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常见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论文_马绪伟

手术室护理常见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论文_马绪伟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山东 济宁 272100)

【摘要】目的:对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常出现的安全问题和潜在的安全隐患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方法:通过分析实际护理工作中的案例,汇总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问题,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结果:针对手术室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结论:严格遵守手术室操作规范,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知识、信息再教育,护理人员和医院相互协作等,是消除隐患、杜绝事故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预防和处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0-0253-02

手术室作为为患者施行外科手术的地点,是诊治手术患者的重要场所,在维护医院的正常运转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于患方而言,手术是治疗过程中的关键重要环节,是围手术期进行其他辅助治疗的基础,但其具有高危险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1]。于医方而言,多数综合医院的临床科室已经有了高度专业化的划分,但出于成本或传统的考虑,大多数医院仍将外科手术集中在一个综合性手术室进行。上述各项因素,造成了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具有高压力、高强度、高风险等特点。

手术室的工作繁杂琐碎,且相较于临床科室的护理工作,有着更高标准的无菌观念以及更严格的操作规程。手术室护理人员除了术前准备、术中协助、术后处理等工作,也更多地承担了安抚患者、解释病情等任务。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这些工作特点,使得手术室护理工作存在着区别于临床护理工作的特殊安全隐患。目前,国内对于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研究,多数集中于对于患者安全隐患的及时发现和防范措施,对于护理人员自身的安全保护分析较少。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观察和比较研究,分析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的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1.手术室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

1.1 锐利器械割伤

在手术室的护理工作中,由于专业器械往往比较锐利,高频率地使用锐利器械,使得锐利器械的划伤、割伤等成为最常见的安全隐患。常见的情况包括:手术刀、手术剪刀等掉落划伤腿脚,手术针扎伤手指、手臂,电钻钻头造成的意外伤害等。

1.2 通过血液、体液途径感染疾病

在综合性手术室施行手术时,由于部分患者为传染性疾病携带者,接触传染病患者的频率很高。这些传染病患者携带的病原体,有些能够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传播,如乙肝、HIV病毒等。在工作中,通过血液、体液等途径传播给医护人员的情况常见于以下两种:一是医护人员自身体表有伤口,在手术前后或者手术过程中伤口沾染病人的血液、体液;二是手术器械的传递、拆卸、丢弃的过程中造成的伤害,并以手术医生、器械护士风险最高。

1.3 烟雾损伤

在进行外科手术时,经常用到电外科设备、激光刀、超声刀等器械,这些器械在手术使用过程中产生高温,破坏患处的细胞组织,破坏和汽化细胞组织的蛋白和脂肪,形成烟雾。这些烟雾中往往携带有害物质,例如血液及组织成分、有害化学成分、活性病毒、活性细胞、非活性颗粒、病原体等,吸入人体后会造成潜在的损伤。可能产生恶心、眼表不适、上呼吸道疼痛、皮肤过敏、贫血等不适,长期累积有可能引发肝炎、白血病、哮喘、肺病、甚至导致癌变、基因改变、HIV等。

1.4 辐射污染

多见于骨科手术对C臂X光机等具有放射性设备的使用,目前大部分正规医院有X射线机的手术室都做了辐射防护措施,但射线穿透力强,且手术室护理人员往往防护不规范。C臂-X光机产生的放射性元素在医护人员体内的长期堆积,会对人体造成较大的伤害。可能引起血液病、甲状腺疾病等。

1.5 职业病。

手术室护理人员需要长期站立工作,工作中双腿得不到休息,下肢回流不畅,经常会伴随静脉曲张等相应职业病的产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研究表明,大多数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都或多或少地患有肩颈疼痛、静脉曲张等长期站立低头工作产生的职业疾病。

2.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的产生原因

2.1 护理人员未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大部分医院在制定手术室的护理规章制度时,已经考虑到了患者的人身安全和对医护人员的保护。因此工作中绝大多数安全隐患都会及时发现并解决。但是,仍然有个别护理人员由于经验不足或疏忽大意,未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规范操作,并因此酿成事故,对自己和患者造成危害。这些情况的发生一方面是个人的职业素养和责任心的缺失,另一方面也是手术室护理人员过高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造成的。

2.2 操作规程存在疏漏。

由于手术室突发情况多、变数大,以及当前医疗水平的限制,管理人员在制定操作规章时,往往不能够预见到所有的潜在危险,而不能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处理突发紧急情况时,如果遇到经验缺乏、疏忽大意的医护人员,就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3.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应对措施

3.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针对前文分析的各种安全隐患,大多数医院的规范流程和操作规程中都已经制订了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因此需要护理人员严格遵守,规范操作。在手术中,术者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患者身上,不规范的操作流程很容易造成误伤。

3.1.1锐利器械割伤的预防和处理

锐利器械放置在锐器盒内,不要暴露在容易触及的范围内。规范传递,护理人员传递锐利器械给手术者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刀柄朝向手术者,传递到医生右手。缝针及时收回放入针盒内。安装、拆卸刀片用持针器等。不得穿着露脚趾拖鞋进入手术室,而应当穿低跟防滑、包裹脚面的专业鞋履。

3.1.2血液、体液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处理

对于手术室护理人员自己的伤口,尤其是位于手部和手臂等容易接触到患者的伤口,应当及时进行消毒、包扎等处理。如果伤口沾染患者血液、体液,或者被沾有患者血液、体液的锐器划伤,需迅速挤出伤口处的血液,对伤口进行清洗,先用肥皂水、清水清洗,再用消毒液清洗。根据该患者病史,就可能感染的病毒做相应的预防疫苗注射。沾染乙肝病人的血液、体液,要在24小时内注射抗乙型肝炎病毒高价抗体和乙型肝炎疫苗,并在两个月后到专业机构检查体内抗体。如果是HIV病毒携带者的血液、体液,则要在一个小时内给予预防性治疗,并持续四周。之后应当做六个月的跟踪检查。另外,出现上述情况时,护理人员应当将相关情况及时准确、详细地上报医院。

3.1.3烟雾感染的预防

在手术过程中规范佩戴口罩,遮住口鼻。接触有传染病的患者时,需要佩戴眼部防护镜,双层口罩、手套。同时应当注意,医护人员的头发不能暴露在空气中,口罩、帽子应当遮挡全部毛发,不能外露。

3.1.4辐射污染的预防和处理

在参与使用C臂-X光机的手术过程中,必须规范穿戴铅衣。同时,应当使用放射科提供的放射检测仪,由放射科负责收集数据和评估,并且以月为单位送至上级医院检查体内累积射线。

3.1.5 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处理。

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医护人员应当穿戴最高安全级别的防护服装,确保全身任何部位均不暴露于空气中。并及时根据卫生组织、医院等机构做出的通知更新对自身的保护措施。

3.1.6职业病的预防。

医护人员可以穿戴专业的预防静脉曲张的弹力袜,经常做肩颈按摩。医院在为护理人员安排工作时间时,应当考虑到护理人员的压力而合理化人力资源配置,避免长时间的高负荷工作,安排适当的轮休和弹性轮班制。

3.2 知识更新和再教育。

医院应当及时以讲座、通知、研讨会等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和再教育工作。为了确保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和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等,不仅要将最新的防护措施、制度变化等重要信息通知到位,还要促进、帮助护理工作者理解和掌握上述信息。与此同时,医院也应当定期举行职业培训,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训练处理不同情况和突发状况的应急能力。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工作存在多个方面的安全隐患,对护理人员自身与患者的人身安全都造成了较大的威胁。加强手术室的安全管理,尽可能排除这些隐患,医院和护理人员应当共同努力,完善手术室操作规程和相关制度,提高专业素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营造安全、稳定的手术室环境。

【参考文献】

[1]吴莲。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114-115.

[2]邱锦芳,郑灵,邓小嫡,等.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探讨[J].当代医学,2010,16(13):109-110.

[3]安文秀,李敏.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现代养生,2015,1:285-286.

[4]陈玉兰.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浙江创伤外科,2013,18(6):942-943.

[5]孟明霞.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中外医疗,2001,28:22-23.

[6]王燕妮.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吉林医学,2009,30(8):738-739.

论文作者:马绪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8

标签:;  ;  ;  ;  ;  ;  ;  ;  

手术室护理常见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论文_马绪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