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科学技术开发中心:建体系促合作聚资源优环境共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论文

金华市科学技术开发中心:建体系促合作聚资源优环境 共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第十五期)

众所周知,学生到了高年级阶段,对语言的学习开始进入提高阶段,有了质的变化,不应局限于语言的表面,而应该接触语言的社会文化(语用修辞)的深层。文学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作为教学目的通过对语言本身(语言结构——语音、语符、语义、语用)的分析,既可以明确作品的特色风格,也可以透视出语词、语句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文化意蕴,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提高运用语言的灵活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示范工程

金华市科学技术开发中心系金华市科技局下属公益性事业单位,成立于1984年,主要承担面向金华市中小企业的创新平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科技公共服务,中心拥有广泛的专家网络、先进的服务手段和一批专业知识扎实、经验丰富、知识面广、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科技服务人员。中心运营平台组织常态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办法暨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政策“千企培训会”、科技金融暨企业自主创新政策巡回培训班、“创新引领、共享发展”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等活动,累计为23.85万人次宣传解读科技扶持政策,近3年工科会签约项目501项,项目签约金额9.49亿元。

金华市科学技术开发中心是国家科技部批准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服务机构”,科技部火炬中心授牌的“中国创新驿站浙江基层站点”之一;2012年被浙江省科技厅认定为全省第一批“优秀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2017年被列为浙江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批示范单位。一直以来,中心坚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在落实创新强市战略上,紧紧围绕科技工作“三倍增、三提升、三清零、三覆盖”总目标和省“一转四创”工作任务要求,主动对接服务金义科创廊道建设,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心拥有独特的政府资源优势、专业团队优势、成果储备优势、资源整合优势、基础条件优势和管理机制优势,在此基础上,组建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和金华科技大市场,致力于打造浙中地区产学研合作最活跃的促进平台、科技资源统筹集中度最高的成果转化中心和科技创新综合现代化水平最高的服务基地,在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现有平台管理人员32名,其中专职科技服务人员26名,博士学历5名,硕士学历9名,大学本科学历12名,具有高级职称人员6名,中级职称人员14名,技术经纪人26名,团队致力于为本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卓有成效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服务,营造良好的技术交易氛围,健全技术转移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金华市科技开发中心通过不断融合创新资源与平台,促使科技合作交流活动的频度和力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对接内容、形式也更加丰富。先后组织金华特色细分行业企业家代表赴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嘉兴科技城、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等地进行对接洽谈。累计收集院校科技成果28193项,征集企业技术需求15927项,近3年依托金华科技开发中心,达成院校与地方企业合作983项,金额3.54亿元。

一、以点带面,加快推进技术市场体系建设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技术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意见》精神,金华市科技开发中心承接金华市政府关于积极推进科技市场体系建设任务。2018年12月,随着兰溪科技大市场的挂牌成立,实现了科技大市场县(市、区)全覆盖。其中,金华科技大市场于2016年1月正式挂牌营业,位于金华开发区,建筑面积约2149平方米,设立展示交易服务、中介机构服务、行政综合服务等3个功能区。着眼企业需求,大力开展技术对接交易、沙龙交流培训活动,包括分行业技术成果交流对接、专利申请实务、国家高企申报培训、企业研发经费财务管理等,受到了企业广泛的好评,集聚了市场人气,打响了科技大市场品牌知名度。组织参与浙江省科技成果拍卖、创新挑战和张榜招贤活动,积极做好专利转让工作。利用金华科技大市场公众号、各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微信群、QQ群,定期推送高校专利成果,今年以来已推送专利1109项。

二、大力开展合作交流,不断集聚创新资源

(一)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交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中具有“推进更新、促进结构调整”这一要点。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而言,更新和结构调整都属于队伍建设的要点。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以三个阶段为主,其一是确认建设方向,其二是践行建设方案,其三则是检验践行结果。其中,确认建设方向可以说是整个队伍建设的最核心步骤。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具有的调节性优势,可以高效判定某一方向中的有效性。例如当教育管理团队决定以某一新方案作为师资队伍征集的主要方案时,一旦该方案的推演进程不符合“资源利用最优化”这一要点,那么该方案便应不予通过。故可以推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就是稳定建设方向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故其具有完全的应用必要性。

(二)加大科技开发中心建设和管理力度

为了加强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金华市科技开发中心重视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强化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绩效导向和服务导向,修订出台了《科技咨询科技开发服务管理办法》《金华市科学技术成果评审办法》《科技服务收费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员工业绩考核奖励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公布《金华市科技成果登记》《科技项目查新》《研发项目备案登记》等业务流程,这些办法的制定和实施,为进一步加强科技服务工作,规范科技服务行为,提高科技服务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起草出台了《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管理办法》,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大院名校在金华设立科技研发机构,促进科技成果向金华转化和产业化。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市校会商制度,明确双方负责和联系人员,共同负责对科技开发中心的领导和管理。建立科技联络员队伍,每个县(市、区)各确定一位科技开发工作联络员,为大院名校金华技术转移中心走访企业提供便利。落实绩效考核制度,明确考核重点,年初有计划、年中有小结、年度有总结,注重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实际落地效果。

依托金华市科技开发中心,金华于2014年4月率先在省内启动实施“百博入企”计划,至今已柔性引进167名高校博士,并对接到144家企业挂职担任研发负责人,推动院校高端人才把科研项目搬到生产一线,推进企业研发能力提升。截至目前,博士与企业累计达成合作项目227项,为企业申报立项项目91项,争取到各级科研资助经费1.6亿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3.64亿元,为企业申请专利249项,成为金华“柔性引才”的响亮品牌。2018年,各县(市、区)有效开展运营的大院名校科技开发中心37家,其中市本级12家科技开发中心依托院校共与金华市企业新达成各类合作协议147项,协议金额1.1亿万元,共建创新载体20项,联合申报科技项目29项,这些合作项目的实施为加速成果转移转化和推进金华市产业转型升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着手开展招院引所工作

公司在中国工程院王广基院士为核心的创新团队的带领下,成功研制出国家一类抗癌新药“去氧鬼臼毒素(DPT)及其粉针”,以桃儿七药材为起始原料,采用人工半合成方法,进行结构修饰和优化,成功制备DPT,从而解决了天然资源不足的难题。同时采用药剂学包合技术解决了DPT的水溶性问题,突破了DPT成药的关键瓶颈。该项目2017年3月获得临床批准,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作为本项目临床的牵头人,开展I期临床试验。2018年被列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目前该项目已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项国际发明专项。该项目量产后,将可为临床提供对紫杉醇、长春瑞滨耐药的肿瘤患者一种特效药物及对肺癌、胃癌和乳腺癌患者提供一种新的疗效强、毒副作用较小的一线或二线治疗药物。在增强药品可及性的同时,打破国外医药巨头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局面,大幅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通讯员 陆军雄 郑洪 胡继宏 应雪飞 刘超 余翔林锦鹤 张灿 傅淑娟 池小孟)

(四)认真办好历届工科会

信号模拟器根据不同的目标运动场景生成对应的包含多普勒信息的微波信号,分别模拟了目标匀速运动以及变速运动的场景。

(五)积极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合作

金华市科技开发中心在军民融合上深入探索,研究和推进科技合作。一是积极组织各县(市、区)和企业参加军民融合对接交流活动,发动4个县市区的十多家企业参加了第九届中国国际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开展技术对接和洽谈,不断深化与军工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促进军民融合发展。二是做好首批浙江省军民融合重点研发项目申报工作。三是做好日常军民融合业务工作,参加省军区、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厅联合组织的军民融合工作培训会,提高业务工作和服务企业能力。积极与市发改委、经信委等有关部门协同,共享信息,交流经验,提高协同工作效率。

(六)探索推进国际科技合作

国际科技合作是金华市科技合作、成果转化工作中的一块短板。《金义科创廊道建设规划》提出了“一中心两高地”的战略定位,其中一项就是建设国际科技合作高地。为此,金华市科技开发中心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探索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工作。一是积极组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申报工作。通过调研发动,2019年组织了义乌科创园等单位尝试申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其中义乌科创园获得认定。二是主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对接工作。金华市科技开发中心组织芬兰医疗服务设计管理与建设研究中心专家一行6人来金华访问,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金华市中心医院、金华市人民医院、科惠医疗公司等进行对接交流。芬兰专家团带来了母婴医疗服务、数字化社会医疗服务、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等国际最新的医疗科技发展成果和先进管理理念,与金华市单位在学术交流、医务人才培养、相关企业在北欧医疗市场的拓展和项目共同研发等方面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三是积极谋划新的国际科技合作活动。在第17届工科会期间,成功举办国际智能医疗健康产业论坛活动,引进美国、加拿大等国创新资源,通过论坛交流和项目路演,达成意向签约落地项目2项。

三、优化政策环境,努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为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先后出台了《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意见》《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若干意见》。随着金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的成功申报,金义科创廊道成功融入G60科创走廊,G60科创走廊九城市首个产业联盟——“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金华成立,搭上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的快车,共享合作共赢红利,金华紧抓新机遇、迈向新征程。2019年又新制定出台了《金华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金华市区高水平研发机构招引实施办法的通知》,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环境,通过政府搭台“筑凤引巢”,开展政策引导市场化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加快院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1999-2018年,金华市科技开发中心共参与承办17届金华工科会,金华市政府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等85家大院名校建立全面科技合作关系,全市6300余家企业与高校院所长期开展紧密型合作,共建各类科技创新载体262家。工科会已成为金华的一块“金字”招牌,是转化院校所科技成果、破解企业技术难题的重要平台。第17届工科会以“合作创新、共赢发展”为主题,重点围绕“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G60科创走廊区域科技合作、重点产业科技合作、创新创业大赛四大内容板块,举办了国际智能医疗健康产业论坛、第三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浙江)行业赛暨浙江省技术需求“张榜招贤”装备制造行业赛、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科技创新合作圆桌会等14项活动。邀请到来自国内106所高校院所的300余位专家教授,与金华市1000余家企业洽谈,发布科技成果2395项,签订各类合作协议143项,合作金额3.86亿元,新达成各类科技合作意向89项,新评定表彰“科技婺商”10位。

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是金华市科技局重点扶持、金华市科技开发中心持续跟踪服务的生物医药上市企业,尖峰药业在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移转化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用Graphpad Prism version 5.01软件和SPSS 20.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得数据均表示为均值±标准差采用单因素和两因素方差分析法(ANOVA)比较组间显著性差异,用Tukey′ spost hoc进行检验。*P<0.05,**P<0.01,***P<0.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链 接:产学研合作加快成果转化 助力尖峰药业打造“药业尖峰”

金华市科技开发中心经过多年运行发展,已在政府、企业、专家、高校、研究机构之间建立了广泛联系,合作团队强大,拥有较为完善的科技服务网络和资源共享平台,扎实有效地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工作,与科技部火炬中心创新驿站各省地市20多个基层站点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科技开发业务协同创新工作;与浙江省科技文献中心合作建立了金华科技文献服务站,与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达成合作,成为金华地区(除义乌外)唯一科技查新代理机构;与浙江大学图书馆查新中心及科技开发中心达成科技情报业务合作协议;组建了包含金华市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信息库及全国300多名专家组成的专家信息库;创建了金华市民营科技实业协会,并加盟浙江省技术经纪人协会与浙江省科技服务中介联盟。进一步加快推进技术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合作创新,不断集聚创新资源,优化科技发展环境,深化统筹本地区科技资源改革,围绕本地经济发展特点及转型升级需求,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促进科技交易市场化、科技资源商品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服务举措,提高服务质量,打造规范型、效率型、务实型的科技服务窗口。以“强平台引资源、育主体扶产业、优政策领创新”为主线,加快推进金义科创廊道建设,全面开展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培育,大力实施科技创新补短板行动,全力助推打赢实体经济翻身战和都市能级提升战,努力做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店小二”。

一、产学研合作加快尖峰药业成果转移转化

金华市科技开发中心在招院引所工作上,重点围绕金华市战略新兴产业中的汽车摩托车及关键零部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发挥自身科创平台集聚优势,有重点的选择汽摩配、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在科技支撑全市战略新兴产业行动中,金华科技开发中心坚持“服务为先”,打造本地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一是积极落实招商引才成果,主动与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厦门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对接联络,认真做好高校院所来金华调研的对接服务。2018年先后签约引进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金华分所、上海交通大学义乌智能技术研究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浦江微电子与智能制造研究院等8个高水平科研机构项目,其中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金华分所已成功注册为金华市首个民办事业科研机构。二是协助推进签约项目的落地发展,做好招院引所“后半篇”文章,如:北航金华北斗应用技术研究院已实施海风海浪探测系统、智能箱体、可信服务智慧园区等5个项目,申报专利21件(其中发明专利10件),软件著作权11件,注册孵化科技企业3家。中科信息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其图像检测技术优势,针对金华纺织行业在线质量检测等应用开展项目研发。金华北大科技园二期正式开工,在北大金华信息科技园成功运营的基础上,北大方正投入资产,采取“轻重结合”方式,扩容建设,进一步做强做大金华北大科技园。

公司与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共同研制的抗生素类注射用盐酸头孢甲肟是第三代半合成头孢菌素抗生素,可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由细菌引起的各种疾病的耐药菌感染。该项目在合成工艺中采用改进后的活性酯法,应用在盐酸头孢甲肟C7-位酰胺键合成上,即在反应中加水催化,加快反应速度,合成的头孢甲肟酸,质量好,吸收率也大幅提高。盐酸头孢甲肟为国内首仿3.1类新药,其质量标准由本项目合作单位起草并被中国药典2010版第二增补本收录。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浙江省经信委优秀工业新产品、新技术一等奖,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优秀项目。自2004年该药上市以来累计销售收入15.8亿元,利税4.8亿元,为公司第一创利品种。

二、“三管齐下”打造“药业尖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依托科技、卓越进取”正是尖峰药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公司近年来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公司坚持“三管齐下”走科技创新之路。

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研发水平。为提高新药研发能力,公司每年投入工业品销售收入5%以上的资金用于新药研发平台的建设,2003年成立尖峰新药省级研究开发中心,2013年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6年成立省级院士工作站,2017年成立省级企业研究院,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的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公司拥有适合新药小试、中试的各类设备和先进的检测设施,并设立药事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形成了一套从市场调研、项目立项、新药研发、成果转化等都有专人负责的完备的科研体系。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重点考虑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有效地整合人才、资金、信息资源。先后与中国药科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数十家国内知名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在推动产业升级、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公司先后承担国家、省、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其中公司与中国药科大学联合开发的国家一类新药“加替沙星及其制剂”是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内独家上市的“硫酸阿奇霉素及冻干粉针”,是国家火炬计划项目;“注射用盐酸胺碘酮”“注射用盐酸头孢甲肟”填补国内空白,是国家重点新产品;“二类新药注射用喷昔洛韦”全球首家上市,被列入省重点科研项目;“醋氯芬酸缓释片”国内独家上市。这些高新技术产品的成功开发和投产上市不仅为企业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提升了尖峰药业的知名度,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要想更好地对公司进行管理,就需要从内到外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不仅要从客户方面考虑,还要结合市场以及其他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利益和价值。此外,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具备提高企业吸引度,增加企业投资者的能力,站在他人或受益者的角度进行考虑的能力。

二是抓管理、树品牌、重专利,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药品是特殊商品,药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产品的生命,公司始终把质量工作当作企业的首要工作来抓,加强对员工的质量意识、法规意识的教育;加强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上市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牢固树立成本意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依托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合格率。重视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公司与《中国药学》杂志、中国医药报、医药经济报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产品推荐、学术推广、企业宣传等手段不断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影响力,尖峰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技术创新是企业活力的源泉,而专利的申请与实施保证了企业对这种创新及其产生利益的独占权。公司在狠抓产品创新的同时,也加强了专利管理的力度。目前,公司累计拥有专利34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进行科技创新、科技合作的同时,公司十分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一方面从各重点高校引进专业人才,充实到公司的生产、研发等环节,为公司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重金聘用高端智力资源,解决企业发展瓶颈。2011年聘请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刘家健研究员及其科研团队6人,重点开展甲氧基头孢菌素关键中间体的技术攻关。2013年聘请浙江工业大学单伟光教授及其科研团队2人,开展制剂工艺的研究。2015年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王广基教授担任公司首席科学家,并引进其科研团队5人,组织开展国家一类新药的抗耐药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公司共引进“国家千人计划”1人,博士后1人,培养金华市拔尖人才1人,“321工程人才”第三层次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金华市青年科技奖1人,八婺青年先锋1人,正高级工程师2人。锻炼和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理论和实践水平较高的科研队伍。同时,公司建立、完善各项创新机制,设立科技创新奖和关键岗位技术津贴,鼓励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立足岗位,努力钻研业务,多出成果,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热情,并大胆提拔年轻技术和管理人员,不断开拓公司的技术创新思路,形成了学技术、比技术的良好氛围。

1.3 酱香型酒糟有机肥研制 将新鲜酱香型酒糟、油枯及牛粪单独充分腐熟发酵后,翻堆晾干。按6.0∶2.5~3.0∶1.0~1.5的比例混合,制成有机肥,按照有机肥行业标准(NY525—2012)进行质量检测。

标签:;  ;  ;  ;  ;  ;  ;  ;  

金华市科学技术开发中心:建体系促合作聚资源优环境共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