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中学历史课程、教科书和教学_日本教科书事件论文

德国中学历史课程、教科书和教学_日本教科书事件论文

德国中学历史课程、教科书和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教科书论文,课程论文,中学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8年以来,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与德国格奥尔格—埃克特国际中学教科书研究所合作互审对方的历史、地理教科书中有关本国的内容(1995年后改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承担这一工作)。合作是从交换教科书开始的,以后召开了多次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教科书会议,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文拟将我们参加这一项目过程中了解到的德国(主要是原西德)中学历史课程设置、教科书发展和教学特点,作一简要介绍。

一、中学历史课程设置

在德国,中学分为主要学校、实科中学、完全中学和综合中学。主要学校招收因程度差而上不了完全中学及实科中学的学生,修业年限为4年或5年。就学者多为普通劳动者的子女。毕业生大多进入初级职业学校学习。学习好的学生在初二或初三可转到完全中学或实科中学,但人数极少。实科中学程度低于完全中学,但又高于主要学校。教育目标是双重的:既为大部分毕业后准备从事职业或技术工作的学生提供职业和技术教育,又要为一小部分拟转入完全中学的学生提供升学预备教育。修业年限一般为6年。完全中学即传统的文科中学。这是接受完4年基础教育之后的九年制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是纯粹的升学预备教育学校,其毕业生均可免试进入德国任何地区任何一所高等学校学习。升入这类学校时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和智力测验。综合中学建立于70年代,目的是要取消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离,打破传统的完全中学那种固定的学科体系,采用灵活组合的学程制,满足学生多方面的要求。但德国上综合中学的人数远没有英、美、瑞典等国多。

德国的这四类中学均开设历史课程,但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在主要学校,历史是与社会科学合在一起开设的,叫做“社会科学及历史”,五、六、七、八年级周课时分别为2、2、2~3、2~3;实科中学的历史单独开设,五、六、七、八级的周课时分别为1、2、2、2;完全中学历史课的开设最多,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年级的周课时分别为1、1、2、2、2、2、2、2、2; 综合中学的历史课与地理、社会学合称“社会科学”,七、八、九、十年级周课时分别为4、4、4、4。

尽管各类学校对历史教育的要求是不同的,但总的目的和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激发学生为世界的发展做贡献的情感;要让学生认识人类在历史转折时期的基本生活形态和面临的问题;要致力于克服民族偏见,加深对自己国家和世界其它国家与民族的理解;要重视历史学习方法的训练,特别是要通过简单的例子来检验所获得的各种历史信息和知识,了解其局限性,并积累从各方面观察和判断人类行为的动机和结果的经验;让学生建立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

二、历史教科书的发展

战后德国历史教科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50、60年代编写的是“被动学习的教科书”,70年代是“发现、探索型的教科书”,80、90年代吸收上述两种教科书的优点,同时克服了二者的不足,发展为“折中型的教科书”。

五六十年代“被动学习的教科书”,其书名大都叫“历史概论”或“历史梗概”。在这类教科书中,作者以学生能够理解的程度介绍一些简单的系统的历史知识。史料的运用只是为了说明作者的观点,思考题的设计是为了巩固课文中提供的历史知识,没有设计提高学生想象力和自我判断能力的题目,也没有为学生提供如何获取知识和从原始资料中得到概念与评价的方法。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观点都是一致的,不利于学生从各种角度提出问题。这样的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因而是一种被动学习的过程。所以,这一代教科书可称之为“被动学习的教科书”。

到了70年代,德国的历史教科书以“发现、探索”为编写的指导思想。当时有的教科书名称就叫做“向历史提问”。这样的教科书是将学生中学里的学习与将来在大学里的研究工作结合起来考虑的。“发现”、“探索”是要让学生运用原始文字材料、图片、地图等来回答书中的思考题。所以“发现、探索型的教科书”也叫做“练习册”。当然,这种教科书中也有作者书写的文字,但这些文字只起一个指导作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怎样正确使用原始材料,而不是事先定下条条框框,然后让学生亦步亦趋地回答作者预先设计好的题目,允许学生根据书中材料和其他参考书,对一个题目提出不同的观点。显然,以“探索、发现”的观点编写的教科书,要求教师不是以科学权威的姿态向学生讲述历史,而是一个自学组织者,要让学生在自学中形成自己独立的历史观。这种教科书的教学,明显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纯粹的“探索、发现式”特别花费时间,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在历史的学习中,增加了很多空白点。但这并不是否定“探索、发现型”的教科书的优点。因此,八九十年代便出现了“折中式的教科书”。

“折中式历史教科书”的编者极力主张要写完整的历史,以免出现历史的“空白点”;同时又要写出重点,以“解剖麻雀”。在这种教科书中,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本章所涉及的问题感兴趣。其次是作者叙述的课文,一般为历史梗概,但叙述的内容并非是一种不可怀疑的知识介绍,而是在认识问题的方法上开个头,使认识过程问题化。最后是史料,包括文字材料、图、表等。史料每部分都集中在一个专题上,所列的专题与课文有密切的联系,可独立提问,并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另外,也有一种将史料和正文合写在一起的模式,但这种模式不利于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三、历史教学的特点

由上可知,德国历史教科书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规定了其历史教学的方法。从现在德国的历史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来看,其历史教学有如下特点:

首先,德国的历史教学非常重视让学生直观、具体地感知历史。综观德国的历史教学,历史地图的运用贯穿始终,他们让学生在观察地图和比较地图的变化中,直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如《罗马的世界帝国》一章,要求学生看地图了解罗马世界帝国的形成,基督教传播的足迹;《现代巴伐利亚的诞生》一章,让学生比较1800年前后和1815年前后的巴伐利亚地图,确定领土的变化,描述它成为帝国的情况。历史地图的运用在我国的历史教科书中也是很多的,但远没有德国运用的那样普遍。

加强历史教学直观性的另一个办法是大量运用图片、图表来让学生学习。如对希腊文化成果意义的学习,让学生比较、讨论有关建筑物、历史人物和体育生活的图片;对罗马的学习,让学生使用图片、地图、图表来论述首都罗马、军队、管理、判决、技术成就。

重视参观、访问也是加强直观教学的一个方面。他们在必要时就让学生参观当地的教堂、博物馆,进行调查,并独立思考。如学习关于“僧侣的生活方式”,就让学生调查家乡附近的一座修道院,指出僧侣在开垦田地、排水灌溉、种植水果、教学和艺术方面的贡献,还让学生观察一批彩色细密的手工作品。这样,乡土史料便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加强直观教学特点最明显的一个方面是非常重视原始资料的运用,这可以说是当今德国历史教学最明显的特色。这在教学大纲中反映出来。德国各州的历史教学大纲在规定了教育目标、知识点外,在每个知识单元后都有“教学建议”一项。在这一项中,常常提到如何运用原始资料。如在“了解古埃及宗教中敬神的内容和形式”一目下,教学建议要求“从图片资料中阐明对死亡的描述。阐述法老的葬礼。观察图片,复制图画,复制神庙、金字塔、墓穴的概图”。在这三条要求中,有两条就是运用原始资料来学习的。学习“哥伦布航海”一节时,要求学生看哥伦布的日记。这是德国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关于在教科书中重视原始资料的情况,德国汉诺威大学的沃尔夫冈·马利恩费尔德教授专门做了研究。他在《当今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中国形象》一文中,对德国9家出版社80—90年代出版的16 种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的内容中的正文和史料的比例,做了专门统计,最高的是20:80,最低的是78:22,一般为35:65、50:50,平均为45:55。这基本反映了德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原始资料所占比例的情况,即超过了一半。在一本叫做《历史之行》的德国中学教科书中,涉及中国的内容有14000字(中文),原始资料约占5000字,课文与史料之比约为64 :36。关于“人民公社”,在做了简单介绍之后,放了一张叫做“华山人民公社”的图片,并引用了欧洲出版公司1974年出版的《中国》杂志上赫曼、科斯塔和迈耶尔的文章“关于华山人民公社的报道”,详细地介绍了华山人民公社的生产、管理、生活习惯和机械化水平等,富有真实感。

其次,德国历史教学广泛运用对比的方法。巴伐利亚州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有很多要求比较的内容。如8 年级“现代巴伐利亚的诞生”,要求对比当时的议会与现在的议会在权利方面的重要差别。在1986年以后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比较了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和中国洋务运动失败,最后在历史的发展中出现了极为不同的后果的情况;在“将中国现代化——怎么实现?”这一标题下,对比了孙中山等领导的国民党的方法和毛泽东领导下的共产党的方法。在《历史之行》一书中,比较了苏联和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模式,认为苏联是发动工人,牺牲农民,发展工业的“一条腿”模式,中国是发动农民,农业和工业同时发展的“两条腿”模式;苏联是共产党作为传送带,党的“精英”作为领导者,中国是发动群众力量;苏联红军是专家的军队,中国是人民解放军,掌握游击战术,等等。他们对历史的认识由于指导思想的不同,有些我们是不能接受的,甚至是要反对的,但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提高教学效果,因而值得我们在教科书编写和教学中借鉴。

第三,重视历史与当代的联系,是其历史教学的又一重要特点。在教学中,有关内容只要是能与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联系起来的,他们均进行联系。例如,在“认识石器时代各个生活领域的深刻变化”中,要求采用一些人类文化中的对比材料,如世界上一些边远地区现存的旧石器文化。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作用”中,要求在教学中讲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论述,将马克思的预测与当今经济、政治现实作一比较。在“理解斯大林对经济和社会制度所做的大变革”中,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目标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的现实发展作一比较。

第四,德国历史教学很重视人物个性特点的描述。它们的教科书对人物的描写个性丰满,有血有肉。如在《中国的共产主义道路》一章中,要让学生讨论毛泽东的出身和个性。在学习德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马丁·路德时,要让学生了解他的生活情况。

第五,重视活动教学。在教学中,他们重视参观、访问等活动,这既是让学生具体、直观地感知历史,又是为了锻炼学生自身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讨论。如在学习“新大陆的发现”一节时,要求学生用对比的方式讨论“发现性航行和占领性航行的不同动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中,让学生讨论战争是否可以避免,要求从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过程到宣战等方面都加以讨论;并要求对一些战争狂热现象和战争事实的图片及报告加以评论。活动教学使学生有机会多接触历史遗迹和文献资料,有利于锻炼他们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独立研究的能力。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标签:;  ;  ;  

德国中学历史课程、教科书和教学_日本教科书事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