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兼并中的若干财务问题

企业兼并中的若干财务问题

陆海虹[1]2013年在《对企业兼并过程中的若干财务问题探究》文中指出企业兼并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兼并失败则极有可能使企业陷入困境。只有深入分析,权衡利弊,才能取得良好的兼并效应,实现既定的目标。仅凭一时冲动,只能使企业吞下苦果。毕竟,最终还是企业自己为企业的行为承担责任。因此,有必要解决企业兼并中的财务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企业兼并的动因及其形式,然后分析了并后存在的若干财务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韩艺[2]2000年在《企业兼并中的若干财务问题》文中研究指明企业兼并是一个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取得对其他企业的控制权的经济行为。我国的企业兼并是与企业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联系在一起的,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但是,我国企业兼并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仍然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将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兼并理论和实践与我国目前的企业兼并行为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为我国企业兼并提供有益的经验启示,这便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兼并涉及到管理、会计、财务、营销等多个领域,本文则选取了企业兼并中财务领域内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即兼并的价格确定、融资方式和支付方式问题。本文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简要讨论了企业兼并的概念、动因和形式。笔者在本部分的第一章中指出,本文所说的兼并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兼并和收购的的全部内容,即包括吸收兼并、设立兼并、资产收购和股份收购。同时分析了兼并行为的发生有着追求规模效应、合理避税等多种动因,并指出我国的企业兼并还具有消除亏损、实施大集团战略等动机。第二章讨论了我国企业兼并的主要形式,即承担债务式、购买式、吸收股份式、控股式等。第二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共分为四章,对企业兼并中的价格确定、融资方式和支付方式这三个财务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第一章围绕兼并的价格确定问题展开。兼并价格是建立在对目标企业价值评定的基础之上的。企业价值的评定一般有净值法、市值法和折现现金流量法三种。兼并双方将以目标企业的价值为基础确定兼并的交易价格。笔者对我国目前的兼并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存在着兼并市场为买方垄断型、兼并市场呈现出市场分割的局面、兼并交易涉及到职工的安置等问题。这些问题再加上国有产权主体虚置的问题,致使兼并价格与目标企业价值脱节,价格确定不规范,并且很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融资往往是决定兼并活动成功与否的技术性条件,这便是第二章所讨论的内容。一般说来,兼并融资的策略大致可分为中庸型、冒险型和保守型三种。从融资渠道上来看,可供兼并方利用的融资渠道按照资金来源可分为内部融资渠道、外部融资渠道和中间融资渠道。内部融资渠道主要包括企业自有资金、企业未使用或未分配的专项基金,以及与企业应付税款和利息相对应的资金。外部融资渠道主要有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和向金融机构的借款等间接融资方式。而中间融资渠道则是企业利用自身力量获得的可以控制使用的资金来源。文章分析了不同融资渠道的优缺点和效应,并且指出企业采用哪种方式进行融资主要受到企<WP=3>业兼并动机、兼并企业自身资本结构、资本市场的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笔者接着具体分析了可供我国兼并企业选择的融资渠道---企业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并得出了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尚难以为企业兼并提供有效融资安排的结论。企业兼并融资渠道狭窄、限制多,可利用的融资工具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考虑的只可能是怎样才能获得融资,根本无法顾及各种融资方式的优缺点以及融资策略问题。第三章讨论了兼并交易的最后一个环节---支付。西方国家企业兼并的支付方式主要有现金收购、换股收购、综合证券收购和杠杆收购。几种支付方式各有利弊。企业通常在财务顾问的帮助下视具体情况和兼并计划的整体框架设计来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我国企业兼并的支付方式主要有承担债务和无偿划拨这些非真正意义上的支付方式,以及现金收购和换股收购等。文章将我国企业兼并的主要支付方式和国外的兼并支付方式进行了比较,指出我国目前的支付方式尚处于比较简单的阶段,行政色彩比较浓,缺乏资本市场上有效运作的支持。现金收购为主要方式,西方国家所盛行的换股收购、综合证券收购等方式则运用得比较少,典型的杠杆收购尚不具有可行性,从而使大规模的资本运营很难开展。针对以上三章所指出的我国企业兼并中价格确定不规范、融资渠道狭窄、支付手段单一的问题,第四章提出了一些思考意见。文章首先讨论了资本市场的发育和投资银行的作用这两个与价格确定、融资方式和支付方式息息相关的问题。资本市场构成了企业兼并的外部环境,它的价格定位职能为兼并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定奠定了基础,它的资金融通职能为兼并方迅速筹措资金创造了条件,而且兼并支付方式的多样化也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从而限制了兼并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必须大力采取措施,推动资本市场的发育,从而为企业兼并提供有力的支持。投资银行在我们所讨论的财务问题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投资银行进入我国的经济生活是近几年的事情,起步迟,其自身发育尚不完善,面临着资本规模小、资本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实力比较薄弱,难以满足兼并的需要。因此,应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从管理模式、主体构成和业务界定等方面确定我国投资银行的发展方向。同时,在现阶段可将兼并业务作为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重点之一。这是因为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是当前经济改革的重点,企业兼并是企业资产重组的一种重要方式,以资本运营为专长的投资银行应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服务。然后,笔者提出了几条具体措施建议。一是提高我国

李飞, 于殿华[3]2005年在《企业兼并的若干财务问题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一、企业兼并的风险分析 (一)由兼并企业自身原因产生的风 险 1.管理风险 企业规模的扩大,对管理者的知识 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管理协 调工作更加复杂,要求管理者迅速适应 兼并后新的经营机制。然而,原有的管理 思想和管理方法早已根深蒂固,很难改 变。如果不从管理上摆脱干扰,迅速转 变,很可能使兼并企业陷入困境。 2.资金风险 在市场经济下,一般来说,企业规模 越大,资金需求量越大。如果兼并企业没 有足够的现金,或是不能及时筹措到必 要的资金,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 3.经营风险 兼并完成后,兼并企业要对资产、人

刘国栋[4]2001年在《规范企业兼并重组中的若干财务问题》文中研究说明在许多企业兼并重组中 ,特别是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出现的财务问题 ,其中不少问题我国尚未制定相应的措施予以规范 ,这给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会计处理的规范化带来许多困难 ,也给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可乘之机。为规范重组中的会计处理 ,特提出以下设想 ,以供有

李瑞海[5]2005年在《产业效应视角下中国企业兼并问题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企业兼并(Mergers & Acquisitions简称M&A)是公司重组的重要形式,对于国家产业与经济结构调整,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我国的企业兼并活动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出现,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步伐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呈现出逐渐加剧的趋势。企业兼并作为一种企业要素资源调整的重要方式,对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也应当注意到,由于我国正处于转轨经济时期,市场机制还不健全,企业兼并活动具有特殊性,如:兼并活动中短期行为和投机性行为严重,虚假兼并和财务性兼并活动较为突出,这必然影响我国兼并活动的实际效果,甚至掩盖了兼并的实质性经济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从产业效应视角,以经济效益问题为核心,通过严格而科学的筛选,选取了1994年到2003年期间1000个左右的企业兼并样本,从多视角研究了兼并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不同兼并主体(主并方和被并方)、不同参照系(大盘和板块因素)、产业效应(产业类型、产业周期和兼并类型)、时间效应(短期、中期和长期)等,这些研究成果在时间跨度、问题的广度和宽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研究,从而有利于全面和科学地认识我国转轨经济时期的企业兼并活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第一章简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企业兼并的概念、模式和经验;并结合我国企业兼并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文研究的几个关键性问题。(2)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我国企业兼并现状和阶段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并重点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企业兼并的宏观因素和产业因素。(3)由于企业兼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经济效益,所以本文运用大量的篇幅来研究企业兼并的经济效益,第三、四、五章分别运用股价绩效法、财务绩效法和数据包络算法(DEA)评价三种手段,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企业兼并的经济效益;同时,这三个方面的研究还具有依次递进的层次关系,股价绩效研究法下的结论通过财务绩效法得到进一步阐述,而数据包络算法评价则是对财务绩效法所发现的报表性重组嫌疑结论的确认。(4)鉴于企业兼并的经济效益较差的事实,且没有明显证据表明上市公司的兼并活动是追求产业效应,而国内的企业兼并活动却快速增加的事实,第六章针对兼并动机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我国兼并的两元动机理论,即在正常体制条件下追求规模化和效率化经营,而在转轨体制特定条件下追求局部和短期利益最大化;并就产业链视角的兼并动机问题进行了分析。(5)第七章分析了通过兼并活动达到规模化和效率化经营的必要性,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认为我国企业通过兼并活动追求规模效应具有紧迫感,并就转轨经济时期规模效应和社会福利改进的一致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选取四个典型产业进行了案例研究。在上述研究内容中,本文采取实证研究范式,借助产业经济学、统计学、财务会计和数据包络算法等相关工具,基于过去十年企业兼并的数据和资料,通过大量的数据运算,针对我国企业兼并产业效应的时机、动机、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主要创新性包括:(1)企业兼并时机的研究。在宏观层面,我国企业兼并活动与宏观经济和经济自由度具有正相关性,而与股票指数的相关性较弱;在产业层面,资本密集型和Tobins’Q较高的产业发生企业兼并的频率较高,而产业成长性和产业收益率对兼并频率没有影响。(2)企业兼并动机的研究。我国当前的企业兼并具有”两元”动机,一种是在正常体制条件下追求规模化和效率化经营,这可以视为是一种战略性动机;第二种是在转轨体制下追求局部和短期利益最大化,这是一种战术性动机;由于我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政府应当结合市场经济规律对企业兼并活动进行必要的干预,以引导兼并活动达到追求产业效应的目的。(3)企业兼并经济效益的研究。在事件研究法下,短期股价绩效较好而长期股价绩效却较差,横向和纵向兼并的股价绩效较好而混和兼并的股价绩效较差;从产业特征来分析,市场集中度高、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主并方的股价绩效较好;进入壁垒较高产业被并方的股价绩效较好。在财务绩效研究法下,兼并企业的财务绩效在兼并当年迅速改善,而在兼并后一年却显著下降,在兼并后短期内财务指标的迅速变化说明兼并企业存在报表重组的嫌疑,其中被并方尤为明显;借助DEA方法对兼并企业效率评价的结果证实了被并方企业具有特别明显的报表性重组特征。(4)企业兼并社会效益的研究。针对我国企业规模较小,而效率差别较大的现状,通过非对称市场结构模型和产业链视角的兼并理论分析了兼并活动的社会效益情况,并就产业链视角下的企业兼并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选取了汽车、家电、钢铁和啤酒等行业进行了案例分析。实证研究既可以检验兼并理论,又可以指导兼并实践,对于实践性很强的企业兼并问题,实证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实证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创新点:(1)企业兼并产业效应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a)兼并时机方面,资本密集型和Tobins’Q较高的产业发生企业兼并的频率较高;(b)兼并动机方面,分析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战术性动机和追求产业整合的战略性动机;(c)兼并经济绩效方面,分析了影响股价绩效和财务绩效的产业效应因素;(2)企业兼并的经济效益研究。本文即研究了兼并的短期效益,也研究了兼并的长期效益,认为兼并的短期经济效益较好,但长期经济效益却相对差,这不仅表现的股价绩效上,也表现的财务绩效方面;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本文从过高的控制权转移收益和财务报表的虚假性重组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3)企业兼并的转轨经济特征研究。从我国企业兼并活动与发达国家企业兼并活动的对比来看,认为我国处于西方第一次兼并浪潮过程中,且具有明显得转轨经济特征,这种特征在兼并时机、动机、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总之,本文从我国企业兼并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转轨经济时期企业兼并活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意见和建议,这即有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当前的企业兼并活动,同时也有利于合理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具有一定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潘辉[6]2002年在《中小企业破产兼并的财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破产兼并活动时有发生。但是,多数未完全体现破产兼并的优势效应。纵观世界各国破产兼并失败的案例,尽管造成失败的原因非常复杂,但忽视破产兼并财务方面的工作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破产兼并中存在的财务问题主要有:破产界限的确立问题、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及选择问题、企业破产兼并的会计处理方法及对目标企业财务报表与财务问题分析。 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问题的研究,讨论中小企业破产兼并应采取的形式。探讨已濒临破产企业作为目标企业如何进行价值评估及会计处理。最后通过对兼并后企业管理和整合工作的详细介绍,使兼并后企业通过兼并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经营和财务协同效应等。 本文认为在破产兼并实践中,当被兼并企业在评估调账后仍处于资不抵债、净资产为负数的情况,会计上应将资不抵债的数额列为递延支出核算,这种处理方法有利于鼓励优势企业兼并资不抵债的企业,减少因破产而增加的社会压力。

沈征[7]2000年在《企业兼并的会计与审计架构》文中指出千禧有约,龙行世纪。时代的列车,满载着人类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驶入了新的世纪、新的千年。在举国上下喜庆千禧之际,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00年3月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在世纪之交举行的这次大会,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国务院总理朱熔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1999年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预期目标,经济结构有所调整,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取得重要进展,重点国有企业的改组继续推进,组建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企业内部改革和转换经营机制的工作进一步加强。通过兼并破产、改组联合、债转股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的亏损户,有了显著减少。这些进展无不说明了企业兼并活动的有效实施对于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脱困,对于加速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进而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效益的改善和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成效显著。朱总理进一步指出,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当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迫切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根本性措施。而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推进行业改组,以促进重点行业提高规模效益,优化布局,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由此可见,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论述不仅肯定了企业兼并活动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改组中的重要作用,更为企业兼并活动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有鉴于此,本文就从企业兼并的理论基础和实企业兼并的会升与审计架构务运作谈起,重点锨和诈泣巳企业兼并中粕计和审计问题,希望能对企业兼并的理渊究和实务操作,特别是企业兼并会计与审计架构的建立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拟分为三个篇章,八个章节,以下肘别对本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客及观点作个述。 (一) 对企业兼并理论基础的研究是构建企业兼并会计与审计架构的基础,因为只有更好地理解企业兼并的概蜘形式,企业兼并的动困和效应,企业兼并的诸多理论流派,才能从根本上 尸看清隐触现象背后的缄类型企业兼并活动的经济实质及其所导致的特殊会计处理问题,从而更准确、更合理地确定和选择会计处理方法和会于十揭示内容,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企业兼并活动的审计。同时对企业兼并实务运作的研究则是构建企业兼并会计与审计架构的相一u呆证,因为只有更好地了解企业兼并具体实施的整个过程,其具体操作的各个步骤和操作过程中的各种细节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理解企业兼并具体实务与其会计处理和会计揭示的相互关系,从而为将其进于于适当的会计反映和揭示创造条件,也对审计目的的确立和审计方法的选择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 企业兼并是市场经济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了解和研究企业兼并的历史对子理解企业兼并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无论是美国企业的五次兼并浪潮,英国企业的三次兼并热潮.还是西欧企业的兼并特色,日本企业的兼并途径和香港企业的兼并大战都是为下文企业兼并理论基础的研究进行的必要的资料铺垫。 对企业兼并概念进行严铬的界定是展开本文重点问题论述的开端,因为对企业兼并概念的界定是从构建企业兼并会子十与审计架构的角度出发的.是在对企业兼并中产权转移与重组的方式和实现产权转移与重组的出资方式综合考虑的 之上所进行的广义的企业兼井概念界定。而对企业兼并的形式分析则是明确企业兼并各种形式经济实质的基础,是选 适宜会计处理方法和做出最充分会计揭示的根本保证。 企业兼并活动本身是一种多动因驱使的综合平衡过程,但无梆式如何变化.兼并活动都摆脱不了两大原始动因,即追求利润和竞争压力。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因刺激了企业兼并的产生和迅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动因则促使企业不断地寻求兼并对象和兼并机会。企业兼并能为企业带来某种协同效应,即如果兼并咸功,合并后的公司价值一定大于原来两个公司价值的算术和,企业对各种兼并动因效应的追求正是两大原始动因发挥作用的直接表现。围绕企业兼并的动因和效应分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企业兼并理论,诸如效率理论、信息与示意理论、代理理论、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市场占有率理论等。对企业兼并动因和效应的剖析以及对诸多企业兼并理论的评价为企业兼并会计与审计架构的创建进行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企业兼并活动是实务性很强的工作,从J入司法的角度来讲,企业兼并的一般操作程序应从兼并各方确定兼并意图开始,对被兼并企业进行资产评估,进行兼并的可行栓研究,到兼并各方谈判并签订兼并协议,向政府部门报批并进行法律公证。 (二) 构建企业兼并的会计与审计架构不能脱离企业兼并活动的实践,更不能脱离我国企业兼并活动的特殊实践环境,因为选择适当的会计处理?

李光林[8]2000年在《企业产权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产权法律问题研究》是一篇关于企业产权个别制度、制度范型和一般理论的研 究论文,全文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对涉及企业产权方面的法律问 题进行系统论述,全文共分七章,依次为:企业产权概述、企业法人财产权论、企业产 权结构论、企业产权界定论、企业产权转让论、企业产权营运论、企业产权法律保护论。 由于我国企业产权问题主要是公有制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产权问题,因此 本文侧重于对公有制企业产权法律问题的论证。 第一章是企业产权一般理论的集中阐述,依次为产权的含义、产权关系、产权制度、 产权的内容、产权的特征、产权的功能与效率。本章在考察了有关学派对产权研究的基础 之上,结合自己几年来的产权工作实践,通过语义分析与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产权的定义提 出一己之见,并分析了产权的功能与特征等。 第二章是关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论述。本章从法人制度理论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 践等方面对公司制企业与非公司制企业中的“法人财产权”进行论证。对于公司制企业, 公司对其财产所享有的法人财产权实际上就是法人所有权;公司制企业所享有的财产权实 际上就是财产所有权。而公司制企业的出资人亦即公司的股东对其向公司的投资分额所享 有的是股权,这种股权是有别于财产所有权的一种新型的财产权利。公司的出资人与公司 的产权关系实际上是股权与公司的财产所有权的关系;而对于没有采取公司制的企业,由 于我国法律规定的法人制度是以有限责任为必要条件的,不承认无限公司为独立的法人企 业,因此,没有采取公司制的企业不能成为独立的法人组织,其企业所享有的也只能是企 业的经营权而不是企业的所有权。 第三章是关于企业产权结构的论述。本章分析了企业产权结构的基本含义及发展演变, 着重论述公司制企业的产权结构以及由此而成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情况,对完善我国公 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分析与提出建议。根据现代企业产权结构的特点,本章将企业 经营者产权作为单独一节加以论述,翻译借鉴欧美国家的作法并对我国目前所试行的企业 产权激励机制的实践情况进行考察论述。 第四章是关于企业产权界定的法律问题。本章首先分析了产权界定的概念、意义和原 则。“国有企业”这一词语在我国目前来说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词语,然而我国对于国有 企业的概念以及其内涵和外延迄今为止尚没有一部权威的法律法规或规章、政策加以规定, 在实践中以及人们的观念里对此认识不一。本章从产权的角度对国有企业的内涵和外延加 以界定,并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与职工产权、中央产权与地方产权等有关产权关系加以界 定。集体企业在我国是产权关系颇为复杂的企业,各种类型的集体企业产权关系也是大相 径庭,有些集体企业真假难辩,本章对涉及集体企业的政策界限及各种规定加以研究并提 出理顺集体企业产权关系的基本思路。 第五章是关于企业产权转让方面的法律问题。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产权界定、产权转 让是资源合理流动的前提,产权界定是产权转让的前提,而产权转让又是实现资源优化配 置的重要手段。产权的明确界定,不仅能够保护和合理评价稀缺资源,而且能够通过市场 竞争和产权自由转让,促进财产的动态利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产权归属只表明主体 对财产的支配或控制状态获得法律的认可和保障,并不意味着财富的增殖,社会财富的增 长是以财产的高速运动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为前提的。本章论证了企业产权转让 的含义与内容、企业产权转让的形式,并对西方国家企业产权转让与企业兼并等问题进行 考察论证, 提出企业产权转让在我国的规范化问题。 第八章是大丁企业产权营运的沽律问题。本章分析论证厂国外有关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营运的实践。提山我国国有企业产权营运的基本理论,并分祈了我国日前国有企业”产权营运的基本惰况,提山了我国国有企业产权营运的三层次运作模式。 第七章是本文的最后一章,主要内容是关了企业产权的法律保护问题。权利作为一项怯律制度离开法律的强制性保护便是毫无意义的,冈此,研究权利的法律保护比研究权利关系本乌更只有直接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本童论述了企业产权法律保护的基本内涵和法津

张寒[9]2005年在《跨国并购的理论、运作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浪潮汹涌澎湃,跨国并购活动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同时,我国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加入WTO更使我国企业直面国际竞争,外资并购和海外并购势头十分强劲。跨国并购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形式,已经成为跨国企业实施全球经营战略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跨国并购浪潮在世界范围内一浪又一浪地掀起,它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强;它不仅改变了一些旧的经济规则,同时也对21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经济秩序产生着重大影响。从目前来看,跨国并购主要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来进行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转移,但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并购也日益增多。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近年来也进行了一些跨国并购,包括中石油和中石化在海外收购油气田项目、联想集团收购美国IBM公司PC业务,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等。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企业跨国经营的进一步增加和深化,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并呈蓬勃发展之势。从历史上看,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全球共发生过五次并购浪潮。公司并购活动不断从行业内部向跨行业发展,从国内并购向国外并购发展,从发达国家向全球扩展,从最初的横向并购向纵向并购以及混合并购发展,终于汇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渐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资本流动更加国际化,兼并浪潮更是波澜壮阔,形成了第五次并购浪潮。在1987年的全球跨国并购总额不到1000亿美元,1990年为1510亿美元,而到1999年达到7200亿美元,2000年超过10000亿美元。在第五次并购浪潮中,发达国家在并购上形成明显的跨国特征,当时的跨国并购已占全球并购的1/4。到20世纪末,跨国并购已超过绿地投资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1999年达83%,2000年达87%。联合国贸发会议指出,企业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力,并且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改善企业经营的战略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强化市场地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为目的的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全球竞争激化的高度体现。鉴于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对该领域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作理论上的解释和实践中的指导。从跨国并购的理论研究来看,基于跨国并购具有外国直接投资(FDI)和并购(M&A)双重特点,国外学者对其研究主要是从FDI和企业并购两个角度分别展开,并结合本国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少关于外国直接投资和企业并购的理论。FDI理论是在传统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体部分是解释和说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学说。FDI理论的主流是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理论,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斯蒂芬·海默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垄断优势论为起源,包括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此外,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还出现了其他如反映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非主流理论,如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以及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等。<WP=4>在FDI理论的基础上,加之以交易成本理论、合同理论、激励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非对称信息理论、信息不完全理论和博弈理论等企业并购理论在最近10多年的长足发展,使得跨国并购理论的进展非常迅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领域之一。西方并购理论的不同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对并购现象作了分析和解释,其中有些分析和解释对跨国并购现象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因为跨国并购起源于国内并购;但有些分析和解释则显然不适用于跨国并购现象,因为跨国并购具有不同于国内并购的特殊性。并购理论对跨国并购动因解释的局限性表现在:首先,并购理论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形成一种完整的理论体系,用于解释国内的企业并购现象。也就是说,各种不同的理论观点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还不能全面完整地解释一般的国内企业并购的三个问题,即并购动因、并购效应和并购策略问题,所以对跨国并购解释的局限性是不容置疑的。其次,跨国并购与国内并购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而这些不同的特征并未为经济学家们在研究一般企业并购时予以考虑进去。最后,许多企业并购理论大都形成于70年代以前,而跨国并购是直到80年代后期才作为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而引起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跨国并购的影响等问题是传统的并购理论所无法解释的。除了动因理论之外,跨国并购的运作层面也是值得研究和关注的,本文对此也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总体上,本论文力图对跨国并购的理论层面和运作层面进行归纳总结,并对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所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论文第一章导论主要对论文选题的背景,国内外跨国并购理论研究现状,论文的实践意义、主体结构与框架构思、主要创新之处和采用的研究方法做出说明。论文第二、三两章对跨国并购的含义和跨国并购在整个世界的发展做了一个简要

王习农[10]2004年在《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跨国并购浪潮席卷全球,一方面加速经济全球化步伐,另一方面加速其自身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全球经济向自由化、开放化发展,而任何国家在这一国际大趋势下无动于衷都无异于自甘落后。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而加入WTO,又为我国面向全球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给我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企业如何确立新的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如何应对,从而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走向开放,将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正是以开放经济中增强我国企业竞争优势为主线,通过建立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全面研究当前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企业发展战略和政府行为取向问题。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导论:主要是在说明论文选题背景和国内外跨国并购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立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简要说明全文的主体结构和框架构思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明确本论文主要创新之处。第一章,跨国并购实践及理论: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指出当前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即国际投资以跨国并购投资为主。同时,在总结全球跨国并购实践的基础上,界定开放经济内涵,给出跨国并购概念,分析跨国并购实质,梳理当前国际上关于跨国并购动因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以国内企业并购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为基础)并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吸收利用并加以创新。本章对跨国并购和跨国新建两种FDI方式加以比较,进而说明在总体上跨国并购优于跨国新建而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方式的原因。第二章,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MCCAT):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是在评价利用国际各种跨国并购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个理论创新,目的在于架构解释跨国并购动因的一个相对统一的理论。本章核心观点在于:企业并购的动因是企业试图利用自身竞争优势通过企业并购或跨国并购去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以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和持久利润。本理论以企业客观存在市场竞争优势为前提,提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和函数,分析形成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探讨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构成、作用和选择方法,并以此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确立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代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战略目标,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为战略重点,以合作性战略、进攻性战略、防御性战略、宏微观环境相协调战略为战略方式。以下四章则以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代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外国企业并购中国企业:本章以合作性战略为指导,在归纳我国企业客观存在的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分析外国企业并购我国企业的动因和现状,指出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中重新定位,进而提出我国企业<WP=4>制度和机制创新的构想。同时强调在外资并购大举进攻的挑战下,我国企业必须加快自身并购进程,快速形成规模经济的必然趋势。在知识优势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前提下,我国企业经营战略必须作相应调整。最后,阐述通过打造我国企业竞争优势构建我国产业竞争力进而塑造国家竞争力的问题。第四章,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本章以进攻性战略为指导,在分析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动因和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指出我国企业如何利用自身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获取更大竞争优势的策略和技术问题,并对如何促进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提出相应对策。第五章,跨国并购与企业外部环境:本章以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相协调战略为指导,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注重从本国实际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着力从政府管理、法律、金融和市场等四方面探讨如何为开放经济中我国企业构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积极参与跨国并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六章,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本章以防御性战略为指导,重点论述跨国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防范、企业跨国并购防御、民族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和其他国际风险防范与控制等几方面内容,旨在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树立风险防范和经济安全意识,进一步保护和提高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研究表明,在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只有适应开放经济的要求,通过主动引进外资并购和走出去并购国外企业,通过重塑宏观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外部运行条件,不断增强经济安全意识,从而面向世界、面向开放、面向未来,确立新的企业发展战略并相应调整和改革,积极打造企业、产业和国家竞争力,才能快速赶超世界发达国家。

参考文献:

[1]. 对企业兼并过程中的若干财务问题探究[J]. 陆海虹. 现代经济信息. 2013

[2]. 企业兼并中的若干财务问题[D]. 韩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0

[3]. 企业兼并的若干财务问题分析[J]. 李飞, 于殿华. 北方经济. 2005

[4]. 规范企业兼并重组中的若干财务问题[J]. 刘国栋. 广西会计. 2001

[5]. 产业效应视角下中国企业兼并问题实证研究[D]. 李瑞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05

[6]. 中小企业破产兼并的财务问题研究[D]. 潘辉. 东北林业大学. 2002

[7]. 企业兼并的会计与审计架构[D]. 沈征. 天津财经学院. 2000

[8]. 企业产权法律问题研究[D]. 李光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9]. 跨国并购的理论、运作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D]. 张寒.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

[10]. 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D]. 王习农. 中共中央党校. 2004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企业兼并中的若干财务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