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乡镇工业辉煌成就_企业经济论文

新兴乡镇工业辉煌成就_企业经济论文

异军突起的乡镇工业成就辉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异军突起论文,乡镇论文,辉煌论文,成就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是建国五十周年。五十年来,上海各条战线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乡镇工业也是异军突起,成就辉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乡镇工业经济总量迅速增长,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为繁荣农村经济,支持农副业生产,转移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全市工业持续稳定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1998年底,上海乡镇工业总产值达到2770亿元,比1978年增长160倍, 乡镇工业总产值占郊区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35%上升到90%以上;乡镇工业利润用于补农建农的资金“六五”期间为4.19亿元,到“八五”期间增至16.7亿元,第七、第八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从乡镇工业中提取的农村文教事业和社会性开支达15.8亿元;乡镇工业吸纳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由1978年的51万人,到1998 年增至130万人,成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1978 年农民人均收入只有270元,到1998年提高到5407元,增长19倍; 乡镇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也由2.5%上升到46.9%。实践证明, 乡镇工业已成为郊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全市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一翼。

上海乡镇工业是在农业合作化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最初是原始小作坊式的生产,后来随着城市大工业向郊区扩散,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年的努力,开创了乡镇工业发展的新局面,呈现出以下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

表二 上海农村经济主要指标增长速度

指标 1998年比1952年增长 1998年比1978年增长

农村地区增加值

200多倍25倍

农业总产值

7.9倍

1.1倍

县(区)工业销售产值

500多倍 30.5倍

县(区)商品零售总额105倍 15.4倍

县(区)地方财政收入14.1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 2.7倍

注:以上除县(区)商品零售额和地方财政收入指标外,其余指标增长速度均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

1.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和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乡镇企业不断深化改革,改革变了单一的集体所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相互竞争、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突出表现在三大变化。一是企业组织形式多元化。1998年底,乡镇企业中的集体企业7868户,占24.3%;多种混合经济企业3375户,占10.4%;三资企业2772户,占8.6%; 私营企业18367户,占56.7%。二是投资主体多元化。1998年底, 乡镇企业的实有资本金508.76亿元(不包括私营企业),其中国家资本金12.36 亿元,占2.4%;集体资本金207.03亿元,占40.7%; 其他社会法人单位资本金100.2亿元,占19.7%;职工个人资本金34.51亿元,占6.8%; 外商资本金154.65亿元,占30.4%。三是企业活力增强。乡镇企业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增强了企业活力。

2.工业布局相对集中,工业园区建设全面展开。

为了改变乡镇工业“村村布点、队队冒烟”的布局分散状况,根据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关于“城乡一体化”总体发展规划和城市工业向郊区扩散,实施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方针,自1994年5 月市政府批准松江东部工业区为全市第一家市级工业园区以来,到1996年2月,郊区9个县区都批准建立了一个市级工业园区。同时各区县还建立起区县一级的工业园区共有40多个, 各乡镇也建立起“一乡一点”的乡镇级工业园区200多个。工业布局园区化为乡镇工业加快结构调整,逐步向开放型、功能型、规模型以及综合型方向转变,创造了有利条件。9 个市级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157.62平方公里,1998年底已开发46.08平方公里, 其中建成19.4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超过45亿元,已达到“七通一平”。 累计引进各类项目3120个,投资总额420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292个, 投资总额357亿元;非工业项目1828个,投资总额63亿元。 在引进项目中外资项目有1600多个,投资总额达76亿美元,分别占全郊区引进外资项目的18%和外资投入的50%。在引进外资项目中,世界500 强的项目有46个,投资总额达9.6亿美元;1000万~2000万美元的项目有59个, 投资总额7.8亿美元;2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57个,投资总额17.2 亿美元。引进市属大工业搬迁扩散项目160多个, 投资总额近90 亿元。 1998年底,已建成投产的工业项目932个,完成工业总产值331.47 亿元,实现利税15.54亿元;非工业项目建成投产1715个,完成销售收入54.69亿元,实现利税5.42亿元。

3.外向型经济持续发展,为乡镇工业的稳定增长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工业外向型经济走上迅速发展的道路,1978年出口商品交货值只有0.9亿元,到“六五”期末的1985 年上升为10.74亿元,连续翻了三番多。到“七五”期末的1990年, 乡镇工业的出口商品交货值达61.6亿元,其中直接出口为35.9亿元,间接出口为19.82亿元,三资企业出口为5.88亿元。 出口商品交货值已占当年乡镇工业总产值的25.9%。“八五”期末的1995年,乡镇工业出口商品交货值达292亿元,其中直接出口71.38亿元,间接出口58.07亿元, 三资企业出口162.92亿元,三资企业出口比重占乡镇企业总的出口商品交货值的55.8%,占居了主力军地位。“八五”期末的1995年,三资企业累计批准5500户,投资总额突破100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近50亿美元。1999年上半年,乡镇工业出口商品交货值203.6亿元,同比增长5.8%。

4.一批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兴起,体现乡镇工业的规模效益和经济实力。

乡镇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化,引入城市大工业的新机制,以资产为纽带,以名牌产品和骨干企业为龙头,通过兼并收购,成立控股公司,发展企业集团。1998年底,郊区企业集团已有155个,总资产达300多亿元,年销售额和利税总额分别达到557亿元和42亿元。 郊区各区县都抓一批企业集团、骨干企业、“小巨人”企业,通过重点跟踪、重点分析、重点扶持,培育壮大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在乡镇工业中起“龙头”作用。如闵行区1998年共有71个工业亿元村,占全区181个行政村的39.2%,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占全区工业总量的48%; 全区工业企业集团21个,199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5.3亿元,占全区工业总量的23.1%;1998年全区工业产值在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有71户,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45.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量的35.3%。上述三块规模经济, 成为闵行区工业经济的支柱。1999年,该区从政策上、资金上、人才引进上、激励措施上等多方面继续予以倾斜,千方百计把这三块“蛋糕”做大。如该区的紫江集团有限公司,去年销售产值达到34.95亿元, 今年已批准为上市公司。

5.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乡镇工业发展的新的拉动力量。

党的十五大报告和九届二次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都把非公有制经济看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引导,本市个体、私营经济得到快速增长,1998年,区县工业中的个体、私营企业达到2814户,完成工业产值(不变价)353.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5.4%;缴纳国家税金11.04亿元,比上年增长39.7%。个体、私营企业已成为乡镇工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上海乡镇工业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绩,而且积累了许多经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发展壮大乡镇工业的宝贵经验。

1.坚持以建设中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20年来,上海乡镇工业始终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乡镇工业战线上的广大干部和群众,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紧抓住每次发展的历史机遇,发扬自加压力,负重拼搏,敢于争先的精神,不断推进乡镇工业发展。从1984年的嘉定会议到1987年的学广东; 从1992 年的邓小平南方讲话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可以说上海乡镇工业每次都抓住了发展机遇。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上海乡镇工业战线上的广大干部和群众,还发扬了千方百计、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辛万苦这“四千”精神,积极投身到改革与发展的洪流中,不断推动着乡镇工业向前发展。实践证明,以邓小平理论作指导,既积极抓住机遇,又发扬拼搏精神,那么乡镇工业发展就快,成绩就大。

2.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针,不断促进乡镇工业发展壮大。

上海地处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外贸口岸,也是最大的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最重要的科学技术中心。只有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紧紧依托城市大工业,上海乡镇工业才有发展前途。为此,市委和市政府明确地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方针,并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市政府在1984年、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召开了三次全市性的城乡工业协调大会和发展城乡工业联合洽谈会,提出要有计划地加快城市大工业向郊区的扩散和联合,努力探索上海乡镇工业“城郊型”模式的新经验,要求全市各个部门,都要从上海的全局出发,为全市经济的发展和振兴大局着想,在全市6000多平方公里的“大舞台”上把城乡工业的“戏”唱好。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上海市城乡工业协调领导小组,具体实施对城乡工业联合发展的“指导、服务、协调和必要的监督”。同时,还制订和调整了一系列配套的优惠倾斜政策,在税收、信贷、项目审批、用地指标及环保、消防、卫生等方面给予了较大的扶持和倾斜。由于方针明确、措施得力、政策到位,因而乡镇工业与城市大工业互助互惠的合作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从最初的零部件加工,到后来的产品脱壳下放、联办国集联营企业乃至“八五”后期的城市大工业战略性调整转移,这一切既是城乡一体化方针指引下的结果,又是乡镇工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原则,不断探索并形成大都市乡镇工业园区化、规模化、外向化特色。

上海乡镇工业围绕自身地处国际大都市的有利条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原则,不断探索并形成大都市乡镇工业特色,促进了上海乡镇工业向园区化、集团化、外向化发展。由于在过去一段时间乡镇工业发展中忽视了规划布局,造成“村村布点,队队冒烟”的格局,给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城镇规划、投资效益等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镇工业的健康发展。近几年,上海乡镇工业积极贯彻实施了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发展战略,加快了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步伐,先后规划建设了经市政府批准的松江、康桥等9个市级工业区, 结合城镇建设规划和产业布局,对创办初期的部分乡镇级和村级工业园区进行了规划调整,建设了40多个区县级工业园区和基本上是“一乡一点”的乡镇级工业园区。目前,郊区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投资热点,一批技术含量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内外资项目引入工业区,提高了乡镇工业的整体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大大增强了郊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这几年,上海乡镇工业引入大工业新机制,以资产为纽带,以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通过兼并收购,成立控股公司,发展集团企业。目前,在上海乡镇企业中,一批生产规模可与城市大工业媲美,技术先进、管理科学、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大企业不断涌现,形成了一批象嘉宝集团、大江集团、紫江集团、海欣集团、望春花集团、大桥集团等有声誉和较强经济实力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实践证明,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是加速乡镇工业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关键,也是乡镇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4.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不断形成多种经济成份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20年来,上海乡镇工业改革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以改革的精神来解决与处理乡镇工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知难而进,积极稳步推进改革。这几年,在对乡镇企业全面进行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加大了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的力度。原先以集体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乡镇工业,目前已呈现出多种实现形式的新格局。目前通过组建股份合作、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嫁接外资、抽资承包、兼并、拍卖等形式,已占乡镇企业总数的85%左右。为不断理顺企业产权关系,以提高企业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从九十年代开始,上海乡镇工业在加快企业改制步伐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使股份合作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比重迅速提高。多种经济成份竞相发展新格局的形成,较好地化解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有效地调动了经营者和职工的积极性,也使企业内部运作机制增添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推动了上海乡镇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新时期,上海乡镇工业战线上的广大干部和职工,要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企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开创乡镇工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标签:;  ;  ;  ;  

新兴乡镇工业辉煌成就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