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艺术瑰宝——铜鼓文化论文_卫佳倩

中华民族艺术瑰宝——铜鼓文化论文_卫佳倩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铜鼓是南方少数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的类型众多,造型古朴,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本文主要阐述了少数民族铜鼓的起源、主要类型及其造型特点,对少数民族铜鼓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不让其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

关键词:铜鼓文化;造型特点;传统文化

一、铜鼓文化的起源

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最具代表的文化遗产,它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很长,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无法确切地对铜鼓的起源精确到哪个年份,哪个人物,历史书籍和考古的发现并未给后代的我们详细地记载,只知道铜鼓大约是在春秋时代由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古代濮人所创造的,所以铜鼓文化的起源也成为我将研究的重点之一。铜鼓是怎么来的?它又起源于何物?这是每一个研究铜鼓文化的人首先要回答的几个问题。

在很早以前就流传着铜鼓是由马援或诸葛亮创造的传说。但是在《后汉书•马援列传》中说道:“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所以这告诉我们马援并非是铜鼓的创始人,他是在军事活动中获得了骆越铜鼓,把它铸成了马的模型,战争结束后又将马献给了当时的汉光武帝。由于马援获得铜鼓以铸为马式一事载入了正史,所以后来的人们才把两广地区出土的铜鼓误认为是马援的遗物,甚至认为铜鼓是由马援创制的。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马援时代的铜鼓已是铜鼓艺术繁荣时期的作品,所以马援不可能铸造铜鼓更不可能是它的创始者。更离谱的应该是诸葛亮制作铜鼓的传闻,无法想象古代的人们将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铸造铜鼓联系到了一起。他们认为铜鼓是诸葛亮南征时在军中制作的,制作这种铜鼓,白天用来煮饭,晚上用来敲击报警。另一种说法是,诸葛亮制作铜鼓埋入山中,是为了镇压蛮夷。《明史·刘显传》说:“相传诸葛亮以鼓镇蛮,鼓失,则蛮运终矣。”但是这些传闻出现于明代,宋代以前均未见到,也未在文献中提及。事实和研究证明,铜鼓不是马媛首创的,那么比马媛晚两百年的诸葛亮也更不可能是铜鼓的创始人。在民间更是有五花八门的传说,但所有的这些传说都只是人们的美好想象,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

研究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首先解决了铜鼓的地理分布问题,铜鼓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南和西南地区,出现于春秋早期,铜鼓最初是作为流散文物来研究的,最早的铜鼓是由铜釜演化而来,铜鼓也还起源于炊具。大量考古材料的发现,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期铸造和使用铜鼓的人群的生产水平和生活面貌,使我们更能真切地了解铜鼓发展的历程和铜鼓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

二、铜鼓的主要类型

铜鼓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从而使得鼓面大小、鼓身曲线结构、纹饰图案等方面产生了差异,形成了不同类型的铜鼓,有各自的特点。经过不断的对比研究,纹饰和铸造工艺上的异同进行归类,分成八个类型。

(1)万家坝型铜鼓

万家坝型铜鼓也被日本学者称为“先黑格尔I式”,这类铜鼓以云南省楚雄县万家坝古墓群出土的铜鼓为代表,万家坝铜鼓产生于春秋早期,流行于战国时期,其铜鼓特点是鼓面特别小,没有任何纹饰进行装饰,鼓胸外凸,鼓腰向内收缩,鼓足很矮,鼓胸与鼓腰处有两对小型扁耳。作为早期的铜鼓类型,其花纹简单、古朴,层次简洁明了,有一种稚拙味,给人以稳重感。

(2)石寨山型铜鼓

石寨山型铜鼓以云南省石寨山古墓群出土的铜鼓为代表,延续年代从战国东汉时期,前后达五百余年。其形制特点为鼓面较大,鼓胸向外凸出,鼓腰向内收缩呈梯形,足部短而直。铜鼓在这一时期成为了权力的象征,在纹样上形象的表现了先民的思想感情,这时期的纹饰丰富华丽并以一定的布局分布,主要分为写实纹样和几何纹样两种。

(3)冷水冲型铜鼓

冷水冲型铜鼓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蒙江公社横江冷水冲出土的一面铜鼓为代表,从西汉中期到隋唐,前后达一千年左右。这类铜鼓的特点是鼓面宽大,鼓胸微凸。鼓腰最小径在中部,鼓足较高,与鼓胸高度略相同。整体鼓型高大,鼓胸与鼓腰之间有宽扁的辫纹大耳两对。与前两个时期的铜鼓类型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鼓面上出现了立体装饰雕塑,这是铜鼓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这时期的铜鼓纹饰丰富,高度图案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遵义型铜鼓

遵义型铜鼓以贵州省遵义市南宋播州土司杨粲夫妇墓出土的铜鼓为代表,流行于唐宋的约六百年间。这种类型铜鼓的特点是鼓面宽大且基本无立体装饰,鼓面沿微伸于鼓颈外。面径、胸径、足径相差较小,胸、腰、足各部的高度相当接近,纹饰简单。

(5)麻江型铜鼓

麻江型铜鼓以贵州省麻江县谷峒火车站明代古墓中出土的铜鼓为代表,流行于南宋末至清末的八百年。其类型为贵州少数民族所广泛使用。其形制特点为体型小而扁矮,鼓面略小于鼓胸,鼓身胸、腰、足间的曲线柔和,无分界标志,腰中部有凸棱一道,将鼓身分为上下两节,胸部有扁耳2对。纹饰丰富。

(6)北流型铜鼓

北流型铜鼓以广西省北流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流行于西汉晚期至南朝。北流型铜鼓的特点是鼓面大于鼓胸,鼓胸微凸,铜鼓鼓腰与鼓足之间以凸棱为分界。铜鼓足部呈喇叭状向外扩,与鼓面大小相当。整体鼓型硕大,附有环状小耳或条形小扁耳两对。其纹饰简单精细,云纹是北流型铜鼓的主体纹饰。

(7)灵山型铜鼓

灵山型铜鼓以广西省灵山县出土的铜鼓为代表,流行至南朝至中唐。其特点为铜鼓鼓面大于鼓胸,鼓胸与鼓腰之间附有带状扁耳,鼓面上有后二腿并拢的三足青蛙。鼓面花纹丰富精美。这一时期的铜鼓艺术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

(8)西盟型铜鼓

西盟型铜鼓,以云南省西盟佤族地区的铜鼓为代表,流行于唐至近代。其特点为鼓面大于鼓胸,鼓胸大于鼓腰和鼓足。鼓胸和鼓腰之间曲度柔和,无分界标志。整体鼓型瘦高,接近直筒形,上大下小。鼓面附有四足青蛙。

三、铜鼓造型特点

铜鼓是由炊具铜釜演化而来的,它的基本形态是高领、敞口、束腰、小平底。

万家坝型铜鼓,作为最早的铜鼓类型,鼓高与鼓胸的波动范围很大,表现它外形的不稳定性。石寨山型铜鼓逐渐走向成熟,胸部圆弧,线条逐渐柔和,但是早期仍然高矮不一。到西汉时期,铜鼓外形各个部位的比例还没有规范化。冷水冲型铜鼓高大轻薄,外形已经很端庄,鼓形在设计上已初步规范化。当时的铜鼓不仅作为乐器,还作为权力重器,形体增高加大,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麻江型铜鼓的造型比较单一,鼓面无唇边,鼓身曲线简化,在造型比例上达到了高度的规范化,给人以自然的协调美。这是由于当时民族社会内部阶级地位的变化而造成的,权力重器转化为神器和单纯的娱乐用具,所以铜鼓的形体又小又矮。北流型、灵山型铜鼓,是典型的权力重器,以巨大厚重著称,“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反映的正是这个时期的情形,这类鼓外形庄重朴实,制作工艺精良,给人一种威严感。

随着文化的传播,铜鼓已经逐渐成为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人们的智慧和劳动。

四、结语

铜鼓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与各个少数民族文化都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是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华之所在,更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铜鼓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我们不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还要继承、保护和发展铜鼓文化,而不是等待历史的长河将其湮没。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铜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2]蒋廷瑜,廖明君,铜鼓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蒋廷瑜,铜鼓艺术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4]蒋廷瑜,铜鼓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冯汉骥,云南晋宁出土铜鼓研究[J].文物,1974(01):54-64

[6]王文光,翟国强,铜鼓及铜鼓装饰艺术[J].民族艺术研究,2004

[7]万辅彬,铜鼓[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8](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论文作者:卫佳倩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7

标签:;  ;  ;  ;  ;  ;  ;  ;  

中华民族艺术瑰宝——铜鼓文化论文_卫佳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