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在美中的本质与审美价值探析_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论文

“差异”在美中的本质与审美价值探析_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论文

美的“示差性”本质与审美价值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价值论文,示差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的美学大讨论,是新中国美学史上的光辉一页。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形成了众所周知的四大派观点。为当代中国美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开拓了广阔的理论空间。其中,蔡仪同志的“典型说”,以强调美的客观性为要义,这对于在美学研究中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具有开拓性的作用。吕荧、高尔太认为“美在主观”,这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审美现象的复杂性,避免理论上的简单化,是很有裨益的。朱光潜坚持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美的二重性特点,这在理论方法上,是一个积极的贡献。李泽厚异军突起,强调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并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引入美学,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美学研究的深入。

从以上理论发展线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当代中国美学家不断迈向真理的坚实步伐,但是争论并没有结束,尤其是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直到今天,从世界范围来说,仍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答。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拟在各派观点的启发下,另辟蹊径,把现代的功能分析方法应用于美学研究,希望能够以此打开一条美学研究的新出路,即使不慎迷路失足,亦幸为后车鉴。

“是什么”与“做何用”:两种不同的方法

揭示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起码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一种是着眼于它“是什么”,另一种则是着眼于它“做何用”。所谓“是什么”,就是从对象本身的“质—能状态”入手揭示对象的本质。比如我们说,金钢石的硬度(它的一种本质属性)取决于它的分子的某种独特的排列方式,就是应用这种研究方法的一例。而所谓“做何用”,则是指这样一种研究方法,它不从对象的物质成分、结构方式或能量变换状态入手来探求该物的本质,而是撇开它原来“是什么”的问题,转而在该物的实际“功能”或“效用”中来认识它的本质。

这种研究方法的根据是,在世界上,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些事物,它的本质不在于它本身“是什么”,而在于它“做何用”。比如语言的社会本质,就不在于它的发音形式、发音部位,或其振幅、频率是怎么样的,而在于它的交际功能。再如货币的本质,也不在于它的贵金属的独特的化学成分和比重,而是在于它做为“流通手段”、“价值尺度”等等所表现出的独特的社会功能。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资本论》中有深刻而详尽的论述。

这种只问对象“做何用”,而不问它“是什么”的方法,正是信息论方法的一种重要特点。根据列宁对物质所下的著名定义,我们认为,信息同质量、能量一样,同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态,在认识信息这种物质形态时,有三个要点必须把握。第一,信息的含量与作为信息载体的实物的质量和能量状况可能是完全不成比例的。比如,一个小小的奖章,虽然质量很小,可是作为信息态存在,它却可能标志着某种惊人的劳动。第二,信息的本质不在于它本身是什么,而在于它做何用,即代表了什么,反映了什么。比如,某一句话,作为一种信息态存在,它的本质就不在于这句话的音色、音质、音量等物理属性,而在于它的交际意义和交际功能。第三,在这表现与被表现之间,有时可以找到某种因果必然性的联系,如物理信息、化学信息等;有时则根本找不到这种联系,如电讯信息、语言文字信息等,这就是信息联系的非直接性。在认识这种信息现象时,我们既无需追问对象本身是什么,也不应把对象的某种性质单纯地归结为某种质—能因素的直接决定作用,而必须跳出这个思维模式,转而从它的实际功能入手来揭示它的本质。

那么美是信息吗?是的,美也是一种信息态存在。比如,野蛮人戴一个狮牙项链或一个铁项圈在那里沾沾自喜,他显然是想借以显示自己的勇武或富有。因此,在这里,我们就可以说,狮牙、铁项圈之为美,从根本上说,并不在于它们本身具有某种价值(虽然从质量和能量的观点来看,它们总会具有某种价值),而是在于它们表现了另外的某种价值。而这正是信息的特点之一。我们认为,只有从这里入手,只有借用现代的功能分析方法,才有可能彻底揭示美之所由产生的社会根源。

示差性:审美价值的社会本质

上面谈到了美的显示功能;以狮牙显示勇武,以铁项圈显示富有。但是,要想揭示美的社会本质,仅仅认识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并没有指出美之所由产生的社会根据,也没有回答,为什么这个野蛮人会做出如此这般的显示。

以往许多美学家总是离开人的社会性去论述美的本质,所以,虽然他们在某些更为具体的问题上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美的本质问题上,却几乎始终一筹莫展。当代东方的某些美学家虽然提出了美的“社会性”概念,但是,其着眼点,却是美的事物的“社会功利性”,或美的事物对人类社会的依存关系,而不是人的社会性,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其实,从社会科学的观点来看,一种事物或现象,只有当它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某种社会关系的时候,我们才能说它具有社会性。比如,商品,表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关系,所以它具有社会性,语言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际关系,所以它具有社会性……如此等等。现在,既然我们要论证美的社会性,那么,从逻辑上说,我们就必须论证美是人与人之间的某种社会关系的表现。或者说,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某种社会关系,乃是美的最基本的社会功能。这是理解美的社会本质时必须牢记的一点。

马克思在谈到商品价值的实质与特征时这样写道,“当加里安尼说‘价值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时,它必须加上一句:那是一种掩盖在物质外壳下的关系。”〔1 〕美的本质也是掩盖在物质外壳之下的人与人的关系。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这一点,可是,他在另一原稿中有一段话却写得非常精彩。据他的同时代人里文斯顿博士说,非洲安里亚古里部落的人,不仅在服装方面模仿阿拉伯人,而且在一切习俗方面也模仿阿拉伯人。对此,普列汉诺夫写道,“非常可能,甚至他们觉得阿拉伯人的皮肤颜色比他们自己的更漂亮,大概可以说,美国的黑人也是愿意将自己的皮肤换成白色皮肤的。由此可见,一定种族的人对某一皮色的偏好,归根到底,不是取决于这一种族的肉体的特质,而是取决于它和别的种族所处的关系。换句话说,是取决于社会的关系(象在美国那样的),或者部落间的和民族间的关系(如在里文斯顿所表明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的原因。”〔2〕从这段话可以看出, 普列汉诺夫已经开始把视线从对象的物质特征,转到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那么,美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何种社会关系的表现呢?

让我们首先从原始民族的审美现象说起。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中写道:“在非洲,一些从事畜牧的黑人部落,认为把身体涂上一层牛油是很好的色调。另一些部落,为了同样的目的,却喜欢用牛粪灰或牛尿。在这里,牛油、牛粪灰或牛尿是财富的招牌,因为它们是只有有牛的人才能用来涂抹的。”〔3〕在谈到落后民族纹身时, 他又写道:“甚至是男子的纹身也决不是相同的。因为富者力求与贫穷者不同,奴隶主力求与奴隶不同。事情渐渐达到这样地步,由于对立的原理,地位最高的人就停止纹身,以便和群众有显著的差别。”〔4 〕从这些比较原始的审美现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美所表现的,乃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或者说,美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的“招牌”,至于它本身的质量、能量状态,反倒是无关紧要的。不管它是香水还是牛尿,是纹身还是不纹身,只要它显示了这种差别,它就具有审美价值。

再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建国初期,年轻人在上衣口袋里别一支钢笔就是一种美。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社会上存在着有文化者同文盲的明显差别,有文化的年轻人不多,到处都受欢迎。而今天,同样别一支钢笔之所以不显得美,是因为在今天,有文化的年轻人比比皆是,差别已经不那么明显,不那么重要了。这一极具启发性的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上之所以存在美,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社会中存在着人与人的差别。哪里有人与人的差别,哪里就有美存在的条件。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带有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有时还带有阶级性。所以美的事物也带有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有时还带有阶级性。我们的结论是:从发生学的观点来看,一件普通的东西之所以具有了审美的属性和价值,并不在于它本身具有某种自然属性或某些功利性用途,也不在于它表现了人的何种品质或能力(即不在于通常所说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是在于它以直观的方式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差别。它的形象性、直观性、鲜明性,都是为“示差性”服务的。

示差性,示无形的社会差别于有形,这就是人类社会中一切审美价值之最终来源,这就是审美价值的真正社会本质。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同一种社会差别,可以用十分不同的物质形式来表现,而到底用哪种形式,则带有很大的随机性,这是无法预料的,也是无法论证的。比如,为了表示有文化,可以别钢笔,也可以夹书本,或者是戴眼镜(十九世纪,德国的风俗就是这样)。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传统的质—能方法中被奉为金科玉律的“确定性”、“直接性”、“必然性”等概念,在这里就变得无能为力了,而必须代之以“不确定性”,“间接性”和“随机性”,也就是说,必须引入信息的概念,运用信息论的方法才能奏效。说得明确些就是:我们虽然知道美的最深刻的根据存在于人与人的差别之中,可是,我们无法预见这种差别到底以何种物质形式确定不移地表现出来,这是认识美的社会本质时必须把握的理论难点之一。

审美价值分析

(一)审美价值的内部结构

任何一种审美对象,都展现在双重观点之下,一方面,它是个客观的存在物,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是一个客观的存在物,这对于美来说,是一个必要的规定,但是反过来,是不是一种美,对于这个客观存在物来说,却纯然是一个外在的社会规定。比如,花开花落自有其内在规律,这是同“美不美”无关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美是人类社会的产物。离开社会,离开人类的审美实践,即无所谓美。

审美对象就是由审美价值及其物质承担者所构成的一个矛盾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审美价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正是它,才使一个普通的物品变成了一个审美对象。任何一个审美对象,一旦失去了审美价值,它作为审美对象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而相反,只要某种审美价值仍然得到社会的承认,仍然保持着生命力,那么,即使它所赖以表现的某种物质材料不存在了,它也还会以其它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

审美价值首先表现为同类物之间的对立性差别。这就是美的东西和丑的东西的对立。美和丑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如果没有丑,那么,也就无所谓美,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审美价值,这种美与丑的对立,就是审美价值内部的两极结构。

这种两极结构,是直接以美的示差功能为基础的。因为,在任何差别当中,都包含着某种对立的成分,美的功能既然在示差,它就必然会造成一种两极分化的趋势,非此不足以表现出高低之差,贵贱之差,优劣之差,两性之差、贫富之差,雅俗之差,强弱之差,智愚之差……具体来说,所谓“美”,是指这样一种示差功能,它能满足人们渴望获得尊敬、肯定和认同的心理需要。而所谓“丑”,则恰好相反,它会给人招来鄙视。但是,从广义来说,不论“美”“丑”,都是人生差别的一种形象的表现,因此都具有审美价值。我们就是在这一意义上来使用“审美价值”这一概念的。

(二)审美价值的社会内容

既然审美价值的本质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那么,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差别,即构成了审美价值的社会内容,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圈内,人与人的社会差别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第一,社会地位的差别。第二,实际物质生活状况的差别。第三,思想面貌,道德品质、情操志趣方面的差别。第四,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差别。这里包括年龄、体格、体力、体形、精力、智力、学识、技艺等等方面的差别。第五,两性的差别。〔5〕

以上五大差别,是指同一个社会圈内个人与个人的对比性差别。

不同社会圈之间人们的对比性差别,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时代性的差别。第二,阶级性差别。第三,部落、部族、民族及种族的差别。第四,地域性差别。第五,行业或职业性差别。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种种社会差别,都是客观实在的,而非主观想象的。正是这一点决定了美的客观物质性的内容。美所直接满足的虽然是人们心理上的需要,但是它本身,从其所由产生的社会条件和它所表现的社会内容来看,却具有实实在在的物质性。也就是说,美不是随心所欲的东西。

(三)审美价值的形态变化

美作为一种示差的手段,其审美价值表现为示差的功能。从这个范围内来说,审美价值的不同形态,也就是美的示差功能的不同表现形式。审美价值的发展史,也就是美的示差功能的发展史。依据历史与逻辑一致的原则,我们可将审美价值的形态变化做如下描述:

(1)朴素美

事物的美的属性(示差性)同它的功利属性直接统一在一起,称为朴素美。朴素美是美的最简单、最朴素、也是最原始的形态。在朴素美中,我们看不到美学意义上的加工,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比如:在北方的严冬季节,一顶狐皮帽子,一件羊皮大衣,都可能给人以美感。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们在特定的审美环境中,都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而人们又恰恰在这种功利性面前存在着差别(可能有人正在挨冻),所以,具有这种功利性的普通事物就可能具有示差的作用,就可能显示出审美价值来。

(2)依存美

根据美的本质加工过的朴素美,叫作依存美。比如,一个漂亮的花瓷碗,就是在普通瓷碗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加工之后,这个碗虽然在其使用价值之外又增加了一个审美价值,但从形式上看,后者仍然依附于前者而存在,二者仍然共居于同一个统一体之中。可见,依存美的特点在于,它既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同时又仍然保持功利性于其自身。

(3)纯粹美

完全摆脱了功利性的依存美,是纯粹美。纯粹美是从依存美中纯化出来的,是依存美的必然发展,是美的更高形态。比如,在花瓷碗犹不足以(或不便于)表现人生差别的历史时刻,终于出现了银碗、金碗。金碗并不一定真的用来吃饭,而是专门用来显示富有(示差)。这时候,它虽然还具备碗的形象,却失去了碗的功用,它成了纯粹的美。纯粹美的典型特点就是中看不中用,至此,审美价值得到了独立的表现形式。

(4)形式美

纯粹美在形式方面的片面发展,造成形式美。任何依存美或纯粹美都包含着复杂的存在形式,其中又有一种或几种最鲜明的表现出它的主要特征。这富有特征性的形式就可能“游离”出来,成为美的一种形态,比如金首饰可以看做是一种纯粹美,而与它相比,镀金首饰就只能说是一种形式美了,因为,镀金首饰只有金首饰的形状与光辉,却不具备金子的内容。再比如,有的手提包外边镶着一条白道,乍看好象是另有一个兜儿,其实根本没有,只是一种装饰,这是兜口儿的形式化,也是一种形式美。

(5)返璞美

返璞美是对形式美或纯粹美的一种否定。而有勇气提出这种否定,这本身就包含了新的社会意义,就足以显示出新的人生差别。因此,这是一种新的更高形态的美。比如,浓妆艳抹曾经是一种美,属于纯粹美或形式美的范畴。但在浓妆艳抹成为一种风气的时候,一个“口不涂而含朱,眉不描而横黛”的美女,却可能以其本来的美与那些“艳妇”相敌。这就是返璞美。陶渊明说:“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返自然”就是返璞归真,他所追求的正是这种返璞美。

以上,我们所描绘的审美价值的形态变化,构成了如图所示的一个闭环系统:

朴素美──→依存美──→纯粹美──→形式美

↑ ↑ ↑

│ │

└──────返璞美────────┘

在这个闭环系统中,有两种互相对立的倾向:从朴素美到形式美,这是美的发展中的“失真”的倾向。在这个过程中,美同功利性、真实性相距越来越远,直至变得百无一用,假不可言。而从形式美到返璞美,则反映了美在发展过程中的返璞归真的倾向,最后导致新的朴素美的诞生。

(四)政治、科学价值系统对审美价值系统的作用和影响

政治价值系统对于审美价值系统的作用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封建社会,人与人的等级差别是压倒一切的政治。所以表现这种差别的美,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资本主义社会,政治为金钱所左右,因此,美也拜倒在金钱的脚下。于是,一切能显示有钱的东西,几乎都具有了审美价值,挥霍、放荡,不一而足。而社会主义社会,却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它承认社会成员在职务和贡献上的差别,却不承认各社会成员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它承认人们按劳所得的私有财产,却不允许金钱左右一切;它承认人们在智力、能力、技术水平以及思想道德、文化志趣、习惯爱好上的差别,却不歧视和抛弃那些落后者,而是号召人们耐心地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提高他们,号召人们用和睦团结的精神,实行有效的社会合作,创造高度发达、高度繁荣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它的幸福果实。所有这一切,决定了社会主义时代美的崭新的社会内容和某些与之相应的独特的表现形式。

科学价值系统对审美价值系统的作用和影响从表现上来说,则要复杂一些。在某些具体的审美现象中,我们确实看到美同科学性往往是背道而驰的。比如,非洲黑人一些部落曾有割痕的习惯,并有意使伤口化脓,最后形成白色的疤痕,这种习惯,显然有害无益,违反科学。在中国古代,则有服“五石散”(魏晋时期)、“缠足”(南唐以来)等恶习。即使在当代,也常常会碰到审美价值系统与科学价值系统之间的矛盾。比如在化妆品中,多含有对人有害的元素。如果从科学的观点来看,毫无疑问,应该停止化妆品的生产和使用。可是,这是办不到的。审美观念在同科学观念的冲突中,有一种毫不退让的精神。可是从总的历史过程来说,科学价值系统对于审美价值系统,又确实起着一种规范、制约的作用。比如,一切对人体有害的审美情趣,正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普及而日见减少。一切传统的和新产生的审美观念,都总有一天要接受科学认识的检验,而决定取舍。那些严重违背科学卫生,对人的生理安全有明显危害的审美情趣,迟早是要被淘汰的。

审美认识与欣赏

由于论题及篇幅所限,我们只能将新的美论的主要观点阐述如上。但是正如黑格尔所说,任何一个抽象的命题,都不能包括全部真理,我们也并不奢望只靠“示差性”这一概念,就可以解释美的全部复杂性。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再深入一步,就审美认识与欣赏的问题,略加展开。同时借以回答一些读者的疑问。

(一)审美认识

审美对象一旦产生,便会作为一个客体,作用于主体,并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中来。这个从审美客体到审美主体的转化过程,或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反映过程,我们称之为“审美认识”。

审美认识的显著特点是,它不象一般科学认识那样,坚持追问对象“是什么”,追问对象各种属性的必然性的原因,它甚至连审美对象所包含的社会内容也不去细想,它唯一感兴趣的就是,这个对象为他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大家都认为这个对象是美的,那么,在他看来,这个对象也是美的。这就是审美认识的“盲从性”。

另外,由于审美对象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心满意足的快感。使人们愿意接近她,向往她,在心绪和情感上,受到她的感染和激动,这是审美认识的又一个特点,即“愉悦性”。

(二)欣赏

审美认识的上述两个特点,带来了一个共同的结果,这就是,它们都诱使人们逐渐忘记美的示差内容或功利性的用途,而把审美对象本身当做直接追求的目标。在这样一个社会历史过程中,美的社会内容变得越来越模糊,人们开始把追求美、感受美,当成了一种直接的需要,这样,美就从示差的手段,变成了欣赏的对象。所谓欣赏,就是指直接以美为对象,并伴随着种种审美愉悦的感官—精神活动。欣赏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审美活动。如果说,作为示差手段的美是美的基本形态的话,那么,作为欣赏对象的美,则是美的发展形态。

有个材料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据资料介绍,唐代云南德宏地区的傣族有“黑齿蛮”之称,至今仍有黑齿老人。其因,最早起源于嚼食槟榔。槟榔是热带植物,果实汁液呈紫红色,久食可使牙齿变黑,又是高级食品。食槟榔是富裕的象征。这样,久而久之,人们便逐渐形成了以齿黑为美的观念,后来,即使无槟榔可嚼,人们也想办法用章木汁液把牙齿染黑,以求美观,称为“漆齿”。这时,黑齿的示差功能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则是愉悦功能。这是美从示差手段发展成为欣赏对象的一个很有趣的例证。

“移情”是一种很特殊的欣赏形式。在这之前,欣赏是一种从客体到主体的过程,即由于审美对象的作用,使审美主体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满足和愉悦之感。现在却倒过来,变成了从主体到客体,即从某种心情、某种志趣、某种感情出发,到客观对象中去寻求表达,寻求寄托,寻求共鸣,使感情、志趣得以外化,使心理得到平衡,并由此体验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即其典型的表现。我们有些人在美学讨论中,竟然不加区别地把移情当作一般的审美现象来看待,以为从中可以总结出美的一般性质和一般规律。这种做法,就如同从纸币中总结货币的本质一样,显然是理论上的一种歧途。

(三)美作为示差手段与作为欣赏对象的区别

美作为示差的手段与作为欣赏的对象,具有许多完全不同的性质,正确认识它们的区别,对于建立科学的美学理论体系,关系极大。

第一、美作为示差的手段,是存在于“有我之境”中。“我”是示差的主体。示差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我”的荣辱。就此而言,“我”不能超脱于审美对象之外,不能同它保持心理上的距离。而作为欣赏对象的美则不然,在这里,“我”和对象之间,不存在利害关系。这样,我就可以超脱于审美对象之外,就可以忘情,可以无我,就可以与审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叫“无我之境”。

第二、如果说,美作为示差的手段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那么,美作为欣赏的对象,直接来看,却存在于人与物之间。比如,对于一个荒岛上的孤零零的个人来说,穿戴华丽的衣服是没有意义的;可是,同样是这个人,却尽可以独自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而流连忘返。

第三,美作为示差的手段,它本身的物质属性,自然形态,都是无关紧要的,也就是说,它的生命不是存在于它的物质实体之中,而是存在于它所标志的社会内容中,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差别中。可是,美作为欣赏的对象,却完全颠倒了过来,它之所以令人心旷神怡,直接来看,完全是基于它自身的某些物质的原因(在这个范围内美学理论中的客观论是有其合理成份的)。这是个很有趣的对比:美的示差内容本来是物质性的(是客观的、实在的差别),可是美的示差功能却与美的物质形态无关;美的愉悦功能本来是精神性的,但却偏偏要靠它的某种物质属性来起作用,这种彼此颠倒的情况,从常识的观点来看,的确使人感到不可思议。

以上美学观点曾在1982年全国哲学学术思想交流会(成都会议)上交流,并引起热烈讨论。十几年来,笔者多方征求意见,几经修改,终以此文的形式与读者见面。然谬误之处,仍恐难免,恳望海内专家学者不吝赐教。我们更愿以此文作为引玉之砖,希望能够由此引出一场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新的讨论。

注释:

〔1〕《资本论》第一卷,中译本第50页,第二版注。

〔2〕〔3〕〔4〕普列汉诺夫《论艺术》,三联书店1973年2月重排本第177页、第112页、第116页。

〔5〕普列汉诺夫说:“在男子那里, 使自己和女子对立的倾向,比起使自己和下等动物对立的倾向,出现得更早。”见《论艺术》第28页。

标签:;  ;  ;  ;  ;  ;  

“差异”在美中的本质与审美价值探析_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