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政策效应下广东省储蓄存款流动的新变化及对策_银行论文

不同政策效应下广东储蓄存款流动的新变化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论文,对策论文,新变化论文,储蓄存款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广东居民储蓄一直呈超常高速增长之势。1990年末广东城乡储蓄存款余额才几百亿元,1998年末达几千亿元。 从1990 年到1998年的8年时间里,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近10倍, 大约每两三年就翻一番。1991年—1998年,广东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8.3%,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6.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平均每年增长33.1%。可见,储蓄存款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也超过居民平均收入增长速度。

但进入1999年,居民储蓄存款形势发生新的变化。1999年末广东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同比增长8.5%,比1991—1998年平均增速下降24.6个百分点,比1998年增速下降10.9个百分点。 1999 年新增储蓄存款642亿元,比1998年同期少增586亿元,其中6—12 月减少64 亿元, 比1998年同期少增647亿元。1999年1月末储蓄存款余额同比增长速度为19.5%,5月末为18.5%,然后增长率加速下降到9月末的12.7%、12 月末的8.5%、2000年5月末的1.9 %(见图一的同比增长曲线); 特别是1999年6月、7月、8月、10月、11月和2000年5月,当月储蓄存款余额出现负增长(见图一的环比增长曲线)。2000年5月末, 广东省储蓄存款余额比上月减少37亿元,同比少增97亿元,比年初增加425亿元, 同比少增281亿元。上述情况表明,1999 年以来国家为拉动经济平稳增长所采取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居民储蓄存款分流进一步加快,投资、消费、金融结构等方面都由此产生一系列变化,分析储蓄存款资金流向、货币资产结构及其经济效应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影响储蓄存款分流的宏观政策

(一)名义利率的连续下调。

1999年6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第7次(1996年以来)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存款利率平均下降1个百分点, 银行存款利率在世界上也算较低的了。尽管利率变动的短期效应通常只反映在储蓄存款加速度的变化上,但连续7 次和大幅度的利率下调使得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相对减弱,储蓄存款减少的实际效果已逐步体现出来。由于名义利率的连续下调,1999年6—8月,广东储蓄存款余额连续三个月环比负增长,同比增速由5月末的18.5%,下降到8月末的13.7%。

(二)利息所得税的开征。

国务院决定自1999年11月1 日起恢复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降息给人们的感觉是从银行得到的“好处”减少了,而征税的感觉是居民“应得的好处”被拿走了,因而后者比前者更能促使人们调整资产结构,寻求新的资金动向。由于利息所得税的开征,1999年11月末,广东储蓄存款余额环比再次负增长,同比增速由8月末的13.7%, 下降到11月末的9.4%。

(三)存款实名制的出台。

个人存款实名制2000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无疑是整顿金融秩序的一个新举措,必将对经济、金融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往实行的储蓄存款记名制并不要求储户使用真名,由此产生一些灰色金融,一些人将非法所得用假名存入银行,有关方面无从追查,一些政府部门将“小金库”里的钱“公款私存”。实名制的实施,必定会压缩这些灰色金融的生存空间,也对防范政府官员腐败和经济犯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些存款者为避免巨额资金曝光,把一部分储蓄存款由银行转出,加速了居民储蓄存款分流。由于个人存款实名制的实施,2000年5月末, 广东储蓄存款余额环比下降0.4%,同比增速由2000年3月末的4.2%, 下降到5月末的1.9%。

(四)刺激股市的政策措施。

为搞活股票市场,促进国企改革,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99年6月15日,《人民日报》以“坚定信心, 规范发展”为题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7月1日,随着《证券法》实施,为达到综合类券商的要求,各地券商纷纷增资扩股;9月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法人配售股票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三类企业可投资二级市场的股票;9月22日, 国家决定进行国有股配售的试点工作;10月27日,国务院批准保险公司可以购买投资基金的方式进入股市。2000年是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最后一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提出了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进行国有企业改革,证券市场要为国企改革作出更大的贡献。由于刺激股市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股票市场吸收了部分储蓄存款,广东储蓄存款余额同比增速由1999年5月末的18.5%,下降到2000年5月末的1.9%。

(五)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

为了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国家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刺激投资和促进外贸出口的积极财政政策措施,其核心内容是增发国债、扩大支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需求。1999 年, 全国共发行国债3976亿元,其中凭证式国债3期,1550亿元;2000年以来, 全国又发行二期凭证式国债1100亿元,其中广东工、农、中、建、交五行发行55亿元。

二、储蓄存款的主要流向及结构特点

(一)储蓄存款的主要流向。

一是商品房销售。商品房销售大量分流储蓄,1999年各地公房出售已全面展开,并处于支付购房款的高峰期。加上各地城市商品房的各种促销举措也产生了明显效果,促进了商品房销售。据统计,1999年1 —11月份,广东商品房销售额为3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5%; 这一数据仅仅包括房地产公司的商品房销售额,如果考虑到机关事业单位住房改革的公房出售而支付的购房款,则商品房销售对储蓄的分流作用更加明显。

二是消费市场。价格一降再降,部分居民由储蓄转为消费。广东商品零售价格已连续20多个月下降,1998年下降3.0%,1999年下降3.3%,加上众多商家、厂家为了促销纷纷打折、让利,使消费者得到的实惠不少。由此, 一些消费者由储蓄或持币等待观望转为选购所需商品。 1999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7.9%, 上半年增长8.9%,前三季度增长9.3%,全年增长10.2%,2000年一季度增长12.4%,零售额增长呈逐月加快趋势。从1999年7月以后, 广东的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都呈回升趋势,商品零售物价指数由1999年上半年的-4.0%收窄到全年的-3.3%和2000年一季度的-0.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1999年上半年的-2.6%收窄到全年的-1.8%,2000年一季度增长1.3%,结束了连续负增长的态势(见图二)。

图二:广东省市场消费及物价增长变动曲线

三是投资领域。从投资领域来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除了储蓄存款以外,个人投资的主要方式是购买股票、基金和国债。1999年5 月19日以来,中国股票市场走出了一轮十分火爆的行情。深证综合指数由1999年5月18日的310.64上升到2000年6月14日的594,涨幅达91%, 上证指数由1999年5月18日的1059.87升至2000年6月4日的1944,涨幅达83%。股市的火爆,吸纳了大量的储蓄存款,2000年5 月末广东省内证券公司存放同业资金为477亿元,同比增长518%,可见分流出来的储蓄存款一部分已进入股票市场。国债的收益率高于储蓄存款,又没有风险,无疑是一种比较好的投资方式。1999年广东共发行三期凭证式国债 138亿元,2000年又发行凭证式国债55亿元,国债的热销,又分流一部分储蓄存款。

四是居民手持现金。中央银行连续7次降息、 储蓄存款利息税的征收和储蓄实名制的实施,导致储蓄存款的边际收益率和预期收益率的降低,减少了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居民出于流动性偏好的原因,手持现金增加。1999年,广东省现金投放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同比多投放数百亿元,比历史最高峰点1997年还多,其中储蓄净投放数量极大;2000年1—5月累计净投放现金同比多投38亿元,其中储蓄净投放比上年同期多投放148亿元。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在储蓄存款收益率降低的情况下,居民已将一部分储蓄转化为手持现金。

五是企业存款。在国家严格禁止公款私存的政策背景下,企事业单位存款在储蓄存款中仍占有一定比重。据抽样调查,这部分存款已占全部储蓄存款增加额的10%左右,这部分资金的去留主要以收益率高低为转移,对利率下调的敏感程度比真实的居民储蓄存款更高。随着利率水平的下降、利息税的征收和储蓄实名制的实施,公款私存套取高息的诱因已不复存在。1999年末广东企业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5.7%,比储蓄存款同期增幅高7.2个百分点;2000年5月末企业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 192亿元,同比多增228亿元;企业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8.3%, 比储蓄存款同期增幅高16.4个百分点。可见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增幅的差距在拉大,公款私存资金被大量挤出是1999年6 月以来储蓄存款减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六是外汇存款。与人民币储蓄存款增幅下降的趋势相反,外币储蓄存款显著增加,1999年末广东外汇储蓄存款余额同比增长32%,比储蓄存款同期增幅高23.5个百分点;2000年5 月末外汇储蓄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5亿美元(约相当于125亿元人民币),同比多增12亿美元, 外汇储蓄存款余额同比增长31.2%,比储蓄存款同期增幅高29.3个百分点。目前,本外币利率差距较大,如1年期美元、 英镑和港币存款年利率分别高达5.00%、5.19%和5.50%,均远远高于1年期人民币存款2.25 %的年利率,近期又有调高,居民存款币种结构变动从侧面反映了由于美元、英镑和港币等外币的存款利率仍保持较高水平,居民通过外汇存款保值保息的心理依然存在。

(二)储蓄存款的结构变动特点。

一是储蓄存款期限结构发生变化,定期储蓄存款的占比呈不断下降的态势。1999年末广东活期储蓄存款余额同比增长25.1%,比年初增加609亿元,同比多增187亿元,定期储蓄存款余额同比增长0.6%, 比年初增加33亿元,同比少增773亿元;2000年5月末活期储蓄存款比年初增加299亿元,同比多增120亿元,定期储蓄存款比年初增加126亿元, 同比少增401亿元。定期储蓄存款占储蓄存款的比重由1998年末的67.9 %下降到1999年末的63.0%和2000年5月末的61.3%。 定期储蓄存款大幅度下降表明,相当一部分居民减少了投资于“储蓄”的意向,活期存款增加表明居民时刻准备将活期存款转入其他投资领域或进行消费。

二是储蓄存款加速向国有商业银行集中。2000年5月末,工行、 农行、中行、建行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储蓄存款余额占同期广东省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的68.6%,比1998年末和1999年末分别提高5.5 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储蓄存款过度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集中, 一方面使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部分资金出现闲置,另一方面其他商业银行和部分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限制了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扩张能力,并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出现支付困难。

三、储蓄存款分流的宏观经济效应

(一)储蓄存款分流有利于扩大消费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1999年以来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逐月加快之势,一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7.9%,上半年增长8.9%,前三季度增长9.3%, 全年增长10.2%,2000年第一季度增长12.4%;从1999年7月以后, 广东的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都呈回升趋势,商品零售物价指数由1999年上半年的-4.0%收窄到全年的-3.3%和2000年一季度的- 0.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1999年上半年的-2.6%收窄到全年的-1.8%,2000年一季度增长1.3%,结束了连续的负增长态势。同时, 投资需求依然保持较高的水平,1999年广东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28亿元,比上年增长13.5%,比1994—1999年的平均增幅高6.3个百分点。1999 年以来广东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逐季加快,达到了预期的增长目标,1999年前三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9.2%,全年增长9.4%,2000年一季度增长10.2%。

(二)储蓄存款分流使得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放缓。

随着储蓄存款的增长率不断下降,广东省广义货币供应量M[,2] 的增长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广东储蓄存款余额增长率由1998年末的19.4%下降到1999年末的8.5%,同时广东省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由1998年末的18.7%下降到1999年末的16.7%。可见,1999年储蓄存款分流造成广义货币增长率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 该因素对货币供给收缩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储蓄存款分流导致一部分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降低了经济体系的金融效率。

由于目前缺乏社会保障制度和有效的资本市场,大量储蓄存款从商业银行分流出来后,未能真正注入实体经济的循环,相反大量以现金和股市一级市场申购资金沉淀下来,造成大量资金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从而降低了社会金融效率。

(四)储蓄存款分流制约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扩大。

作为商业银行,为改善宏观经济环境,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最重要的是要千方百计地增加投资,而增加投资则需要增量资金的支持。对于目前信贷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居民储蓄存款的商业银行来说,如果储蓄存款没有一定的增幅,甚至出现负增长,那么商业银行的投资信贷计划就会落空,一些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投资项目所需资金就难以保证,这将进一步加大资金缺口,经济良性循环的预期就难以实现。而最根本的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资产质量差,经营效益不佳,之所以没有出现大的支付风险,主要是靠持续高速增长的储蓄存款维系的,一旦储蓄存款出现大的下降,势必对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行产生较大冲击,对个别银行来说,这种冲击也许是致命的。

四、有关政策性建议及应采取的措施

(一)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

一是适当增加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再贴现的数量,帮助商业银行减少因储蓄存款下降带来的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的差距,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符合贷款要求的企业的贷款,防止因吸收存款不足带来的信贷萎缩,以中央银行的贷款来保证国有商业银行的支付;二是适当扩大对中小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的范围,在确保还贷的前提下,对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增加中央银行再贷款,帮助解决因吸收储蓄能力有限带来的支付问题;三是适当下放批准动用存款准备金的权限,给人民银行的分行部分动用存款准备金的批准权限,在发生支付危机的情况下,及时批准有支付困难的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动用部分存款准备金。

(二)进一步扩大国债发行规模。

为了防止资金在股票一级市场上沉淀,就必须给它寻找合适的出路。在今后几年国家应持续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吸引剩余资金进入实际投资领域。但应注意,今后的国债不应主要向商业银行发行,因为这样做只会增加商业银行依赖心理,减弱其存差压力,不利于银行强化经营,开拓信贷市场。

(三)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解决储蓄存款分流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利率市场化。目前,中央银行应尽早制定有关政策法规,继续扩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让商业银行可以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拥有更大范围的利率自主权,这样一些经营状况好的银行可以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在合规的范围内提高存款利率,吸引部分居民储蓄存款继续留在商业银行帐户中。在储蓄下降幅度过大并对经济发展所需资金来源产生重大影响时,可考虑适当提高储蓄存款利率,为进一步提高吸储能力创造有利条件,并保持经济的稳定。

(四)加快改革股票一级市场的发行制度。

目前,我国股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存在巨大的价格差异,由此大量资金云集于一级市场,以谋求无风险的高收益。为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应及早放宽对上市股票发行价格的种种限制,转而采取主承销商和上市公司自行确定发行价格的方式。这样做能够有效地消除两个市场间的价格的差距,从而使资金在一、二级市场间合理分布,实现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原则,实际上,放开一级市场和发行价格也同样有助于资金在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合理分布,从而推动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五)加快股市扩容速度,提高实际投资比率。

目前,新股上市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严格控制,这不仅减少了进入实际投资领域的资金数量,也降低了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因此,加快股市扩容速度,特别是让经营效益好的非国有企业大量上市,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改善金融结构的主要途径。在加快股市扩融的情况下,更多的资金会直接进入企业的生产运营运程中,这样资金从居民储蓄存款中被分离出来,转化为企业存款,使得货币流动性增强,这对改善货币供给结构,提高货币政策效力有着重要作用。

(六)开拓新储蓄品种和提供便利的储蓄服务。

当前储蓄品种较少及服务跟不上,也是影响储蓄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应该发挥商业银行在吸储方面的主动性,引导金融机构改进服务,提供新的储蓄品种和储户欢迎的储蓄品种,吸收社会闲置资金。

(七)鼓励居民将预防性储蓄变为投资性储蓄,稳定储源。

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基本上都是以预防性为目的进行储蓄,每当出现降息等减少利息收入政策出台时,就会有部分储蓄流失。所以,在现有的政策许可的前提下,鼓励储户进行购房、教育、养老等专项储蓄,稳定储源。

(八)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资本外逃和居民资产外流。

人民币储蓄收益的降低必然引起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外逃和居民资产外流,必须密切监测和关注这一变化。

标签:;  ;  ;  ;  ;  ;  ;  ;  

不同政策效应下广东省储蓄存款流动的新变化及对策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