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1世纪大学图书馆的窗口--“21世纪大学图书馆新使命国际研讨会”论文综述_数字图书馆论文

展望21世纪大学图书馆的窗口--“21世纪大学图书馆新使命国际研讨会”论文综述_数字图书馆论文

前瞻21世纪大学图书馆的一个窗口——《“21世纪大学图书馆的新使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图书馆论文,世纪论文,论文集论文,使命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6—9925(2000)01—0030—03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E

为庆祝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北大图书馆在1998年12月25日至28日新馆落成时举办了一个名为“21世纪大学图书馆的新使命”的国际学术会议,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非常精美的论文集——《“21世纪大学图书馆的新使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该论文集收入142 篇论文,百余万字,中英文均有,内容十分丰富。笔者数月来花了很大功夫才将其读完,受益匪浅。现谈一下对该书的印象和看法,希望同仁们也有机会接触该书,并从中吸取营养。

一、首次披露了一些重要资料,开阔了读者的视野

该书的开篇是美国西蒙斯大学教授、克林顿总统信息技术顾问委员会成员、著名美籍华人陈钦智、也是本次大会总主题发言人之一的大作。在这篇题名为《下一代Internet和大学图书馆在知识社会中的角色》的论文中, 陈教授介绍了她所知情的下一代Internet(Next Generation Internet)计划的行动要点, 主要包括计划的三个目标以及此计划与 Internet2的区别和联系。她指出,下一代Internet计划有三个目标:一、研究、发展和试验先进的网络技术,这些技术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很强的即时反映能力,能够应用在广域的分布式计算、远程操作和对试验设备的遥控等领域。二、通过建立分布式试验室,提供网络需要的硬件、软件和管理,通过发展高速传输技术,提高网络传输速度,使Internet的结构和性能得到根本的改善。 第三个目标是检验头两个目标的效果。她认为,下一代Internet跟Internet2一方面联系紧密,都是由上百所美国研究型大学承担的旨在提高网络可靠性和扩大网络应用范围的研究计划,绝大部分在Internet2上所做的试验都同样在下一代Internet上进行,它们发展和试验的信息技术都不是现在的Internet所具备的。另一方面,两者又有明显的区别,有较强的互补性。下一代Internet是由联邦支持的研究和发展项目之一,而Internet2 则侧重于提高学术研究和教育的创新水平。下一代Internet通过广泛的实验和测试,将应用于一些特殊的领域,而Internet2则是一种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陈教授还发表了对“数字图书馆”的看法,她认为“数字图书馆”截至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的共识,综合各种观点,数字图书馆应有数字化内容,应能够保证其信息资源可被全世界的用户无障碍地检索和存取。她进一步介绍了美国国家基金会的“数字图书馆计划”,该计划目前已进入第二阶段,正在开展的课题有以人为中心的研究、基于内容和馆藏的研究及以系统为中心的研究。她最后指出,“全球数字图书馆”概念的提出已有好多年了,但通过各种网络工具把全世界的图书馆资源简单、庞杂地汇总在一起,还称不上真正的“全球数字图书馆”。真正的“全球数字图书馆”应该是基于内容和馆藏的许多数字图书馆的联合体。有限的和过度泛滥的数字化内容都不能有效地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人们出于理智而需要的其实主要还是与教育、研究和发展有关的信息。

像陈教授这类以项目和计划参加者或知情者的身份现身说法的文章本书中还有很多,如北大图书馆副馆长戴龙基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北京大学图书馆》中谈未来北大图书馆的发展前景,“211 工程”公共服务体系之一的“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 )项目专家组组长朱强研究馆员在《CALIS ——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的资源共享计划》中谈CALIS的设想和实施情况,美国国会图书馆的Winston Tabb 在《国家图书馆在数字世界的角色》中谈本馆代号为“美国记忆”的数字图书馆计划,都非常详尽具体,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令人耳目一新,增长见识。

二、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精彩陈述、缜密思辨、启人心智

本书的大部分论文为理论和实践结合较紧,可操作性较强的类型,但也有思辨色彩比较浓厚的文章。如希腊代表Theodora Stathoulia在《迈向新技术人文主义的21世纪大学图书馆:一个研究范例》中认为,21世纪的大学图书馆应当坚守技术人文主义,技术人文主义应当作为一个潜在的、看不见的因素来影响和规范图书馆的方针政策。在他看来,在当前的图书馆工作中,技术的作用虽然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似乎已成为图书馆工作的主导力量,但归根结底,技术的价值在图书馆的体现是由信息的价值带来的。图书馆组织知识、传播信息,这种历史沿袭下来的工作方式并没有变,技术只不过使它更有效率。因而图书馆在制定规划和政策时,就不应该迷信技术决定论和技术中心主义,而应该相信人的智慧,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知识组织和信息开发上面。也就是说,要抱着技术人文主义的信念来开展工作,把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来使用而不是崇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美国国会图书馆的Peter R.Young 关于后现代大学图书馆的论文《平衡后现代大学图书馆》,也因其见解独到、充满异趣而引人注目。在该文中,作者指出,后现代主义给我们认识和评判当前图书馆所面临的挑战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对我们最有用的是问题意识和关系意识。问题意识,即研究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应当重视分析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如信息安全、身份确认、电子版权、资源著录等。关系意识,即要善于发现网络环境下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关系,如信息安全和自由存取、版权保护和知识的广泛使用、资源共享和资源的地方保护、印刷品和多媒体等。21世纪大学图书馆的新使命就在于解决好这些问题,协调好这些关系。作者还饶有兴趣地列举了一些网络时代的新现象,比如在这个时代,我们拥有了一些新的“建筑”形式:主页、系统平台、电子村庄、防火墙、网关等;拥有了一批“新人类”:信息穷人和富人、网络导航员、网民等。更进一步,作者列举了5个表, 具体地比较了现代图书馆和后现代图书馆在总体特点、常用词汇、资源类型及特征、服务方式、服务深度等方面的差异。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当代科学的互渗性和综合化特征。此前,我们经常看到文史学界十分热闹地讨论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后”字当头的理论,现在突然发现有学者把后现代主义也引入图书馆学研究,在讨论后现代图书馆问题,不禁会眼睛一亮,会心一笑。当代科学毕竟已取消了封闭自守的疆界,任何理论,只要它是新鲜的,有生命力的,科学的每一个角落迟早要迎接它的涤荡和冲刷。

同上面介绍的两篇属于同一类型、风格比较接近的,还有中国代表习万球的讨论儒家文化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的论文《21世纪大学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儒学和当代管理思想的整合》,该文向海外代表阐发了中国古典管理思想的当代价值,也值得一读。

前述这些文章,虽然不能指导我们立竿见影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但它们从哲学观念和思想方法上引导我们思考未来,好似云梯和望远镜,可以帮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三、讨论主题广泛,多维、立体的新世纪大学图书馆形象恍在眼前

本书讨论的主题相当广泛,除了前面提到的几篇文章中涉及的那几个方面,代表们还就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图书馆职业发展和继续教育等问题介绍了经验或发表了真知灼见。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杨宗英教授的《音乐数字图书馆原型研究》一文,介绍了上海交大音乐数字图书馆的进展情况。所谓音乐数字图书馆,就是把中国民族音乐的简谱转化为数字化的五线谱,并能够全曲检索,以便让全世界都能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个数字图书馆项目富有中国特色,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读来轻松而受启发。

在图书馆信息服务方面,英国的Frederick J.Friend在《新使命?还是旧使命换上新面孔?》一文中逆向思维,大胆发表高见。他认为图书馆的历史就是服务的历史,图书馆的使命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信息服务。现在我们讨论的“新使命”,不过是给旧使命换上新面孔,涂上新技术的油彩而已。过去的很多事实表明,图书馆肯定能够战胜社会环境变化和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挑战。当前面对新的挑战,对最终取胜我们也应当充满信心。但关键是怎样尽可能地缩短战胜挑战的时间,使用户对图书馆的信任不致发生间断。 美国匹兹堡大学图书馆的Rush

G.Miller则积极倡议建立一个“全球虚拟图书馆”, 并主张首先在匹兹堡大学、北大、上海交大、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之间进行试验,各馆可通过电子文献传递,代替传统的馆际互借,实现资源共享。

在电子信息管理方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Carole Moore在论文《检索全球数字图书馆:多语种馆藏的信息检索》中提醒人们,语言、文化、代码、术语等方面的差异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障碍,要想实现从案头的计算机上就能欣赏全世界的图书、音乐和电影的梦想,就必须克服前述差异,制定统一的标准。而标准化工作千头万绪,牵涉面甚广,任重道远,需要广大图书馆工作人员不懈努力。

在远程教育方面,不少代表认为,大学图书馆作为教学辅助机构,过去为高等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环境的形成,大学图书馆除发挥原有的教学辅助角色的作用之外,还应该成为教学主体,积极开展网上远程教育。网上远程教育的内容可以是多学科的,但主要应侧重于信息组织和利用方面的知识,以便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特长。

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方面,中国代表孟扬在《面向21世纪高校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中认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随时在发生变化,而图书馆工作人员在走出校门之后,其专业知识因没有时间补充,则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这一动一静的矛盾,只有通过继续教育来解决。继续教育应坚持科学原则,以制度建设和立法作保障,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加以落实。新西兰代表Peter Durey的论文《职员发展的一个系统步骤》则强调,继续教育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课程必须有连贯性。比如对图书馆的新雇员,应根据他们的个人特点和即将安排的岗位特点,分别加以培训。对中层和高级雇员,则参考他们对工作的感受,针对其不足,确定培训内容。他还建议,图书馆对馆员每年应有一次群众评议和自我评议,根据评议结果,拟定每个人的培训计划。

以上代表的讨论,从观念上把21世纪的大学图书馆形态多维、立体地勾勒了出来,使我们对其性质、职能、要素等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这些讨论在绘出未来图书馆的美好前景的同时,也实事求是地预测了图书馆在进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困难,这对于我们保持最佳心态,既不盲目冒进,也不妄自菲薄,扎扎实实地进行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是十分有益的。

四、两岸三地同胞亲切聚谈,争相报道本地图书馆事业发展新貌

在这本洋溢着全球一体化精神的书中,两岸三地同胞也得遇良机,欢聚一堂,同坛论道。他们的论文虽然分散在书的不同部分,却遥相呼应,表达了繁荣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共同心愿,奏出了三地文化交流的新乐章。

香港代表Min-Min Chang在论文《转型中的大学图书馆》中,以非常自豪的心情介绍了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的情况。该馆与所在学校同时创建于1991年,堪称最年轻的大学图书馆,它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高起点令人羡慕。香港代表Julia L.Y.Chan和L.B.Kan 的《面向新世纪的香港图书馆计划》,详细介绍了香港大学图书馆在电子环境、教育和培训、资源共享和合作等方面的规划和进展,特别提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数字图书馆计划,其中的“末代港督”计划、环太平洋数字图书馆联盟、海外汉学文献信息中心计划等,相信读者都会十分感兴趣。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Michael Minsong Lee, 其论文《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近期发展和未来前景》主要谈了该校图书馆在数据库建设、网络建设、电子文献传递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台湾逢甲大学的胡凤生代表的论文《台湾大学图书馆的职能和结构转变的认知研究》,简要回顾了台湾的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分析了近年处在网络环境下的台湾的大学图书馆所面临的挑战。接着,他公布了不久前自己亲自组织的一次问卷调查的过程和结果。该次调查,共调查了台湾48所大学图书馆(含国立和私立)的包括馆长、中层管理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在内的842名工作人员,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大学图书馆的机构重组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港台代表的论文,增进和深化了大陆同行对港台图书馆事业的了解,为两岸三地今后协调一致搞好信息资源的整体化建设、尽快实现中华民族范围内的信息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

五、语言鲜活,风格多样,是学习英语特别是图书馆学专业英语的理想读物

该书虽然是学术著作,但其语言并不刻板,作者们不时穿插一些或幽默诙谐、或精避机智的语句来活跃气氛、画龙点睛。如南非代表、《我们的使命就是要有面向未来的紧迫感,为明天建设今天——一种“可能的使命”》的作者Martie Van Der Merwe在第46页说:“用户是贪婪的一群,是愤怒的一伙,他们比你的那口子更糟糕——你需要他们就像他们需要你一样……问他们想要什么就像问一个6 岁的家伙他想要多少支冰淇淋,最好甭问。用户想要什么呢?一切。从长远来看,我们的用户想要检索到信息。”在第45页,他说:“为保卫我们免受‘电子珍珠港’之灾,图书馆可以仰仗的新型空中力量是键盘而不是剑。”读这样的句子,你会感到趣味盎然,是一种享受,会不知不觉地跟着作者的思路,与他一同思索他所考虑的问题。

该书语言风格的斑斓多姿,还突出表现在代表来自的国家多,英语表达方式不一,或受英国英语的影响大、或受美国英语的影响大。这样一来,比较两种英语的差别就成了一件雅事和乐事。如果你是一位想学好英语的有心人,通读过该书,自然而然地便会发现和掌握许多当代西方英语世界最地道、最时新的词汇和句式,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克服母语对自己英语写作的影响,使英语水平再上一层楼。而倘若你是位志向远大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有雄心成为一名中西汇通的图书馆学专家,渴望在图书馆学专业英语上有较大提高,以具备国际视野,该书更是一本理想读物。它荟萃了当今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领域最新鲜的词汇,提供了图书馆学论文不同的写作和表达方式,只要你能将该书钻深吃透,再读其他图书馆学英文著作,便会有驾轻就熟之感,犹如关公千里走单骑,一路上过关斩将,势如破竹,终生受益。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可见该书兼具理论性、资料性和可读性,是学习、了解当前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前沿知识与动态的重要信息源。它高质量的内容和国际化、规范化的形式,还足以成为一个典范,为以后编辑同类会议论文集提供借鉴和参考。

收稿日期:1999—07—08;修回日期:1999—07—23

标签:;  ;  

展望21世纪大学图书馆的窗口--“21世纪大学图书馆新使命国际研讨会”论文综述_数字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