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在农村中学后进生成长导师制中的角色转变与能力要求论文_黎云鹏

浅谈教师在农村中学后进生成长导师制中的角色转变与能力要求论文_黎云鹏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永湖中学 516267 

摘 要:本文从农村中学后进生的德育工作出发,面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不佳,提出了学校德育工作吕后进生成长导师制的德育模式研究,对学校导师的角色转变与能力要求都提出了到位的建议与要求,以求在农村学校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提升学校的德育工作实效。

关键词:后进生成长 导师制 角色转变 能力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而在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卓有成效地落实道德教育,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一项重大课题。然而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缺乏实效性。学校德育工作积极努力而收效甚微,令所有德育工作者十分尴尬。我们现在学校德育日趋“专人化”,德育主要是政教处、班主任的事,任课教师则集中精力抓学科成绩,学校德育与智育的剥离使中学德育出现了很大一块“真空带”。学校习惯于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而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中学德育导师制正是德育个性化、亲情化的载体。导师是后进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学习上的辅导员、生活上的指导员、心理上的疏导者。几年来,我学校开展了农村中学后进生导师制德育模式的研究,使中学德育导师制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更体现出德育的长期有效性。

一、后进生成长导师制德育模式

后进生成长导师制德育模式是由一名德育导师带一名或几名后进生,使他们提高思想觉悟,逐步转化与成长。这种形式对于中小学发现和培养优秀学生干部、转化后进学生很有启发。我校在借鉴其它学校导师制德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特点以及农村中学后进生的特点,开展了具有农村特色的后进生成长导师制模式,这对学校、导师是一种很大的提升与成效的体现。农村中学后进生德育导师制是中学开展德育工作必要和有效的补充,具体说就是在“整合、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的身上,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育人模式,是全员导师制的育人模式。中学德育导师制要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导师队伍,在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导师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的一种学校德育管理模式。中学德育导师制改变了以前任课老师“只管教、不管导”的状况,形成了“全员育人”的局面。

二、导师制中导师的角色转变

在实行后进生成长导师制的过程中,导师的职责特别是科任教师职责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科任教师担当了德育导师,起到了联系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桥梁作用。实行德育导师制,科任教师共同参与班级管理,有利于弥补班主任一人管理的不足,并且能把班主任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农村中学德育导师制实施效果的优劣(转化后进生的成功与否),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德育导师。只有德育导师全身心地投入,这种管理模式才不会流于形式。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德育导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对导师的角色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导师角色的转变:班主任工作为主,中学德育导师制为辅。中学后进生成长德育导师制是班主任与政教处相结合的传统德育模式的补充,并非替代。德育导师与班主任要分清职责,相互理解与支持,不可各自为政。因此,学校应采取班主任工作为主、德育导师制为辅的多元德育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德育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校后进生成长导师制,主要是针对农村学校的后进生,指导后进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烦恼甚至是挫折。实施中学后进生德育导师制的初衷就是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发展成为坚强自信的优秀学生。

学校在经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德育导师的师生观、教学观和角色定位发生了很大转变,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导师制管理与当前新课程改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教师从重“教书”轻“育人”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转变。教师从教“学”走向导“育”,自觉地把自己从学生的“学业教师”转变为“人生成长导师”。师生之间进行积极平等的互动,不仅满足了后进生的个性化需求,而且使导师们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师长、生活中的朋友,赢得了他们的尊重与信任。

在实行导师制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创新导师制管理,采用师生结对方式,引起学生重视、家长关心。教师与学生从原来单一的口头教育,拓展到利用电话、网络、书信等多种媒体双向互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后进生导师制管理模式使后进生真正体会到了学校、家长和教师的关爱,体会到了自己成长的快乐。

三、导师制对导师的能力要求

德育导师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尤其是要更多地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教师虽然曾经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但是大部分的老师并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对于有的问题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方面,或者理论的功底还不够,不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心态特点。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工作对象,更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内容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用新的理念影响学生。

1.作为导师, 首先必须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在业务上, 导师不仅要了解专业教学计划及其课程设置, 更应了解本专业各学科的前沿技术动态, 熟悉其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状况和发展趋势。教师只有具备渊博深厚的学识, 才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另外,导师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应付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2.实施导师制, 可促进学校对教师培养和再教育的系统化、制度化,有利于教师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体系的更新与充实。 这反映在整体上就是学校师资队伍的优化。导师制下,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更为密切,导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全面,也更为深刻,导师不再只是单纯的教书匠,而是对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引,因此, 导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适应这种要求,导师们势必会在自我学习和提高上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人格魅力, 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3.导师制的推行,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导师没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责任感和爱心,是不能真正胜任的。因此,在选拔导师过程中,应该选拔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且有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关心学生、为人师表的教师。针对当前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后进生,为取得转化工作的成功,导师应具备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能力,对受导学生实施全面可行的帮助。在这一过程中,导师要做好几项体现能力的常规工作:建立受导学生成长档案,建立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建立家长联络制度,建立个案分析制度、参加定期例会制度,及时与受导学生的班主任、任课教师联系,密切配合,促进学生成长。要帮助学生改掉一个不良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养成一种兴趣爱好,努力为学生创设展示才华的机会。

四、小结

后进生成长导师制的德育模式的目标是善于发现每一位后进生的潜能,寻找发展其潜能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的人生成长,而最终目的是促进农村中学后进生健康成长,从而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教师只有真诚地爱着学生,真切地关注每一个后进生的成长,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校园里健康成长。后进生成长导师制是推动学校德育工作、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关注青少年的生活质量,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中营造丰富、积极、有意义的校园生活,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使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和谐发展,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徐怡敏 课堂外的精彩:中学导师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05。

[2]冯忠良 伍新春 姚梅林 王健敏 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07。

[3]王桂艳 德育与班级管理(第一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1。

论文作者:黎云鹏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8月总第20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9

标签:;  ;  ;  ;  ;  ;  ;  ;  

浅谈教师在农村中学后进生成长导师制中的角色转变与能力要求论文_黎云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