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与中国乳业生产与贸易的分析

世界与中国乳业生产与贸易的分析

霍尚一[1]2004年在《世界与中国乳业生产与贸易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乳业是畜牧业重要组成部分,乳业发展有助于改善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提高身体素质;乳业发展也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产品增值,提高农民的收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乳业也得到了发展,但我国乳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水平较低,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加入WTO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农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得我国乳品市场的竞争日益国际化,如何增强我国乳业国际竞争力成为迫切的问题。分析世界和我国乳业生产和乳制品贸易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明确解决我国乳业生产和乳制品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也具理论与现实意义。本论文以世界和我国的乳业生产与贸易统计数据为依据,围绕世界乳业生产与贸易的国际竞争以及我国乳业生产与贸易的可持续稳定发展问题,从应用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共由9章组成。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构成。 第二章以世界粮农组织的统计数据为基础,以奶牛奶为中心就世界原奶生产的发展、世界乳业的产地分布,主产国相对地位的变化及世界乳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实证分析。 第叁章就全脂奶粉、脱脂奶粉、黄油和奶酪生产量的变化特点,产地分布与主产国地位的变化,市场的供求结构,贸易量和贸易价格的变化,主要出口国的竞争力分析等进行了简明的实证分析。 第四章至第五章实证分析了澳大利亚、新西兰两大主要的乳制品出口国的乳业生产与贸易发展历程与现状,并展望了它们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至第九章,介绍我国乳业,特别是原奶生产和乳制品生产的发展历程,我国乳业(原奶)和乳制品的产地分布,分析了我国乳制品消费的特点及我国乳制品的贸易,指出我国乳业生产、消费和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郭婷[2]2013年在《中澳自贸区建立对中国乳品进口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和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谈判从2005年3月的联合可行性研究开始,到2012年3月的堪培拉谈判,共举行了十八轮,目前中澳双方已在货物贸易、卫生和植物卫生问题、海关手续等问题的谈判上取得了进展,但是在农产品关税减让及设定敏感产品等方面还在进一步磋商。乳制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虽然目前双方的贸易量并不大,但其潜力很大。自贸区建立之后,可能会对中国特别是对中国奶业主产区产生重要影响,改变中国乳业的格局,因此乳品问题受到了谈判双方的共同关注。2001年入世以来,在消费需求的强劲推动下,中国乳业获得了稳定而快速的发展,中国乳制品进口也快速增长。澳大利亚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低成本的奶牛业、严格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持续创新的乳制品加工企业,乳制品在全球市场有很强的竞争力。由于中国与澳大利亚在原料奶的生产成本上存在巨大差异,未来中澳自贸区建立后,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乳制品关税降低,从澳大利亚进口乳制品数量会快速增加,对中国奶牛养殖业、加工业带来巨大冲击。中澳自贸区建立对中国乳业生产、贸易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也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中国乳制品的供给和需求为出发点,在全面了解中国乳制品市场贸易形势以及中澳乳制品贸易特点的基础上,先后利用市场份额模型、引力模型以及全球贸易分析模型,研究了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的规模和结构,以及中澳自贸区建立会给中国乳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本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假设2015年中澳自贸区建立,中国乳品生产和进口贸易将会受到影响。在生产方面,中国原料奶和乳品的产量均有所下降,原奶生产价格将小幅上涨;在数量方面,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乳品数量将明显增加(76.88%),同时减少了从新西兰(5.61%)、美国及欧盟的乳品进口量,但是下降幅度不大;在价格方面,中国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及欧盟的乳品进口价格均下降,其中从澳大利亚进口价格降幅最大;在市场结构方面,由于目前中澳乳品贸易基数小,新西兰和美国仍然是中国最主要的乳品来源国,但是中澳乳品贸易未来发展潜力巨大。(2)由于近年来中国奶业采取了一系列区别的价格、投资和支持政策,中国奶牛养殖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由于饲料价格上涨,生鲜乳价格上调,规模化牧场生产成本较高。国内液态奶消费量占产量之比从2008年开始下降,而干乳制品进口量明显增加,进口价格迅速上涨。中国乳品进口依存度和市场集中度明显上升,来自新西兰与澳大利亚的乳品进口额差距不断扩大。由于澳大利亚的原奶收购价格比新西兰更具有比较优势,随着澳大利亚肉羊产业逐渐向乳业转型,其乳制品进口的影响将不可小觑。(3)通过引力模型计算得知,中国和贸易伙伴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乳制品进口关税等变量对中国乳品进口贸易量具有显着地影响,而与两地首都间的距离不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乳制品进口关税降低5%、10%、25%、50%和75%,中国自澳大利亚乳制品进口额将逐步增加17.54%、84.81%、264.38%和830.45%。2015年中澳自贸区建立后,中国从澳大利亚乳制品进口额将分别达到:2621.65万美元、3081.67万美元、5695.43万美元、20753.28万美元以及193099.25万美元。(4)GTAP模型结果表明,假设2015年中澳自贸区建立,中国从澳大利亚乳品进口迅速增长,而出口增速缓慢,中国与澳大利亚乳品贸易的逆差压力将会进一步扩大。中国从澳大利亚乳制品进口量将增加3.32万吨,进口额将增加10312.24万美元,进口金额将达到28480万美元,该预测值与引力模型中乳制品进口关税削减到50%所得到的结果(2.07亿美元)比较接近。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乳制品价格将下降11.36%,即每吨3727.75美元,相比于从新西兰进口乳品价格(4474美元/吨),澳大利亚对中国乳制品出口上更具有竞争力。(5)2015年中澳自贸区建立后,中国生鲜乳的生产价格将达到692.71美元/吨(约合4.37元/千克),而澳大利亚生鲜乳的生产价格将为每吨434.09美元(约合2.74元/千克),巨大的价格差距将使未来中国规模化牧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中澳自贸区谈判过程中必须谨慎对待乳品进口关税的调整,并适当利用“黄箱”政策、充分利用“绿箱”政策保护和支持中国乳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乳品企业应充分利用中澳自贸协定的有利条款,以直接投资或合资的形式扩大对澳投资,争取直接参与澳大利亚乳品生产及出口环节。

Mitchell, Burns(彭迈奇)[3]2017年在《新西兰和中国乳业比较优势测定及合作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自新西兰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实施以来,两国的乳品贸易呈现出可观的发展趋势。受中国市场需求的巨大拉动,乳业已成长为新西兰重要出口支柱产业。新中两国的乳业贸易伙伴关系是建立在中国市场对新西兰加工奶粉的巨大需求上的,然而,近几年来,随着世界乳业市场陷入困境,引发人们对新西兰乳业的传统比较优势,以及新西兰与中国的乳业合作模式产生了置疑。本研究首先从乳业的产业链层面,对新西兰与中国的乳业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为了衡量新西兰与中国乳业的比较优势现状及地位,本研究对巴拉萨(Balassa)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进行了改进,据此,分析了两国乳业整体的比较优势及发展趋势,并将该指数适用到行业内部的细分品种层面,分析了两国乳业不同乳品品种的比较优势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新中两国的乳业合作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两国各自的比较优势层面出发,对乳业的合作模式提出了相关建议。分析结果显示,新西兰的乳业发展以及与中国的合作模式,对于新西兰的奶粉需求过度依赖,致使新西兰在乳业市场发生较大变化时,使用性不够灵活,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冲击。

肖瑜[4]2007年在《乳品贸易对我国奶业产业损害预警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乳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乳业发展不仅有助于改善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还有助于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产品增值,提高农民的收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乳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促使了我国奶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为我国乳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更为宽裕的条件,但是面对激烈的国际乳业市场竞争、乳品关税大幅度消减和乳品出口补贴取消而造成的进口增加,是否会对我国乳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损害,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本文以产业损害为出发点,以WTO相关规则、条例为指导,系统地分析了产业损害基本理论,包括产业损害的界定和确定方法。在对产业损害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产业损害预警的指标体系,并根据我国奶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利用统计学上的专家评分法简单地计算了我国奶业产业损害预警指数。结果显示,我国奶业现在处于安全运行状态,但是我国乳制品的进口对我国部分乳制品、部分地区仍造成一定冲击,并以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邓颖杰[5]2007年在《中国乳制品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乳制品业是世界上公认的节粮、经济、高效性产业,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和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中国乳制品业的快速发展使其逐渐成为食品行业中的一个热点行业。不少的国内外资本竞争者竞相通过资本、管理、技术等方面进入中国乳制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进入,使中国乳制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和来自世界范围的全方位的竞争与挑战。因此,在这样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我们有必要对中国乳制品业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对策。基于以上的研究目的,本文以中国本土乳制品业的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发展战略理论,采用它们的理论分析工具对中国乳制品业的发展特征、趋势、不足进行判断,试探讨其未来发展的对策。文章主要包括四部分:首先,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工具及创新之处等内容做简要介绍;其次,文章对国内外乳制品业的发展概况进行比较,然后采用迈可尔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对中国乳制品业内的竞争力因素进行分析,力争对中国乳制品业的发展特征做出清晰的理解,并找出它与国外发达乳制品业发展的差距。其中在对“产业内的现有竞争”进行分析时,采用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范式,对当前中国乳制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逐一的分析;第叁,为了进一步完善对该行业发展的研究,文章对中国乳制品业进行SWOT分析,并以此对中国乳制品业的发展趋势、不足和发展机会做出判断;最后,文章根据中国乳制品业的发展目标,针对前文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对中国乳制品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赵胜利[6]2006年在《中国乳制品市场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乳制品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发展乳制品业是促进我国农民增收、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人民营养水平,增强全民体质的重要举措。 本研究所使用的乳制品市场是指以乳品加工制造为中心环节,将原奶生产、乳品加工制造、乳品销售等主要环节有机联系的市场总称。 我国乳制品业发展起步较晚,乳制品市场仍不完善,而且情况复杂。本研究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对我国乳制品市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和研究。 关于乳制品市场发展的问题国内外研究很多。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乳制品市场发展比较成熟,市场理论也较完善,近年来研究市场发展的理论较少,而且有一些理论是研究如何限制发展规模。国内对乳制品市场研究的文献较多,但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文献并不多见,研究成果较少且分散,乳制品市场的发展实践迫切需要对此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中国乳制品市场发展研究正是本文的出发点和潜力所在。 基础理论。本文介绍和分析了相关基础理论。其一是马克思和缪尔达尔关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理论;其二是市场结构理论,重点介绍了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下的市场结构模型分类以及波特的市场结构理论;其叁是博弈论理论,描述和研究行为者之间策略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一种决策理论;其四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详细分析了创新理论的创新模式和途径,并分析了创新在城乡之间的空间传播的空间扩散理论;其五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简要回顾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演进,重点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乳制品业的关系。为本文的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国际、国内的乳制品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一方面,国际乳制品市场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为我国乳制品市场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另一方面,通过对我国乳制品市场发展历史的分析,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分析了乳制品市场的发展现状,归纳了我国乳制品市场的发展趋势。为本研究的进一步分析奠定了基础。 需求市场。本文从地区结构、城乡结构以及需求群体结构分析了乳制品需求市场的结构性特征,得出,城乡结构是乳制品需求市场将长期存在的一个特点,并在较长时期内决定了乳制品需求市场的重点仍在城镇而不是农村,但农村作为一个潜在市场具有巨大的潜能,是乳制品市场的方向。从收入水平、消费偏好、产品价格、城镇化水平、人口结构、替代品等方面分析了城乡乳制品市场的影响因素。本文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农村乳制品需求市场进行了分类。同时对我国乳制品需求市场的未来需求量进行了预测,特别是对城镇乳制品需求市场的主要产品通过回归模型分别进行了预测,认为城镇乳制品需求市场在一定时期内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液态奶的发展将成为竞争的重要领域。 供给市场。本文进一步论述了我国乳制品供给市场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

王楠[7]2007年在《北京冰凌花乳业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观念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乳制品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我国乳品消费量呈稳步增长趋势。“十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乳品行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行“学生饮用奶计划”,并通过传媒宣传,培养国民乳品消费习惯,为乳品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据国家统计局预测,我国乳业市场潜力巨大,中国乳制品市场在未来10年中将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乳品消费市场。北京冰凌花乳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乳制品产业与关联产业的大型集团企业,拥有国际一流的生产设备、精英团队,依托生态奶源基地,实施规模化经营、制度化管理,应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不断研发营养、健康的新产品,满足其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因此,本文结合我国目前乳业的生产、销售及市场需求,综合采用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目前国内外乳品行业经济环境和营销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跟踪调研分析,对北京冰凌花乳业公司营销现状和营销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对北京冰凌花乳业公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目前我国乳品消费量逐年增加,市场前景广阔,为企业提供了机遇;我国乳品市场竞争激烈,大型乳业公司利用雄厚资金,开展价格战、广告战,使乳品行业毛利率下降,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挑战。通过对冰凌花公司针对北京及周边乳品市场的调研分析,设计营销策略和方法,包括产品组合策略、包装策略、价格策略和促销的方法等营销手段,旨在使冰凌花公司目前的营销策略符合乳品行业的基本规律,促使冰凌花产品在市场中得以生存与发展。针对北京冰凌花乳业公司发展需要,提出加强市场开发团队建设、加大市场开发投入、加强企业市场营销的系统管理等扩大营销的对策。本文的研究为北京冰凌花乳业公司提供了一套先进合理的营销策略,对提高企业市场营销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孟珏[8]2015年在《我国乳品进口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加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乳品关税的大幅度削减和乳品出口补贴的取消,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就成为了乳品进口大国。到2013年,世界乳品进口排名前10名中,我国进口的乳品名列首位。而且,我国乳品进口贸易一直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我国乳品的这种进口状态究竟是受到哪些政策因素的影响;我国现行的乳品进口政策是否存在着不足;同时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来避免国内乳业受到损害,同时又能获得贸易自由化的好处;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分析我国乳品进口贸易的现状,研究我国乳品进口的现行政策,探究影响我国乳品进口贸易的政策因素,借鉴国外乳品进出口的相关政策和管理方法,提出优化我国乳品进口政策的对策建议,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国内乳业发展的情况出发,简要地分析了我国乳品进口的现状,并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乳品进口的主要政策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次,通过比对国内外乳品进出口的相关政策和管理方法,梳理了我国现行乳品进口的各项政策,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乳品进口政策的制定缺乏自我适度保护,现行进口关税的政策尚欠合理,乳品进口的非关税政策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以及监管政策对进口乳品质量的监管力度不够等。最后,在借鉴国外乳品进出口的相关政策,并在促进我国乳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对优化我国乳品进口政策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郝晓燕[9]2011年在《中国乳业产业安全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乳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产业链条长,部门关联效益显着,利益相关主体依存度高的产业经济系统。这个产业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关系到乳品企业和奶农的经济利益,也关系到广大乳业投资者的利益,更关系到广大乳品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近年来,乳业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影响到整个乳业的正常运行,乳业的产业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首先梳理了产业安全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继而分析了我国乳业的发展阶段;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乳业的产业安全分析范式进行了设计,并提出了产业经济学视角的乳业安全研究框架(S-L-O-R);基于该理论框架,全文先从产业经济理论的四个方面:产业结构、布局、组织、规制作了单因素分析,继而从时间和空间的两个维度进行了多因素综合分析;最后根据前文分析的结果提出维护乳业产业安全的相关政策建议。全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第一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乳业研究和产业安全研究的文献资料,对国内外产业安全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总结,这一部分体现在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全文的研究基础。(2)第二部分从乳业产业发展的概况出发,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视角分析了产业周期与产业转移对我国乳业产业安全影响的机理,第叁章就此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3)第叁部分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设计了我国乳业产业安全理论分析范式(第四章),继而分别从产业结构、组织、布局、规制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乳业产业安全的隐患机理(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4)第四部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我国乳业安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九章),即对产业结构、组织、布局、规制四大因素的综合分析,为政策建议部分提供实证依据。(5)第五部分基于前文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结果提出我国乳业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组织、布局、规制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第十章)。文章的主要研究发现:(1)产业安全与产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对于处于幼稚和衰退阶段的产业而言,政府面临的问题是对幼稚产业的保护和衰退产业的转移,而对于处在成长和成熟阶段的产业而言,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和监管显得尤为重要,而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乳业正处于成长期阶段,其产业规制处于亟待完善阶段。(2)产业安全的结构因素存在安全隐患,表现为:奶源生产的不稳定性已经成为乳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技术进步贡献率呈下降趋势,产业劳动密集程度显着上升,乳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成为影响产业安全的主要因素;畜牧业、饲料加工、乳业机械加工制造、批发零售业等这些后向关联产业发展滞后,也会影响乳业的稳定发展;我国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单一,受乳品企业营销影响较大;我国乳品进口的结构与国内消费结构不匹配,乳品进口的快速增长对我国乳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冲击。(3)产业安全布局因素的隐患表现为:一方面我国乳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出现均等化现象;另一方面我国乳业发展存在空间的波动性。(4)产业安全组织因素的隐患表现为:我国乳业产业组织模式在保障奶农利益方面还存在改进的余地,保障奶农的利益已经成为稳定乳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乳制品加工环节的SCP分析表明乳业整体绩效较好,但在规模绩效和产权绩效方面已经存在产业安全隐患,外资企业的绩效高于国内乳品企业。(5)产业安全的规制因素分析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包括安全监管的机构体系、政策法律体系、技术标准与安全控制体系在内的政府规制体系。但是该体系在运行中存在机构职能交叉重合、产业政策尚未成熟等现实问题,集中表现为政府对乳业的安全规制存在严重失灵。(6)产业安全因素的综合分析表明,从空间的维度考虑,我国区域安全隐患因子主要有奶源因子、规模因子、消费水平因子、获利因子、资源禀赋因子、成长因子、后向关联产业因子、前向关联产业因子。从时间维度考虑,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影响乳业安全最显着的变量是政策变量,该结果表明维护乳业安全政府责无旁贷。基于以上研究,文章主要的创新点有:(1)文章首次尝试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广义理论分析范式(S-L-O-R),从产业结构、布局、组织、规制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乳业产业安全的内外因素,并对四个因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了综合评价。该研究视角同很多学者强调外资与外贸等外部威胁因素来考察产业安全的研究观点有所区别。(2)文章运用龚柏兹拟合曲线分析法和计算判断法对我国乳业所处的产业生命周期进行了识别,计算结果表明我国乳业正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的发展阶段,这与以往学者定性描述乳业的发展阶段有所区别;基于此判断,文章指出乳业受所处生命周期的影响,其安全隐患存在动态性,分析了我国乳业安全面临的共性和特性因素。(3)文章构建了包含技术进步因素的乳业增长模型,运用生产函数和增长速度方程法,测度了技术进步对我国乳业发展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表明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下降而劳动投入的贡献率明显上升,说明乳业的稳定发展已经日益影响到我国就业问题,而乳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乳业的产业安全。(4)文章运用我国投入产出表(2007)的基础流量数据,对乳业进行了产业关联分析,从投入产出分析的视角测度产业安全问题引发的乳业与其关联部门间的风险波及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后向关联产业部门的发展滞后会成为乳业安全的重要隐患。

侯淑霞[10]2007年在《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纵向组织关系研究是产业经济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其实质是实现产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的联结,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以及实现产业链条系统内部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乳业是农业、工业、第叁产业相互连接、相互影响的特殊产业,产业链不同阶段的参与主体之间呈现“纵向关系”,因此,对乳业产业化的研究其实质就是对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研究。我国乳业经过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后,正处于从单纯的数量扩张向整体优化结构转变以及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和竞争力的关键时期,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深入研究,对促进乳业的产业化发展,促进优势特色农业——乳业和第二、第叁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乳业增效,为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加强对乳业调控和支持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产业组织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理论为依据,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在考察世界乳业和我国乳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世界乳业典型国家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对我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沿革和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与总结,对我国现阶段乳品产业链主要的纵向组织关系类型——纵向约束下的关系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我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演变动因和机理,指出了我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目标模式和优化整合的路径以及实现目标模式的关键问题。本研究认为,乳业发达国家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相关行为(利益)主体关系紧密,实现了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合作社一体化纵向组织关系,从而形成了比较牢固的“资源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我国乳业诞生近百年来,在城郊型、牧区型以及农区型叁种乳业模式下,乳品产业链的行为(利益)主体从分散、小规模走向规范化和产业化,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完全垂直一体化到多元化的过程。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总体上表现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由政府统一安排,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市场各活动主体进行理性选择并不断调整;我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演变是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外部经济机会主导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主要因素,且交易费用的减少也促进了纵向组织关系向更高级形式的演进;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演变受到外部利润和交易费用的影响,以制度均衡作为一个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周期的起点,经历了制度“均衡—非均衡—均衡”的过程。在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进程中,政府职能逐步发生改变,政府的职能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直接介入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间接调控。目前在我国乳业占主导地位的纵向约束关系存在不完备性;基于G-H-M模型的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分析表明,乳品企业与农户之间应该采用产权一体化的联结方式,即农户与乳品企业应该属于同一个所有者,这样的资源配置才是高效率的。论文阐述了“合作社一体化”纵向组织关系是我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目标模式,实现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从纵向约束向合作社一体化的转变是我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优化与整合的路径。最后,论文探讨了存在的局限,并对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主要有:1.对中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沿革与现状进行准确总结和概括,按照不同阶段对其发展历程展开全过程的分析和纵向透视;对典型国家印度、新西兰、荷兰的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进行全程的比较、分析,这在学术研究和实践总结方面均有一定的创新性。2.本研究运用回归模型分析了市场规模扩大等因素与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的实证关系;讨论了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的机理和过程,得出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机理的数学模型。这在理论探讨和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世界与中国乳业生产与贸易的分析[D]. 霍尚一. 浙江大学. 2004

[2]. 中澳自贸区建立对中国乳品进口的影响研究[D]. 郭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

[3]. 新西兰和中国乳业比较优势测定及合作模式研究[D]. Mitchell, Burns(彭迈奇). 青岛大学. 2017

[4]. 乳品贸易对我国奶业产业损害预警问题研究[D]. 肖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5]. 中国乳制品业发展研究[D]. 邓颖杰. 厦门大学. 2007

[6]. 中国乳制品市场发展研究[D]. 赵胜利. 东北林业大学. 2006

[7]. 北京冰凌花乳业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王楠.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7

[8]. 我国乳品进口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孟珏. 吉林大学. 2015

[9]. 中国乳业产业安全研究[D]. 郝晓燕.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10]. 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研究[D]. 侯淑霞. 华中农业大学. 2007

标签:;  ;  ;  ;  ;  

世界与中国乳业生产与贸易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