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视角探讨城市社区服务性党组织建设_党务工作者论文

从比较视角探讨城市社区服务性党组织建设_党务工作者论文

比较视野下的城市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服务型论文,视野论文,党组织建设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5-0020-04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①。近些年来,虽然学界在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对不同类型社区在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关注不够。笔者通过座谈、电话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北京市不同类型的10个社区(“村转居”型社区4个,以“老旧小区”为主的社区3个,以高档公寓、商务楼宇为主的社区3个)进行了调研,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8份。在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村转居”型社区、以“老旧小区”为主的社区和以高档公寓、商务楼宇为主的社区在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的探索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本文试图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从“大党建”高度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三类社区的特点与群众利益诉求的差异

       根据党员构成特点,可以将社区分成“村转居”型社区,以“老旧小区”为主的社区,以高档公寓、商务楼宇为主的社区和单位社区等几种类型。鉴于单位社区中很多党员的组织关系并未转入社区,而是以离退休支部成员的形式参加原单位基层组织的组织生活,本文主要关注前三类社区的特点以及群众利益诉求方面存在的差异性。

       1.“村转居”型社区

       “村转居”社区是指原来属于“村民委员会”管辖的农村社区,近几年从农村的行政村建制转为“居民社区委员会”建制,但在内涵上还属于逐步建构城市社区的组织架构、管理职责和管理模式的过渡型社区。②这类社区通常位于城乡结合部,居民构成较为复杂,不仅原村民和新移民杂居,而且新移民的人口数通常远远大于原行政村的户籍人口数。在新移民中,不仅有通过购买该区域内各种类型商品房入住的常住人口,而且有租房入住的大量流动人口。在原户籍人口中,也常常存在农村居民混合的情况,即一部分村民已经转为城市户籍,另一部分村民仍然保留农村户籍。因此,社区内居民的利益诉求差别较大。其中,原村居民主要关心就业安置、社会保障、生活成本等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务,特别是集体资产的处理问题。而新迁入居民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生活便利性方面,并希望尽快完善购物、医疗、入托入学、娱乐、锻炼等相关公共配套设施。

       2.以“老旧小区”为主的社区

       以“老旧小区”为主的社区通常位于城市的核心地段,形成的时间较早,教育、医疗、商业服务等周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相对完备,居民之间的熟识度相对较高,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但随着城市现代化、商业化的发展,这类小区的历史文化传统正在逐步消退,新居民不断增多,人员构成也日趋复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有所增加。此外,由于建造年代久远,这类社区在建设之初往往缺乏整体性规划。一方面,社区中的健身场所、绿化带、停车位等相对有限,特别是一些平房社区的公共空间十分狭小,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社区的物业管理较为落后,道路、管道、电线等基础设施都已经老化,居民生活的安全性和私密性相对较低。因此,这类社区的居民最盼望有安静整洁的社区环境和规范贴心的物业服务,同时希望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3.以高档公寓、商务楼宇为主的社区

       这类社区形成时间较晚,整体规划较为成熟,物业管理比较规范,居民生活的舒适度较高。社区人口密度较低,外来人口、外籍人口相对较多。社区居民以高收入群体、高知群体为主,物质层面的需求低,精神层面的需求高,且比较注重生活的私密性,对传统社区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更愿意参加公益性、文化性强的社区活动。此外,这类社区中的商务楼宇往往较多,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社区党组织服务的主体对象。商务楼宇内的“两新”组织多,单位信息更新较快;楼宇内的从业人员多、流动性较大;业主及员工对于社区的认同感不强。楼宇中业主的关注点主要在社区党组织助推“两新”组织发展之上,普通从业人员则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使自己在工作之余得到放松和休息。

       二、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群众需求的多元化对建设社区服务型党组织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近几年,不少社区党组织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努力实现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角色转换,但也有一些社区党组织在服务群众方面还没有实现个性化对接,很多时候党组织所提供的服务与群众的需求不一致,影响了服务群众的实际效果。

       1.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联系不够紧密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题中之义。但调查发现,在这10个不同类型社区被抽查的288名党员中,有34%的党员没有长期联系和服务的群众。另外66%长期联系、服务的群众的党员中,能够做到每周与所联系群众见面的党员也不足1/4。大部分党员都是一个月乃至更长时间才能和所联系的群众见一次面,且通常是在社区党委或支部组织的活动上。与之相应,只有29%的党员表示,经常有群众向他们反映自己的困难或对社区事务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情况下党员就很难发挥连接群众与组织、整合输入社情民意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的执政基础。与此同时,一些领导干部在联系群众方面也存在走过场的情况。很多干部属于“定时型”干部,只在节假日或有重要事情时才去走访,并集中解决问题,平时则把群众放在一边。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只是去帮扶的群众家里看望一下,每次送上几百元不等的钱物,拍拍照片,做做台账,并不注重了解群众真正需要什么,也不去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更有一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的联系电话公布了就万事大吉,等着群众找自己,而不去主动联系群众。这些形式主义的做法不仅导致干群关系生疏,还使群众对党的很多有利于民生的路线方针政策缺乏信心。

       2.部分党员服务群众的意愿不强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③然而,调查发现社区中的一些党员光荣感、使命感淡薄,不愿意主动亮出自己的党员身份。8%的被调查党员表示,除家人外社区中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党员身份,34%的党员表示除家人外只有个别邻居知道他们的党员身份。三类社区中已经在社区亮出党员身份的党员均不足50%。在“隐身”党员大量存在的同时,部分党员宗旨意识薄弱,不愿主动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并努力帮其解决。在回答“您认为党员是否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为身边群众排忧解难”一题时,只有39%的党员认为“应该全力帮助”;认为应该提供适当帮助的党员占被调查党员总数的58%;还有3%的党员认为没有义务帮助群众。这些数据都反映出当前社区中的部分党员只是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还远远没有入党。

       3.党务工作者的素质参差不齐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是所在地区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基层党务工作者、特别是党委书记和支部书记是这两项核心作用的主要承担者和践行者,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关键力量。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的效果。但调查发现,基层党务工作者在服务群众的意愿和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虽然绝大部分党务工作者能够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也有一些党务工作者不安于在基层工作,把现有工作视为跳板,不断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特别是年轻党务工作者的离职率较高;虽然绝大多数党务工作者能够统筹全局工作、独立组织活动、灵活处理问题并与所在地区各类组织进行有效沟通,但也有一些党务工作者缺乏大局观念,不能独当一面;虽然绝大多数党委书记、支部书记注重引导、培养其他委员特别是年轻人,努力提升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整体水平,但也有一些党委书记、支部书记或陷于事务性工作,或偏重命令性领导方式,忽视党务队伍的梯队建设,没有形成服务群众的合力。

       4.党组织调动服务资源的方式和数量有限

       过去基层党组织手里掌握着各类资源,通过行政命令可以直接进行调配。现在基层党组织特别是社区党组织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和行政管理,争取服务资源的方式和所掌握服务资源的数量都比较有限。调查发现,社区党组织调动其他组织参与服务社区群众的活动的有效方式主要有三种:免费出借场地、搭建宣传平台以及组织慈善公益活动。这三种方式只能吸引规模较小、急需扩大影响力的企业以及部分从业人员,对许多驻区单位和从业人员吸引力不大。因此,在回答“你所在的社区党组织能够调动其他组织帮助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吗”一题中,只有16%的党员认为所在的社区党组织可以调动社区内所有其他组织;而认为所在的社区党组织只能够调动社区内少数几个组织的党员占参加调查人数的24%。

       除上述共性问题外,三类社区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成效的个性化问题。其中,“村转居”型社区党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党员队伍普遍老龄化。相当一部分党员由于身体原因连正常的组织生活都不能参加,服务群众更是有心无力。二是党务人才离职率相对较高。有的社区甚至每年有1/4以上的党务工作者离职,以致这些社区党组织大多只满足于完成上面布置的“规定动作”,无力探索服务群众的“自选动作”。影响以“老旧小区”为主的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效果的突出因素有三点:一是党员居住日趋分散。“老旧小区”中的很多党员为改善居住条件搬离了原有社区,但仍将户口和组织关系保留在中心城区,给社区党组织开展活动造成较大困难。二是部分矛盾积累时间较长。如公共空间的侵占问题、社区安全设施的安装维护问题以及基本物业保障问题等。这些问题需要多部门协调,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但又是群众判断社区党组织服务水平的关键性问题。三是可利用的驻区资源少。这种社区大多属于纯居民区,社区中的驻区单位相对较少,因而党组织掌握的服务资源也比较少,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党组织服务方式的拓展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以高档公寓、商务楼宇为主的社区党组织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党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这种社区多属于新兴社区,流动党员、在职党员比例较大,相当一部分不愿意到社区报到。一些已经转了组织关系的党员对社区的认同度也相对较低,服务群众的意识薄弱。在调查中,这类社区公开党员身份的最少,只占被调查党员总数的16%,且只有12%的党员认为应该全力帮助身边群众解决困难。二是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思路和方式相对滞后。这种社区的服务对象青年人多、白领多,而且许多楼宇从业人员只有工作日在社区,空闲时间较少,传统的社区党组织服务方式很难使他们满意。

       三、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虽然明确指出“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④,但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社区党组织在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存在上述问题,很多社区都存在群众对党组织工作满意度不高的情况。其中,“村转居”型社区、以“老旧小区”为主的社区和以高档公寓、商务楼宇为主的社区的满意度分别为63%、50%和37%。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必须要跳出“社区”看“社区”,在“大党建”的视野下从战略的高度予以思考。

       第一,在整体性作风建设基础上改进基层干部作风。要改进基层干部作风,首先要转变全党特别是上级党组织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具体来说,一是区(县)一级领导班子成员应定期到各社区进行现场办公,集中解决基层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减少这些问题的办理环节和时间。二是整合现有的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制定标准相对统一的基层工作评估体系,让街道干部、社区干部从忙于应付中解脱出来。三是改革领导干部评估体系,增加街道干部给区(县)领导干部打分和社区干部给街道干部、乡镇干部打分的比重,督促上级领导根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让基层干部真正敢于“眼光向下”。

       第二,在区域化党建的大视野下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一是借助新型信息化平台,建立一个涵盖区域内各社区掌握的资源以及街道乃至更高层级可以提供的资源的信息库,让基层党组织满足群众需求的“本钱”更多,与其他组织互换资源的可能性更大。二是各街道、社区党组织通过相应程序申请所需资源的使用权,以服务社区中的居民和驻区单位。这样就实现了在降低组织运转成本的同时,最大化地使用组织资源,从根本上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水平。三是在增加党组织可用资源的同时,给社区书记一定的资源使用裁量权,切实保障社区书记“权责对等”。四是建立严格的资源使用追踪机制和效果评估机制。上级党组织通过回访的方式,定期考查社区党组织利用资源信息库服务群众的内容、频率、方式和效果,并及时给出改进建议。

       第三,在清理不合格党员基础上增强党员宗旨意识。一是通过集中清查,将那些不愿亮出党员身份、不主动联系组织、不按时交纳党费、很少参加组织生活,甚至“失联”或提出退党要求的党员尽快清除出党。二是通过民主评议,对那些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不能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对群众诉求置若罔闻的党员,根据情节轻重,给以定期整改、劝退、开除出党等相应处分,严肃党纪。三是通过理想信念引导、严肃党内生活、改革活动方式、民主评议考核等途径增强现有党员的宗旨意识,切实提升社区党组织的凝集力和战斗力。四是在激励方式选择上坚持“以人为本”,适当考虑党员个人诉求,将其同服务群众的实践探索有机结合起来,使广大党员在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党性要求。

       第四,从人力资源战略的高度管理党务工作者队伍。一要明确党务工作者所需的基本素质和各项要求,制定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的长期发展规划。二要优化招聘流程,着力吸纳那些党性强、能力强的党员加入党务工作者队伍。三要合理配置党务工作者,在确保人尽其才的同时通过培训、轮岗、交流、竞聘等方式为基层党组工作者创造个人成长的有效通道。四是提高党务工作者的待遇,在增强“岗位”吸引力的同时通过引入绩效考核等方式提高党务工作者服务群众的意愿和能力。

       第五,在深入挖掘现有制度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制度整合。一要建立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常态化机制,要注重同党代表任期制、党员干部考核监督机制、党内经费分配机制、党员民主评议制度等原有的制度相结合,发挥制度的联动作用。二要将“全面从严治党”的原则落实到制度执行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社区群众的监督作用,确实保障党员对基层干部的监督权利,保证社区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取得实效。

       在此基础上,不同类型的社区党组织还要切实考虑社区居民的核心利益诉求以及制约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效果的突出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探索。其中,“村转居”型社区党组织要着力优化党员结构,在吸收新党员的同时探索发挥在职青年党员作用的有效途径。以“老旧小区”为主的社区党组织要在区域化党建的大框架下主动走出去,探索同其他社区党组织合作的有效途径,通过引进资源,提升服务群众的水平。以高档公寓、商务楼宇为主的社区党组织要严肃党内组织生活,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同时,着力改善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网络、移动通讯等年轻人习惯使用的工具以及驻区单位所有的资源,通过公益性活动、文化性活动等富有精神内涵的载体吸引青年白领,增强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

       收稿日期:2015-03-06

       注释:

       ①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38-42、767页。

       ②徐琴:《“村转居”社区的治理模式》,《江海学刊》2012年第2期。

       ④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2014年5月29日。

标签:;  

从比较视角探讨城市社区服务性党组织建设_党务工作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