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关于十月革命本质的思想_十月革命论文

论列宁关于十月革命本质的思想_十月革命论文

论列宁关于十月革命性质的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质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1917年10月武装起义前夕,列宁通过对俄国革命阶级性的分析,认为面临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且提出了与此相适应的革命任务。然而他认为这场革命一定会引发全欧洲的社会主义革命,并最终使俄国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十月起义胜利后,列宁提出俄国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但所指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实施计算和监督意义上的、单纯政治斗争意义上的、“导向”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这些思想体现了列宁理论与实践的以下特点:根源于社会实际,趋向于未来革命,渐进倾向与缓和倾向,理论发展和创新等等。

关键词十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关于十月革命的性质,似乎早有定论,即它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近几年来,学术界不断有人撰文,对这一定论提出质疑〔1〕。 笔者以为,研究十月革命时期列宁的文献,掌握列宁关于十月革命性质的思想,对于正确地认识这一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1917年二月革命结束,至同年十月武装起义胜利,是准备并发动十月革命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列宁即明确地提出了关于十月革命性质的思想。

首先,列宁通过对二月革命后俄国的阶级矛盾和“革命的阶级性”的分析,得出了即将到来的革命即十月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结论。二月革命结束时,尚在西方的列宁在《远方来信》的《第一封信》中,在分析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与政治形势时指出,二月革命以后,俄国存在着三种政治力量:“沙皇君主制被打垮了,但是还没有被彻底摧毁”;新建立的资产阶级政府“不可能给人民自由,因为它是地主和资本家的政府,它畏惧人民,并且已经开始勾结罗曼诺夫王朝了”;工人代表苏维埃“是工人政府的萌芽,是全体贫苦居民群众即十分之九的居民的利益的代表者,它正在努力争取和平、面包和自由”〔2〕。 他认为,以上三种力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特别是第三种力量同第一种、第二种力量之间的斗争,决定了当时的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革命。针对一部分孟什维克关于“我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说法,列宁说:“我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说道,——因此工人应该使人民看清资产阶级政客的骗局,教导人民不要相信空话,只能依靠本身的力量,本身的组织,本身的团结,本身的武装。”〔3 〕这里的意思,虽然主要在于强调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坚持自己的独立性,但认为“我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却是十分肯定的。随后,他在从西方返回俄国前夕撰写的《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中,在谈到俄国革命的阶级力量、性质和意义时又说:“俄国是一个农民国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国家里,社会主义不可能立刻直接取得胜利。但是,在贵族地主的大量土地没有触动的情况下,在有1905年经验的基础上,俄国这个国家的农民性质能够使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巨大的规模,……。”〔4〕在这里,他认为, 俄国革命将起到推动和激发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作用,但就俄国自身的革命而言,他断言是一场“具有巨大规模”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年4月中旬,列宁在《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的行动纲领草案中,专题分析了“这次革命的阶级性”。他指出:“旧沙皇政权已经被打碎和废除,但还没有被彻底摧毁。君主制还没有正式废除。罗曼诺夫匪帮还在策划保留君主制的阴谋。农奴主—地主的大土地占有制还没有消灭。”〔5〕这即是说, 虽然经过了二月革命,但是不论从政治制度上看,还是从生产关系上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封建主义的任务还没有完成。然而,由于二月革命,俄国的政权已经转到“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地主”手中。应该怎样把这一事实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没有完成的看法统一起来呢?列宁的回答是这样的:“就这一点来说,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6〕意思是说, 如果认为这一事实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的意义的话,那么这一事实的份量很轻,“就这一点”,不足以说明整个问题。而且他认为,连“这一点”也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质是:这个资产阶级新政府已经就在俄国恢复君主制问题同沙皇家族开始了谈判,让沙皇制度的拥护者担任了政府的要职;它根本不触动封建地主的土地占有制,不确定召开立宪会议的日期即不敢实施哪怕是极虚伪、极有限的民主〔7〕。由此出发, 列宁提出了下一阶段革命中应采取的措施,即实行土地国有化,实行民族分离自由等等。显然,这些措施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或者说它们是同资本主义发展相容的措施。列宁就此明确地说,“这类措施在战时已有许多资产阶级国家实行了”〔8〕。从这里列宁关于俄国革命的阶级性及措施的观点看, 俄国的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次,列宁当时提出的关于革命的基本要求,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要求。这年3月中旬, 列宁在他撰写的《告被俘同志书》的传单中提出:“工人的要求是:面包、自由、和平。”〔9〕同年7月底,他在《革命的教训》一文中又写道:“工农群众进行革命究竟是要得到什么?他们期待革命的是什么?大家知道,他们期待的是自由、和平、面包和土地。”〔10〕在这些文献中,在与此有关的《俄国革命和各国工人的任务》、《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俄国革命中的任务》等文章中,列宁指出,在二月革命爆发之前,工农群众就提出了“争取面包、自由、和平与土地”的要求,他们呼喊着这样的口号推翻了沙皇政权,完成了革命的第一阶段;可是,新的政府即“古契柯夫—米留可夫的地主资本家政府不可能给人民和平、面包或自由”〔11〕由此他认为,在下一阶段的革命中,工农群众的要求仍然是面包、自由、和平与土地。显然,争取面包、自由、和平与土地,从事物的性质上分析,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要求或内容;从历史事实上看,它是人民在二月革命之前和二月革命过程中提出并坚持的革命要求。既然列宁认为在面临的革命中仍需坚持这样的革命要求,那么在他的思想上,这个革命必定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三,列宁当时规定的关于革命的任务与措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与措施。当时,列宁在一系列文献中,如在3 月《远方来信》的《第五封信》中,在4 月上旬的《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中,在4 月下旬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上《关于目前形势的报告》中,在9月上旬《革命的任务》中,在9月中旬《大难临头,出路何在?》中,提出了革命的任务与措施。这些任务与措施包括把政权从地主资本家政府手中转到工人和贫苦农民手中,实现土地国有化,把全国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银行并将其收归国有,强迫辛迪加化即强迫企业家参加联合组织,对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进行工人监督,调节消费等等。显然,这些任务与措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与措施。把政权转到工人和贫苦农民手中,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之一,早在俄国1905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列宁就提出了这一革命任务。此外的几项任务与措施,则更明确地具有这样的性质特点。当时,列宁在有关文章中论及土地国有化问题时写道:“这是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呢?不是。这还是资产阶级革命,因为土地国有化是一种可以同资本主义相容的措施。”〔12〕他还说:把所有的银行合并为一个银行,将其收为国有或对其实施工人监督,将资本家的辛迪加收归国有等等,“这是不是社会主义的措施呢?不是的,这还不是社会主义。”〔13〕他认为,这些任务和措施,还有强迫辛迪加化、调节消费等等,许多资产阶级国家已经实行过或正在实行过程中,这说明它们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任务和措施,或者说是同资本主义相容的任务和措施。列宁当时提出这样一些任务与措施,说明在他的思想上,面临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四,列宁当时不主张甚至于明确反对将革命立刻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在他看来,小农占俄国人口的大多数,他们在短期内不可能接受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和路线,而且俄国无产阶级的文化水平和管理能力,不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因而不应该立即将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这年4月中旬, 党内有人误解了列宁关于俄国革命发展的方针和路线,指责列宁“指望”将革命立刻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论策略书》中反驳说:“这是不对的。我不但没有‘指望’我们的革命‘立刻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而且还直接提醒不要有这种想法。”〔14〕同一时间,他在《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一文中,在论及银行国有化和辛迪加国有化不是社会主义措施(许多资产阶级国家实行过)时指出:“在一个小农国家里,只要大多数居民还没有觉悟到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就决不能提出‘实施’社会主义的目的。”〔15〕4月下旬, 列宁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中,在讲到无产阶级的行动路线时说:“俄国大多数居民是农民、小业主,他们根本不会想到社会主义。”〔16〕因而主张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非常荒谬的”。他在为这次会议起草有关决议时还写道:“俄国无产阶级是在欧洲最落后国家中的一个国家内,在大量小农居民中间进行活动的,因此它不能抱定立即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17〕6月9日,在《实施社会主义,还是揭露盗窃国库的行为?》一文中,列宁指出:“在俄国不能实施社会主义,人们对这一点已经作出决定而且签字表示赞同。”“布尔什维克也认为不能立即在俄国‘实施’社会主义。”〔18〕这里的意思是说,俄国的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等等,认为不能在俄国实施社会主义措施,以此为由反对揭露资本家盗窃国库的行为,布尔什维克虽然也认为不能在俄国实施社会主义,但主张揭露资本家盗窃国库的行为,这说明两者的意见有着重大分歧。然而他在这里明确地、肯定地说,布尔什维克不主张立即实施社会主义措施。列宁不主张立即实施社会主义措施,在于他认为,当时的革命尚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长期以来,学术界以为,列宁在《四月提纲》里提出了使俄国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由此推断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是对事实的误解〔19〕。

当然,列宁认识到,由于这场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由于它发生于帝国主义战争使西方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形势已经成熟的时候,所以它具有以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曾有过的特点,即趋向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列宁认为,俄国的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或者说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当时,在世界大战的环境下,列宁在考虑革命问题时,是把全欧洲的革命作为相互联系的一整个革命过程来看待的。他认为,俄国的革命虽然同西方其他国家的革命相比较,具有不同的性质,但是它作为一个大国的革命,可以起到揭开全欧洲社会主义革命“序幕”的作用。在《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中,他在论及俄国人民群众将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成巨大规模时说,如果达到了这一步,就能“使我国革命变成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变成进到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级阶梯”。又说:在俄国,“这种变革本身决不是社会主义的。但是它会极其有力地推动全世界的工人运动。”“俄国无产阶级单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胜利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但它能使俄国革命具有浩大的声势,从而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极好的条件,……这样,俄国无产阶级就会使自己的主要的、最忠实的、最可靠的战友——欧洲和美洲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易于进行决战。”〔20〕同一时期,他在其他有关文章中还指出:“俄国工人在争取到共和国以后,一定会同各国工人联合起来,勇敢地带领全人类走向社会主义。”〔21〕

列宁认为,这场革命中的一系列任务和措施,是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根据他的设想,这场革命一是可以促进西方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并取得胜利,二是可以使俄国无产阶级在国内采取一系列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如果这两种设想得以实现,那么俄国一是有了欧洲社会主义胜利的大环境,二是有了国内革命发展与转变的条件,这样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就能顺利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何谓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呢?他在当时的许多文献中指出:“实行土地国有化、把一切银行和资本家的辛迪加收归国有或至少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立刻加以监督等等措施,决不是实施社会主义。应当绝对坚持实现这些措施,并尽量用革命方法来实现。这些措施只是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22〕“这些步骤就其整体和发展来看,就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因为在俄国,不采取这些过渡措施,要马上直接实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采取了这些过渡措施,实现社会主义就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绝对必要的了。”〔23〕可见,在列宁看来,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和措施,具有社会主义“步骤”的意义,实施这些任务和措施,具有走向社会主义的意义。这说明,列宁是把俄国面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作为相互联系的一整个过程来看待的。

自1917年十月起义胜利,至1918年四五月间,是俄国无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列宁基本上根据前一阶段形成的思想,领导和指导了人民的革命实践。然而在实践中,他关于十月革命的性质有一些新的提法。1917年11月,列宁在《关于党的任务的提纲+目前形势》中,第一条即提出:“承认10月25日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24〕同年12月13日,他在全俄铁路工人非常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又说:“工人、农民和士兵所完成的十月革命,毫无疑问,是社会主义革命。”〔25〕可见,在这一阶段,列宁已明确地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不过,对于列宁的这些论断及其思想,大有研究的必要。笔者认为,列宁这里所谓的社会主义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原来意义上的、以消灭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为基本任务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其他特殊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其一,列宁所谓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是指实施计算和监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如前所述,列宁在前一阶段即提出,新政权建立后将由工人对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计算和监督,对银行和辛迪加实行工人监督和国家监督等等。十月起义胜利后的第二天,列宁代表人民委员会起草了《工人监督条例草案》,提出了实施工人监督的具体办法,并领导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1月中旬通过了正式的条例,使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展开了计算和监督的活动。如果说列宁在十月起义之前曾认为计算和监督是同资本主义相容的措施的话,那么现在他则改变了看法,认为计算和监督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措施。11月4日, 他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中,在讲到人民群众创造力的重大意义时说:“让工人在自己的工厂建立工人监督吧,让他们用工业品来供应农村,换取粮食吧。每一件产品、每一俄磅粮食都应当计算到,因为社会主义首先就是计算。”〔26〕又说:“用加工工业的产品交换粮食,对生产实行严格的监督和计算,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开端。”〔27〕显然,计算和监督的作用,只是表现于对资本家活动的制约,对资本主义剥削的限制,不能够直接实现消灭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的任务。列宁认为计算和监督是社会主义或曰社会主义革命,一是因为他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因素”,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由于是“新的”,所以必然是社会主义的。二是因为他当时所设想的俄国社会主义途径就是如此,也就是说,在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他并未设想通过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途径使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认为经过计算和监督就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且不论这种看法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可以肯定的是,列宁当时所谓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指的正是这种实施计算和监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

其二,列宁所谓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是指单纯政治斗争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理论原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指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采取社会主义性质的措施,使旧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质变为新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所谓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则不是指这种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在1917年11月4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 列宁作了关于出版问题的讲话。在这里,他提出必须查封资产阶级的报纸,说:“容许这些报纸存在,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者了。谁主张‘开放资产阶级报纸’,谁就是不了解我们正在大踏步地向社会主义前进。”〔28〕又说:“必须前进,向新社会前进,必须象我们在2-3月间对待黑帮报纸那样对待资产阶级报纸。”〔29〕显然,查封资产阶级的报纸,仅仅是政治斗争的措施之一。可是,列宁说它表示俄国正在“大踏步地向社会主义前进”,无疑是指整个社会形态的转变,指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在这里,列宁把单纯的政治斗争看成为社会主义革命了。在11月中旬全俄农民代表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期间,左派社会革命党人表现出政治上的妥协性。在由他们提出的关于政权问题的决议草案里,反映了右派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关于建立“清一色的社会党人政府”的要求。列宁在会议上的讲话中批评了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政治妥协性。他说:“如果继续妥协下去,革命就完了。”“妥协就是工农兵群众试图不用社会主义革命,而用改良的办法,用取得资本让步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要求。”〔30〕这里的“妥协”是一种政治行为。列宁在批评这种政治行为时将其同“社会主义革命”联系在一起,认为这两者是不相容的或根本对立的,说明他是从单纯政治行为的意义上来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在这个问题上,列宁还说:“革命的任务就是要终止妥协,而终止妥协就意味着走上社会主义革命道路。”〔31〕在这里,他把“终止妥协”同“社会主义革命”划等号,也说明他是从单纯政治行为的意义上来理解“社会主义革命”的。在这次全俄农民代表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上,列宁在有关讲话中谈到了俄国的土地问题。早在十月起义以前,关于解决农民土地的问题,就已提上革命的日程,可是由于政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这个问题一直未能得以解决。十月起义的胜利,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由此,列宁说:“只有在10月25日开始的工人社会主义革命获得成功的条件下,土地法规定的一切措施才能全部实现。”“因此农民大会完全拥护10月25日的革命,而且拥护的正是这场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革命。”〔32〕本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列宁把这一问题同“社会主义革命”联系起来,说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说明,在他的思想上,这种“社会主义革命”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政治手段。显然,这里列宁所谓的“社会主义革命”,只具有单纯政治手段的意义。

其三,列宁所谓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是指“导向”和“引导”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如前所述,列宁在前一阶段即已提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许多任务和措施,具有社会主义“步骤”的意义,实施这些任务和措施,有利于俄国走向社会主义。十月起义胜利后,这种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在上述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他说:“这次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土地私有制、实行工人监督和银行国有化,这一切都是导向社会主义的措施。这还不是社会主义,但这是引导我们大踏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措施。”又说:“工人和被剥削农民的紧密联盟、为苏维埃政权而进行的坚定不移的斗争,会引导我们走向社会主义。”〔33〕这里的意思,是要论证当时革命的性质是社会主义革命。然而他是这样论证的:“不是社会主义”的一些措施,会“导向”社会主义,会“引导”走向社会主义。这说明,他判断当前革命的性质,着眼点在于革命的“导向”和“引导”的意义。也就是说,他知道当前的革命尚不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只是由于它能“导向”和“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才称其为“社会主义革命”。如同他在有关文章中就工人监督和银行国有化问题而言的:“工人监督和银行国有化已经开始实行,而这正是走向社会主义的最初步骤。”〔34〕有了“最初步骤”,就必然有以后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发展!

在1918年1月以后列宁的文献中,出现了消灭资本剥削、 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等用语。这是否证明列宁提出了原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呢?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

一个理由是,这些用语是当时阶级斗争的产物,并非产生于对经济条件的分析。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巩固新政权与颠覆新政权的斗争一直十分尖锐。1917年底1918年初,这一斗争空前激化。1917年11月28日,立宪民主党人在彼得格勒举行反革命示威游行,企图非法召开立宪会议,从苏维埃手中夺取政权。在1918年1月初举行的立宪会议上, 他们拒绝讨论布尔什维克党团提出的议案,拒绝承认苏维埃政权。与此同时,许多资本家及其追随他们的旧职员拒绝接受苏维埃政权关于计算和监督的措施,造成停工停产,企图从经济上、生产上搞垮苏维埃政权。在这种形势下,苏维埃政权不得不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同资产阶级作斗争。如1917年12月上旬成立肃反委员会,镇压进行反革命破坏活动的各种敌对分子。尤其是从同年12月中旬开始,在经济生活中采取了下述非常措施:将拒绝接受计算和监督措施的许多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规定资本家及高级职员必须积极地进行生产活动,接受工人监督,每周向当地的苏维埃机关报告一次本人的活动;规定富有阶级的人将全部现金存入国家银行,每周只能取100-150卢布作为生活费用;规定所有富有阶级的人参加劳动,由工人组织或苏维埃机关发给他们劳动手册,登记他们劳动的情况;规定凡不服从以上管理者,没收其全部财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在1918年1 月全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在他起草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中,提出了关于消灭资本剥削和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等用语。也就是说,这些用语是上述阶级斗争的产物。列宁在提出这些用语时,并没有分析俄国的经济条件、生产条件以及工农群众实践能力的条件,即他并不是因为觉得俄国具备了消灭资本剥削和建立社会主义新经济的各种条件,从而提出了这方面的任务,而是着眼于有利于开展眼前的阶级斗争,提出了这样的用语或口号。对于苏维埃政权为什么必须采取非常措施同资产阶级作斗争,列宁作过这样的解释:“粮食的紧张情况,投机倒把、资本家和官吏的怠工以及整个经济破坏造成的饥荒威胁,使我们必须采取非常的革命措施来同这种祸害作斗争。”〔35〕他在谈到对银行采取非常措施的原因时还说:“我们本来想走同银行妥协的道路,……可是它们却暗中策划了规模空前的破坏,实际情况使我们不得不采取另一种办法来进行监督。”〔36〕显然,在列宁看来,苏维埃政权1917年底1918年初采取的非常措施,不是由于各种条件成熟而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措施,而是当时严峻的阶级斗争形势的产物。由此可以认定,与此相适应的有关的用语,产生的原因不外于此。

另一个理由是,即使是1918年1 月以后列宁的思想与实践由于某些客观原因产生了某种激进的倾向,那么1918年春这些思想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上。1918年四五月间,鉴于苏维埃政权已经得到巩固,国内的政治局势明显地有利于布尔什维克和无产阶级,列宁提出,必须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管理俄国的任务上来。他在有关文章中说,所谓管理俄国的任务,归结为纯粹经济的任务,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最广泛的、遍及各地的和包罗万象的计算和监督。又说:“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重心正在转移到组织这种计算和监督的工作上来。”〔37〕如前所述,在十月起义前夕,在起义胜利后初期,列宁曾大力强调实施计算和监督的措施。现在他提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这个方面,不能不说他的思想和实践回到了原来的起点上。这时,他提出必须学习德国人的国家资本主义,搞好生产管理和经济管理;提出必须借鉴美国的泰罗制,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出必须吸收旧企业主和旧的管理人员参加经济管理工作,让他们担任负责的职务,使苏维埃国家工作人员和广大工人群众向他们学习经营管理的本领等等。这说明,相对于“原来的起点”,列宁的思想与实践既是一种回复,又是一种发展。可是从思想实质与思想倾向上看,1918年四五月间列宁的思想同他十月起义胜利初期的思想是一致的。

总之,从十月起义胜利至1918年春,列宁未提出原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即未系统地提出过消灭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的思想。长期以来,学术界以为列宁国有化的思想就是消灭私有制和建立公有制的思想。这是一种误解〔38〕。

在论述了列宁关于十月革命性质的思想以后,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将上述列宁的思想同他以后的思想统一起来。

笔者认为,上述列宁的思想同他国内战争时期的思想、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思想是一致的。在国内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的形势和支持战争的需要,列宁领导党和国家采取了许多非常措施,如余粮收集制、劳动义务制、生活资料配给制、普遍国有化等等。然而列宁认为,这不是正常的经济建设所必要的政策与措施,而是临时性的办法。所以不能由此而认定他国内战争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实践。实际上,在国内战争时期,在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他主张渐进地、逐步地、长时期地进行过渡,反对急躁冒进,反对以“行政命令”行事〔39〕。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主张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进行经济建设,如主张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的作用,利用商业和市场的作用,渐进地、逐步地创造条件,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使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既然列宁在国内战争时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都主张俄国渐进地、逐步地、长时间地向社会主义过渡,那么他十月革命时期及其以后的思想就统一起来了。因为他关于十月革命性质的思想,实质上也在于说明这一层意思: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尚不够充分,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路线固然应趋向社会主义革命,但不宜立即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通过与此有联系的革命发展阶段,渐进地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关于十月革命性质的思想,体现了列宁理论与实践的几个重要特点:

其一,根源于社会实际。十月革命时期俄国的社会实际是: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长期以来主要的社会矛盾是工农群众同沙皇封建专制制度之间的矛盾,二月革命虽然推翻了沙皇政府,但没有真正完成反对封建主义的任务。列宁的理论与实践根源于这一社会实际,由此产生了一个正确的政治结论:在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工农群众面前,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比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更重要、更具备条件。

其二,趋向于未来革命。他一方面立足于指导人民群众完成当前的革命任务,另一方面力图使人民把当前革命实践同未来的革命联系起来。如十月起义前夕他在说明俄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指出这场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是俄国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步骤”。它的这一特点,有利于无产阶级政党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看到社会主义的未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与目标,为达此目标作不断的努力。

其三,渐进倾向与缓和倾向。如前所述,在关于革命转变问题上,他并未不顾条件的限制,要求将革命迅速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而是主张经过有关的革命发展阶段,逐渐地使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他主张采取计算与监督的措施,渐进地发展革命。虽然以后由于某些客观原因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些非常措施,但是形势好转后他马上要求将工作重心转回到计算与监督的过程上。这说明,就它的实践作用和实践意义而言,他不带有激进倾向的特点,而具有渐进倾向和缓和倾向的特点。

其四,理论发展和创新。他提出土地国有化、银行国有化、调节消费、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计算和监督等等,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或曰同资本主义发展相容的措施,但却是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步骤”,即认为采取这些措施必然会使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从而把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社会主义革命作为一整个过程来看待。这就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关系的理论。提出计算和监督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将此看成为过渡的途径,认为采取这些措施有利于俄国“导向”社会主义。这也是一种理论发展和创新。

收稿日期:1995年2月18日

注释:

〔1〕参见刘士田:《关于十月革命初期的革命性质问题》, 《苏联东欧问题》(北京)1988年第1期; 赵诗清:《对十月革命性质的再探讨》,《江汉论坛》(武汉),1994年第4期。

〔2〕〔7〕〔8〕参见《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9卷,第17-19、150-151、166、90-91页。〔13〕参见上书第167、300-301页。

〔3〕〔4〕〔5〕〔6〕〔9〕〔11〕〔12〕〔14〕〔15〕〔16 〕〔17〕〔21〕〔22〕〔23〕《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9卷,第19、90、 150、150、77、65、300、146、166、355、442、83、167、54页。〔10〕同上书第32卷,第50页。〔18〕同上书,第30卷,第286页。

〔19〕详见拙文《论二月革命后列宁关于俄国社会主义战略思想的历史演进》,《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4期。

〔24〕〔25〕〔26〕〔27〕〔28〕〔29〕〔30〕〔31〕〔32 〕〔33〕〔34〕〔35〕〔36〕《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3卷,第128、 168、52-53、57、89、89、90、95、196、176、175页。〔37〕同上书第34卷,第163页。

〔38〕详见拙文:《对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国有化思想的探察》,《社会科学研究》(成都),1994年第4期。

〔39〕详见拙文:《关于列宁战时非常措施指导思想的几个问题——对某些流行观点的商榷》,《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年第2期。

标签:;  ;  ;  ;  ;  ;  ;  ;  ;  ;  ;  ;  

论列宁关于十月革命本质的思想_十月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