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癌状态论”谈中医肿瘤临床思路与创新科研论文_蒋克伟

从“癌状态论”谈中医肿瘤临床思路与创新科研论文_蒋克伟

(南江县人民医院中医科 四川 巴中 636600)

【摘要】对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新思路进行有效探究,进而将治疗新方法提出来,通过对经典的研读和临床实验,强化对中医治疗肿瘤的新思路。由此得出“癌状态论”作为一种新的中医治疗肿瘤的观点,是研究中医药抗肿瘤的创新点。

【关键词】“癌状态论”;中医肿瘤;临床思路;创新科研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2-0346-02

1.关于“癌状态论”的强化认识

癌在现代医学上普遍认为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的影响下,由于局部组织的异常增生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生物,癌细胞便是一种异常增生的细胞,癌在中医上普遍称之为积聚、岩以及症瘕,其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血瘀、气滞以及痰凝凝聚所成的产物,其是一种状态,即人体内五脏六腑、人与自然失衡的状态[1]。

癌细胞在现代医学上普遍认为主要是由机体细胞发展而言,肿瘤的形成和内外因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基于分子生物学角度,其形成与基因失调有很大的关系,进而正常细胞所具备的平衡和调节生长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一定的破坏,细胞的生长也因此会不受控制,同时免疫功能缺陷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有助于将机体内外变化和肿瘤发生的相关性明确下来。“整体性”与“天人相应”是中医学一直所强调的,人与自然间的能量与物质交换将有助于实现对阴阳动态平衡的有效维护,并且物质与能量交换也存在于人体内的各个系统之间,以此阴阳平衡也可以在各系统间得到有效的维持。

2.癌病机的全新解析

所谓的病机主要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以及结局的重要机理,《内经》提升了病机的高度,使其上升到“谨守”与“审察”的角度进行有效论述,自始至终“病机中心论”都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思路。

2.1 病机基础

癌症在中医上类属于岩、失荣、积聚等范畴,其变化多端的病因病机,使其经常与痰、虚、热和毒等杂症混为一谈,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主要以寒热错杂和阴阳乖违为主截然相反的病理情况会同时存在于同一机体内,且该病与《伤寒杂病论》中的厥阴病有许多相似的征象。

2.2 癌症病机得以转化的关键

“耗散”在中医上普遍认为是癌症病机转化的关键,具体主要表现在耗散正气和扩散邪毒两方面,在不同肿瘤和阶段中均有不同的体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肿瘤病机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肿瘤患者正气耗散和正虚都失于固摄的过程中;易于扩散和转移的特性普遍存在于癌毒本身。站在生理的角度上,正气的双重作用主要以抗癌和固癌为主,正气的本能是抗邪,一旦出现癌毒,则正气会相应的马上做出反应,以此便可以将抗癌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正气凭借自身所具备的固摄病毒的作用,在一定程度有助于对癌毒的扩散作用起到有效的抑制,且作用能够在整个疾病中贯穿,癌毒扩散和肿瘤转移的条件便是癌毒扩散能力远远超出正气本身所具备的固摄能力[2]。基于病理角度而言,癌毒和正虚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与影响,产生癌毒的病理基础便是正虚,其失于固摄的同时又会促使癌毒发生扩散,进而便形成转移;癌毒在不断耗散正气的过程中,又会导致正虚的加重,两种力量始终都处于以一种动态的变化平衡之中,当癌毒所具备的致病力大于正气的抗病力时,会加快疾病的进程,导致各种临床特征与症状不断的出现,癌毒也会因此获得有效扩散,转移由此形成,逐渐进入中期;待病情发展到晚期,邪毒会开始扩散,正气也会大虚,由此会导致阴竭阳虚,当阴阳离决时便会诱发患者死亡。

2.3 “癌”病机的外在表现

根据对中医肿瘤的多年研究,主要集中在血瘀、痰凝以及气滞等领域中,同时这也是多数学者普遍认为发生肿瘤基本病机的地方,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性的研究,逐渐形成各种病机学说,诸如血瘀、气郁以及痰邪为主论等,并且肿瘤治疗大法由此创立。

多数学者普遍认为“癌”是一种人体内五脏六腑、人与自然失衡的状态,在此环境下可以将不同的病理呈现出来,诸如血瘀、气滞以及痰凝等,再加上癌毒的影响会对正气造成一定的耗伤,是正气不能顺利的实现内收,使其邪化,并慢慢向“恶气”与“恶血”的方向进行转化,最终会导致“癌瘤”的出现。同时,过程中,痰凝等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创造机体肿瘤发病的条件,并使痰凝等程度不断的加强,使机体表象的状态逐渐呈现为一种痰凝、气滞和血瘀的状态。

3.中医临证用药的新思路

基于癌症发病的过程始终都处于一个复杂且动态的变化当中,其发病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复杂的病机变化和多样性的症候变化[3]。因此,需要紧紧围绕主体特征,将治疗用药的方案确定下来;通过对动态特征的辩证分析,进行灵活的随证加减,在此基础上有机的将辩证与辨病结合起来,对有毒药物进行合理的使用,对温化药物进行巧妙的配伍。

4.科研创新和发展建议

在中医特色得以传承下去的基础上,将现代肿瘤研究的最新成功引进来,确保其能够与国际接轨。一方面,需要科学合理的整理各种文献资料与经验,确定临床规划和疗效标准;另一方面,增强对实验的研究,中医药对肿瘤进行治疗的内在机制进行详细的阐明,在此基础上提高对新药物和新剂型的科学研究[4]。

恶性肿瘤是一种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当中其在临床和基础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为此“综合治疗”应运而生,中医在临床治疗肿瘤过程中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刘浩,林洪生.中医肿瘤规范化治疗与个体化治疗临床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11(01):25-27.

[2]常春阳,郑晓青,张武广,舒琦瑾. 浅析《伤寒杂病论》对中医治疗肿瘤的临床指导意义[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6(01)10:735-737+743.

[3]程海波,周仲瑛,李柳,沈卫星,姚志华,沈政洁,吴勉华.基于癌毒病机理论的中医肿瘤临床辨治体系探讨[J].中医杂志,2015,39(23):1989-1992.

[4]周岩.林洪生教授中医肿瘤规范化治疗的临床组方规律及用药特点[J].中医学报,2017,41(01):9-12.

论文作者:蒋克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

标签:;  ;  ;  ;  ;  ;  ;  ;  

从“癌状态论”谈中医肿瘤临床思路与创新科研论文_蒋克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