外资6.13亿美元,为同年北京11.07亿美元的55.2%和天津15.87亿美元38.6%;1985年河北省的进出口额14.2亿美元,占全国的2.0%,1995年降至占全国的1.6%,相对下降0.4个百分点。是沿海两个下降省之一(辽宁下降3.0个百分点)。河北产业构成为21.0%、49.1%和29.9%,第一产业比重是五省市中最高的,在沿海省市中仅低于广西和福建,表明尚未进入工业化社会。

山东的经济发展是有特色的,集体经济占主导地位。1995年国有、集体、个体和三资工业经济之比为30.7%、45.7%、12.6%、10.9%。从山东的政策导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的努力程度看,后两种经济成份将会加速发展,充分发挥发展工业经济的地理和资源优势。1995年山东的GDP5002亿元为1978年229亿元的21.8倍,在沿海属于发展较快的省份。邻近条件相近的河北省同期GDP2850亿元为183亿元的15.6倍。即18年间山东的相对增速为河北省的140%,在五省市中相对增长最快,超过辽宁,居首位,成为全国仅次于广东、江苏的第三个经济强省。山东国有工业经济的比重由1978年占67.7%下降到1995年的30.7%,而且亏损面很小,这也是经济体制改革比较成功的重要经验。山东省既属环渤海经济区域,又属华东大经济区域,接受两边的辐射和吸引,出海口距韩国最近,改革开放以来较充分地利用了这些条件,使经济快速发展起来了。保持山东社会经济长时期稳定发展最成功的经验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建设,由一个生存困难、大量人口走关东的缺粮大省,而变成我国第一个农业大省,1995年农林牧渔业产值1858亿元,占全国20341亿元的9.13%,人均粮食占有量488公斤,比邻近的河北省(426公斤)人均多62公斤。

北京长期以来,依靠京畿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国有大型工业经济,1995年仍占有53.9%的份额,是比例最高的,超过全国平均比重近20个百分点,而且10多年来改变甚微。虽然所占全国的比重(3.3%)不算很大,但将进入一个转轨变型的困难时期。北京的国有工业多是50年代前苏联援建项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设备老化、技术落后、包袱过重、负债率高、改造乏力是普遍现象。作为大国的首都城市,第二产业占46.1%的份额,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北京四种所有制工业经济的比重为53.9%、20.7%、0.94%、24.6%。集体工业比重不高,个体工业没有发展起来;三资工业增长很快,可能对国有工业经济的改造有一定的作用。但北京城市载体功能无力承担大量外资工业发展。

天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滨海工业城市,自北洋政府以来就是以工业经济发展为中心。目前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6.4%、55.7%、37.9%;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为33.1%、32.1%、2.8%、32.0%,是国有、集体和三资平分秋色的局面,个体工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天津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以及规范化的服务体系,使众多外商看好天津的投资环境,因此有三资工业迅速发展的新局面。天津的经济发展不快,但从结构看相对稳定,经济开发区的发展速度和引资力度居全国50多国家级开发区的前列,成为有希望和有实力的经济生长点。天津利用港口的传统优势,在发展外同型经济方面作出较大的努力。1985年天津的进出口额占全国的2.1%,1995年上升为3.2%。在港口经济竞争激烈的条件下,10年上升1.1个百分点,相当于天津在全国平均增长情况下增加了30.8亿美元的进出口量,足以表明天津港口经济发展潜力很大。

二、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是一种资源合理配置的利益互补关系,不能以行政建制的手段和方法配置资源和分配利益,必须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调节区域内行政或法人单位的利益关系,因此不应有自封的“中心”或“主体”。但是因实力的不同,必然出现经济繁荣区或主导产业集团,在一定的时期内具有垄断性质。垄断交替的速度与繁荣区的转移,恰恰是区域社会经济进步的表现。如珠江三角洲工业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使广州市明显相对失色,距广州市20公里的佛山市迅速崛起成为中等文明城市,衬托出广州城市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相形见绌。长江三角洲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上海近年来虽然经济发展很快,GDP的年递增率达14.3%,但比起苏、浙的18—21%,也显得逊色,因上海自封为“中心”也未必使苏、浙服气。按文化渊源和板块理论而言,以辽河流域为轴心沈阳到大连一线,具有辽金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代工业的良好基础。开疆扩土的辽金文化意识底蕴,可以在新时期转化为发展自主外向型经济的原动力。1995年大连市的工业总产值1070亿元,超过沈阳、武汉、重庆等许多特大城市,居计划单列市宁波、深圳之后的第三位,成为北方耀眼的经济明珠。辽东半岛在环渤海经济区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立能力,有东北三省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广饶的腹地。大连、营口一线的港湾与山东半岛遥相呼应,是通向日本列岛和东北亚各国的桥梁,一旦摆脱了计划经济遗留的困境之后,现在的优势可以转化为更大的优势。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发展或衰落,大约是15—30年的事情,甚至更短一些。地震破坏得不堪入目的天津,80年代出现了一次复兴;日见衰落的上海,90年代重振雄风,向国际大都市迈出了公认的大跨步;原为渔民小镇的深圳市,现在成为我国第五个经济大市,且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和出口创汇稳居首位。大连的崛起,也许会成为辽东新发展的起点,有可能借助外力较为彻底地改造原有的工业结构和产品。战后日本和德国经济的高速复兴,就是借助了原来的工业基础和技术人才的储备力量。我们相信约占我国老工业基础70%的辽东半岛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会有大的作为。

京津冀是环渤海的主体,这个板块的协调和联合发展最为重要。有自身占国有工业经济11.1%的庞大基础,有约占全国20.0%的高科技人才,在质量方面是优秀的。从黄骅到秦皇岛一线有许多天然或人工的良港区,有华北和西北辽阔的腹地,是我国陆海空交通最发达的地区。但另一方面有6437万人的河北省经济又相对落后。京津虽然经济实力相对较强,但“大有大的难处”,两市在解决自身工业结构转轨改型和卸包袱问题都感到乏力,引进外资的条件和力度远不如东南沿海地区。规划这一地区的未来发展,京津冀三省市必须从地区一体化的战略高度确定自己在中国经济社会坐标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是北京必须坚决执行中央关于北京建设政治、文化和服务中心的决定,首都的工业逐步迁往津、冀的滨海地区易地改造和发展,把北京超负荷的载体功能卸下来。香港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占84.5%,而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只占47%,这是不正常的。第二,在天津3000多平方公里的滨海区实行上海浦东区的开发开放政策,引进大的产业集团对京津大型重工业进行高科技含量的改造,使产品名牌化和国际通用化。现在看来,珠江三角洲的第一轮引进,主要是香港中小型企业的转移,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命周期短的问题,现正处于以我为主的工业重组的结构性调整期;长江三角洲的第二轮引进,是以交通通信为主的技术产业,将推动我国的信息化发展;跨世纪的环渤海第三轮引进,应以高技术的重化工业为主。我国的重化工业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作为12亿人口的大国,重化工业上不去,将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现这一点,天津滨海区是首要之地,需要国家干预和地方协调相结合。发展天津滨海工业区,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淡水资源问题。其实这是现代大城市的普遍问题,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开源和高科技节能的办法是能够解决的。大工业城市都要在引水和节水工程方面进行投资,这里没有捷径。第三,河北省必须承认自己的落后,并找出原因和提出发展的新思维。河北是燕赵豪杰文化的发祥地。这种文化特征是重义舍利,散财帛聚集英雄。燕赵文化对现代河北人有什么影响,是史学家研究的范畴。但在80年代以来的南下广东、海南的大潮中,河北人的比例远低于距离更远的东北人和西北人。在广东解放初期南下干部中的河北人不少,而新一代的河北人寥寥无几。这是否可以说明河北人为“义”可以舍身赴异地,为“利”则不肯走他乡,而现代社会是在流动中寻变革和发展的,所以河北的穷,主要是观念问题。

山东是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很大的一个省,其主要特征是发展乡镇工业和农业,开始走上由穷变富的道路。集体工业和个体工业经济占58.3%,三资工业发展较快,所以国家承担的风险不大,而财税收入增加。齐鲁文化的特点是兼容和变通,在历史上是产生诸子百家之地。管仲就是百家中理财的精英。在新的历史时期,山东人的创业和敬业精神,是由经济落后向进步转化的重要原因。胶东半岛优越的海岸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个板块的主要城市青岛1995年的工业产值达939亿元,居计划单列市的第四位,为同年济南670亿元的140.1%。笔者近年几次到山东访问,觉得那里的交通、治安和生态保护和农副产品的丰富程度在我国都是一流的,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希望。山东的城乡个体和三资经济具备了较大发展的良好条件,将成为其经济的重要支柱。

我们认为环渤海跨五省市区,从地缘经济看,三个板块,各自有其相对独立发展的理由和原因,但是应该看到,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区域化、集团化的新态势,竞争与合作的新特点,环渤海地区相互间金融、贸易、港口建设和经验交流四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优势互补,显得更加重要。逐步发展跨地区的产业集团,发展中国北方优质名牌产品大企业,共同协调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对外竞争,开拓大市场,这是时代的要求。

标签:;  ;  ;  ;  ;  ;  ;  ;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_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