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减震控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杜永峰[1]2003年在《被动与智能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控制算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构减震控制能有效减小地震对结构物造成的损害,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在所有已经开发的结构减震控制技术中,基础隔震概念简单、性能稳定、造价相对低廉,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但是,在被动隔震结构中,隔震层的位移响应往往较大。当地震激励较强时,隔震层的位移响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隔震体系总体的工作性能。为此,国内外学者尝试将主动或半主动控制元件与隔震系统结合起来,构成所谓的智能隔震体系。对被动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首先要处理非比例阻尼问题;而智能隔震结构的动力分析,则首先要解决控制算法。此外,地震激励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采用随机响应分析的方法可以更全面地反映隔震体系减震效果的统计特性。本文围绕被动和智能隔震体系的几个热点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隔震结构是一种非比例阻尼体系。本文揭示了基础隔震系统对非比例阻尼的解耦效应,指出基础隔震结构是一种特殊的非比例阻尼体系,建立了一般多自由度隔震结构的实振型分解算法。通过将所获得的计算结果用MATLAB软件包下的通用动力模拟工具Simulink进行验证,并与复振型分解法闭合解、用FORTRAN语言编制的Wilson-θ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证实本文方法用于最常见的基础隔震实际工程时域动力分析具有很高的精度。另外,利用本文的实振型分解法一般表达式,导出了双自由度隔震体系最大响应的估算模型,改进了Kelly建议的同类估算方法精度。直接模拟的结果表明,本文方法的结果更为合理。 2) 对于装有理想控制器的线性系统,最优控制算法是非常有效的理论工具之一,在土木工程中也有很多应用。但经典的最优控制理论用于结构地震响应控制时,Riccati方程一般要出现一个非齐次项,无法直接求解。现有的两种结构最优控制算法,都是在对问题做了简化处理后导出的。本文采用脉冲响应构造控制目标函数,利用最优控制模型中的伴随方程与状态空间方程形式上的相似性,提出了对偶动力系统的概念,解决了结构地震响应最优控制力的求解问题,建立了序列最优控制算法。与现有同类算法相比,本文算法不但建立模型的概念更合理,求解方式上更加严密,而且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本文算法的控制力能更好地跟踪外部激励和响应的特征。在同等控制能量下,本文算法比同类算法更能有效地削减结构响应峰值,具有更高的减震效率,并且稳定性良好。同时,本文导出的最优控制力系数,用代数公式取代传统的Riccati微分方程的求解,使本文算法的计算效率也有了明显优势。 3) 在强震作用下,结构一般都要发生弹塑性变形,成为滞变体系。建立滞变体系的控制算法要比线性系统困难得多。然而,正是在大震下,结构的抗震成为突出问题,最需要采取控制措施,保护结构安全。因此,针对滞变结构建立控制算法,具有更为显着的工程意义。本文采用等效线性化的Bouc-Wen模型建立控制力的反馈关系,将序列最优控制算法推广到滞变结构中。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同类算法相比,本文“大震”控制算法同样具有更高的减震效率,并且在常见的控制权重范围内有较好的稳定性。本文还利用Potriagin极值原理,建立了考虑控制器出力饱和的最优控制算法模型,并针对作者承担的实际隔震工程的参数,对本文算法用于智能隔震做了较系统的对比分析,给出了考虑和不考虑控制器出力饱和的最优控制力峰值范围。 4)对被动隔震及智能隔震结构的随机响应分析做了探讨。采用虚拟激励法分析了不同功率谱模型、不同结构类型的随机响应,并结合Ly即unov迭代法及Monie carlo动力模拟对响应特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用双过滤白噪声地震功率谱比Taj而i.Kanai谱更适合于隔震结构和刚度退化型的非隔震结构随机响应分析,而本文算法比场apunov法更能方便地处理这种功率谱。 5)在智能隔震结构中,半主动控制器在某个时刻的开启及关闭一般是以该时刻耗能所需的力是否与控制器能提供的力性质相协调为判别依据的。本文建立了被动隔震和智能隔震的瞬时能量平衡关系。从新的角度定性分析了被动隔震和智能隔震体系的能量耗散与传输机理。借助于隔震体系的响应相位和耗能的关系提出了一个频域内定量的耗能表征指标,作为评判阻尼对隔震结构减震效率影响的一个附加指标。还将该思想延伸到智能隔震结构,用相位差定义了半主动控制器在频域中的开启及关闭的指示变量,满足了智能隔震结构随机响应分析的需要。 6)本文还介绍了实振型分解法在实际隔震工程动力分析中的应用,利用实际工程的参数对智能隔震系统的实现和在强震作用下的减震特性及参数范围进行了仿真分析:简介了作者主持的对迭层橡胶隔震支座在一20℃一50℃低温环境中的力学性能试验和作者参与过的一项智能隔震模型试验的概况,论述了与本文有关的一些主要结论。

周宏业[2]2010年在《大悬挑网架结构的减震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跨度空间网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某些构件吸收大量地震能量而进入弹塑性状态,甚至出现屈服、破坏,从而导致结构地震作用后无法恢复甚至直接倒塌。基于“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消能减震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建筑结构,特别是大跨度空间网架结构。网架结构因其良好的受力特性,日益受到各国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青睐,在体育建筑、文化建筑等领域得到广泛的运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空间结构正趋向大型化、复杂化,随之带来在计算和设计方面的各种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此类结构的安全措施。利用阻尼来消能减震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已开始使用,粘滞阻尼器正是利用阻尼来消耗地震能量的构件之一。在结构中合理的布置阻尼器可以消耗输入结构中的大部分地震能量、减小结构位移、改善和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选择附加粘滞阻尼器形式进行网架结构的消能减震研究。应用于结构消能减震的分析方法很多,本文简单介绍了五种分析方法,时程分析方法是其中结构消能减震常用的方法之一,而快速非线性分析方法(FNA法)是基于非线性时程分析的方法,更适用于局部非线性而其它部分为弹性的系统或结构。由于附加阻尼器动力问题属于局部非线性问题,本文选择快速非线性分析方法对网架结构减震进行计算。本文以两邻边大悬挑网架结构与下部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整体协同工作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建立分析模型,并对网架结构模型进行杆件优化,减少网架杆件种类,减轻网架自重,实现网架结构的经济优化;然后应用快速非线性分析方法,采用粘滞阻尼器作为消能构件进行消能减震分析,引入El-centro波、Taft波、人工波叁种地震波,通过六种位置方案设计对阻尼器位置进行择优比较,得到在支撑点附近布置粘滞阻尼器能得到较好减震效果的结论;最后在位置择优基础上,通过不同阻尼器阻尼系数、阻尼指数、数量的若干工况对比优化设计,最终得到适用于大悬挑网架结构的设计模型及阻尼器力学参数。证明了粘滞阻尼器减震系统对网架结构减震的有效性,为以后进行更深入的大跨空间结构的减震理论和试验研究提供有效的经验和数据。

祁娜[3]2013年在《某体育训练馆网架结构设计及减震控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物大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大跨空间结构得到了大力发展,网架结构作为大跨空间结构中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其独特的优越性而被广泛的采用。网架结构设计不同于混凝土结构设计,它有其独特的设计理论方法及设计软件,本文在网架结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一实际工程——某体育训练馆网架结构设计的过程及设计中遇见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同类设计提供参考性意见。另外,网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易于发生严重的破坏,因此如何减小网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程度成为了人们研究的重点。本文以某实际工程为例进行网架结构的减震控制研究,重点对比研究粘滞阻尼器(被动控制)对网架结构的消能减震效果。本文首先进行了网架结构的基本理论研究,介绍了网架结构的分类、计算方法及其设计的一般原则。在掌握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某体育训练馆网架结构的设计,其中讨论了进行网架结构设计时软件的选择,重点介绍了设计软件MSTCAD;另外讨论了建模问题、荷载输入问题、支座选取等多方面问题。通过对设计过程中所遇问题的探讨,提出了进行网架结构设计的一些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对设计好的体育训练馆中的网架结构进行模态分析,通过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出结构基本自振周期、频率及振型质量参与系数,给出了前15阶振型图,对网架结构模态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讨论,通过对模态分析结果的研究得出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及了解网架结构自身特性,为对网架结构进行减震控制研究打下基础。介绍结构减震控制理论中的主动控制、被动控制及混合控制,其中重点介绍被动控制中的粘滞阻尼器:介绍了粘滞阻尼器的力学模型及减震原理,通过公式对比来说明结构在加入粘滞阻尼器前及加入粘滞阻尼器后在地震作用下地震反应的不同。分别研究了结构在中震及大震下加入粘滞阻尼器后的减震效果,重点讨论中震下粘滞阻尼器布置位置的不同、阻尼器布置数量的改变、阻尼器阻尼系数变化及阻尼器附设在杆件上与阻尼器替换杆件对结构减震效果的不同影响,最后选用减震效果较好的方案对其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网架结构的减震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了粘滞阻尼器在网架结构中起到了良好的减震控制作用,可有效的降低网架结构的地震反应。

何明胜, 石桂菊, 张红彬, 刘成刚[4]2010年在《调谐质量减震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前景》文中指出阐述了调谐质量减震技术的减震原理及研究现状,归纳了影响调谐质量减震技术减震效果的因素及各因素对减震效果影响的规律,并且指出各因素存在参数优化的问题;通过对该技术工程应用的分析,提出目前调谐减震技术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了近几年调谐减震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提出了该技术深入发展所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周建中[5]2003年在《基于模糊—神经元的抗震结构智能混合控制》文中提出结构振动混合控制是一种新型的抗震技术,它不仅适用范围广,而且具有很好的控震性能。因此,国内外已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入到此方面进行研究,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外在抗震结构混合控制减震技术方面还处于试验及理论研究阶段。运用模糊-神经元网络控制技术,进行抗震结构混合控制方面的研究将开拓结构控制的一个全新领域,有关这一领域内的问题有待得到解决完善。 本文利用模糊-神经元智能控制技术,旨在研究PTMD(或加入模糊控制器的PTMD)与消能减震(或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相结合的广义混合控制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分别建立基于模糊性原理的PTMD与基于模糊性原理的消能减震结构运动模糊微分方程,运用模糊微分方程理论求得其解,分析各自存在的问题。 2)建立P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的运动模糊微分方程,求其解;分别与PTMD、消能减震系统相比较;建立P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系统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3)建立基于神经元网络的抗震结构混合控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基于神经元网络技术的消能减震器的优化设置研究,分析其有效控制的振型数量。 4)运用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原理,进行PTMD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5)分别进行PTMD与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系统相结合的混合控制、SATMD(带模糊控制器或神经-模糊控制器的P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SATMD(带神经-模糊控制器的PTMD)与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系统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的研究,并与已有的试验结果对比,确立各自的优缺点,建立各自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6)从广义混合控制入手,利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建立抗震结构智能混合控制方案选择模糊专家系统的基本理论。 7)针对1、2、3、5情况,建立基于MATLAB语言的抗震结构智能混合控制的仿真系统。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 1)国内外首次提出了抗震结构智能控制、狭义混合控制、广义混合控制等概念,并提出了理论上主动控制的效果最好,混合控制是一种实践上最好的控震形式的新论断。 2)国内外首次研制开发了PTMD模糊控制器,并应用于PTMD中,改善了PTMD制频范围。 3)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对粘弹性阻尼结构进行神经网络优化设置的新方法,以考虑不同地震动特性的影响。该方法是对传统优化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4)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基于弹塑性时程分析进行抗震结构模糊建模及模糊控制规则自动提取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推广到利用所有成熟程序自动提取模糊控制规则以进行结构模糊控制。 5)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应用神经网络技术形成减震结构模糊控制规则的关系生成方法和推理合成算法,从而实现了神经网络驱动的混合控制结构体系模糊推理。 6)编制了一套基于模糊的广义混合控制结构体系的弹塑性时程分析计算机程序,该套程序能同时考虑了消能器非线性和结构非线性。 7)建立了抗震结构智能混合控制的方案选择模糊专家系统的基本理论;并建立了基于MATLAB语言的抗震结构广义混合控制的仿真系统。 8)国内外首次提出了P皿0(或SATM切与消能减震(或基于神经元的消能减震)相结合的广义混合控制设计理论和方法。

马艳[6]2015年在《应用新型滑移隔震装置模型结构振动台试验及地震反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摩擦系数的限制,摩擦滑移隔震技术早期主要被研究应用到一些高宽比小、高度低的砖混砌体结构中,对框架结构的研究还较少。二硫化钼具有摩擦系数小、承载能力高、使用寿命长以及温度适应范围广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固体润滑剂。文中首先以新型固体润滑材料,即二硫化钼涂层材料为主,设计并制作了一种新型滑移隔震装置,同时采用MTS电液伺服试验系统,进行了新型摩擦滑移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试验,建立了相应的力学分析和计算模型。试验和分析结果均表明,二硫化钼材料涂层施工简单,力学性能非常稳定,摩擦系数较小(0.04~0.06),竖向承载力较高,是一种理想的摩擦滑移涂层材料;文中研发的新型滑移隔震装置具有摩擦滑移隔震和限位等功能,构造简单,适用性强,可应用于实际工程。其次,建立了欠人工质量模型的一致相似关系,并根据其设计制作了一个相似比为1/5的2跨5层框架模型结构,进行了多种工况下安装和未安装文中研发的新型摩擦滑移隔震装置的框架模型结构模拟单向地震振动台对比试验,检验了新型摩擦滑移隔震装置的单向隔震和限位性能,探讨了相应的隔震和限位规律,提出了安装新型滑移隔震装置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和计算方法。单向振动台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均表明,文中研发的新型滑移隔震装置的单向隔震和限位效果明显,一般情况下,隔震结构的地震加速度反应比抗震结构的减小约(30~50)%,层间剪力减小约(20~50)%,总位移反应减少约(25~50)%。另外,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对隔震结构的影响,进行了上述框架模型结构单、竖向地震耦合作用时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和有限元分析,对比分析了单、竖向地震耦合作用与相应抗震结构和单向隔震结构的隔震效果和限位性能,探讨了影响隔震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分析方法,同时进行了水平双向耦合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的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双向水平地震作用对隔震结构的影响。试验和有限元分析均表明,一般情况下,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时,结构的隔震效果将减小50%左右,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时,结构的单向隔震效果将降低约40%,但仍有较好的隔震效果,工程应用时应予以适当考虑。最后,本文在摩擦滑移隔震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吸取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工程建设经验,借鉴相关行业的标准、规范。给出了滑移隔震结构设计的方法和建议,为摩擦滑移隔震实际工程设计应用提供参考及技术支撑。

王天亮[7]2007年在《大跨度斜拉桥地震反应分析及减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大跨度桥梁在我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大跨度桥梁通常是交通运输的枢纽工程,投资大,对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在地震中一旦遭到破坏,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影响到灾区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因此,对大跨度斜拉桥结构桥梁采取合理有效的抗震措施以确保其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在大跨度桥梁中设置粘滞阻尼器,不会增加结构的刚度,且主梁在温度作用下可自由变位,同时由于粘滞阻尼器可消耗地震或风荷载输入结构的振动能量,从而有效地控制大跨度桥梁结构的振动反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大跨度桥梁减震技术。吉林兰旗松花江大桥是单索面双塔半漂浮体系斜拉桥,主跨240m,桥位处于地震烈度7度区。本文在简述地震反应分析基本理论的同时,对该桥进行了反应谱分析、弹性时程分析和减震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结构分析程序ANSYS对吉林兰旗松花江大桥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采用改进的集中质量模型考虑桩土相互作用。(2)采用标准反应谱作为输入的谱曲线,分别考虑了纵向、横向、竖向输入下该桥的地震响应,并考虑了两种地震组合,即纵向+竖向输入和横向+竖向输入。采用CQC模态组合方法。(3)对吉林兰旗松花江大桥进行了动力时程分析,并与标准反应谱方法的计算结果相互校核,得到该桥最终的地震响应结果。(4)对比分析了叁种支撑体系,即漂浮体系、阻尼体系、铰接体系(锁定体系)。分析结果表明,支撑体系对斜拉桥结构的地震反应有明显影响。阻尼体系对抗震更为有利。(5)进行了斜拉桥结构的消能减震分析。结果表明,设置粘滞阻尼器能有效地减小大跨度斜拉桥结构塔、梁位移、内力反应。(6)对粘滞阻尼器的主要设计参数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阻尼系数、速度指数对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为大跨度斜拉桥的减震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根据本文的分析结果,提出了大桥阻尼器参数建议值。本文得到的研究结果可以作为该桥抗震设计的参考依据,对其它类似桥梁地震反应分析及减震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熊俊明[8]2001年在《可控调谐液体阻尼器系统对高层建筑地震反应控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结构控制是建筑结构抗风抗震设计的一个新领域。可控调谐液体阻尼器(简称可控TLD)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半主动控制装置,它需要少量的能源输入维持系统运作,通过结构反应使得可控TLD装置内液体发生运动,液体运动过程产生的晃动力作为控制力施加到结构上。实施控制过程中,可控TLD系统根据测得的结构反应信息来调整系统的工作状态,达到拓宽被动TLD减振频带的目的。 本文首次提出利用设置竖向可移动隔板的矩形水箱作为可控TLD模型。与已有的可控TLD模型相比,其主要优点在于应用新模型的可控TLD系统易于实施,便于理论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新型可控TLD系统对结构多振型控制的可行性,检验可控TLD系统对高层建筑地震反应的控制效果。 作为对新模型的初步研究,首先利用线性微幅波理论求解设置竖向隔板矩形水箱液体晃动问题,有助于我们对可控TLD模型基本性能的了解。接着直接从Navier-Stokes方程出发,应用流体体积法(VOF法)模拟可控TLD模型液体晃动响应。VOF法不仅能解决可控TLD模型中隔板处于不同位置时的液体晃动问题,而且可考虑隔板移动过程对液体晃动特性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对于设置竖向隔板的可控TLD模型,当激励幅值较大时无论是深水还是浅水,应考虑流体的粘性和非线性作用,微幅波假设不适用。当可控TLD模型的隔板完全打开或完全关闭,若外激励加速度频率接近可控TLD模型对应状态第一自振频率时均能提供较大的晃动力。 进一步考察可控TLD系统与高层建筑结构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可控TLD-结构减震体系的运动方程。由于可控TLD系统涉及到多门学科和技术,本文还对可控TLD系统的组成及工作流程做了一些初步探讨,并提出修正的两态控制算法,为实施可控TLD系统对高层建筑地震反应多振型控制奠定基础。 本研究以控制高层建筑结构位移反应为目标,根据测得的结构位移反应瞬时频率,应用修正两态控制算法调整可控TLD系统的工作状态。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研究了可控TLD系统对高层建筑地震反应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修正的两态控制算法非常简单,易于实现。与被动TLD相比,可控TLD系统具有较宽的减振频带,对不同的地震波输入均有较好的减振效果,适用性更强。本文还分析

吴桂霞[9]2008年在《软钢阻尼器在钢框架结构中减震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结构在大震作用下,主要是依靠某些构件吸收大量地震能量,从而使整个结构进入弹塑性状态甚至屈服、破坏,进而导致整个结构在震后无法修复甚至直接倒塌。耗能减震作为一种被动控制措施是将输入结构的地震能量引向特别设置的机构和元件加以吸收和耗散,从而能够保护主体结构的安全。阻尼器是结构中专门用来消耗地震能量的构件,在结构中合理布置阻尼器可以消耗输入结构中的大部分地震能量,减小结构位移,改善和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消能减震技术现已成为工程抗震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各国工程抗震专家和学者均积极致力于该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时程分析法是减震结构的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减震结构的运动微分方程及时程分析方法。无论减震结构是单自由度、多自由度、考虑扭转耦联,还是叁维有限元分析,减震结构均可以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计算。当结构局部非线性而其它大部分为弹性时,方程可以采用“快速非线性分析”(FNA)方法求解。本论文对FNA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文以一幢9层钢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用SAP2000建立了未安装阻尼器的钢框架和安装有软钢阻尼器的钢框架两种不同的结构方案的平面模型,分析了钢框架结构方案的自振特性;并分别对结构输入EL Centro地震波和Taft地震波,进行了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时程反应分析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弹塑性时程反应分析,验证了软钢阻尼器的减震性能;并对比分析了软钢阻尼器采用不同支撑刚度时对结构的减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支撑刚度的增大,对整个结构的减震控制效果也逐渐明显,同时可看出支撑刚度和整个结构的减震效果有一最优组合。另外还建立了几种平面模型,分析讨论了阻尼器的不同布置数量和不同布置方案对地震作用下结构杆件受力的影响,计算表明不同的布置数量和布置方案对结构的控振能力基本相同。分析表明,软钢阻尼器可以在地震作用下有效工作,能有效地控制结构的位移,降低结构破坏,且能很好的减少结构杆件内力,有效地保护整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软钢阻尼器很好的发挥了耗能减震的作用。

谢小龙[10]2015年在《基于扩阶复模态法的Maxwell阻尼耗能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计算结构地震响应的各种方法中,模态应变能法和振型分解法的应用最为普遍。对于Maxwell型粘弹性阻尼器耗能结构,由上述两种方法建立的等效系统,具有较多的假设条件,对结构响应和响应方差的计算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因而,获得便于工程设计人员使用且计算精度高的等效系统,是一项有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应用扩阶复模态法,对于在建筑结构中安装了Maxwell阻尼器的耗能减震结构,将阻尼器的本构方程引入到结构的运动方程中,然后再利用结构的原方程与阻尼器的本构方程建立一个状态矢量,对方程进行扩阶处理,把结构的运动方程变为时不变的一阶微分方程,进而解出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带Maxwell阻尼器耗能减震结构随机地震响应的精确解析解,并分别对它在平稳和非平稳的随机地震激励下的结构响应进行了分析。通过随机平均法,对带Maxwell型粘弹性阻尼器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耗能结构的随机地震响应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随机平均法对Maxwell阻尼器耗能结构进行了等效自振和等效强振分析,并且还对带Maxwell型阻尼器耗能结构在平稳随机地震激励下的结构响应进行了分析。对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带Maxwell型阻尼器耗能减震结构,分别采用了近似法和精确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其中近似法为随机平均法、模态应变能法和复模态法,精确法为扩阶复模态法。通过这四种方法,分别对安装了Maxwell型阻尼器的耗能结构进行了随机地震响应分析,并且通过工程实例,还对其在平稳白噪声地震激励下的随机地震响应进行了精度分析。

参考文献:

[1]. 被动与智能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及控制算法[D]. 杜永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03

[2]. 大悬挑网架结构的减震控制研究[D]. 周宏业. 河北农业大学. 2010

[3]. 某体育训练馆网架结构设计及减震控制研究[D]. 祁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4]. 调谐质量减震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前景[J]. 何明胜, 石桂菊, 张红彬, 刘成刚.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5]. 基于模糊—神经元的抗震结构智能混合控制[D]. 周建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6]. 应用新型滑移隔震装置模型结构振动台试验及地震反应分析[D]. 马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

[7]. 大跨度斜拉桥地震反应分析及减震技术研究[D]. 王天亮. 同济大学. 2007

[8]. 可控调谐液体阻尼器系统对高层建筑地震反应控制的研究[D]. 熊俊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01

[9]. 软钢阻尼器在钢框架结构中减震性能研究[D]. 吴桂霞.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10]. 基于扩阶复模态法的Maxwell阻尼耗能结构随机地震响应分析[D]. 谢小龙. 广西科技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