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与东盟国家产业结构相似性分析&以制造业为例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中国西南地区与东盟国家产业结构相似性分析——以制造业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南地区论文,东盟论文,相似性论文,为例论文,产业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11月,中国和东盟国家正式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正式启动。伴随中国与东盟间的产业间及产业内贸易迅速增长,国内学者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就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和产业特征进行研究的代表主要有:史智宇(2003)对中国与东盟出口相似度(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与东盟出口结构趋同态势越来越显著,意味着在出口上越来越强劲的竞争具有长期性。提出中国需要更多地加强与域外东亚国家以及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贸合作,增强我国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制定产业高级化和国际化战略。张亚斌和许苹(2003)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指数与贸易相似度等相关指标对中国和东盟出口贸易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双方贸易的竞争性远超过互补性的结论。蒋瑛和郭砚灵(2005)对双边贸易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双边贸易既有竞争性也有明显的互补性。以上学者都是从双边贸易特点及问题的角度分析,然而,双边贸易依赖国内产业发展状况与层次,对相互间的产业结构比较分析非常重要,学者们从中国与东盟间的产业结构及变动趋势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却较少。同时,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东中西三个层次不同的区域,研究中国与东盟的产业与贸易只能得到宏观的定论,不能对区域的特性做出进一步准确的分析,所以本文定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与东盟三国产业结构的对比。东盟国家的发展水平也分为三个层次,笔者选择了新加坡、菲律宾和越南3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中国西南地区与东盟地域相近,具有天然的贸易优势。与此同时,中国西南与东盟的贸易也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西南地区与东盟3国产业结构相似性

(一)三次产业变动趋势

本文中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广西和贵州;东盟3国指新加坡、菲律宾和越南,这3国代表了东盟经济发展水平的三个层次。根据统计资料和数据计算得出2003~2005年中国西南地区与东盟3国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见表1)。可以看出,近几年中国西南地区三次产业比重波动并不明显,自从2000年1月中央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不能从产业结构比重看出有明显变化趋势。西南作为中国发展层次较低的地区,第一产业农业依旧占有较大比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例基本持平,中国西南是产业部门齐全的地区。

表1 2003~2005年中国西南地区与新、菲、越3国三次产业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西南地区数据来自《2004、2005、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新加坡数据源自:新加坡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ingstat.gov.sg/);菲律宾数据:菲律宾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census.gov.ph/);越南数据:越南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gso.gov.vn/)。以当年价格计算。

新加坡三次产业的比重比较平稳,自从20世纪90年代,第一产业趋近于0。第二产业从1990年的37%缓慢降至2003年的30%,2005年后稍微有所回升,这种现象与新加坡的产业结构内部调整有关。2004~2006年间,新加坡的生物医药制造和信息通讯及消费电子设备,与2003年相比平均增幅都超过40%,新加坡已经过渡到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自从20世纪60年代就保持在60%的比例,2005年金融和商务服务与上年相比增长最快,分别为8.8%和9.2%。

菲律宾作为亚洲“四小”之一,产业结构已经到达内部优化与调整阶段,三次产业间的比例无明显波动。

越南三次产业变化有所变动,笔者特别考察了越南1990~2005年的三次产业变动状况,1990年三次产业比重为38.74∶22.67∶38.59,到1996年为27.76∶29.73∶42.51,2000年为24.53∶36.73∶38.74,直到2005年的20.89∶41.04∶38.07,可以明显看出第一产业比例在逐渐下降,工业比例在稳步上升,趋势非常明显,也说明越南正在步入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

(二)产业结构相似性分析

产业结构的相似性通常用相似系数进行衡量,其目的在于分析衡量区域内产业结构各部门的异同程度。所谓相似系数是指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的同种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相似性系数公式为:

式中S代表两区域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Xin和Xjn分别代表区域i和区域j各产业部门n在本区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当S=1时,说明两个区域产业结构完全一致,S=0说明两个区域产业结构完全不一致。通常情况是S介于0和1之间,S数值越大,说明两个区域产业结构越是相似,S越小,说明越是不相似。

通过对西南地区和新加坡、菲律宾和越南数据计算,得出相似系数如下表:

表2 中国西南地区与新、菲、越3国三次产业相似系数

数据来源:由表1中2005年数据计算获得。

从中国西南地区与新、菲、越3国三次产业相似系数可以看出,中国西南地区和越南与新加坡三次产业相似系数相对较低,分别为0.89和0.88;同时也看出,中国西南地区与越南产业相似系数为0.99,趋近于1,说明两者产业结构相似度极高。结合表1的数据分析,首先,中国西南地区与越南三次产业比重数据差别很小;其次,与菲律宾相比,菲律宾的第一和第二产业比重较中国西南低,第三产业较高;而与新加坡相比差别较大,新加坡的第三产业发达,从它的产业结构内部调整数据可以得知,新加坡的工业比例虽然比中国西南低,但发展重点突出,而且制造业一般都是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高附加值产品。

三、制造业相似度

三次产业相似度只能说明整体相似度,却不能反映产业内部相似程度。在中国西南地区与东盟国家间的贸易中制造业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笔者特别对中国西南地区和新、菲、越3国的制造业相似程度进行分析。

由表3可以大体了解中国西南地区与新、菲、越3国的主要制造业。中国现今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重工业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西南地区也不例外。其中,金属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西南地区制造业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比如,在西南各省区中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中的水泥制造都占有一半左右的份额。主要是由于,一方面西南地区可以利用的有色金属和矿物质比较丰富;另一方面中国西南地区相对于中国中东部地区而言,在许多方面还是比较落后。国家为了改善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和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其次,食品加工及烟草制造在制造业份额中的比重也较突出。西南地区不仅矿物质丰富,而且环境适宜多种生物生存,因此,也有其相对比较发达的制造业,比如烟草制造和医药制造。

表3 中国西南地区与新、菲、越3国主要制造业

资料来源:中国西南地区数据源于2003、2004、2005年各地区《统计年鉴》;新、菲、越3国数据来源同表1。

按照制造业工业增加值比重计算得出,其中越南以工业输出值计算。

新加坡的制造业重点突出,表3中的前五大产业的总的工业增加值在近两年都占制造业总比重的90%左右,新加坡制造业的产业专业化水平,相对于其他国家及地区较高。菲律宾除了制造业中的石油冶炼以外,其他产业与中国西南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越南的制造业中初级产品加工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也可以从主要制造业看出越南正在加快工业化进程,自2000年以后,电子及交通运输设备类制造业的工业输出值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中国西南各省区的情况有表3所表述的共同点,也有其特性。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以成都高新区和绵阳科技城为载体,加上乐山的基础元件,构建了四川IT产业的雄厚基础。四川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占制造业的比重为5.5%,远高于西南其他各省区,但与越南相比,还是低一个百分点。而新加坡的通讯设备及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工业增加值为31.3%,菲律宾为17.8%。电子信息产业作为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程度和对制造业的贡献度直接反映了某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中国西南地区的高科技产业与新、菲、越3国相比相对较弱。其次,四川的医药化工产业一直有较好的基础和发展条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中成药为主体的医药工业和以化肥为主体的化工工业已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可以看出西南各省的医药制造都有所发展,但总体水平偏低;然而化工产品所占的比重平均水平高于新、菲、越3国。

表4 中国西南地区与新、菲、越3国主要制造业所占比重(%)

数据来源:同表2。中国西南地区、新加坡、越南由2004年数据计算,菲律宾由2003年数据计算。比重较小时忽略不计。

西南地区的重庆,其制造业中交通运输设备产业占总制造业工业增加值高达36%,远高于西南其他各省区和新、菲、越3国所占比重。贵州与云南的烟草制造业占各省制造业的比重较大,分别为20%和57%。广西的制糖业在全国的制糖产业具有重要的地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使得其农副食品加工产业在广西区制造业的比重高达14.7%。

通过表2、表3和表5的比照,可以看出,中国西南地区各省区制造业相似系数普遍低于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四川和广西与越南的主要制造业相似系数相对偏高,达到0.8;重庆和贵州与越南的制造业相似系数达到0.5,四川和广西与菲律宾的相似系数达到0.5。这说明四川和广西与越南的制造业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重庆和贵州与越南以及四川和广西与菲律宾的制造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然而,中国西南其他各省区与东盟3国的制造业相似系数较低,特别是云南,与东盟3国的制造业相似系数都低于0.3,云南烟草产业所占制造业的比重达到57%,这就占去了制造业的绝大部分份额,但是,东盟3国的烟草制造所占份额并不显著,也就造成云南与新、菲、越3国的制造业相似系数偏低。

表5 中国西南地区与新、菲、越3国主要制造业相似系数

数据来源:同表2,依据表4数据计算。

结合表4与表5对比分析,中国西南与东盟3国的制造业产业结构状况较复杂:中国西南各省区之间的制造业特点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东盟国家之间的制造业发展层次与特点也具有较大的差别,同时,它们相互间既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从部分主要制造业横向分析,第一,农副食品加工及制造产业。中国西南的四川和广西的比重较高;越南的食品加工及制造业比重虽然在不断下降,但是,依旧是最主要的制造业;菲律宾的食品制造业,在笔者考察的1999~2003年的数据中,一直在制造业产出值中居前十大行业:1999年食品制造业产出值居第一,2002年以后,位置有所下降,还具有继续下降的趋势,但依旧占有较大份额。中国西南部分省区与东盟国家气候相似,食品加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也较高,在这一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性。第二,化工产品制造业。虽然西南各省区所占的比重相对偏高,但是东盟3国化工产品的比重也相差不大,在这一领域相似性较高。第三,在医药制造领域,新加坡近几年发展迅速,并且从这一领域获得的工业增加值不断攀升。西南各省区相对新加坡不具有优势,但相对其他发展层次偏低的国家又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第四,机电产品在中国东盟间的贸易中占居重要的地位。在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这两个领域,中国西南地区的通用及专业设备制造与东盟国家具有竞争性,而通信及电子设备的投入和实力显得十分薄弱。第五,在交通运输设备领域,中国西南与东盟的比重都不低,是竞争性较强的领域。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中国西南地区与东盟3国的三次产业相似度较高,然而,具体到制造业,整体相似度偏低,具有互补性。同时,也可以从分析中得知,中国西南地区与东盟3国的制造业产业相似性也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在许多产业如食品加工、化工产品、通用及专业设备等产业又具有竞争性。

中国西南各省区和东盟国家都在努力谋求发展,拓展发展空间。中国西南各省区优化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推进新兴产业,不断实现产业结构提升。东盟国家发展也十分迅猛,新加坡强化其在通信电子及机械设备的优势,加大对生物医药领域的投入,已经凸显成果。亚洲“四小”之一的菲律宾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升级,食品加工曾是第一大产业,如今地位不断下滑,而通信电子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越南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交通运输设备和通信电子设备在制造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与合作也在不断深入和加强,已经成为彼此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动力。虽然双方间的制造业产业结构相似性较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是,由彼此强大的发展势头来看,将会在一些新兴产业,甚至一些传统产业的优化过程中出现较强的竞争性。因此,仅仅是制造业产业间的贸易已经不能满足双方发展需要,寻求彼此间新的贸易方式、合理分工,是学术界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之间不同于传统贸易方式的现象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关注,即一个国家既出口又进口同一个产业内产品,例如日本向美国出口丰田汽车,又从美国进口福特汽车。巴拉萨(Balassa.B.)把它称为产业内贸易。这种贸易方式为竞争性较强的同一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国内学者近两年也开始关注中国与东盟间的产业内贸易,本文对中国西南地区与东盟3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相似性的分析充实了发展产业内贸易的现实依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中国西南地区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扫除了诸多贸易壁垒,为彼此间的产业内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产业内贸易提出国家及地区间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实行差异化生产,中国西南地区可以与一些东盟国家合作,合理分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同时,在差异化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产业内贸易将会为中国西南地区与东盟国家间的贸易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注: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西南与东盟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研究,批准号:04BJY066,项目负责人:李立民。

标签:;  ;  ;  ;  ;  

西南地区与东盟国家产业结构相似性分析&以制造业为例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