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图书馆学交流个案研究--“中国图书馆学交流研究”(AACR,2)的启示_西方世界论文

中西图书馆学交流的个案研究——“AACR[,2]在中国”给我们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给我们论文,个案论文,中国论文,中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对西方重要图书馆学成果AACR[,2]在中国广泛应用和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中西图书馆学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传播思想,促进技术引进,开展学术对话,保证中西图书馆学共同繁荣,对于发展中国家图书馆事业尤其必要。中西图书馆学交流只有通过对科学成果的推广,通过畅通的交流渠道,在适合发展的环境中才能取得良好交流效应。这种良好的交流效应必须通过科学性交流活动实现,必须开展双向运作,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一切。

[关键词] AACR[,2] 图书馆学

1.引言

中西图书馆学交流源远流长。今天,中西图书馆学交流日趋频繁,已经逐步深入到图书馆学领域的各个方面。由于英美编目条例第二版——AACR[,2]本身的权威性和它在中国图书馆学界的影响力,本文选择了“AACR[,2]在中国”作为中西图书馆学交流的研究个案,将在AACR[,2]在中国应用和研究等问题的分析基础上,抽取中西图书馆学交流的若干特征并加以分析,从而得出中西图书馆学交流的现状和发展的初步结论。

2.并不陌生的国度:AACR[,2]在中国

2.1.AACR[,2]在中国的应用

AACR[,2]在1978年问世以来,在英语国家或比较常用英语的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象中国这样的非英语国家,他们对AACR[,2]也非常关心。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大陆和台湾对AACR[,2]的应用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1)尝试使用AACR[,2](1985年前)

AACR[,2]出版之后,同年即被介绍到中国。①对AACR[,2]的积极关注源于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标准化的强烈关心。大量国外标准化思想和成果的介绍,对标准化问题的研讨,构成了AACR[,2]进入中国图书馆界的大背景。

一开始,有的图书馆不是直接利用AACR[,2],而是直接利用于ISBD[,s]进行西文文献的编目工作。从实践来看,虽然这种方法基本可行,但它正是ISBD[,s]的一大失误,即ISBD[,s]的过分繁琐超越了其书目框架构想。②出现这种情况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AACR[,2]并不十分熟悉。1981年4月,上海图书馆开始在社会科学西文期刊的编目中尝试ISBD(S),后来过渡到科技西文期刊的编目。③由于的介绍和使用已成为重要内容。

(2)基本采用AACR[,2](1985年后)

1983年8月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和全国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分委员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西文图书编目标准化与自动化研讨会”,决定采用

AACR[,2]在中国的研究是AACR[,2]在中国的应用基础,它活跃了西文编目理论研究领域。特别是在研究性文献中,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西方编目思想的研究。必将有力地推动中西编目思想的碰撞和合璧。虽然对AACR[,2]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关于AACR[,2]的最新信息传播不很及时,特别是AACR[,2]的信息缺乏:各种AACR[,2]研究数量不平衡,简介性和专论性文献数量还比较适当,但翻译性和研究性文献明显不多:各种AACR[,2]研究质量不协调:AACR[,2]研究与中国国情和学情结合不足,等等。

3.为了明天的行动:我们得到启示

3.1.交流的必要性

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使得中西图书馆学思想具有相应的差异性,如中国目录学思想的精髓“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和西方目录学思想的基点“书目控制”便是两种传统,两种文化,两种思维的不同反映。

(1)中西图书馆学交流有利于思想传播

先进的科学思想不为人知晓便永远丧失了先进性。只有通过各种科学的交流活动才能促进思想的传播,加速思想的推广,形成思想的硕果。特别是具有不同特征的中西图书馆学,如果缺乏足够的科学交流活动,那么从属于不同图书馆学体系的各种科学理论和方法便不可能取得广泛的认识和理解,更不可能得到深入的应用和发展。

从AACR[,2]在中国的应用和研究来看,中国编目界从AACR[,2]得到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方法,从而导致了中国西文编目界的思想和方法的革新,这无疑应该归功于科学交流活动。在AACR[,2]引入中国之前,中国西文编目界对西方编目思想和方法的认识大致还停留于ALA1949红皮书和LC1949绿皮书的程度,1961年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西文图书卡片联合编辑组编制的《西文普通图书著录条例》就是这种认识的结果。事实上,从1941年奥斯本的“编目员革命”到ICCP的“原则声明”到1967年的AACR1,从1971年的ISBD到1978年的AACR[,2],现代西方编目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革。AACR[,2]正是现代世界书目控制思想下编目技术革命的产物和结晶。中国1961年条例已经完全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而它仍然占据着中国西方文献编目领域。这种不合时宜的状况正是随着AACR[,2]在中国的应用和研究得以改变。

AACR[,2]在中国的应用和研究作为中西图书馆学交流活动的一个分支,促进了现代西方编目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通过AACR[,2],中国西文编目界乃至整个图书馆学界加强了对世界书目控制和国家书目控制的思想和方法的认识和研究,文献工作标准化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通过AACR[,2],中国西文编目界更明确了与国际标准靠拢,走书目控制和标准化发展道路的基本指导思想。

(2)中西图书馆学交流有利于技术引进

通过中西图书馆学交流活动,引进先进的图书馆技术手段,已经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AACR[,2]在中国的应用和研究不仅对中国西文编目界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冲击,而且也形成了极大的技术压力。在1961年《西文普通图书著录条例》中,由于传统西文编目思想的影响,在著录项目的选择,著录格式的形成,著录语言的使用,专业术语的定义等方面都不合乎国际标准“原则声明”和ISBD[,S]。引入AACR[,2]编制的《西文文献著录条例》全面向国际标准靠拢,从而代替了1961年条例的功能。AACR[,2]更加有利于建立一种多功能、多用途,适合于机器处理的书目数据记录,在具体方法上实现了变革,对中国西文编目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传统的中国西文编目对著者原则理解的不足,对团体责任者的认识不够,缺乏灵活性的著录级次和选择性条款,对一些专业术语的不精确描述,如将机构作为团体标目区分为Society和Institute,将其它题名信息区分为题上项和题下项等,这些问题都随AACR[,2]的引入和应用得以解决。

(3)中西图书馆学交流有利于学术对话

中西图书馆学交流活动是不同学术思想,不同理论方法的交流,从实质上看就是一场学术对话。不论是思想传播,还是技术引进,其根本目的在于两种图书馆学的趋同。这种趋同性的最终实现,不是一种图书馆学思想和方法对另一种图书馆学思想和方法的完全取代而是集二者之精华,求共进之基石。学术对话作为实现融合发展的基本途径,在中西图书馆学交流活动中发挥极其重要作用。

AACR[,2]引进中国前后,中国编目界已经基本认识到了与世界标准化道路相适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AACR[,2]广泛应用和研究就是这种状况的反映。通过一系列科学交流活动,中西图书馆学思想对话使得中西编目思想充分碰撞,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西文编目思想的发展。《西文文献著录条例》的“基本采用,个别改动” AACR[,2]方针的确定就是中西编目思想对话的结果。“基本采用”进一步强调了对西方编目思想合理成分的吸收,“个别改动”又注意了西方编目思想与中国西文编目实践紧密结合。在主要款目问题上,中西编目的不同认识和对待;在中外文统一问题上,目前的折衷方法;在《西文文献著录条例》中,对会议标目的特别强调。这样及类似问题都是通过比较研究而获得学术对话和科学交流的成果。

3.2.交流的可行性

(1)中西图书馆学交流依赖于科学成果

中西图书馆学术交流活动不能脱离科学成果进行。没有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成果,科学交流活动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成果是中西图书馆学交流活动顺利开展的物质保障和交流基础。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成果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和反映,它能够成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中西图书馆学交流的内容及其方式都是由科学成果本身特点所影响和决定的。交流没有理论和技术成果完全不能成其为一种活动,交流的理论和技术成果缺乏科学性也将使人们丧失对思想交流的兴趣,从而缺乏交流的源动力。

AACR[,2]在中国应用和研究的基本成功,AACR[,2]本身的典型性和先进性即作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AACR[,2]来看,它是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编目理论和思想集大成之作和最新成就的体现,同时它影响了世界编目领域的各种活动,成为现代世界编目领域的经典文献。它发展和继承了西方传统编目思想,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检验,是一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既符合传统编目活动特性又适应现代世界书目控制要求的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描述性编目条例。因此,中国西文编目界在向标准化迈进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不重视AACR[,2],不能不了解AACR[,2],从而AACR[,2]在中国的认可几乎没有任何障碍而顺利地实现。

(2)中西图书馆学交流依赖于畅通渠道

畅通的交流渠道是中西图书馆交流成功的基本保证。由于文化背景、知识背景和语言背景的不同,中西图书馆学交流必然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有技术性障碍,也有非技术性障碍,有客观障碍,也有人工障碍。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中外各种交流的扩大为中西图书馆学交流提供了良好的交流氛围,但中外交流活动本身受多种困素制约,有的因素对于图书馆界来讲似乎无能为力,所以问题还是存在的。

由于中国西文编目界在相当长时期内闭关自守,信息阻塞,对于ICCP、IMCE、ISBD等西方编目领域的大事件几无所知。AACR[,2]比较成功的引入使中国改变了这一状况,得益于交流渠道的开通和交流方式的多样。通过与AACR[,2]有关的交流活动,中国编目界对AACR[,2]开辟了多样化的交流渠道,不仅有中外交流活动,而且有国内的专门交流活动,推动了AACR[,2]和中国式AACR[,2]的使用。

(3)中西图书馆学交流依赖于适应环境

中西图书馆学交流不是随意性活动,它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交流环境。中西图书馆学交流的成果依赖于是不是存在一个可以接受其交流成果的相应环境,适应的交流环境同时提供了交流的需求。

中国西文编目界一直采用了西方编目标准化并使之中国化。利用AACR[,2]改造原有的西文编目条例与一贯采用的方法并不相违。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正是中国文献著录工作标准化热点时期,改革开放也为AACR[,2]吸收和利用提供了社会保证。另外,许多西文编目工作者感到原有条例使用极不方便,短期内又不可能中外文大一统。同时,集中编目、在版编目和自动编目使得大量的国外书目数据直接引用于中国的西文编目中,中国许多图书馆不管愿不愿意都采用了AACR[,2],自编西文目录也只有采用AACR[,2]才能保证统一性。正是在这样比较适应的交流环境下,AACR[,2]得以顺利进入中国西文编目界。作为一个反证,中国由于中文编目已经制订了国家标准,AACR[,2]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文编目,但由于缺乏适应的环境没有导致中国的中文编目与西文编目的统一。

3.3.交流的科学性

(1)中西图书馆学交流必须是双向运作

无论何种交流都是交流者的共同行为,中西图书馆学交流是两种不同学术体系的交流,更加应该强调双向运作。双向运作的根本含义就在于正确认识二者的差异,准确评估二者的优势,通过经常性的双向交流活动,达到互相了解,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目的。从实际来看,中西图书馆学在思想理论和技术方法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图书馆学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的本质属性,因为图书馆学从理想状态上并无国度之分,中西图书馆学的异同主要是认识对象和认识方法的特殊性。因此,这种互补性构成了双向交流的运作基础。

双向运作是中西图书馆学交流的核心,在AACR[,2]的应用和研究过程中,我们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但双向运作问题上似乎并不完善。虽然AACR[,2]在中国应用已经非一朝一夕,但是它与中国编目实践的完整结合一直没有提上议事日程。中国已开展的AACR[,2]研究中高层次研究仍嫌不足,论证尚待优化,也未能引起实践界重视。中国编目思想中精华和合理成分宣传不够,如关于提要项的处理,关于主要款目和交替标目问题等有益方法未能得到西方编目界了解。AACR[,2]的专门修订机构JSCAACR虽然经常邀请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非英美体系的编目专家讨论AACR[,2],但一个在西文编目中几乎完全采用AACR[,2]的中国却由于缺乏双向交流而没有对AACR[,2]作出太多的贡献。AACR[,2]在中国应用和研究显示了交流的单向性,说明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编目思想,而西方对中国却知之不多,因此双向运行必须加强。

(2)中西图书馆学交流必须是立体发展

要充分保证中西图书馆学交流的科学性,交流活动必须是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的,即必须是一种立体化发展式交流。立体化交流格局从交流过程和交流机制上充分保证交流的科学性。中西图书馆学交流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从思想和技术,从长期和短期,从人员和资料等方面进行立体交流。这种过程既全面又具体,既深入又广泛,既有理论性又有操作性,使中西图书馆学交流具有良好的交流效应。

开展立体化交流是中西图书馆学交流活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目的和方法的协调。AACR[,2]在中国的推广过程中,既有理论研究,又有技术应用;既有学术研讨,又有操作实践;即有人员互访,又有资料交换;既有长期规划,又有短期培训。这些丰富的交流活动促成了AACR[,2]在中国的良好应用。当然,从更高的标准出发,我们还没有完全达到要求,如技术应用的研讨和总结不够,文献交流多于人员交流等问题都不能不说影响了交流的科学性。

(3)中西图书馆学交流必须是着眼未来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是中西图书馆学交流科学性的含义之一。中西图书馆学交流要充分注意不断变化的发展环境,从现实着手应用和推广科学交流的具体成果,同时要从能否符合图书馆学发展规律和图书馆事业前进方向作为评价和检验科学交流活动的标准之一。中西图书馆学交流只有具有及时性和稳定性、发展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结合,才能使科学交流活动既适应当前的实际需要,又合于今后的发展变化。因此,中西图书馆学交流必须时刻注意利用和吸收先进的科学成果,使之与理论和技术环境及其变化过程相适应。

AACR[,2]和AACR[,2]R一出现,国内研究者便给予了极大的注目。但人们对AACR[,2]R的热情有所减轻,对于AACR[,2]R出现前后西方编目界的认识和观念也不尽了解,对于AACR[,2]R研究数量有限,对AACR[,2]认识发展不够,基本上局限于1978年的AACR[,2]。我们必须重视交流的发展性问题,以保证中西图书馆学交流的科学性。

来稿时间:1993年10月

标签:;  

中西方图书馆学交流个案研究--“中国图书馆学交流研究”(AACR,2)的启示_西方世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