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_农村论文

关注“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_农村论文

聚焦“386199”现象 关注农村留守家庭——关注农村隔代家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论文,家庭论文,现象论文,隔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隔代家庭出现是发展的必然

所谓“隔代家庭”是指由三代以上组成,但中间有断代的家庭,即由祖辈和孙辈组成的家庭。(注: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08)关于中间“断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中间一代长期外出经商、务工、求学,或死亡。本文所关注的隔代家庭特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后其父辈与其子辈所组成的“祖孙”家庭。

当今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的浪潮中,究竟产生了多少隔代家庭?有人“按照保守的估计”,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生活在由母亲一人抚养形成的“单身家庭”、和由祖父母抚养的形成的“隔代家庭”中的“留守孩子”,其数在各地农村不会少于千万。(注:李陈续.农村“留守儿童”亟待解决.光明日报,2003-11-07)为进一步了解当今农村隔代家庭的规模和基本状况,笔者于2003年1月对江西省波阳县两个乡镇6个自然村做了实地调查。2003年,该县外流人口总数多达51.5万人,占总人口的39.3%,在南方地区是典型的“空壳”县。调查发现,家里有劳动力外流的老年人中有近九成都照看小孩(孙子/女,外甥子/女),形成典型的隔代家庭。2004年6月中旬,笔者在河北省承德县农村做调查,也发现当地农村隔代家庭比较普遍。椐该县邓上乡一村委会支部书记讲,在她村委会里一个不到100户的自然村,隔代家庭就有将近30家,且近年来隔代家庭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基于以上分析,至少可以看出,近年来农村隔代家庭规模是呈增长趋势。

对于隔代家庭的规模呈现增长趋势我们可以用农村劳动力外流的“迁移成本”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流动模式去诠释。对于个体家庭而言,夫妻同时外出的交通费用,加上工作搜寻、生活安置等费用都是一般家庭难以承受的。我国近20多年的农村人口外流特征也表明,在人口迁移初始阶段,以男性劳动力外流为主。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根本原因农民外流存在理性的抉择,而非盲目的跟从。1987年以来进行的四次大规模调查(农业部开展的“民工潮”的跟踪调查与研究),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主要依靠亲属、邻里相带方式,对于已婚妇女外出尤其以丈夫外带为主,个人自闯门路方式非常少。(注:Kenneth D.Roberts,2001.The determinants of job choice by rural labor migrants in Shanghai.China Economic Review 12(2001)15-39)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在男性劳动力外流之后在迁入地在社会关系上有了固定的网络,经济上有了基本的保障,工作搜寻方面有了一定的渠道之后妻子或孩子才跟随外流的,这样的抉择可以大大降低迁移成本和风险。基于此,目前农村里的由“留守妻子”和“留守孩子”组成的单亲家庭会随时间推移有所减少,而农村隔代家庭的数量则会伴随农村劳动力外流规模的扩大而继续增加。

2 隔代家庭:几家欢喜几家忧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农村隔代家庭有两种明显不同的形式,其一是隔代家庭中的“祖辈”年龄大多落在45~59岁之间,被其照看的“孙辈”年龄主要落在0~9岁之间,中间外出务工的“子辈”年龄在20~30岁之间,我把这类家庭称为“生产性为主”隔代家庭。另一类隔代家庭中的“祖辈”年龄大多落在60~74岁之间,被其照看的“孙辈”年龄主要落在10~15岁之间,中间外出务工的“子辈”年龄在30~40岁之间,我把这类家庭称为“消费性为主”隔代家庭。对隔代家庭进行上述两种分类不但在理论上可行,而且具有现实的意义。

就“生产性为主”隔代家庭而言,“祖辈”绝大多数仍然有完全劳动能力,对他们而言,身体状况大多能够胜任照料孙辈的重任。照料孙辈不仅仅是对子辈外出务工的有效支持,而且从照料孙辈的过程中享受到了作为祖辈的乐趣,在调查中就有很多人对笔者说“有自己的孙子/女在身旁,生活中多了一份情趣,对外出子女的牵挂在精神上也找到了寄托”。正是由于“生产性为主”隔代家庭中的“祖辈”既能够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又能够向孙辈提供悉心的照料,且被照料的“孙辈”的年龄特征决定在其身上的经济花费不是很大,中间外流的“子辈”当然会无后顾之忧,全力以赴于“流入前线”的工作。如此的隔代家庭,岂不让人欢喜?

与“生产性为主”隔代家庭相比,“消费性为主”的隔代家庭里的“祖辈”多数只有部分劳动能力,其中很大一部分人被疾病长期困扰无法从事生产活动,照料孙辈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根据笔者亲自调查,在被调查的212个样本中,有85%的老年人表示身体不能够胜任照料孙辈的重任。“孙辈”也因为读书及其它方面需要一笔数目不小的开支,几乎只消费不生产是“消费性为主”隔代家庭的本质特征。在如此一个上有老人需要照料下有小孩需要养育的家庭里,却缺乏家庭的“主心骨”,“朝”“夕”共处,岂不令人为之担忧?

3 隔代家庭两大挑战:老人养老问题和孩子教育问题

不可否认,农村劳动力外流对传统的家庭养老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在此仅讨论隔代家庭中老年人养老问题):隔代家庭(这里主要指“消费性为主”隔代家庭)中的老人在养老问题上是经济上拮据,精神上匮乏。由于子女终年外出务工,隔代家庭里的老年人在生病或情绪不佳时不能得到子女及时照料和帮助。据了解,外出务工的子女大多数能做的仅仅是从打工地邮寄回极其有限的钱给老人(邮寄给老人的钱大多被用于隔代家庭里的孩子的学杂费,过节时添加衣物费,平日零花钱等),至于精神赡养可以说更是少得可怜。对留守子女而言,他们仅仅给有限的口粮,至于生活费用和医药费用,他们大多是不会轻易支付的,因为他们担心所给的钱被老人用在被照料的孩子身上。“消费性为主”隔代家庭老年人的子女在赡养老人问题上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在当今农村并不少见。

从理论上说,在外打工的子女对老年人情感支持(精神赡养)可以通过和老年人间接接触与交流来实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经济状况等原因,农村外出打工者往往是年初而出年终而归,所以偶尔回家探望老人是不现实的。另外就是由于我国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村民家里装有电话的寥寥无几,加上外出打工者大多惰于动笔,且老人大多不认识字,所以,通过电话和书信联系来给家中老人进行精神安慰对于绝大多数农村外出打工者来说似乎是很不切实际的事情。所以说,这种养老方式的嬗变,对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来说是一种现实挑战。

很长一段时间,有关专家学者、政府有关部门和媒体在讨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解决与父母一起流动的孩子在城里上学的问题。而对于那些“留守”在农村的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却鲜有人予以足够的重视。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留在农村的子女的总数要远远大于流动到城里的孩子的数量。其教育问题也是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

2003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农村‘留守孩子’亟待关注”的文章(注:刘昆,伟庆斌.农村“留守孩子”亟待关注.人民日报,2003-11-07)。文中描述作者在广西某劳动力输出大县采访时了解到,一所2900多名学生的初中,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有578人,在一所乡中心小学的420名学生中,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有201人;另一所镇中心学校645名学生中,父母外出的有290人,如果算上父母一方外出的情况,学生人数更多。规模如此庞大的“留守儿童”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与“隔代家庭”中无不令人震惊。肥西县在东莞务工7年的农民李某,今年春节经济宽裕了,可心情变坏了,原因是不仅他上高一的大儿子成绩由原来的中上游降到现在的下游,而且上初二的小儿子,成绩不见长且开始学坏,总是偷爷爷奶奶的钱出去玩游戏,下饭馆。四川省农调队2003年6月对达县等地区的调查发现类似现象,父母同时在外打工者的子女绝大部分是由祖父母照顾,祖孙辈年龄相差在43~71岁之间;再加上这部分农村老年人文盲率超过40%,往往只能照顾孙辈们的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农民进城打工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农村已有许多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母爱父爱的环境中成长。由于父母双方长期外出打工,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有些孩子因此变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加上老人对孙子辈的过分溺爱、娇惯,部分小孩变得难以管教,轻者经常逃学,甚至小偷小摸,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在四川省达县抽样调查的1184名打工者子女中,有47%的学习成绩差,41%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较好,学习成绩优秀的仅占2%。(注:赵焕新.关注农村“留守”子女.人民日报,2004-02-04)可以看出,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留守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一些与传统家庭中孩子不同的问题。不可否认,“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农村人口外流的一个潜在挑战。

对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而言,用血汗换来的辛苦钱原本是用来改善家庭生活和培养孩子的,到头来孩子却让他们如此失望。“早知孩子会变成今天这样当初就不会外出打工”,这是很多遇到类似问题的外出务工农民发出的共同叹息。怎样使“留守孩子”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4 一点建议

农村外流人口迅速增加、日趋活跃,现已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人口现象和过程。如何有效地规避隔代家庭中老年人面临的一些潜在威胁?如何把隔代家庭中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扬长避短,寻找更有利于“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途径和方法?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笔者以为,在人口外流达到一定规模,农村隔代家庭形成气候的地区,县、乡两级政府要想法设法筹集一笔资金以村委会为基点,以乡村小学为依托建立“留守孩子”教育指导中心,配备专职或兼职老师开展家访、家教咨询、交流座谈、“留守孩子”心理及行为矫正等指导活动。譬如,指导老师可以帮助隔代家庭中的祖辈家长了解孩子年龄特点,了解孩子教育的方法、内容,更新祖辈家长的家教观念,改进家教方式、方法,提高家教质量。也可以对那些因为缺少父母督促和管制造成厌学、逃学的“留守孩子”进行功课上的辅导和心理、行为上的调适,教育他们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为家里的祖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此举不仅有利于提高“留守孩子”的培育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留守老人”在心理上和生活上的压力。

标签:;  ;  ;  ;  

关注“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_农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