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和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_创见论文

鼓励和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_创见论文

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见论文,引导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见是创新精神的表现。语文教学只有重视学生的创见,鼓励和引导学生有所创见,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言运用是千变万化的,但只有新鲜活泼的语言,才显露出语言的魅力,才具有创见的价值。韩愈强调“唯陈言之务去”,毛泽东批评“语言无味,像个瘪三”,都是提倡有创见。

创见闪烁着灵感的火花,是思维中推理和想像的产物。科学研究表明,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功能增强,纷繁的语言信息被检索提炼,进行特殊组合,产生出一系列新的信息,这就是创见了。

紧张的内部语言和外部活动,对创见是有力的促进。俗话说“急中生智”是很有道理的。会思考的人点子多,会说话的人妙语多,会写文章的人佳作多,这在生活中是常见的。

观察学生的表现也是如此。但这决不是说只有少数佼佼者才能产生创见,恰恰相反,大多数人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创见,特别是求知欲十分旺盛,对社会、人生和大自然有积极探索兴趣的青少年,他们的大脑功能处于青春的活力中,凡事喜欢问个为什么,并且要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思维的角度去分析,就在于他们还没有形成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式,老化的不活跃的信息比较少,头脑里没有框框,因而敢想敢说,容易产生创见。当然,这种创见在社会的大范围内也许是微不足道的,是客观上早就出现过的,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从培养学生的精神,对学生本人创新精神发展的前景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应予以重视。

一、引导学生提出新的观点

我在分析学生的创见时,首先就注意到新观点。语文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还要着重引导他们在阐述问题和分析问题时提出新的观点,因为只有新的观点才标志着思维与语言的活动不是片断的局部的信息起作用,而是连续的综合的信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成熟的阶段。

比如教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学生对孔乙己这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摧残致死的读书人形象是能体会的,让他们读一遍就大致可以概括出孔乙己不会营生、好喝懒做、偷偷摸摸、死要面子等特点,但是,对这个典型人物的社会意义、作品的深刻主题和课文的语言特色等问题,认识就很肤浅了。这当然是受学识和阅历的局限。不过,这不等于说学生的思维活动便无法深入,更不是说不能提出新的观点。

这篇小说,我是作为训练赏析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来教的。具体的训练项目是:在典型环境中,突出人物的爱好、活动;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在紧扣上述训练项目的要求,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时,先启发学生:鲁迅笔下的鲁镇咸亨酒店是旧中国的社会缩影,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生活的典型环境。你能从具体的描写中分析人们之间的关系和这种关系对孔乙己的影响吗?

同学们在发言讨论中,很快就明确短衣帮和长衫主顾是两种人,他们身份和地位不同,喝酒的方式和花钱的方式也不同:前者是做工的人,中午或傍晚散了工,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靠柜外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后者却是有闲有钱有架子摆“阔绰”的人,他们是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这就表现出贫富的悬殊和对立。小伙计侍候不了长衫主顾,侍候短衣主顾又有掌柜要求往酒里羼水和短衣主顾防羼水的为难,掌柜不满意,常常是“一付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可见当时社会的等级森严、冷酷势利了。孔乙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只懂得“之乎者也”那一套,就不免要受到冷遇和嘲弄了。

在讨论中,有个学生问:为什么小说一开头就写“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呢?这个问题很新鲜,里面可能有点新的发现。我便帮助他把感觉到的意思理清楚,发现这个问题确实是理解作品的一个新的切入点:这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既表现了地方的乡土特色,又明显地划出了一条贫富界线:柜台外喝酒的是穷人、下等人,柜台内喝酒的是富人、上等人。孔乙己是穷人,却要保持他的“上等人”的身份,他既没有上升到在柜台里面坐着喝的资格,又不能脱掉长衫去劳动,做到身心一致,完全成为一个站在柜台外喝酒的劳动者,其命运必然是可悲的。这不是意思颇深的创见么?鲁迅先生写这个“曲尺形的大柜台”的目的也许就是如此。但不管怎样,初中学生有这样的新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在讨论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时,学生从作品的细节描写里,发现了不少新问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新观点,其中大部分观点是鲁迅作品研究者已论述过的,这里就不重复了。但对学生来说,他们是从未知到已知,是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思考推断出来的,在我们教学中是应该承认的“新观点”。其中个别的,可以说在鲁迅作品研究中还没有提及呢。比如有个学生认为孔乙己喜欢喝酒不完全是好喝懒做,因为他考不取功名,生活困难,心里十分痛苦,是借酒消愁。这种观点也不无道理。

更有甚者,有个学生认为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到咸亨酒店喝酒,根本不是好喝懒做的性格反映,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冷得没有办法了。因为时令将近初冬,小伙计穿上棉袄还整天靠着火炉,孔乙己却只穿一件破夹袄,可见已饥寒交迫到了绝境。他身上只剩下四文大钱,吃饭是不行的,因此只能买碗酒喝了暂时暖暖身子。另外,他好久没有上酒店,还欠十九个钱,可见他早已无钱喝酒,也不会去想喝酒了。这个观点不仅我没有想到过,就我所见的研究孔乙己的资料好像也没有谈到过,然而仔细一想,却是非常合乎情理的。这个新观点也启发了我,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鲁迅先生对孔乙己“哀其不幸”的同情。孔乙己喝完了这人生的最后一碗“苦酒”,在冷酷无情的笑声中向死亡走去,多么令人同情发人深省啊!

这样的新观点在思想认识上不但是正确的,而且是有一定的高度的,或者说正因为这几个学生的思想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作品,提出新观点。

二、开启学生的新思路

要使学生有创见,还必须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新思路,并加强开辟新思路的练习。人的思维活动是很容易走老路的,因为凡属有先例的信息检索,总是在头脑里留下痕迹而容易被触发变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的。习惯性思维是不会导致创见的,创见只有产生在另辟蹊径的思路之中。这种思路往往是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不停留在事物的一般现象和已有的本质联系上,因而是一种新的思路。

新思路的特点是从事物的另一个侧面和另一个角度去探讨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否定或者补充现成的结论的目的。语言运用时思维是非常活跃的,这从学生的读和写绝不会有完全相同的理解和表达就可以知道,这就给新思维提供了极好的驰骋机会。

开启学生的新思路,教师的教学设计本身就要力求体现新思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济南是个被称为“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的美丽城市,但是老舍写济南却选择了冬天,而且写出了它的可爱性格,体现了他写景的主张——要“写出诗情画意”,“使文章生动空灵一些”。课文本身就是新思路的产物,我教《济南的冬天》是作为训练记叙风土人情的范例的,因此,教学设计就要把这一点揭示出来。我先介绍一些描写济南春、夏、秋景色的文章,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体味老舍是怎样不落俗套写济南的冬天的。

作者抓住济南“有山有水”的特点,将冬天的济南写得充满诗情画意,因此,非引导学生细心品味是不能懂得文章的妙处的。我设计了一些思考题:课文写了哪些实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这样描写的表达效果如何?以引导学生深入到作者的表达思路中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了作者是按照由近到远(树——山)、由上到下(山尖——山坡)、由先到后(白天——日落)、由内到外(城里——城外)的顺序展示一幅幅画面的,描写每一样实物都从“秀气”的角度,给人以具体的美感。比如写“树”,主要用“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作比喻。当时济南有日本人开设的医院,日本女子的温顺柔美是出名的。这一比,矮松的形象就更秀气了。又如写“山尖全白了”,作者把明净辽阔的蓝天衬上,济南四周的小山像是“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又秀气了。写山坡上的“枯草”,作者根据“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的特点,将“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山坡,比喻成“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并且想像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样终于把山写成了一个娴静秀美的少女形象,同时,静中有动,更见生气了。最妙的是作者紧接着写日落时的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竟似神来之笔,写成“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简直写出了“山姑娘”的娇羞情态。

引导学生这样去仔细品味,使他们掌握作者的表达思路,写冬水的部分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练习了。我出了一道课堂作业题:作者是怎样写出济南冬水的诗情画意的?学生一般都能够理解作者抓住济南的冬水不结冰、很清这个特点,由小到大,由地下到天上,突出“绿”和“蓝”两种水色来写。有的还能分析作者写水清,不用“清澈见底”、“水清录镜”等陈词俗语,而是通过水中的绿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水边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等拟人手法,把济南水之清鲜明地写了出来。

教每篇课文都从探寻作者独特的思路出发,具体地设计出体现这种思路的教学方案,这无疑是最好的思路训练。这种思路训练,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起一个个思路通道,信息的检索选择了最合乎需要的组合方式,因而能自然地表现出语言运用的新思路。

要开启学生的新思路,还可以用续写课文的办法。在理解课文、掌握作者表达思路的前提下,让学生就某个事件和人物再发展下去,从而开辟出一个新的境界,这是思路延伸的训练。延伸当然不是重复,必须在已知的基础上展示未知,进行复杂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把头脑中与之相关的信息进行特定的组合,这是一种最有效的、人人都能表现创见的活动。

我教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就布置了这样的作文题:《在巡警分驻所里》,要求学生把车夫、老女人、“我”和巡警们在巡警分驻所里的情景,重新立意构思写出来;教《藤野先生》,我以《惜别》为题,让学生口头作文,设想鲁迅去向藤野先生告别,藤野先生拿出自己的照片,写上“惜别”两个字的情景,描述一个反映师生情谊的片断;教《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以《于勒回家了》为题,设想于勒回家后的情景。学生对这类续写十分感兴趣,都想在课文原有的基础上别出新裁,虽然难度比较大,但大家都跃跃欲试,新的思路就不断涌现了。

在写《在巡警分驻所里》时,有的学生以表现车夫勇于负责为主,有的学生从老女人的角度写对其他人的印象,有的学生写“我”赶到分驻所里来承担义务送老人上医院,有的学生则写巡警敲诈勒索,不一而足。除个别学生构思的场面和情节有些不合情理外,多数学生都能做到不违反原作主旨,续文一般都很生动、顺畅。

在进行口头作文《惜别》练习时,学生思考三分钟以后,对藤野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家庭情况、藤野先生的表情、动作和鲁迅当时的感受,都表达得较好。在写“寄予希望”这部分内容时,有的学生很贴切地直接引用《藤野先生》里的语句,显得既有创见,又接近原作的思路。

学生对《于勒回家了》一文的情节设想,创见的幅度较大,几乎等于创作《我的叔叔于勒》的续作了。其中有个学生设想,于勒确实成了大富翁,回到了法国。他想悄悄地了解一下久别的家乡,特别是想试探一下他的哥哥嫂嫂,他便跟他的好友——船长扮演卖牡蛎的。当天晚上,他就回到家里,仍旧以穷水手的样子出现,受到了哥哥嫂嫂的讽刺和辱骂。他百般哀求哥哥嫂嫂收留他,最后还是被赶走了,只有若瑟夫这个孩子可怜叔叔。于是,于勒觉得世态炎凉,故乡不可留,只有小侄子还没有变坏,便设想带若瑟夫回到美洲去,要把他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这样的构思出人意外,而又合情合理,富有创见。每次续写评讲交流,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因为经过写作实践,在自己的创见高度上再领略别人的创见,启发颇多,思路就更活了。

标签:;  ;  ;  ;  ;  

鼓励和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想法_创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