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湛:首先要做好父母,然后才是好父母_亲子成长论文

余湛:首先要做好父母,然后才是好父母_亲子成长论文

于展:先做好父母,再做好家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做论文,家长论文,父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于展,亲子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举办过上千场家长培训课,义务为上万个家庭提供教育咨询,让无数孩子重回快乐学习的轨道,让无数家长重新认识了“家长”这一角色。

      当今社会,绝大多数父母都承担着教育子女的责任,可没有一所学校教我们如何为人父母,几乎每个父母都是仓促上阵。于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亲子教育专家于展老师进行了专访。

      孩子的问题是父母的问题

      记者(以下简称记):当下很多父母有这样的困扰:随着孩子日渐长大,父母反而越来越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交流了,越来越纠结于孩子不听话、不好好学习等问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于展(以下简称于):这是因为有些父母还不懂得如何做父母。现今,我国的绝大多数父母基本上是用来自上辈的经验在教育子女。这在孩子3岁之前没有大的问题,可3岁以后,尤其到了7~12岁的小学阶段,问题就出现了,有的甚至出现了大问题。问题出现后,父母才开始着急、纠结、郁闷,这也是目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

      孩子最初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不带任何错误和偏执的,日后他们对待生活和学习的一切问题都是从身边的人特别是从父母的身上学到的。因此,孩子的问题100%是父母的问题,根子是在父母那里,所以我们说,要治孩子的“病”,父母得先“吃药”。

      记:当下,很多父母都感叹“养孩子容易,教育好孩子却很难”。在您看来,什么样的父母才是合格的父母?

      于:养孩子并不容易,里面学问很大。因为作为孩子人生的领路人,父母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等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要想成为合格的父母,首先要知道为人父母的真正职责是什么。有个教育家说过:父母的责任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的生活,成功地进入他自己的生活。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如果子女最终不能成功地进入自己的生活,那就说明他的父母是失败的!

      父母培养孩子的过程,其实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合格的父母不仅需要具备民主、宽容、平等、明理、耐心的品质,还应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努力突破这些局限,不断反省,不断改善,这样才能和孩子一起走上健康、快乐、成功的人生之路。

      记:父母对孩子的爱表达方式各不相同,怎样的表达方式才是最科学的呢?

      于:爱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孩子成长的最大动力是父母的爱。我在亲子教育实践中发现,凡是严厉、苛刻的家长养育出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儿童应有的活泼,他们思维呆板、缺乏自信、说话消极;而那些放纵、迁就孩子的家长养育出的孩子,表现出任性、缺乏规则意识、自我、好动、做事不专注等特点。许多家庭中,孩子和父母之间基本没有心与心的交流,对话多是家长打着爱的旗号,行使大人的权威。这样的教育无疑是苍白的、无效的。因为只有在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下,家庭教育才会发挥作用。

      记:如何才能拥有好的亲子关系呢?

      于:亲子关系,不仅在“养”,更在“育”。在多数家庭里,亲子关系比较融洽的阶段是孩子上小学前。等孩子上了学,有了学习任务之后,亲子关系就会出现一些麻烦。在学习这件事上,孩子和家长不能很好地沟通,经常发生摩擦和不快。双方都认为对方不理解自己。这不但影响亲子关系,也给孩子的情感与学习造成困扰,还会使孩子和家长长期陷入痛苦之中。

      亲子关系是影响孩子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要想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我认为家长可从这五个方面做些尝试:一是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二是要引导孩子去体验生活,三是要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四是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五是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平等交流。

      记:现在许多年轻父母因为工作忙,而将孩子交给老人照顾,等孩子快上小学了再接回来。您觉得这种做法可取吗?

      于:俗话说“隔代亲”,老人比父母更溺爱、迁就孩子。从智力方面看,幼儿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但老人事事包办和过度保护,只会让孩子错过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甚至阻碍孩子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从性格发展上看,老人一般喜静不喜动,会不自觉地限制孩子的活动,他们一般多关注孩子的吃穿,却很少精神上的交流,孩子长期待在家里,接触新鲜事物和与人交往的机会自然减少,这会导致孩子视野狭小,不敢面对生人,缺乏探索欲、创造力和想象力,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固执、孤独、冷漠、退缩、胆小等性格特点。从养育方面看,老人的传统育儿观念,经常引起年轻父母的不满,这不仅影响家庭关系,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即便双方教育观点一致,祖辈在经验基础上,很难做到不断更新科学育儿理念,因此“隔代养育”是无法代替“亲子关系”的。

      学习能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记:父母都很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绩,也非常希望孩子能爱上学习。对此,您认为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主动地爱上学习呢?

      于:在让孩子主动爱上学习之前,我们要先懂得一个基本道理:为什么人会不断地钻研一件事呢?因为他对这件事抱有极大的兴趣。那么,兴趣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是源于好奇心的驱使。好奇心促使人主动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如果他被周围人认可,好奇心会得到进一步增强,随之探索欲望更加强烈,促使他深入探索,深入探索之后如果又得到鼓励和认可,他会更有兴趣探索……如此往复,他就会对这件事情产生持续的兴趣和学习的劲头。

      同理,最初,孩子往往对学习是有强烈好奇心的,只是在探索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注意力暂时转移。这时,很多父母往往不顾孩子的感受,逼迫孩子重新回到学习的路上,结果孩子被迫回到对学习的不良体验中,时间一久,自然就对学习不再有兴趣了。有家长错误地认为,学习好的孩子都是靠着顽强的毅力才取得好成绩的。其实,这真是一个误会。出类拔萃的孩子绝不是靠毅力来学习的。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单凭毅力,即使看书看到深夜,也学不进去多少知识。

      因此,要想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家长在学习方面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及时的认可与鼓励,无论孩子成绩如何,都不能责骂、嘲笑他。当孩子遇到学习困难,要耐心地帮助他,告诉他只要他想学,就一定能够学会。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爱上学习。

      记:你是希望家长把精力多放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上。但家长的功利是有现实原因的,比如,孩子考不上名牌大学,他的前途就很可能不如名牌大学的毕业生。

      于: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他们或许不知道,孩子学习成绩优异以及热爱学习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科学研究表明,0~12岁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期大脑的感觉统合系统和学习能力是影响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感觉统合系统的完善在6岁前基本完成,它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学习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听、说、读、写、算、思维等诸多能力的综合体现,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就会伴随并影响人们一生。因此,学习能力是最终决定学习结果与成绩的最主要因素。

      做好家长没捷径可走

      记:现在,很多家长已经懂得重视家庭教育,也非常渴望做个好家长,便通过看书,通过一些家庭教育的案例寻找绝招。对此,您怎么看?

      于: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绝对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绝招可用。每个家长都应当认识到,孩子的教育如果出了问题,哪怕是同样的问题,但由于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不一样,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一样,解决的方法也不一样。因此,家长应端正心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急功近利,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的基本理论,切实掌握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家庭教育等知识,然后根据自家实际情况、孩子特征,恰如其分地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规律、理论去解决教育问题,这样才能科学、正确地养育孩子。

      当前,家庭教育确实是一个很现实、很迫切、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有人说,中国的孩子累,但是中国的父母更累。因为他们只有一个孩子,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其设计人生。不幸的是,家长从上辈传承下来的家庭教育经验,对教育今天的孩子并没有太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为孩子设计的人生,很可能是自以为是的“凭空规划”。其结果是,父母使的力气越大,孩子受的罪越多,偏离正常发展轨迹的可能性越大。

      我们每个人都曾为人子女,长大后大都会为人父母。为了孩子,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作为父母,我够格吗?当我责骂孩子不听话、不爱学习时,是否给孩子做出了好的榜样?当我们指责学校教育有问题时,是否意识到很多问题其实出在自己身上?如果我们做好了父母,也就有了做好家长的基础。

标签:;  ;  ;  ;  ;  

余湛:首先要做好父母,然后才是好父母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