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软弱土质施工作业环境下混凝土水池建筑结构的施工作业处理,是影响混凝土水池建筑结构施工作业活动综合质量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围绕混凝土水池软弱地基处理基本原则和常用技术方法展开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混凝土水池;软弱地基;地基处理;基本原则;常用方法
实施混凝土水池软弱地基建筑结构的施工处理,应当遵循一系列基本的技术处理原则,并以此保证工程项目在具体建设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性。在设计建设基于软弱地基的混凝土水池建筑结构形态过程中,应当优先实施地基承载力参数水平,以及地基变形技术性能表现状态计算分析,在水池建筑结构建设点位周边存在边坡地质现象的施工环境下,应当实施边坡稳定性的计算和确定,确保整个工程项目在建设施工和投入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1]。有鉴于此,本文将重点针对混凝土水池软弱地基处理基本原则和常用技术方法展开简要阐释。
一、混凝土水池软弱地基处理施工作业的基本技术控制原则
实施混凝土水池软弱地基处理施工技术方案的设计和确定工作,应当优先保障设计人员在施工现场基本信息勘察获取层次的准确完整性。要在全面勘测施工作业现场的地质环境技术基础条件基础上,结合混凝土水池建筑结构的基本使用功能要求、设计荷载水平设定情况、建筑结构基础特征,以及作业单位建筑施工技术及其应用设备的掌握和配备水平等要素,对施工作业设计方案中具体涉及的影响和制约要素实施优化遴选和配置,并在确保混凝土水池能够稳定发挥其正常使用功能,以及安全稳定运行状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地基施工处理过程中的成本支出规模,尽量使用施工作业现场已经购置配备的建筑施工材料,缩短施工作业活动持续时间,并降低因混凝土水池地基处理施工活动而给施工作业现场周边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2]。根据上述技术控制思路,接下来,笔者将针对混凝土水池软弱地基施工处理作业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技术控制原则展开简要分析:
第一,在常规施工技术应用条件下,应当重点做好针对单一化独立设置的混凝土水池建筑结构的最大沉降程度,以及最大倾斜强度等技术参数设计和控制。而针对在具体应用于后续使用性工艺流程中,且具备相互影响和制约性工艺技术关系的不同混凝土水池建筑结构,应当重点做好各个独立混凝土水池建筑结构池体部分的沉降差状态控制,保证其能够在安全稳定运行状态的基础上,借助彼此之间在使用功能层次的相互配合,完成预期的生产工艺任务。
第二,对于混凝土水池建筑结构的地基变形程度参数的允许值设定工作而言,应当要求实际设定的参数数值充分满足后续工艺应用流程的技术特点,以及相关使用性技术标准的设定和约制条件,其中具体涉及的项目主要包含:混凝土水池建筑结构的预留余高参数、混凝土水池流入流出堰口位置的水平度参数、后续工艺流程中运用的技术设备系统的基础运行参数,混凝土水池中流入流出管道结构部分允许发生的最大变形程度等[3]。在常规施工技术应用条件下,混凝土水池建筑结构地基部分的最大沉降值参数水平应当严格控制在≤ 300.00mm 的参数范围内。
第三,如果在混凝土水池建筑结构地下埋设部分的设置空间内存在显见的地下水,应当在地基部分承载力参数水平的计算和设定过程中,注重地下水浮力作用,对实际地基承载力参数水平所所造成的影响,在通常性施工技术应用条件下,推荐在实际开展地基承载力参数水平计算过程中,将地下水位参数水平取定为年度平均最低水位,并且在实际计算地基变形参数程度水平过程中,将地下水位参数水平取定为年度平均水位。
第四,在实际开展混凝土水池建筑结构地基变形程度参数计算设定结果验算工作过程中,应当验证性考虑混凝土水池建筑结构周边构筑物,以及相关性荷载结构对已经取得的计算设定结果的影响,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周边构筑物或者是荷载结构的负荷技术条件,以及承载能力变化[4],而给混凝土水池建筑结构在建筑施工,以及工艺性运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性技术性能状态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第五,在混凝土水池建筑结构的承载力参数水平、变形程度参数水平,以及稳定性状态等项目无法严格满足施工设计指导方案,以及建筑施工技术指导规程约制的技术标准求时,应当结合混凝土水池建筑结构的综合性技术条件表现状况,采取针对性的建筑施工技术处理措施,对混凝土水池结构的地基部分实施恰当程度的加固处理。
二、混凝土水池软弱地基处理施工作业的常用技术方法
(一)复合地基施工技术
在混凝土水池建筑结构下方空间的地基土部分的承载力参数强度水平,以及变形程度无法满足基本设计技术要求时,施工技术作业人员,可以通过在已经施工形成的地基土中添加竖向增强体的方式,促使已经形成的混凝土水池地基结构逐步转型为复合地基,并以此提升地基部分的承载力参数强度,以及降低变形程度。
在混凝土水池建筑结构的施工作业过程中,具体可以运用的竖向增强体主要包含振冲碎石桩,以及水泥土深层搅拌桩,在复合地基的下方空间之内存在软弱下卧层条件下,应当重点针对下卧层部分的强度参数状态展开验算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振冲碎石桩
振冲碎石桩通常适用于粉土层地质施工技术环境、不包含排水施工作业环节且抗剪力参数强度参数水平≥ 20.00kPa 的粘土,以及主要构成成份为粘性土的素土等地基组成结构形态的置换处理,并且在完成置换施工技术处理环节的基础上,具体建设形成复合地基。
在振冲碎石桩的桩体部分构筑形成材料的选取方面,除却可以引入运用碎石之外,还可以运用卵石、角石、园砾、含石砾沙或者是矿渣,以及碎砖等含泥量参数程度水平在≤ 5.00% 的具备硬质属性且技术性能表现状态长期稳定的建筑应用材料,要将其粒径参数水平波动范围严格控制在20.00-50.00mm 区间内,并且满足≤ 80.00mm 的上限控制条件。在振冲碎石桩的具体预制过程中,要将其直径参数的取值范围严格控制在0.60m-1.00m 的控制区间内,并保证碎石桩桩体部分中被埋置在水池垫层结构平面以下空间的总体长度≥ 4.00m,在具体开展振冲碎石桩的施工埋设过程中,不同桩体结构之间的空间距离水平设定,应当严格遵从混凝土水池建筑结构的荷载参数强度、地基土部分的机械强度表现状态[5],以及变形限制奇技术要求,其通常的设计参考值波动区间为1.50m-2.50m,而且振冲碎石桩的地基处理作业空间范围通常应当大于混凝土水池结构的基底范围,而且在通常施工技术应用条件下,应当在基底部分的空间范围之外至少设定1-2 排振冲碎石桩结构,并且保证振冲孔与周边构筑物之间的空间距离应当> 3.00m。
2、水泥土深层搅拌桩
水泥土深层搅拌桩通常适用于淤泥土质条件、淤泥质土土质条件、呈现软塑状的黏性土土质条件、粉土土质条件,以及素填土土质条件等地基结构的加固施工技术处理。针对有机质含量水平较高的土质技术条件,或者是其地基结构下方的地下水具备侵蚀能力时,实际加固施工技术作业环节中获取的技术效果,应当通过实验检验的技术方法予以具体确定。
在具体开展水泥土深层搅拌桩设计工作之前,要依照桩体设计中应当遵循的强度要求,预先从将要实施水泥土深层搅拌桩施工作业活动的场地中,提取数量充足且性能表现状态稳定的代表性土样,依照不同比例的水泥添加数量,以及外掺剂添加数量控制比例,开展连续的室内性技术性能确定试验,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最优化的水泥添加量,以及外掺剂添加量参数控制标准。在通常性施工技术条件下,水泥的添加比例应当≥ 5.00%,并且其推荐的添加量比例区间为8.00%-20.00%,在此基础上,水泥深层搅拌桩的平面布置形式,应当具体依照混凝土水池建筑结构的荷载水平[6]。结构设计形式,以及地基土部分的综合技术性能状态表现特征予以具体确定,其外在形态特征可以具体被设计确定为柱状、壁状,以及格栅状等多种形态。
(二)密实施工技术
在混凝土水池建筑结构的地基土技术性能条件,无法充分满足施工设计技术方案约制的承载力参数强度,以及变形程度控制等技术要求时,应当借助静力或者是动力的技术作用形式,逐步提升地基土那部分实际具备的固结程度,以及密实程度等技术性能项目的表现状态,并以此促进混凝土水池建筑结构的地基承载力参数强度水平提升,降低地基部分的变形表现程度,并以此切实满足施工设计方案约制的相关技术项目。
1、加载顶压法
加载顶压法,通常适用于针对流塑状,或者是软塑状的黏性土质以及冲填土地质条件环境中的地基结构展开密实化技术处理。在具体应用此项技术开展地基结构处理技术活动之前,应当全面清晰考量待处理地基结构的土层分布特征、成层状态与程度表现、地下透水层结构的空间位置设定状况等技术项目,确保实际设计形成的施工作业方案能够具备充分的应用可行性。
2、强夯法
强夯法通常适用于砂土,或者是具备较低含水量的粉土、黏土、素填土,以及含有少量有机质的杂填土地基建筑结构的加固施工技术处理,在含水量≤ 50.00% 条件下,也可以对夯点周围基本排水设施的地基结构实施加固施工作业处理环节。
结语
针对混凝土水池软弱地基处理基本原则和常用技术方法,本文从混凝土水池软弱地基处理施工作业的基本技术控制原则,以及混凝土水池软弱地基处理施工作业的常用技术方法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分析,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姜洪刚.混凝土水池软弱地基处理基本原则和常用技术方法[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39(04):109-110.
[2]胡晶国,姜广胤,衣凤林,等.振冲碎石桩在软弱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特种结构,2011,28(06):20-24.
[3]郑刚,龚晓南,谢永利,等.地基处理技术发展综述[J].土木工程学报,2012,45(02):127-146.
[4]龚晓南.广义复合地基理论及工程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07,29(01):1-13.
[5]化建新,闫德刚,赵杰伟,等.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实录交流会特邀报告——地基处理综述及新进展[J].岩土工程技术,2015,29(06):285-288.
[6]王启超.道路桥梁施工中对于软弱地基的处理措施[J].交通世界:建养,2016,23(01):48-49.
论文作者:苏茂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7
标签:地基论文; 水池论文; 混凝土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作业论文; 技术论文; 参数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