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对策探微论文_刘目腾,周鹤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对策探微论文_刘目腾,周鹤

山东黄河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250013

摘要:当前,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是建筑施工中常见的技术问题。混凝土裂缝的进一步扩大会导致混凝土结构遭到破坏,进而使建筑物的安全性下降。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轻则影响建筑物的外形,减少建筑物的使用年限,重则对使用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混凝土裂缝作为建筑施工中常见的问题,相关企业应当结合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对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预防裂缝产生的方法和混凝土裂缝产生后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混凝土裂缝;成因;对策

1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

1.1人为因素

(1)设计方案缺乏科学性。

设计者为了设计出外形新颖的建筑,设计方案中存在大量的凹角和凸角,凹角处由于应力集中而产生裂缝。一些长度过长的建筑物,也容易产生伸缩裂缝。在混凝土建筑中,如果承重板件的厚度不够,板件中钢筋和承压混凝土承受的应力增大,可能出现穿透性裂缝。

(2)建筑施工材料使用不当。

在进行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使用收缩性较高的原材料,原材料品质不达标,混凝土也容易产生裂缝。

(3)缺乏科学的施工方法。

由于没有科学高效的施工方法,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人为失误,不能发挥混凝土结构的优点,导致混凝土裂缝产生。

1.2外界因素

(1)温差。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混凝土的性质受到温度的影响,在温差的作用下容易产生裂缝。如果施工人员不采取相应措施减小温差对混凝土伸缩性的影响,就会导致裂缝的产生。

(2)混凝土的沉降。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如果采用了流动性较大的商品混凝土拌和物,就可能产生混凝土裂缝。流动性较大的混凝土在初凝之前需要经过振动器械进行振动处理,以排除混凝土拌和物内部的空隙。但是混凝土拌和物中的粗骨料在凝结前一直处于自由状态,在凝结的过程中会因为自身的重量而下沉。在漫长的混凝土拌和物硬化过程中,混凝土表面产生的裂缝多是施工人员的失误造成的。由于这些裂缝只是素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的收缩裂缝,因此在初步凝结时采用压光措施即可进行补救,消除收缩裂缝。对于钢筋混凝土的组合结构,在混凝土拌和物没有硬化之前,混凝土内部的粗骨料会一直受到自身重量的影响,处于持续下沉状态,混凝土拌和物也沿着钢筋结构的下端持续下沉,而最终硬化后处于钢筋上方的混凝土拌和物就可能沿着钢筋的走向出现裂缝。这样的裂缝基本上只存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表面。

(3)混凝土早期出现干缩现象。

混凝土早期出现干缩现象,导致干缩裂缝经常出现在比较薄的楼房楼板、混凝土道路、地坪混凝土等结构中。在混凝土结构厚度处于100~300mm时,最容易出现干缩裂缝。铺设混凝土拌和物后,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水分一部分用于水泥的水化,一部分受天气和温度的影响而蒸发,导致水分大量流失,最终混凝土拌和物因为水分的大量流失而出现干缩裂缝。在温度较高、空气湿度较低、风速较大的时候,更容易出现混凝土的干缩现象。干缩裂缝一般情况下出现得比较早,在混凝土初凝前就会显现出来,如果不对裂缝进行补救,裂缝规模将会不断扩大,甚至发展到威胁建筑物安全的地步。在干缩裂缝出现之后,混凝土拌和物达到初凝之前用木抹子对其进行补救,就能消除干缩裂缝,避免裂缝的扩大。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对混凝土早期的干缩现象多加关注,就能避免干缩裂缝的产生。

(4)荷载过重导致变形。

混凝土结构的荷载超过其荷载重量范围,就会造成混凝土结构变形,从而产生裂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裂缝的产生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混凝土结构还没有硬化达到施工要求的强度时被超过荷载重量的重物碾压导致变形裂缝的产生;二是混凝土已经施工完成,达到要求的强度,但是因为承载重量过重而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这种裂缝属于十分明显的贯穿性裂缝。

2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方法

2.1控制温度

(1)优化混凝土加工工艺。在加工过程中给混凝土拌和物加入适量具有保水、降温等作用的添加剂,增强混凝土拌和物的保水性,推迟混凝土拌和物硬化过程中热峰的出现。在混凝土拌和物中加入钢筋或是纤维材料,减小温度对混凝土拌和物的影响。

(2)加强混凝土结构的养护。

在高温情况下,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水分流失加快,要解决高温问题除了从改变混凝土拌和物自身的性质入手外,还可以从人工降温方面考虑。在混凝土工程施工前,可以通过搭建遮阳设备阻止阳光直射,降低混凝土拌和物硬化过程中的环境温度。在基岩上提前铺设沥青或砂浆作为隔离层。在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如果遇到高温情况,可以适当减小混凝土浇筑的厚度,在大型的混凝土结构中铺设水管,不断灌入冷水降低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温度从而减小混凝土结构的内外温差。在进行混凝土搅拌时,可以用水将碎石冷却,降低混凝土拌和物浇灌时的温度。在混凝土工程施工结束后,用浸湿的布料对混凝土结构进行覆盖,定期用凉水进行浇灌,加长混凝土结构的养护时间。在低温时期进行恰当保温防潮措施,做好混凝土结构的养护。

2.2选用科学的施工方法

在混凝土的搅拌过程中,应当按照科学的配比严格控制原材料的用量,采用降温措施,降低混凝土拌和物的温度。此外,还应当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控制,在浇筑过程中混凝土要振捣紧密、振捣均匀,以混凝土拌和物表面泛浆为标准,保证振捣的范围能够彼此覆盖。在浇筑完成后,应当对混凝土结构的表面进行压实处理,使其平整,避免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应当采取分层浇筑措施,在第一层混凝土初凝前进行第二层浇筑,保证两层混凝土结构能够紧密结合。避免高温时段进行施工,尽量将混凝土浇筑工作安排在一天中的低温时段。混凝土结构在养护阶段应该保证强度达到标准,保证混凝土结构各部分温度差在25℃以内。在混凝土结构拆模前进行检测,保证拆模后混凝土结构的温差不超过75℃。在拆模后应当立即采取养护措施,防止温差过大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2.3选择混凝土材料

在选用原材料时将混凝土拌和物中的高热水泥换为中热水泥和低热水泥,加入干硬性混凝土、塑化剂、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原料来降低混凝土拌和物中水泥的含量,降低水泥水化产生的热量。严格将水泥在混凝土拌和物中的占比控制在450kg/m3以内,将水灰比控制在3∶5以内。另外,一般情况下需要选用收缩性较低的水泥,将水泥强度等级和混凝土强度等级进行合理搭配,在正式施工时,水泥强度一般会比混凝土强度大一个等级。例如,为了达到合理的水灰比,会使用强度等级为42.5的水泥来配置C30的混凝土。粗细骨料是配置混凝土的关键材料,在选用骨料时一定要注重质量是否达标,尽量选用收缩率小的骨料。粗骨料中的针片状石子和细骨料中的含泥量一定要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另外,骨料易受温度影响,尤其是在温度较高时,一定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降温以减缓混凝土水化反应速度,避免混凝土入模温度过高。

2.4重视混凝土材料管理

混凝土材料关系着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混凝土的制作流程及分配使用应经过严格的监督、管理。管理人员需要控制并监督混凝土材料在整个工程的流向。另外,所有的建设工程的第一准则就是安全实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形式美,这对混凝土材料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管理人员更应该对混凝土材料的管理加强重视。

3结束语

随着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建筑企业不得不面对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产生的裂缝问题是混凝土结构中常见的问题,它会降低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甚至危害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面对各类混凝土裂缝问题,相关企业应当深入探究裂缝产生的原因,从控制温度、优化混凝土加工工艺、加强混凝土结构的养护三个方面入手预防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严格把控混凝土施工质量,保证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白茹冰.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与对策[J].住宅与房地产,2018(31):123.

论文作者:刘目腾,周鹤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8

标签:;  ;  ;  ;  ;  ;  ;  ;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对策探微论文_刘目腾,周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