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进步与严峻的挑战--世纪之交中国妇女参与高等教育的回顾_大学论文

伟大的进步与严峻的挑战--世纪之交中国妇女参与高等教育的回顾_大学论文

巨大的进步,严峻的挑战——中国女性参与高等教育世纪之交的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严峻论文,中国论文,女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国女性高等教育事业始于本世纪初,1919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的创建和1920年北京大学首开女禁,揭开了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时代篇章。但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女性虽然有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能够得到这种机会的人非常有限。据资料统计,解放前高等教育的人口每万人为15.5人,其中女性为2.27人(注:郑晓瑛主编:《中国女性人口问题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仅占接受高等教育总人数的17.8 %。1949年,“在校学习的女大学生也不过是2.76万人”(注:齐文颍:《妇女与高等教育发展简介》,张惠芳主编:《21世纪女性教育面临的挑战》,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65~175页。)。

中国女性高等教育进入规模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宪法的保护使中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的统计数字显示了建国后五年中各级学校女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情况。

表1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各级学校女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

年代高等教育中等技校中等师范中学 小学

1949前 17.8 …… ……

195021.2 …… 26.5 …

1951…31.9 26 …28.0

195525.9 24.7 27.126.9 33.4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统计表明,女性的高等教育由1949年的17.8%上升到了1955年的25.9%,增长了8.1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当时女性高等教育发展是很快的。女性高等教育比例增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当时国家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发展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第二,国家政策和法规明确了中国女性受教育的权利。第三,女性直接参与新中国建设事业,她们自己也逐渐认识到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在《她们拥抱太阳——北大女学者的足迹》一书中,孙小礼、郭崇德和唐孝炎等教授的自述不仅揭示了女性自身意识的觉醒,而且也证明女性完全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成就。

但是中国女性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50年代末与60年代,女性在小学和中等教育所占比例普遍上升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比例却出现下降趋势。这一情况持续了十多年,直到1975年才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表2 1955年—1975年各级学校女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

年代高等教育 中等技校 中等师范中学 小学

1955 25.924.7 27.126.9 33.4

1960 24.531.3 31.331.2 39.1

1965 26.937.9 46.632.2 39.3

1973 30.838.3 38.333.9 40.7

1975 32.634.4 … 39.3 45.2

(资料来源同上)

这第二个高峰是在“文革”期间出现的,与当时的升学政策有关,那时贯彻从工农兵中选拔大学生的方针,实行免试推荐上大学,一般强调男女生的适当比例,以表明我国女性地位的提高。

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下表具体列出了这期间各级学校女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变化。

表3 1975年—1996年各级学校女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

年代高等教育 中等技校中等师范 中学小学

197532.6 34.4… 39.345.0

198023.4 37.226.039.644.6

198530.0 38.6… 40.244.8

199033.7 42.452.441.946.2

199538.5 48.362.845.247.5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中国统计年鉴》1992

《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6

该表显示1980年高等教育中女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回落,由1975年的32.6%降到了23.4%。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是这一阶段我国刚刚恢复高考,同样经过“文革”耽误了一代人,很多女性由于婚姻孩子方面的牵累无法参加高考,或者即使参加了高考也难以在激烈竞争中取胜。另外,1983年左右,社会上广泛存在脑体倒挂现象,知识分子清贫的生活与经商致富形成鲜明的对比,“教书的不如卖大碗茶的”,一时间读书无用论思潮给中国女性高等教育也造成了很大的反弹。这种反弹到了1985年得到扼制,高等学校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回升到30%。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稳步发展, 女性高等教育从1985 年到1996年也持续发展,到了1996年女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升至38.5%。

通过对表1到表3的分析我们看到高等教育中女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在建国后的47年中出现过三次高峰,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国家的政策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总体上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女性的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根据《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的统计,1996年女大学生在校人数是110.05 万人, 而建国时的1949年仅为2.76万人。

这种提高不仅体现在数量上,在质量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1981年国家颁发了新的《高等教育学位条例》,女性高等教育包括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不仅包括本专科生,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教育。下表列出了我国从1987年到1995年近十年中女研究生招生数占总数的比例情况。

表4 全国女研究生招生数占总数的比例(%)

年代 总数博士生硕士生 研究生班

1987 19.6 6.4 29.4 25.6

1989 20.2 10.521.1 27.7

1991/92

24.9 10.827.2 44.1

1994 26.9 15.129.4 34.2

1995 31.0 18.734.3 27.0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88,1990,1992

《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5,1996

从全国女研究生招生数占总数的比例情况看,近十年女研究生的培养一直稳步发展,学习的专业遍及理、工、农、医和人文社会科学,其中医科专业女性研究生的比例达到40%(注:张丽霞:《研究生教育中的女性教育》,张惠芳主编:《21世纪女性教育面临的挑战》,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与此同时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女大学生、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被选拔出国留学,她们在不同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里展示中国女性的风采。

中国女性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参与能力。以教育事业为例,女教师在各级学校中所占的比例成倍上升,高等学校中女教师所占比例是1950年的三倍多(参见表5)。

表5 1950—1996年各级学校女教师总数的比例(%)

年代 高等教育中等技校中等师范

中学

小学

195011.011.08.4 10.618.4

195518.116.813.215.418.8

196020.821.721.718.227.7

196520.6… … 27.7…

197524.424.424.424.136.3

198025.328.521.924.837.1

198526.732.832.828.139.6

198727.836.531.228.841.

199029.138.934.531.543.2

199534.243.339.936.947.4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86,1988,1991

《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6

另外,高等学校中女教师的职称层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看最近十年的统计(表6)。

在这些教授与副教授中不乏研究生导师与学科带头人,根据《中国教育年鉴》1992年的统计,研究生导师女性所占比例是14.6%。

我们再来看一下科技界的情况。在1995年“中国妇女与科技发展”座谈会上,当时的国家科委副主任朱丽兰就我国科技战线女科技工作者的现状、成就和突出贡献作的专题报告中提到在我国2300万专业技术人员中,女科技人员有800多万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35%左右。 在医学界,女性已超过50%。女工程师的比例为19%,发达国家为5~7%。女科学家当选两院院士占总数的4.8%,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这一比例高于美国的4.1%,法国的3.2%和英国的2.9%。在最新当选的201名学部委员中,有12名女科技专家,分别来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领域。我国的广大女科技工作者不仅在一般科学研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进入了高能物理、遗传工程、微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注:丁伟忠:《科技的发展与妇女的发展》,《妇女研究动态》1996年第8期。)。 这些女性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事业中是一支重要力量。

表6 普通高等学校女教师职称占教师职称总数的比例

年代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教员

198710.518.9 28.734.136.1

198910.919.4 28.936.935.4

199111.121. 30.139.734.4

199514.325.3 37.745.444.8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88,1990,1992

《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6年

二、中国妇女接受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

经历了八十年的发展,中国女性高等教育事业无论是从性别比例方面,从实际数量上,还是从发展的层次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可以说,中国妇女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中国妇女提高本身素质,把握科技发展,参与社会工作的有力基础。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女性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

第一,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参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国家的政策和政府的行政干预。面临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国女性的高等教育应如何发展值得进一步探讨。

第二,中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虽不断上升,实际数量也不断扩大,但与中国女性实际人口相比仍然很低。

第三,中国女性高等教育方面虽然也向深层次发展,能够进入深层次的女性还是非常有限,而绝对数量与实际人口相比更是微不足道。

第四,中国妇女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妇女社会参与能力,高等教育中女教师所占比例成倍上升。但越往高层次女性所占比例越低。

第五,面对新世纪的召唤,女性的自我意识、自身素质和价值取向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现状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受着各方面的制约。归纳起来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经济因素

在探讨经济与教育的关系时,肖海涛、李祖超指出:“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等无不受经济发展的制约。一定的教育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教育投入水平是相对应的,离开经济基础谈教育是不切实际的”(注:肖海涛,李祖超:《正本清源:摆正教育的社会角色》,《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的制约, 其突出表现是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NP(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应达到4%。但我国教育的实际投入1990年仅为2.3%,1994年是2.6%,1996年则只有2.44%,比1994年还有所下降。以经济发达的北京地区为例,“高等教育事业经费虽然近年来逐步增长,但人头费也占教育事业费60~80%,生均经费拨款情况与全国类似,北京地区高校普遍要自筹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办学经费,一些高校维持运转已十分困难”(注:丁伟忠:《关于当前北京高教教师队伍建设几个问题的调查和建议》,《北京高教研究》1995年第6期。)。由于教育经费短缺, 高等学校的数量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发展,同时每所高校的规模也难以扩大,这样招生数只能控制在一定规模内,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就会受到限制,势必直接影响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2.社会文化因素

从社会意识上看,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意识在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传统观念“女子无才便是德”仍有影响,很多人对女性的要求也往往是只要能识字,能写写算算就行了。由于传统意识的影响,女孩子在家庭教育资源分配中得不到或得到了却达不到所要求的水平,使她们失去了进入大学的机会。女性一旦学业和事业有成,要么以“女强人”而贬之,要么以“女博士”而讥之。在一些报刊杂志中经常有一些某某商战中的“女强人”夫离子散的花边新闻和“女博士”不理家务不懂生活的愚腐形象。这种片面的报道宣传有意或无意地误导人们对于成功女性和高层次女知识分子的认识,也伤害了女性对学业和事业的追求的积极性。女性要取得在事业上的成功,需要承受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在我们的周围是有一些女性在对事业的追求过程中放弃了家庭,这种个人对生活的不同选择无可非议。在我们的国家里更有成千上万的成功女性,在几十年的奋斗中经历了风风雨雨,她们有和睦幸福的家庭,聪明可爱的子女。而女博士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展示她们的智慧与才华,并为其家庭的幸福作出双重努力,她们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肯定和支持。但是,由于社会上的偏见和误导,一些女性不愿或不敢加入高层女知识分子和成功女性的行列。

3.女性就业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竞争机制的引入,经济效益是企业追求的主要目标,而女性由于生育问题、生理原因和体力差别,往往被企业认为是负担。有些人即便认识到女性的某些心理特征比男性对于企业的发展更有利,也不愿接受女性,女性就业难成为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不仅涉及教育层次较低的下岗女工,也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在招聘的广告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排斥女性的言辞。不少单位在接受大学毕业生时,对男性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而对女性则增加许多苛刻限制,甚至提出“宁要2分男生,不要5分女生”,或者干脆挂出“只招男生”的牌子。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经历12年的中小学教育,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以少数佼佼者的身份有幸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经过4年大学甚至再加上2至4年研究生阶段的培养, 在她们完成学业,获得学士,甚至硕士博士学位后,却发现她们一职难求,无以为业,更谈不上发挥她们的业务专长了。这种就业难问题,大大挫伤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自觉性,尤其体现在高等教育的深层次上。即便找到职业,她们也大多是在大学里从事教学与科研,部分进入科研机关。以北京大学1994年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为例,高校师资43%,科研单位20%,党政机关11%(注:张丽霞:《研究生教育中的女性教育》,张惠芳主编:《21 世纪女性教育面临的挑战》,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而高校、科研单位与党政机关的工资待遇与念完大学本科就进入各种公司的工资待遇形成巨大反差。这种高学位、高投入与低回报的情况,不但令众多的女性彷徨,男性也有同感。

4.高等教育结构本身的因素

女性的高等教育问题也存在于高等学校内部资源的利用上。国家对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在高等学校内部资源的利用分配上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师资的不能充分利用,表现在开课少,工作量低,待遇低,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一点从短期看,降低教师工作量可以或多或少的缓解学校的资金不足压力;从长远看,这是高等学校内部资源的浪费。由于待遇低,也有部分教师为家计而到校外兼职,这一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国家培养一个大学普通教师需要最低16年的时间,一名专业教师要19~22年的时间,加上其它培训甚至需要24年左右的时间。提高他(她)们的生活待遇,充分利用这些得来不易的师资资源,将会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明显的改观。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内部的整体统筹能力不足,条块分割,分配差异,辅助人员闲置,资料和设备重复配置也造成了资源的相对浪费,影响了招生数量的扩大。就拿生师比例这一项来说,1997年中国高等院校平均每位教师负担学生数是10∶1,比1996年的7.5∶1 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有很大的潜力。如果改善教师待遇,开足工作量,让他(她)们把全部精力用到校内的教学上,要比让他(她)们到校外兼职好得多。同时增强高等学校内部的整体统筹能力,减少条块分割所造成资源的相对浪费,按我国高等学校现有的师资资源和水平,无论是从人员的充分利用上,保证质量上,还是整体效益上,应达到13∶1 的生师比例水平,这将会大大提高现有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使更多的女性进入高等教育。

5.我们的教育模式与教师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女性接受高等教育

几十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以应试为中心,从小学到大学一个样,即使是9年义务教育也是围着考试转。 这种教育模式不一定适合大多数女孩的心理发展特点,而且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中小学教师这样的说法,女孩子语言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比男孩子强。所以她们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学习较好,而到了高中以后对于知识的获得更多的依靠抽象思维,女孩子就不如男孩了,在理工科方面尤其明显。这一说法的科学性有待证实,但它说明女学生在高中阶段可能有很大的心理压力,担心由于思维方式不同没有竞争力而考不上大学。所以在初中分流时,一些女孩宁可进入中等职业教育,学得一技之长,而避开高等教育,这一现象在一些中小城市和乡镇尤为突出。这也许是为什么我们在表1到表3中,看到女子的中等教育中所占比例一直高于高等教育所占比例的一个原因。然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期女性和男性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变化,在知识的获得上可能也存在不同的方式,但在智力的发展上还没有发现明显的区别。在中小学的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开发适合女性心理发展的教学模式。同时中小学教师们也应改变自己的传统意识,鼓励女性对高等教育的追求。

6.女性的自身因素

我们谈了众多影响女性的高等教育的外在因素,用辩证的观点看,外在因素仅仅是变化的条件,要充分抓住女性高等教育机遇,改善中国妇女高等教育现状还是要靠每一位女性自己的努力。在我国经济与社会都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女性在社会各个方面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怎样实现自身的最大发展,是每一个女性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这一方面,传统观念在女性的自身意识中也有所体现。社会上有一部分女性存有“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依赖心理,她们甚至放弃了自身最基本的经济独立意识。罗新关于“中国职业女性角色冲突的特点及其表现”的研究发现,认为经济独立很重要的女性仅有27.7%,55.9%的女性认为重要,有14.7%的女性竟然认为无所谓。同时我们在报纸与杂志中也经常看到一部分女性满足于眼前金钱与物质的需要,一时间“傍大款”“当二奶”成为时髦,放弃了对于教育与事业的追求。且不说赶时髦是否真正能使这些女性获得幸福,其最低的经济自主权也握在别人手里。另一方面,经济体制的改革,竞争机制的引入,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的感觉到来自社会的压力,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男性也说“物质丰富了,生活也好了,怎么还觉得活得很累。”在这方面女性不仅要承受社会的偏见,双重角色压力,也面临自身的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体现在一些女性的表现行为上是回避对于教育和事业的追求,而重新回到“男主外,女主内”的老路上去,“女子回家”便成为一时间的热门话题。这一点对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负作用。

三、21世纪中国妇女的机遇与挑战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中国女性高等教育事业,由于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女性自身的不断努力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我们也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怎样解决女性高等教育发展问题并克服其制约因素,把女性高等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更高的阶段,使中国女性能以更新的面貌跨入21世纪,是一个严峻的综合性课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21世纪将是一个现代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中心将由过去的劳动经济型转向知识经济型,所有的人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女性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第一,在知识经济型社会中,农村传统的家庭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将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生产集约化和生活方式的商品化,这一转变将为广大农村女性提供新的生存方式。第二,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的传递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及其它电子通讯方式而实现的,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在经济活动中的体力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将变得不十分重要,而女性则由于天性细腻、心灵手巧更能够适应现代技术操作的需要。第三,从社会进程看,21世纪虽然科技高度发达,但是科学的发展正由传统的“分析科学”向“综合人文社会科学”转变。这种发展趋势意味着擅长搞“分析科学”的男性在未来世纪中需要有一个观念上的转变,而这一发展趋势却适合女性的心理发展特点。第四,从社会竞争意义上看,知识经济型的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提高了对劳动者科学知识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要求,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将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而女性善于人际交流,易与他人合作的特征,在激烈的竞争中会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第五,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从不同的方面对社会管理结构产生影响,人们的社会分工将进一步得到强化。在家务劳动社会化的同时,家庭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一些社会工作(包括学习、科研、教学、商务活动、信息咨询等等)的家庭化将为女性在家中直接参与教育和各种社会事业打开方便之门。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展示了21世纪女性的机遇,怎样把握这些机遇是每一位女性所面临的挑战。21世纪对于人才的需求将是多元的、高水平的和高素质的;也就是说,21世纪的社会竞争实质上是人的知识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竞争。教育是决定21世纪妇女命运的关键。女性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掌握自己的命运,唯一的途径是发展教育。克服制约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众多因素,推动女性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从国家的角度,在整个社会意识对于妇女高等教育不利的情况下,政府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并通过立法保障妇女的就业权利,同时应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在3月18日的答记者问中, 朱熔基总理强调要加强科教工作,增加科教投入,并亲自担任科教领导小组组长,这充分表明了新一届政府对科教的重视。从教育体系内部应挖掘潜力,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扩大招生规模,并探讨适合女性心理发展的教育模式。另外,为鼓励更多的女性也包括男性进入高等教育并向深层次发展,在生活待遇上学位应与工资收入挂钩,让获得高学位的人得到实惠,让人们真正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受高等教育的优越性,这也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做法。在社会上与家庭中,人们应进一步改变“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应该充分看到不管男女,科技的高度发达,对人的知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信息时代无才不是德,而且无知无才将无以为业,无以为生,现实生活中大量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另外应充分认识到目前的女性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社会的传统意识,经济转型期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女性的优势没有被社会所认识造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情况将会改变。作为女性自身则应树立自信心,提高自身素质,克服惰性心理,牢牢把握受教育的权利,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同时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我们相信中国女性高等教育事业在国家、社会和女性自己的共同努力下会更上一层楼,并将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现代化事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标签:;  ;  ;  ;  ;  ;  

伟大的进步与严峻的挑战--世纪之交中国妇女参与高等教育的回顾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