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与原则初探_高职高考论文

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与原则初探_高职高考论文

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模式与原则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职论文,中职论文,原则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为就业做准备的中等职业教育处于正规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又称终结性教育,其毕业生没有继续学业的机会与权利。本世纪7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的终结性在许多国家相继被打破,中职毕业生获得了继续学业的权利和机会。目前,我国正在经历教育发展的这一历史进程,中高职的衔接已成为社会各界和职教战线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比较研究各国解决此问题的普遍做法和基本原则,探索适合我国职教制度特点与高职发展实际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与原则很有必要。

一、中等与高等职教衔接的主要模式

目前,世界各国推行中高职衔接的模式大致有三种,这就是:国家确认普教与职教文凭等值的衔接模式,经专门补习以学历达标实现衔接的模式,通过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的模式。

1.国家确认职教与普教文凭等值的衔接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国家出台职业资格制度,认可不同层次职业资格与相应普通教育文凭的等值关系,并使二者具有升学与就业的同等效力,职业资格的获得者由此取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90年代初英国创立该衔接模式,90年代中期为澳大利亚所效仿。

英国现行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始于本世纪80年代中期,其适用范围从正规职校学生一职业生涯各年龄段的公民。该制度所提供的中高职衔接机制如下。

(1)确立国家职业资格与普教文凭等值关系。各行业按11大类5个等级设置国家职业资格,并在这些职业资格与普教文凭之间建立起相对应的等值关系。职业资格证书课程通常由国家职教考试委员会与中学教育考试委员会共同协调和审定,以保证两类教育等值关系的权威性。

(2)实行学业认可、累计学分制度。按照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凡持有国家职业资格(1-2级)证书的中职生与在职人员,如注册学习三级及其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时,其以前学过的相关课程、获得的学分及学业证书等均为教育机构认可,并可不断累计。两类教育文凭等值模式是由国家教育制度和政策建立起二者的平等地位,来保证中高等职教衔接的。

2.经专门补习以学历达标实现衔接的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由职教机构对中职毕业生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补习,使之达到高中段学历标准而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法国和德国采用该模式。

法国、德国高校原则上不设入学考试,凡有高中学校(普通高中、技术高中、职业高中)等毕业会考文凭或毕业证书者均享有接受高校入学资格。两国为中职毕业生取得该资格的补习方式如下。

设置高中毕业会考补习班 法国职业高中(学制2年)于1985年开设毕业会考补习班,旨在为职校生取得高中毕业会考文凭。

会考补习班招收职业高中学习证书持有者和技术高中(3年制)二年级学生,学制2年,此外每年还须在企业实习至少8周。结业时,毕业会考合格者(合格率为70%~80%)取得职高毕业会考证书。

会考补习可提高学生继续学习和就业的双重能力,据统计,通常继续学业者为32%~39%,直接就业者达52%~57%。

双重学历达标补习 80年代以来,德国各州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探索。其中,由职业学校(专科高中、职业高中)组织学历达标的课程补习的做法较为普遍。其补习通常分两步走。

第一步:取得初中毕业证书的课程补习。第二步:取得专科高中或职业高中毕业证书的课程补习,学制2年。

教学内容基本相同,补习普通文化课与专业基础课。毕业考试由州教育部门统一命题,笔试为“三加一”科目:德语、数学和英语为各专业学生必考,依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另加试一相关科目;专科高中生还须参加实践考试。考试合格者获得相应毕业证书。

高中毕业会考补习和学历达标补习模式是将第二级教育的学业资格作为中高等职教衔接的基础。

3.由一体化的中高等职教大纲或课程实施衔接的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中等与专科层次职教大纲或课程呈现一体化,由大纲、课程的衔接保证这两层次职业教育的顺利衔接。俄罗斯、美国采取该模式。

不同层次一体化职教大纲的衔接。按照《俄罗斯联邦教育法》(1992年)第23、24条款,初、中、高三个层次职教大纲为互相衔接的,即较低层次职教大纲的完成者可直接进入更高一层次,并按精简的大纲提前完成学业。目前三者的大纲衔接如下。

(1)实施初等与中等(相当于技工与中专层次)一体化职教大纲。该大纲由学校根据某专业对初中级人才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设计并制定,具有分阶段完成教学目标的特点。职业技术高中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方可实施该大纲,目前其学校数达780余所。在教育欠发达地区,这类学校很受社会欢迎。

(2)实施中高等一体化职教大纲。学校根据需要可制定并授予中等(提高型)职业教育(培养高级技师或初级工程师)与本科职业教育一体化大纲。该大纲通常以校际合作或签订合同的方式实现,双方就相近专业制定出衔接性教学计划和大纲。职业技术学院、社区学院及地区职教中心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可与高校制定并实施该大纲。目前,这类院校约有六百余所。

"2+2"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按照美国《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法案》(1990年)、《1998年职业技术教育法案》,近十年来,联邦和各州政府职教拨款主要资助职教改革的两大任务:一是把高中职业课程(2年)改为高中后技术教育的准备课程,二是实施中高职课程衔接,即"2+2"课程。为此,职教研究机构与学校广泛探索中职课程改革及与高中后技术课程(2年)衔接的多种模式。美国教育部将社区学院作为技术教育的“主力”和实现“终身教育的基本桥梁”,并鼓励其在课程衔接上加强与高中的合作。二者实现课程衔接的机制如下。

(1)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高中综合课程体系。其做法是将学科(尤其自然科学)知识与职业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即增强其实用性,如开设应用科学、实用数学、技术等综合课程。美国职教专家认为,该课程体系是实现与高中后技术教育衔接的基础。

(2)变高中职业课程为高中后技术教育的准备课程。准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为实现此目标,各州职教主管部门更新了专业设置,扩充新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实用技术等)专业,按照更加宽泛的专业大类设置专业;并要求学校加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进行新课程开发,增加专业知识的技术含量与实用性,提高实践课程比例等。

(3)"2+2"职教课程衔接机制。为使技术准备课程与社区学院、技术学院的实用技术课程建立起内在联系,高中职业科教师与社区学院教师共同研究开发课程,并不断修改二者衔接方案;社区学院也开设一定数量的技术准备课程供高中学生选学。

大纲与课程衔接模式既可减少重复学习、节省学时,有利于强化实践训练,又使中职毕业生搭上了进入高职教育的“直通车”。

总之,上述三种衔接模式的内涵与运行机制虽然不同,但其着眼点相同,均在于:一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政策和教改措施给予中职毕业生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利,二是使他们不仅有机会而且切实有可能通过中高职的衔接终身受益,三是提供衔接机制得以改变中等职业教育“二流教育”的地位和声誉。

二、中高职教衔接的基本原则

综上所述,各国政府在中高职教衔接中采用的基本原则可大致归纳如下。

1.中高职教的衔接根植于终身学习的体制内。70年代以来,针对就业前的一次性教育与培训已难以适应长期的、充满变动的职业生涯,社会呈现出学习化特征,学习不再仅被视为人的基本权利,而成为个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将伴随每个人生涯的始终。为此,世界许多国家建立了终身教育制度和体系。以法国1971年《职业继续教育法》、《技术教育方向法》为基础的终身教育制度在80年代以来的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为许多工业化国家所效法或采纳。

按照该教育制度,职业继续教育是终生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每个公民的一项义务;职业技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能进入各级职业资格领域并为其继续教育提供便利条件;作为终身教育的物质保证,劳动者享有带薪培训制度。而终身教育体系将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活动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该体系坐标中,任何一点上的教育都具有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的机制。这种衔接与沟通既有章可循,其运行且富有成效.从而为中高职衔接架起了“行之有效”的桥梁。

2.确认普教与职教等值关系,实现二者文凭等值。最早提出建立两类教育等值关系的国家是法国,1971年法国《技术教育方向法》要求“在普通教育文凭和技术教育文凭之间建立等值的关系”,使后一种文凭的持有者既能从业也能继续学业。此后,欧共体各国相继探索二者文凭等值的认可及实施办法。

法国以毕业会考来确认两类文凭的等值,并于1975年给技术高中毕业会考文凭,1985年给职高毕业会考文凭以高校入学资格。1998年,法国教育部的一个专门委员会还构想三类高中共设一门相同科目,以使全体高中生毕业达标。

80年代中期,英国职教改革在这方面取得新突破,由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确立职业资格证书与普教文凭的等值关系,使职业资格三级证书成为高校入学的同等资格。9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的职教改革引入了以英国为蓝本的普教与职教等值原则。面对各方面的挑战,1997年德国政府确定了职教改革的8个项目,其中建立灵活的职业继续教育制度,以构建终身教育的社会环境;确立职教与普教等值政策,以增强职教的吸引力这两项内容体现了其改革的时代特征。

确立两类教育文凭的等值关系是以客观的教育变革为依据的。战后,各种技术知识的发展及影响迅速扩大,使之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普及实用技术等知识显得十分迫切。为此,许多国家扩大了普通教育内涵,将技术、经济等知识纳入其中。此外,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此类人才培养的地位,使这类教育的“含金量”日趋增值。随着职教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中等职业教育在一些国家已不仅定位于就业教育,也成为培养较高层次实用技术人才的预备教育。因此,确立普教与职教等值关系,认可二者文凭等值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实施中高职衔接的普遍原则之一。

3.以高职“入口”的学历达标为基本原则之一。中等职教属高中段教育,授予学生一定的普通教育和相应的职业教育。一些国家在探索使中职毕业生升学有路的过程中,采取了不改变、不冲击中职就业为主的教育功能,以毕业生的学历达标补习作为实现中高职衔接的原则。为期1~2年的学业补习,不失为一项于毕业生和高职校均有裨益的两全措施。在法国和德国,学历达标的补习以文化课为主兼学职业知识,该做法得到学生和高职院校的普遍赞同。法国职高毕业会考班创办以来发展迅速,1990年设置该班的专业达20个,学生0.8万人;预计2000年会考班学生可达到22.7万人。

4.实施职业教育学业成绩(学分)、职业技能认可的原则。学业认可原则是落实终身学习思想的重要原则,它保证个人无论在任何时间、地点,以任何形式取得的何种水平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成果,包括学过的课程、取得的学业成绩、职业资格及技能等级证书等都应得到承认,并视为公民在终身学习过程中达到更高一级职业目标的新起点。它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基本原则,也是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的可靠保证。

三、思考与启迪

1.加快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终身教育思想1968年问世,三十余年来已为各国广泛采纳,并成为本世纪末许多国家教育整体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制定面向新世纪教育改革框架的基础。这期间,世界各国社会进步、经济与教育发展成就表明,发达国家的共同特点之一,是拥有与现代生产及学习化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教育制度,及由其提供的类型多样、训练有素、技能丰富、等级搭配合理并不断提高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大量人才。相比之下,我国的教育制度与未来新世纪社会进步、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教育要求都有一定差距。终身学习的思想尚更多地停留在“纸上谈兵”和一般性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缺乏具体政策和可操作性措施,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还在构想之中。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都提出了建立新教育体系和制度的任务,即“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内在规律相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终身学习制度和体系的建立既是落实科教兴国的重要保证,也是从制度和体系上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根本出路。当前的迫切任务是加快该体系与制度的建立,使二者的衔接根植于广阔的终身学习的空间内。

2.探索并建立多种机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近年来,高职院校及其招生数激增,2000年教育部为三校生升学解禁,使广大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业的愿望有成为现实的可能。为给他们构建“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探索和实施多种机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如高职校面向中职毕业生的单独“对口招生”考试衔接模式,五年一贯制的课程衔接模式,中专生(自三年级起)参加相同或相近专业高等自学考试的衔接模式,中专校为升学者组织考前补习(半年左右)的衔接模式以及由高职校为中职生源专门组织的"1+4"补习衔接模式等。职教主管部门和各地教育行政机构对于这些衔接模式的规模及其运行情况应心中有数,鼓励国家级重点中职校开展多渠道、多机制的中高职衔接探索活动,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各地确定一些试点单位,在2~3年内有步骤地开展考试衔接、补习衔接、课程衔接等各种衔接模式的实验。其目的是确定出适合我国职业教育特点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衔接模式、衔接的主要原则,使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业的工作由仅惠及极少数人扩大到更多的有志于继续学习的中职毕业生。

3.应认真研究并着力解决衔接中的关键问题。当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中高职“接口”的招生考试制度。国外高校实行“宽进严出”,凡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者都可在高校注册入学,中职毕业生只要取得这种学历即有进入高校、继续学业的资格。我国高校实行入学考试制度,目前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考试呈现多样化:三校生可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各地教育部门组织面向三校生的"3+X"对口招生考试,五年制高职班“三、二分段”,实行中期择优分流(升入高职阶段)等方法。上述招生考试制度的出台为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业提供了广阔空间,但这些招考制度付诸实施的时间并不长,各界对其可行性和实效性的看法不同,值得重视和探讨。

一是中职生源不被高职院校看好。长期以来,三类中等职业学校以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为主,教育功能单一;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为就业准备服务。高职对口招生考试及三校生参加高考的解禁使职业学校及其学生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中职教育毕竟是就业准备为主的教育,要求其兼顾升学和就业准备的双重任务,不仅教学安排很难“两全其美”,实践中势必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其结果是双重任务都将落空。此外,中职生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要求其在有限时间内文化基础知识达到普高毕业水平,委实有些“强人所难”。这也是一些高职院校公开表示不愿招收中职毕业生的原因。

二是某些专科层次的高职校也不被一些中职毕业生看好。高职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目前仅局限于专科层次的高校。从近两年来各地实践反馈的信息看,专科层次的高职校(尤其实行新机制院校)并不被国家级职校毕业生看好,原因是:一则这些学校普遍缺乏举办高职的经验,担心学不到“真货”,二则他们之中许多人毕业后一两年内就可拿到成人大专毕业证书,三则这些学校较高的收费令家长难以承受。这一切致使许多地区出现高职招生指标完成率和新生报到率双低的现象。

三是五年制高职班“中期择优分流”虽好,但规模有限。所谓“中期择优分流”是指从三年制中职毕业生中选择一定数量的优秀毕业生直接进入五年制高职班学习。该制度试行时间较长(始于1985年四年制中专试办五年制高职班,称为“四五套办”),并形成了较完整的一套分流制度和方法。在试办高职班的学校,“中期择优分流”成为激励学生学习和学校加强教学管理的有效机制。但目前各地高职班的数量有限,该衔接模式惠及的学生不可能太多。

显然,政府虽然开通了三校生升学考试的途径,但中职毕业生能通过全国统考升入高校者为数不会很多;更多的人参加各地的"3+X"考试,而“对口招生”却存在错位现象。看来研究、探索并制定出适合我国职业学校教学和学生实际的招考制度与方法,是中高职“接口”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试行补习制度,为中职毕业生的职业继续教育夯实必要的文化基础。众所周知,中职生源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多数学生(尤其职高、技校生)初中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基础薄弱;职校三年中其普通文化课的学习内容与要求整体标准不高,不可能以普通高中为参照对象。而作为第三级教育的高职招生考试,对中职毕业生的文化知识、能力要求等方面定有相应标准和要求,以保证“入口”达标和择优录取。因此,通过补习为中职毕业生夯实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既是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也是其在职业生涯中适应职业角色不断转换和终身学习所必需,还是将“对口招收部分中职毕业生进入高等职业学校”的政策逐渐扩大到面向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有效途径。补习固然需要一定时间(根据需要而定),但这是从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实际出发,着眼于其未来发展的“上策”。

标签:;  ;  ;  ;  ;  ;  

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与原则初探_高职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