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

落后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

落后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徐新洲 计正昊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10037)

摘要: 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现象带来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笔者通过查阅知网中的文献资料,将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因素分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国家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其中的成因并提出相对应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对策,为我国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关爱

我国自决定实施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充分解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国家在经济社会等各领域方面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城乡二元体制在促进我国综合国力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民工潮”多次涌现,我国农村青壮年大量出走,农村逐渐出现了留守儿童问题和“空心化”现象。我国民政部门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达到697万人,数量十分巨大,存在较大的社会隐患,极易出现社会风险,酿成社会危机。因此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对破除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是防范社会风险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一、家庭教育因素及其对策

我国经济落后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而我国“民工潮”主要流出地也是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这说明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农民的主要生计手段仍然是要外出务工,而不是留在家里务农。有子女后代的农民工外出务工时,照顾后代的主要方式就是交由长辈照顾。但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由于父母不在儿童身边,极度缺乏正常家庭的父爱和母爱,在成长过程中心理人格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和引导,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不正常的发展。采取隔代教育的方式虽然能在物质生活上照顾到留守儿童,但在满足精神需要上存在着固有的弊端。我国“隔代亲”的现象比较普遍,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传统观念比较盛行。在照顾留守儿童的过程中,祖辈往往会出现溺爱现象,这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会产生错误的影响。

4.悔恨矛盾的幻想排斥期。年复一年,协解人员内心不断积累着自身工作的坎坷感受,面对企业发展的蒸蒸日上,他们对在职生活的难舍和留恋、对协解抉择的怨恨和后悔、对未来生活的畏难和排斥,各种压力不断叠加冲击着内心,从而逐渐萌发渴求回归过去的强烈幻想和迫切期待。

家庭是影响儿童心理成长的关键核心,农村家庭必须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呵护。首先,农村父母在外务工时应要时刻注意儿童的成长情况。农民工在城市里务工,远离自己的家乡,同工不同酬导致大部分的人工作繁忙,只能在年末才会回家一趟,与孩子的日常交流较少。总的来说,人与人的之间的交流越少,那么二者的心理警惕感和隔阂感就会越明显。因此,有条件的农村父母在外出务工时,应尽可能的做到“离土不离乡”。离家近,一方面能够尽量减少回家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增加回家与子女见面的次数,另一方面还能及时处理长辈和子女的应急情况。其次,家庭教育要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一些农民工父母为了方便省事,将照料儿童日常起居和情感交流的重担完全交给长辈,在外出务工时自己与儿童的交流仅局限在询问儿童学习成绩和简单的生活关心上,忽视解决困扰儿童的心理问题和身体变化。父母不能认为解决了孩子的生活起居就能高枕无忧,一定要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情感交流,多多关注和及时有效解决他们平时遇到的生活苦恼。

二、农村学校因素及其对策

由于我国传统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农村综合发展一直滞后于城市的发展,农村学校和学生教育作为国家公共产品领域的一部分也是如此。由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教育投入长期落后于城市,农村学校建设较为滞后,大多数的农村教师呈现出人数少、专业水平不高和待遇较差的特点,农村学校教职人员一人身兼多职是我国落后地区农村学校的普遍状况。即使近年来国家逐渐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投入,但也仅是在弥补过去的历史欠账,几乎所有学校都没有设立心理咨询室,在短时间内无法迅速增强农村教育能力。农村学校一方面为了争取上级政府教育部门的资金补助,另一方面也确实存在教师人员缺口巨大的问题,仅能勉强完成学习成绩和升学率等科教评价指标,对心理健康等综合素质指标力不从心。

建筑空间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建筑空间形式可以直接反映气候适应性策略。由于不同的空间环境和不同的建筑群体,建筑在物理方面将反映不同的气候适应性和空间价值,这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具有特别重要的研究意义。譬如,对于炎热潮湿地区的建筑设计,最重要的是强调空气对流能够使热湿空气相互流动,使人们感到舒适。除了要注意局部通风,还应注意空间的热防护问题,通过对空间内部环境的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地将外界环境中的气流导入室内,从而有效解决通风防热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后经历过三次“民工潮”,从1992年第二次“民工潮”开始,大量农民工前往城市就业务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始慢慢出现。我国目前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落户的正常流动,割裂了城乡居民的身份自由转变。农民工进城务工,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但农村户籍的限制使得他们不能依法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跟随农村父母进城的农村儿童也不能平等享受城市学校的教育,即使是在城市学校就读的农村儿童也需要父母的大量成本支撑。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充斥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农村留守儿童不可避免的受到城市文化的冲击,功利性思想和不良风气侵蚀着质朴的传统乡村思文化。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匮乏,儿童缺少进行文化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城市文明中的糟粕会吸引闲暇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诱导他们走向不正确的人生道路。

三、宏观环境因素及其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不同于普通的农村儿童,在负面心理倾向和品性障碍均显著高于农村非留守儿童。农村学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转变学校管理思路。农村学校利用同龄人好交往的特点,组织开展一对一或是多对一的心理帮扶活动,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丰富留守儿童课内外生活,营造出健康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第二,学校教师要改变偏爱观念。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行为处事较为极端,在学习上多处于被动状态。学校教师在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时,要做到有耐心和有教无类,积极主动接触该类学生,掌握他们的实际情况,通过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等方式,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源于城乡二元体制与农民工人口流动二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而调整社会体制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下决心破除既定的利益形成机制,突破原有陈旧的体制框架。第一,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落实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人口的自由流动是社会公民应有的权利,农民工及其子女理应能够享受到户籍流动的权利和改革开放的红利。但是,目前的户籍制度存在着各种弊端和不合理设计,这是城乡居民最大的不平等,也严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户籍管理体系,增强人口的自由流动,让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同等的城市福利,对消除城乡差距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第二,政府和社会各机构戮力同心,共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政府部门要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程度,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建立健全相关机构,发挥好指导功能,居中协调社会相关力量。探索出长期有效的转移支付办法,完善对农村学校的财政投入,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以帮助学校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工作。社会机构要凝聚整个社会的慈善力量,引导全社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全社会的善心和爱心。

综上所述,司法实践中兜底条款的适用在弥补著作权法中的法律漏洞、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以及保持著作权法律体系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中应当予以保留。当然,从平衡作品创作者与社会公众利益的角度而言,为了更准确地适用这一条款,法院在适用时应遵循一定的适用规则。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乡发展割裂的必然产物,是长期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破解这一难题家庭、学校、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农村家庭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精神呵护,关爱他们的心理成长,农村学校要强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国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机构和制度,同时社会上也营造出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与氛围,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李存峰,王超,张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四位一体”模式与机制的构建[J].改革与开放,2018(09):86-87+153.

[2]严虎,陈晋东.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房树人测验结果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03):417-419.

[3]张玉.农村小学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探究[J].学周刊,2019(14):165.

[4]中国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4.

标签:;  ;  ;  ;  

落后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