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80年来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述评_民族问题论文

中国共产党80年来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述评_民族问题论文

中国共产党80年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1)02-0007-07

当新世纪来临之际,我们迎来了建党80周年。80年的风雨沧桑,中华民族经历了被蹂躏、被奴役的苦难岁月;经历了抗争、牺牲、奋起,走向光明的新社会;经历了探索、挫折、迷茫、动乱的时期;经历了改革、开放、创新、振兴中华的新时代。而这一切正是中国共产党努力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奋进、开拓、创新的真实写照。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各民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着数十个民族,怎样正确认识中国民族问题,如何团结各民族人民,共同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中华民族彻底解放,是中国革命必须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新中国建立后,怎样更好地团结各民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中国共产党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80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创造性运用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也正是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而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的开展,有利地促进了民族问题的解决。

我们纪念建党80周年,就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地掌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展望21世纪,中华民族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我们应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必胜的信念,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道路上,乘胜前进。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初步探索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探索实践分三个阶段:

1、国内革命战争阶段(1921-1937)

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势力范围之时,日、美、英等帝国主义为了稳定在远东的新秩序,恢复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同时他们为了今后独霸中国,各怀鬼胎,蓄势以待,虎视耽耽。在国内,袁世凯复辟失败后,中央政府一直被北洋军阀所控制。北洋军阀内部的直、皖、奉三派,为了控制中央政权,年年混战。而各省也被小军阀所把持。大小军阀都卖身投靠帝国主义,以换取支持。整个国家混战、饥荒不断,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民族地区,当时主要现状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大小军阀对民族地区统治异常黑暗,民族压迫深重;少数民族政治制度落后,统治残酷;民族经济文化落后,人民贫困不堪;各种民族矛盾复杂尖锐。

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于1921年7月成立。1922年,在共产国际帮助下,党制定了比较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纲领一方面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阴谋;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的所谓武力“统一”和地方军阀假“联省自治”实行割据,都是帝国主义所操纵和维护其利益的,不是中国的出路。纲领另一方面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奋斗目标。即(1)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2)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3)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4)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5)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纲领是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民族政策,指出了在中国,只有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中华各民族才能获得真正的民族平等。这正是抓住了民族问题的关键。后来党的三大、四大都坚持了这一原则。

1924年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争取中华民族解放独立的革命高潮。但正当中国革命不断向前发展时,国民党蒋介石1927年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公开背叛革命,残酷镇压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之后,共产党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任务。1927年8月1日,领导举行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随后,在全国各地创建了15个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分为三个阶段:(一)红色政权阶段(1927-1934)。1928年党的六大召开,提出“推翻帝国主义统治”、“统一中国,承认民族自决权”等口号。并通过《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1931年,在瑞金召开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和《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决议案》。这些文件成为当时民族政策方面纲领性文件。主要内容有:(1)揭露历代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压迫剥削;(2)反对一切对少数民族的压迫;承认少数民族自决权;(3)号召汉族与少数民族劳苦大众共同联合起来,推翻共同的剥削者、压迫者;(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没有民族界限的国家,坚持反对一切大汉族主义倾向等。(二)长征阶段(1934-1936)。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领导,导致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转战10多个省区,其中许多是少数民族地区,客观上为党和红军接触少数民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创造了条件。这一阶段党的民族工作有:(1)宣传党的民族平等、民族自决和联邦制政策;(2)号召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共同斗争;(3)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4)帮助少数民族建立自己的政权;(5)吸收少数民族参加红军,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长征,使广大少数民族认识了红军,了解党的民族政策和抗日主张。(三)陕北阶段(1936-1937)。至1931年"9·18"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生存危机。1935年,党中央发表了《八一宣言》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内蒙古人民的宣言》,1936年又发表《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对回族人民的宣言》,号召中华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反对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至此,中华各民族同仇敌忾,一致对外的呼声越来越高。

2、抗日战争阶段(1937-1945)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野蛮暴行,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慨,各阶层人们都加入到抗日行列中来。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和民族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民族问题的根本点就是全民族抵抗日本侵略,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获得中华各民族的解放。这是各民族面临的共同任务。

在这种背景下,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以及制定的民族政策也逐步走向成熟。标志就是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础的民族政策逐渐代替了“民族自决”和联邦制为基础的民族政策。当时党开展的民族工作有:(1)设置主管民族事务的工作机构。1937年党中央设立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下设回民和蒙古工作部,之后又设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1941年设西北中央局,这是党处理民族问题的主要机构;(2)西北工作委员会成立了专门的民族问题研究室,研究人员认真学习马、恩、列、斯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著作,并结合中国实际开展回民、蒙古民族的研究,先后出版了《回回民族问题》、《蒙古民族问题》等书籍。从此奠定了民族问题、民族政策研究的基础;(3)根据中国国情,制定了以民族区域自治为中心的民族政策,逐步放弃了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联邦制”;(4)联合各民族共同抗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由于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并积极开展民族工作,得到了各民族人民的拥护,巩固了各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解放战争阶段(1946-1949)

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及民族问题主要是反对美帝国主义,求得中华民族的解放;反对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推翻国内民族压迫制度,求得各民族的平等。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经过3年多的浴血奋战,彻底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各民族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光明大道。与此同时,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础的民族政策在内蒙古逐步实施。1945年在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中,各阶层的政治主张交织在一起,而且带有“独立自治”的错误,局面十分复杂。共产党为了解决蒙古民族问题,成立了中共绥蒙区委员会,绥蒙政府和绥蒙军分区,恢复伊盟工委,并派大批蒙古族干部,以绥蒙为中心,开展内蒙古自治运动。1945年11月成立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成为统一蒙古自治运动的领导机构,乌兰夫当选为主席。1947年3月,中央发出了“关于内蒙古自治问题的指示”,同意成立统一内蒙古的自治政府。4月,在呼和浩特召开内蒙古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要》,选举乌兰夫为自治政府主席。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这是正确解决内蒙古民族问题,实现蒙古民族彻底解放的唯一选择。标志着党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正式实施,为新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

对以上三个历史阶段的简述表明,党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建党初期,制定的民族政策是以“民族自决”和“联邦制”为基础的。表明党坚持执行民族平等政策的坚定性。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同时也表明党还处在学习马列主义的幼年阶段。随着实践发展证明,它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抗日战争阶段,党克服了教条主义,认真研究中国社会和民族特点,逐步弄清了中国民族问题的主要特点及主要矛盾,即是少数民族与帝国主义、少数民族与汉族统治者、少数民族内部民主革命力量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了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础的,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原则的,发展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内容的一系列政策。从而唤醒了各民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到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斗争中来,经过28年奋斗,终于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各民族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发展分三个阶段:

1、社会主义革命、改造和社会主义初步建设阶段(1949-1958)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新中国建立后,为贯彻这一《共同纲领》,彻底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开展大量的民族工作。(1)解放初期,溃逃的国民党部队和潜伏特务,与民族地区土匪恶霸相勾结,肆意骚乱破坏,对当地各民族群众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为此,中央果断作出清匪剿霸,安定民心和社会秩序的决定。从1950到1953年底,人民解放军依靠并发动各族群众,进行艰苦斗争,共歼灭武装匪特240余万人。为民族地区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化解民族矛盾,疏通民族关系奠定了基础。(2)派遣中央访问团,到民族地区进行抚慰。从1950年7月至1952年底,先后派出4个访问团,深入到西南、西北、中南、内蒙古及东北等民族地区进行慰问。此后又派出医疗队、民族贸易队、民族调查队等;(3)为禁止民族歧视与侮辱,消除不利用民族团结的有形痕迹。1951年政务院制定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凡带有歧视或侮辱性质的族称、地名,一律更改。(4)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在广泛调查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综合分类,并坚持从“名从主人”原则,对各少数民族进行确认。从而保障少数民族享有法律赋予的地位和权利。(5)1952年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后,逐步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到1958年底,先后建立新疆、广西、宁夏3个自治区和29个自治州,54个自治县(旗),保障了少数民族实现当家做主的权利。(6)坚持“慎重稳进”方针,开展民族地区社会改革。(7)这一时期,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农、牧、工、商等经济事业和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并成立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民族学院。

也正是由于民族政策的制定,民族工作的开展,使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得到发展,逐步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歧视、不信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以实现。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得以确立。可以说是各民族发展的一个大好时期。而这一切都是以毛泽东为首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坚持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并结合中国民族工作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各民族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2、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所经历的曲折阶段(1958-1976)

1958年由于党在指导思想方面出现了认识偏差,在大跃进和刮共产风的形势下,对民族问题的认识也出现了错误。其一,忽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的存在,搞民族融合,到处实行一刀切。从而引起了各民族群众的极大反感,严重地损害了民族关系。其二,“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本来是有特定的内涵,但后来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普遍适用于一切历史时期和一切国家。这个说法,成为60年代批判统战工作和民族工作中的“投降主义”、修正主义以及“文革”中在民族工作和民族关系方面阶级斗争扩大化、制造大批冤假错案的主要理论根据。

从1966年到1976年,长达10年的“文革”期间,由于指导思想及其实践的根本错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被歪曲,民族关系遭到践踏,民族工作机构被取消,民族院校被停办、合并,民族干部遭到迫害,从而给全国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造成严重后果。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新时代(1978年至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彻底否定了“文革”中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在民族问题上澄清了错误的认识和做法,重新恢复了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

理论上的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前提下展开的。(1)彻底批判“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认识。指出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还将长期存在。我国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关系;(2)加强对民族问题概念、内涵再思考。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因民族差别而产生的各种民族矛盾和民族问题是客观存在的;(3)探讨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与实践。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解放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些条文,已不适应,需要进行修改、补充、完善;(4)开展民族意识的内涵和作用的研究。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意识增强是个必然现象,应弄清民族意识与民族主义的联系与区别,引导民族意识健康发展。

理论认识的升华,加强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问题规律的认识,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民族政策得以恢复贯彻,民族工作得以开展。表现在:(1)逐步恢复各地各级民族事务机构,为全国民族工作部门摘掉了“执行投降主义路线”的帽子;摘掉了地方民族主义的帽子;平反了“文革”中的冤假错案;(2)经济上,实行倾斜政策,在重点工程项目、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投资、贷款、税收、扶贫开发等,给予民族地区各种优惠照顾;(3)恢复或新建民族院校,大力培养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4)全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恢复和建立民族自治地方。同时为保障杂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制定了《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和《城市民族工作条例》;(5)制定适合民族地区发展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提高民族素质,繁荣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社会进步;(6)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党和国家已召开了3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同时对歪曲、丑化少数民族形象甚至侮辱少数民族情感的事件进行严肃处理,对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更好地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

民族工作的展开,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给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其一,生产力得到迅速解放和发展,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生产能力迅速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国民经济体系。以1998年为例,民族8省区的GDP就达到7550亿元(1952年仅为56亿元);其二,民族地区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仅1998年就完成2726亿元。各种项目相继建成,使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局面得到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绝大多数群众逐步摆脱了贫困;其三,民族地区社会事业飞速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民族教育体系。民族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民族优秀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而这一切,都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下,坚持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继承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民族思想,创造性开展民族工作取得的。邓小平关于实现真正民族平等;关于加强中华各民族大团结;关于维护祖国统一;关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关于大力培养民族干部;关于各民族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合作;关于照顾少数民族利益,着眼于民族地区发展;关于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等一系列理论,既是对中国民族问题及民族工作的总结,也是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世纪之际,在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下,继承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度重视民族问题的优良传统。反复强调从国家大局,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工作。1999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根据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制定了从现在到2010年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以上三个阶段,50年的奋斗,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民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发展繁荣道路上,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成功探索解决民族问题所作出的巨大历史贡献,应该充分肯定,而在极“左”错误思想指导下,在民族问题认识上的错误而造成民族政策、民族工作遭受的挫折也是需要认真吸取教训的,总之,50年的探索实践,充分证明,中国民族问题解决始终与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联。我们只有始终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才能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今天,在我国不断扩大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增强对民族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努力掌握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造性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新观念、新思路、新途径。

三、开创新世纪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新途径

1、新的机遇新的挑战

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已胜利跨入了新世纪,面对新世纪的到来,预示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明显加快,我国即将加入WTO,将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将进入一个崭新阶段。而这一切,给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将带来大好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首先是市场经济挑战。民族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几个不适应:(1)体制转轨不适应。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对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原则、效率原则、价值规律认识不够,经济缺乏竞争活力;(2)思想观念不适应。过去长期形成的国家调拨、发达地区无偿支援、价格给予优惠补贴的“等、靠、要”思想仍很严重;(3)差距扩大的不适应。东西部差距的扩大,使一些人产生不平衡感、失落感,少数人产生某种悲观恐惧心理;(4)民族关系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文艺作品商品化,有些作品伤害民族宗教风俗感情的事件时有发生,同时各民族在经济利益上的摩擦矛盾增多,已使一些人担心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继续存在和发展。正是这些种种不适应,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和阵痛,使民族问题更加复杂化。其二是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冲突的挑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各民族交往扩大时,各种文化碰撞所产生的矛盾冲突,已成为影响地区稳定、民族和睦的一个焦点。如现代化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留、传承和发展;市场经济对族际交流的促进;族际交流扩大与各民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变化;经济生活趋同与民族文化多样化等。这些敏感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引发一系列矛盾、冲突。其三是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南斯拉夫内战、东欧一些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在历史短暂的瞬间纷纷垮台,民族矛盾,流血冲突不断,局部战争升温,社会更加动荡不安。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席卷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民族问题突出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一些国际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西化”、“分化”,他们在境外网罗达赖集团分子和民族分裂分子,挑拔民族关系,蓄意制造事端,制造不稳定因素,对国家统一,边防巩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构成直接威胁。

现实的严峻,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将使民族之间各种社会关系和整个社会生活(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而民族问题的内容必然更加丰富多样和复杂,民族关系的情形必然会更加曲折、突出、活跃。如何认识它们的新变化、新特点,把握发展的总趋势,是我们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

2、在思考、探索、创新中,寻求解决民族问题的新途径

新世纪面对新机遇新挑战,需要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三个代表”的思想;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国家现代化。需要我们党不断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把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工作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开创解决民族问题的新途径。

第一,加强民族理论研究,发挥理论指导作用。20世纪,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民族这一现象的认识、分析、归纳、确定,构建了民族特征、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融合、民族一体化、民族共同繁荣等概念和范畴,从而全方位、多视角的对民族及民族问题发展规律有了更深、更广的认识。在其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民族政策,开展的民族工作,促进了民族问题的解决。在新世纪里,仍需要我们以整个世界各民族发展为线索,以中国各民族发展为重点,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努力探索民族现代化、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开辟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新途径。

第二,贯彻和完善民族政策体系,发挥民族政策的整体效应。我国民族政策分为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前者指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共同繁荣等大政方针,后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所涉及少数民族权益的具体规定和措施。总体上看,50年来,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特别是有关民族问题的大政方针,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但具体的政策措施在贯彻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贯彻执行民族政策自觉性的认识。(1)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性。民族政策作为一个整体,既要重视经济方面的政策,也要重视其它方面的政策;(2)要适应形势不断发展的要求,及时完善民族政策体系。特别是要注意调动各级地方政府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地方性民族政策的积极性。国家要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解决部门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民族政策相抵触的问题;(3)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如扶持民族地区开发利用资源政策;照顾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信贷、投资政策;帮助民族地区发展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政策;扩大民族地区对外开放政策;(4)当前要把解决少数民族群众面临的实际困难,尤其是温饱、脱贫问题,作为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关键来抓。

第三,创造性开展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工作责任感,提高民族工作水平。新世纪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需要我们创造性开展民族工作。首先要明确工作思路,即在继续做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工作的同时,集中力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其次要健全民族工作机构。要保证民族工作部门开展民族工作所必需的编制和经费,以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其三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民族工作。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使社会各个方面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民族工作。其四要增强民族工作责任感。作为民族工作者要胸怀大志、脚踏实地,把少数民族群众视为衣食父母,关心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收稿日期:2001-1-13

标签:;  ;  ;  ;  ;  ;  ;  ;  

中国共产党80年来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述评_民族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