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梅耶历史比较语言学思想论文_林弘洋

浅谈梅耶历史比较语言学思想论文_林弘洋

西安工业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21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本身相互对立的几种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在梅耶的研究中,得出了其内在的联系,并纳入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框架,可见梅耶的确是一位具有远见和观察力的学者。本文还介绍了梅耶的一部分语言学思想,通过了解其思想来掌握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谱系树理论 波浪理论 历史比较语言学

引言:历史语言学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理论,一种使施莱赫尔提出的“谱系树”理论(family tree),另外一种是其学生施密特(Johannes Schimidt)提出的“波浪理论”(wave theory)。关于这两种理论,曾经有非常激烈的争论。梅耶避开其争论,从每一个学派的理论中吸取合理的因素,加以提炼,把他们融合在一起,借以改进历史比较语言学方法。

1.谱系树理论

19世纪的施莱赫尔提出语言谱系理论,他将印欧语比作一棵树,树干是“母语”(原始印欧语),支干是印欧语诸分支——日耳曼语、希腊语等,细支是印欧语的现代方言。施莱赫尔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亲属语言关系谱系分类的学者,他还创造了构拟的方法,用来解释亲属语或方言之间之间同源词的分歧形式采用的办法。他在构拟的语音形式前加*号来表示构拟的对象,后来的学者就沿用他的方法。

施莱赫尔深受达尔文学说的影响,但他把语言看作是不受人们的意志影响的有机体的想法和把生物学的分类法引进语言学的做法是有一定意义的。

施莱赫尔认为语言的一切高级形式都来自于低级形式。屈折形式来自结合形式,结合形式来自孤立形式。他认为所购你的由于母语已获得最高级的屈折形式,他们在史前时期已经历

了一切形态类型。反映他这一观点的《比较语法纲要》是当时重要的著作,再版多次。

谱系树理论认为,语言是不断分化的,他们假定曾经存在一种原始共同语,这种原始共同语经过一次突然的变故,分化为几种不同的语言,而这些语言又进一步分化,直到形成了现在世界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语系。历史比较法正式建立在这种谱系树莅临基础上的一种方法。

显而易见,谱系树理论把复杂的语言现象简单化了。施莱赫尔的语言谱系理论并不能解释亲属与之间犹豫接触引起的复杂的对应关系,后来的“波浪理论”和“底层理论”等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亲属语之间及非亲属语之间的种种关系。

20世纪以来的结构主义不否定谱系理论的基本思想,语言谱系理论仍然是现代用来解释语言发生学关系的基本理论。正如梅耶所指出的:“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用比较方法来建立一些语言的历史,是因为我们确信,每一种新的系统都应该从单一的系统出发来解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波浪理论

19世纪的印欧语研究者发现印欧语不同分支之间的一些分歧不能用原有的语言分化理论来解释。例如:

(1)日耳曼语和斯拉夫语分别属于印欧语的西部语群和东部语群,但它们有不同于其他印欧语名词中“以m代替bh的格尾形式”。

(2)希腊语和印度-伊朗与也分别属于印欧语的西部语群和东部语群,它们“被动态以r结尾”的特点,不同于其他印欧语。

(3)意大利语和希腊语都有“阴性名词用阳性名词后缀”的情况。

(4)意大利语和日耳曼语都用“完成时式用来表示一般过去时。”

施密特(Johannes Schmidt,1843~1901)1872年在面对印欧语系任何两支语言之间都能找出特殊的相似点,而在地理上相近的语支这样的特殊相似点最多时提出了新的解释。他说,不同的语言变化像波浪似的散播在一个言语地域,分割变化可以在这个地域的一部分彻底完成,同先前被另一变化所渗透的部分并不平行一致。一波一波地回荡的结果形成了同语线(isogloss)。这就是后来所说的“波浪理论”(wave theory)。

影响较大的方言或亲属与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向其他方言或亲属与传播自己的说法。布隆菲尔德说:“比较法是我们重构事前语言你的唯一方法,只对内部绝对一致的言语社团和明确的突然分裂才能加以朱雀的运用。”“比较法预想语支的连续的明确分裂,但是反复无常的局部近似明明告诉我们后期的变化散步开来,越过早起变化遗留下的通榆县;林金玉妍年间的相似语序由于中间地带方言的小时(波浪理论);某些方面已经分化的几个语言也会产生相似的变化”

于是波浪理论对谱系树理论提出了挑战。其根本观点在于,在分化以前的原始共同语内部已经存在着方言的分歧,这些分歧的方言的特点回想波浪一样的向四面扩散,使不同的语言具有某些相同的特点;分化以后的语言也不是在真空中发展的,他们相互之间会产生影响。

波浪理论提出后,一直与历史比较法处于尖锐的对立中,被看作是水火不相容的。

3. 梅耶对两种理论的融合改进

梅耶认为,波浪理论的某些观点利于历史比较法的改进。原始共同语不一定是一个内部一致的系统,可能有方言的差别。究竟是否有方言的差别,可以通过现代语言之间的额差异类型来判断。

如果一种语言现象在现代语言中的差异表现为一系列的渐变阶梯,那可能是由于同一种原始语在地域上分化的结果。现代罗曼语系的各种语言(如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他们与拉丁语系的关系大体就属于这种类型。

如果某些现代语言的特征在地域上分布呈现出矛盾的、断裂的、参差的特点,那么就说明他们的原始共同语之间有方言的差别。例如,如果根据表示“百”的意思的词头辅音的发音,印欧语言可以划分为东西两群:东群读咝音(如伊朗语的“satem”),西群读舌根音,(如拉丁语的“centem”)日耳曼语与希腊语、拉丁语一样,属于西群,如英语中的“hundred”,德语中的“Hundert”,词头的辅音h为舌根音。但是,如果根据“o”和“a”的分合来划分,则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从分,属于西群。印度语和伊朗语中的“o”和“a”从合,属于东群。而日耳曼语中的“o”和“a”从合,那么也应该属于东群。这样,日耳曼语按照“百”词头辅音划分应该属于西群,而按照“o”和“a”的从合划分应该属于东群,因此,日耳曼语在语言特征分布上处于一种矛盾地位,这就说明了原始印欧语内部存在方言分歧。

梅耶接受了波浪说的合理内容,克服了以往的一些简单化倾向,对历史比较法做出了贡献。

4.其他理论

此外,梅耶还融合了青年语法学派提出的“语音规律无例外”理论和方言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他还分析了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出语言底层理论,即,被征服或消亡的语言,会在胜利者的语言中留下一些特征,这些语言特征叫做“底层”。梅耶对混合语理论研究也做出了贡献,梅耶说:“我们却不能断定,语言学家的工作就很不容易了。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用比较方法来建立一些语言的历史,是因为我们确信,每种新的系统都应该从一种单一的系统出发来解释”。梅耶把“谱系树”,“波浪理论”,“语音规律无例外”等看似对立的口号加以研究,找出了他们之间的内部联系,并把他们纳入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框架,为语言学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论文作者:林弘洋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9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0

标签:;  ;  ;  ;  ;  ;  ;  ;  

浅谈梅耶历史比较语言学思想论文_林弘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