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思考

关于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思考

杨非[1]2004年在《关于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不良资产问题是当前国际银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中国商业银行的心腹大患。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更加引人关注。该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一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总体状况。二是笔者从理论及实证角度介绍了我国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叁是介绍和分析国际上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教训及启示。四是我们分析了目前我国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方法,包括当前较为流行的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以及各自的优缺点。五是对于彻底解决我国不良资产从宏观及微观,治标及治本等几个方面给出了一些措施及建议。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企业体制改革,规范政府行为及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等。巨额不良金融资产,严重地阻碍了中国银行业的系列金融改革进程,因而必须改进现有处置方式,推行商业化处置模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不良金融资产处置之路。

周正平[2]2002年在《银行不良资产重组与债传股》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现实经济中存在着两大“并发症”,即国有商业银行巨额的不良资产和国有企业高比例的资产负债率,其能否妥善地解决关系到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根据国外不良资产重组的经验,本文提出债转股这样一种全新的制度设计以期彻底了断我国银行与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全文主要内容和观点为:(1)系统地阐释了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历史形成原因,即是经济转轨时期银行信贷资金财政化的结果。(2)总结了国外化解银行不良资产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对我国的经验借鉴。(3)客观地评析了我国以往处置银企间债权债务的经验,提出债转股这一全新的制度设计。(4)将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引入到债转股,阐释了债转股的理论基础是企业相机干预下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5)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债转股的运行机制以及对其运行效应的分析与评价。(6)通过对债转股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分析,提出完善和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选择。(7)提出债转股的核心问题——其退出机制的设想以期赋予本文研究的时代意义。(8)分析了债转股运行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及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张薇[3]2003年在《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保全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信贷资产保全,是指商业银行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防范和减少贷款损失、维护商业银行合法权益的一种行为,是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管理工作,是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全面树立银行信誉的一项有效措施。 本文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保全这一管理工作分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化解叁个阶段。由于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累积了巨额的不良资产,1999年,又陆续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便对不良贷款实施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本论文拟从法律的视角对信贷资产保全的事后化解的理论与实践作一番系统地梳理,并试图从制度设计的层面发表一些个人的见解,期望能够对信贷资产事后化解法律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言,指出研究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保全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界定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保全的概述,主要包括信贷资产“保全”与法律上“保全”的比较;将信贷资产保全划分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化解叁个阶段。 第二章研究信贷资产事后化解的法律规制,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风险分类技术是研究不良资产保全的基础问题;(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状况与成因;(叁)考察了美国、东欧各国、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重组,得出了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方式与启示;(四)我国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传统方法:包括财政补贴法、通过豁免或变相豁免贷款的方法、企业破产法;(五)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法律规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的必要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地位;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的法律环境;债转股的运作;对现行制度的评价与反思;(六)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规制:资产证券化概述;资产证券化的优势;资产证券化操作程序;我国推行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法律环境分析;我国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 第叁章构造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环境培育国;培育信贷资产保全的法律环境;完善商业银行的信贷权管理制度和风险补偿机制;重建我国的银企关系。 第五部分为结束语指出了商业银行信贷保全任重道远,不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改进,而且是促使一种制度的转变。

吴海峰[4]2003年在《资产证券化理论和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创新浪潮中新崛起的一种主流融资技术,已成为近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和发展最快的金融创新工具。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应充分利用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这不仅有利于降低我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比率,提高它们自身的竞争能力,而且有利于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夯实我国的金融基础,完善金融体系。 本文通过对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不但可以充实我国的现代经济理论,而且还可以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进程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推动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两大部分,共分九章: 第一章介绍了选题的依据,研究现状,分析了研究框架,指出了论文的创新点和论文最后的简单的结论。 第二章是资产证券化概述,对资产证券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历史和发展的一般过程。本章内容的阐述目的是为了分析出资产证券化产生和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为后续章节的研究作铺垫。 第叁章是资产证券化的一般流程和理论分析。本章为论文的核心部分之一。首先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特点,适合资产证券化理想资产的特征,以及资产证券化的运作主体和其在相应的基本技术环节中的作用;其次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最后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对资本结构理论的挑战。 第四章是资产证券化信用理论的研究。本章的内容包括资产证券化的信用级别对资产证券化的作用,信用升级的目的和形式,信用评级的程序等。在对现有的资产证券化信用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之后,对适合中国现状的资产证券化的信用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 第五章是资产证券化的收益和风险的分析。内容包括资产证券化的宏观收益、微观收益、各参与方收益的分析以及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资产证券化的宏观收益主要指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微观收益是指资产证券化融资具有的比较优势。各参与方的收益分析主要对原始权益人、投资者和中介机构的收益进行分析。风险分析是指资产证券化对金融系统风险的影响。 第六章是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和会计研究。在介绍了美国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规定及相关的监管后,指出目前我国在资产证券化方面存在的法律缺陷,如在《公司法》、《担保法》、《税法》、银行、证券的分业经营、会计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障碍,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第七章是对我国实行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思考。本章和第八章的内容是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实践部分的分析,并尝试性提出发行开放式不良资产投资基金和信用分级债券,以实现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并提出了具体操作框架。该章指出我国应当实现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但是资产证券化在处理不良资产方面仅可以起到有限的作用,可以用来盘活流动差的资产,但不是用来盘活质量低劣的资产,因此问题的关键是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资产选择和证券化的方式及信用担保方式。 第八章是我国推行住房抵押货款证券化的思考。本章首先对住房抵押货款证券化进行研究,设计了住房抵钾货款证券化的操作框架;接着分析了住房抵押货款证券化的操作流程;然后介绍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其他运作领域,最后,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出了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九章是案例分析。对已有的国内外资产证券化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这样可使得操作实务的介绍和理论部分的研究内容形成互动,从而可使本论文更加有深度。

刘雪梅[5]2006年在《我国不良资产处置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需要各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应对一体化的挑战。而金融资产的质量是衡量一国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频繁爆发的经济金融危机就与金融资产质量低下有很大的关系。而其焦点在于银行业的巨额不良资产,它不仅影响着银行体系的稳定,也不同程度地削弱了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受到不良资产的困扰,我国也不例外。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巨额不良资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总额高达3.1万亿元之巨。随着经济和金融改革的深入,这些巨额不良资产成为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隐患。如果让其长期滞留在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内,将像一颗随时可能被引爆的炸弹,不仅严重制约着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也威胁着我国经济及金融业的安全运行。因此,如何有效化解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提高金融资产质量以迎接全球化挑战是摆在我国政府和银行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国于1999年先后成立了信达、东方、长城和华融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剥离和处置建、中、农、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不良资产。如今,已经过去了七年的时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经营效率备受指责。而我国正处于开放条件下的经济转轨时期,并且已经加入了WTO,将在2006年底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届时,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是国内外银行机构的竞争压力。因此,不良资产处置的成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竞争力,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很有必要对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找出我国不良资产形成的根本原因,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七年来经营运作的是非功过有个客观评价,并探讨隐藏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低下的效率背后的真实原因,为其未来发展探寻更有利的路径。因此,本文充分运用比较分析法、现代系统论、统计数据分析法及理论联系实际等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机制、运作效率、转型策略和思路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本文是循着软预算约束下强弱对比的制度安排这一线索来组织主要结构的。首先运用比较法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严重程度,提出造成我国巨额不良资产的根本原因在于软预算约束下“一强二弱”的制度安排,即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处于强势地位,统揽一切,国有银行只是一个

张清队[6]2006年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法律成因及防范》文中提出本文针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量过多的问题,运用历史的方法、力图从法律角度发现和揭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并对我国现有相关立法、司法及立法解释展开评述,进而提出有效防范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出现和增加的法律途径和方法。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与法律制度有怎样的联系,从法律层面政府应如何监督和保护国有资产,国有商业银行应如何进行操作才能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本文的核心观点是,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是在转轨过程中,相应法律制度缺失的情况下,公权和私权群体博弈的结果,是我国改革的必然成本。 本文从整体上侧重于对防范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立法措施和手段进行研究。全文主要内容共分叁章。 第一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况》,探讨了银行不良资产的定义、范围、分类和负面影响,介绍了不良资产的影响、通过国外的做法和教训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防范应立法先行,同时充分考虑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特殊性。 第二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法律成因》,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过多的法律成因进行研究,而且对现行立法缺陷和疏漏对我国不良资产的相应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对各种法律原因的比较,进而提出法律制度缺失条件下,国家公权力干预过多是主要的原因。 第叁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法律防范》,通过检讨不良资产相关法律、法规和当前的制度环境,得出结论:要从根本上防范国有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资产,一是修改和完善现有立法,重点在于通过立法程序改革和完善国有商

佟铁成[7]2005年在《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管理》文中研究说明20 世纪80 年代末期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国际金融领域的创新和深化以及一些国家的转制,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转轨国家,都出现了银行巨额的不良资产,面临着金融危机的威胁。因此,化解银行体系的巨额不良资产已成为各国和国际金融社会共同面临的新课题。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原因十分复杂,本文运用信息不对称、金融创新等经济学理论对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了综合论述。由于各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形成的不良资产情况不同,处置不良资产的方法也有差异。本文区分发达国家、转轨国家和亚洲国家叁种类型,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国银行不良资产的管理和各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行机制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总结其经验与教训。本文在借鉴若干国家银行业不良资产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的现状及特殊性,对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行机制情况进行分析,并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治理结构提出了对策,提出了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

夏坤[8]2007年在《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为了解决我国银行系统巨额不良资产而设立的,经过7年的运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完成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任务,取得了积极的经营绩效。在我国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新形势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商业化转型不仅符合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也对我国转轨经济的健康运行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因此成为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由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产生入手,从对我国不良资产、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叁个方面来阐述其所取得的经营绩效;通过分析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当前所处的宏微观环境,论证商业化转型的必要性和面临的问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要推进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就必须尽快进行财务重组、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采取多元化发展模式转型,同时改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行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不良资产交易市场环境等支持其商业化改革。

马伯东[9]2003年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思路与难点初探》文中认为关于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思考

吴敏[10]2006年在《论法律视角下的银行破产》文中研究表明银行业在创造信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因为多方面的原因也为自身积聚了大量的风险。银行的支付风险,其根源在于银行的负债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而银行的资产缺乏流动性,一旦银行的流动性资产不能支持流动性负债支付需求或不能筹集到足够的额外资金支付到期债务,银行就会出现支付危机,银行经营就会面临倒闭的风险。而且,由于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具有传染效应,当某一银行退出市场时,存款人由于担心其他银行重蹈覆辙,便会去挤提存款,对其他银行产生逆向影响。还会引起其他银行削减贷款数量,甚至造成社会支付体系的混乱,进而影响整个社会产出减少和经济衰退。事实上,银行风险当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银行风险也就变成了银行危机,银行的倒闭与银行的破产也就不足为奇了。 本文是立足在这样一个基点:银行改革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康复机制以促进银行的发展,根本的目标应是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优胜劣汰的机制;尽管我国已有了处置危机银行的制度,如接管、行政关闭、政府注资等,但是由于倚重行政手段,使国家在处置危机银行中承担了巨额的成本,实践证明,没有完善、配套的银行破产法律制度是无法满足危机银行的处置需求;有人认为,中国银行业已出现危机,但绝没有到了需要破产的地步,这本身是一种颠倒因果的主观臆断,在我国数量巨大的银行机构中,除了国有控股的大银行外,大量的中小银行的危机有的已到了破产的境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决不能从还没有银行的破产实践中得出我国目前还没有破产的银行的结论,这对银行破产法律制度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是极其有害的。 当前,工、农、中、建行四大国有银行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金字招牌;同时,我国没有一家银行破产的实践成为认为银行不破产的逆向心理支撑;更重要的是特别是在我国如此高储蓄率、银行与家家户户利益相联,政府的对银行的隐性担保强化了人们对银行的心理预期,对于老百姓来说对无论是银行会不会破产还是能不能破产的问题等这样沉重的问题都有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总之,在国人的心目中银行破产似乎是遥不可及的事。事实上,银行乃一般公司企业,市场经济中优胜劣汰的生态规律,银行没有不适用的理由。而且系统银行整体的平静从来不能掩饰个体银行的危机与问题,有的还是很严重的问题。在当前我国有叁万多家法人型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健康状况的迥异,以破产为退出手段的机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关于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思考[D]. 杨非. 内蒙古大学. 2004

[2]. 银行不良资产重组与债传股[D]. 周正平. 中南林学院. 2002

[3].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保全法律问题研究[D]. 张薇. 北方工业大学. 2003

[4]. 资产证券化理论和实践研究[D]. 吴海峰. 南京农业大学. 2003

[5]. 我国不良资产处置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机制研究[D]. 刘雪梅. 西北大学. 2006

[6].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法律成因及防范[D]. 张清队. 四川大学. 2006

[7]. 银行不良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管理[D]. 佟铁成. 吉林大学. 2005

[8].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问题研究[D]. 夏坤. 暨南大学. 2007

[9].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思路与难点初探[D]. 马伯东. 西南财经大学. 2003

[10]. 论法律视角下的银行破产[D]. 吴敏. 西南政法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关于解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