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性精神病社区防治状况及社区康复管理模式初探论文_莫春凤

莫春凤

长沙市望城区精神病医院 410203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重性精神病社区防治状况及社区康复管理模式。方法:抽取本市重性精神病患者1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实施社区规范化防治与康复管理前后各600例,分析其防治状况以及对患者康复情况的效果。结果:实施社区规范化防治与康复管理后的观察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用药依从性、显好率、社会参与率以及肇事肇祸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实施规范化防治与康复管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重性精神病;防治状况;社区康复管理模式

重性精神疾病是世界性的严重疾病,随着重性精神病患者在社会上肇事行为的增加,社会公共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对其进行积极的社区干预、有效监管治疗刻不容缓。本文就本市精神病治疗定点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并出院回归家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1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社区防治状况与社区康复管理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本市精神病治疗定点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并出院回归家庭的患者1200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2]:患者在本市有固定住所,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且已被录入《国家重性精神疾病基本数据收集分析系统》;患者的精神病患病病程在5年及以下,且出院时病情稳定的时间超过半个月;患者经CGI-S基线评分,得分在4分及以上,危险行为评分在1分及以上;患者家属均签订《社区个案管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心血管疾病、肢体功能障碍、免疫系统功能缺陷、伴发精神发育迟滞的患者。

按照患者实施社区规范化防治与康复管理的时间顺序将其分为两组,实施规范化防治管理前后各600例,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中,男333例,女267例,患者的年龄在19岁到60岁之间,平均(33.5±3.2)岁;其中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361例,诊断为双向障碍的患者81例,诊断为偏执性精神病的患者66例,诊断为分裂性情感障碍的患者92例。

观察患者中,男330例,女270例,患者的年龄在21岁到62岁之间,平均(32.4±3.1)岁;其中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369例,诊断为双向障碍的患者80例,诊断为偏执性精神病的患者63例,诊断为分裂性情感障碍的患者88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精神疾病类型等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社区规范化防治

成立专业的社区重性精神病防治与康复小组,并对辖区内登记的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体检和全面评估,为期建立健康档案,要求妥善保管患者的档案,做好隐私维护工作,以利于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开展康复指导。同时,做好社区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线索调查,对患者疾病变化情况进行及时了解、动态掌握妥善保管。

对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定期家庭随访,与患者及患者家属保持联系,通过与其进行积极有效的交流,建立互信关系,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度、用药依从性等,在用药期间也要督促患者做好实验室检查,保证用药安全。针对患者的家庭经济情况等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减免医药费用。

建立社区应急机制,当患者发生伤人伤己或者其他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事件时,最短时间内给予相应的处置反应,避免或者最大程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1.2.2 社区规范化康复管理

心理康复指导和健康宣传教育。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多种原因,精神病患者在日常活动中难免会受到言语或者行为上的歧视甚至是侮辱,对其精神造成刺激,在社区康复管理的过程中要为其提供经济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为患者提供支持和鼓励,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尽量消除其生活中的各种思想顾虑。同时,在社区范围内进行精神病防治知识的科普与宣传,发放相关宣传手册等,提高社区居民对精神病患者的包容心、同情心以及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应对能力,建立和谐社区,帮助重性精神病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

家庭康复护理和恢复训练。指导和督促患者遵医嘱用药,协助其提高对药物的了解程度,并能积极主动接受药物治疗。从自我照顾、家居管理、社区生活能力、工作技能、物理康复等多个方面进行管理与训练。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要给予积极的帮助,鼓励其多与外界环境进行接触,提高其对社会的适应力,恢复改善人际交往能力和工作能力,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改善情绪,丰富生活。

1.3观察指标

分别比较实施社区规范化防治与康复管理前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显好率、社会参与率以及肇事肇祸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社区规范化防治与康复管理后的观察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用药依从性、显好率、社会参与率以及肇事肇祸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实施社区规范化防治与康复管理后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n(%)]

3讨论

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心境障碍、分裂性情感障碍等都属于重性精神病的范畴,由于患者在发病时丧失辨认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很容易做出损害他人或者社会的严重肇事肇祸行为,另一方面,法律并不能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行为造成的后果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干涉,其也无需承担对应的责任[3]。重性精神病患者在出院之后,社区管理是其重要途径。

本文分别比较了实施社区规范化防治与康复管理前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显好率、社会参与率以及肇事肇祸率,可见规范化管理后,各项指标均得到显著提升,通过社区专业防治与管理小组,对其进行定期监护,并从对患者的用药监护、心理护理、家庭护理和恢复训练以及对整个社区居民的健康教育,能为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改善提供有力的环境,控制精神疾病症状,改善社会生活能力,降低因患病导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不仅对患者及家庭有重要意义,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叶青.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延续性康复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3(9):986-987.

[2]林振东,胡季明,任春生,等.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模式对400例重性精神病患者精神康复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7):2112-2113.

[3]郭丽萍,姚丽华,高洁,等.开展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防治康复的探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2,4(2):43-45.

论文作者:莫春凤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2

标签:;  ;  ;  ;  ;  ;  ;  ;  

重性精神病社区防治状况及社区康复管理模式初探论文_莫春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