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构建及实施论文_张超1钟小兰2张莉2

张超1钟小兰2张莉2通讯作者

1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老干科新疆830011;

2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疆830028

作者简介:张超(1979-),民族:汉族,籍贯,山西省,,学位:硕士,职称: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心血管。【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治疗效率

【中图分类号】R541.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090-02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严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存在很好的致死、致残机率。近些年来,伴随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的发病机制、高发病理性、生理性因素的研究的不断进展,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逐渐增加,同时旧的、传统的治疗模式同样进行改进和变化。为更好的增加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效果,结合了国内外的治疗模式和相关经验相结合,对临床治疗应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途径的创建和实施进行研究和分析,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详细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理选取标准:本文中选取的1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符合VYHA[1]心功能不全分级(Ⅱ~Ⅳ级)的患者。依据相关诊脉辨证理论,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12病理排除标准:患者均在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下进行临床路径参与,没有进行规定治疗或是相关临床资料记录不全等患者均排除,不列入统计分析范围内。

13一般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组)80例,对照组患者70例。治疗组患者80例,男性患者52例,女28例;年龄40~78岁,平均(6400±800)岁;病程时间2年~11年,平均病程时间(350±060)年;对照组患者70例,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0例;年龄40岁~76岁,平均年龄(6100±800)岁;病程时间2~11年,平均病程时间(330±050)年。对比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例、高发病因、病程时间、心功能分级等情况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临床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70例:应用西医的常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临床治疗药物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抑制剂)、β受体阻断类药、利尿剂,如果有需要可联合应用地高辛、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等。

治疗组患者80例:西医治疗方法同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制订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路径表。临床路径表制定的疗内容为实验室个体化的检查、主要临床药物治疗(见对照组)、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等;中医辩证理论治疗:依据类别进行分型为心阳不振、气阴两虚、水气凌心、心血瘀阻等临床征象,主要选用的方剂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生脉散、苓桂术甘汤、桃仁红花煎等进行加减治疗;依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适宜的饮食计划、起居时间、生活锻炼时间指导:药膳、太极拳锻炼等。

3结果

31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心功能疗效判定按NYHA分级方法):①显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如胸闷、呼吸困难消失或明显减轻,下肢水肿消失等),心功能达到Ⅰ级或心功能提高2级;②有效: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如胸闷、呼吸困难、下肢水肿减轻等),心功能提高I级,但不足2级;③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心功能分级无变化;④恶化:心功能恶化Ⅰ级或Ⅰ级以上。

32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住院天数减少3d(P<001),住院总费用呈减少趋势(P<001),临床疗效提高(P<001)。(见表1,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住院总费用呈减少趋势,但实验室检查费用却增加21%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组随访6个月75例,其中1例并发心肌梗死死亡、2例并发心律失常死亡。

4讨论

临床治疗路径同时命名为关键路径、管理路径等,主要中心理念是对各地区及各个医院治疗特色,选取收集临床治疗方法中最佳诊断和治疗方案,同时在相应的时间段内进行高效率地实施以降低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偶然性,较少医疗治疗中存在的高危风险,结果达到在不减少甚至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临床治疗费用。其具有较多的临床优点,同时临床治疗路径已经获得了各个国家的认可和广泛治疗应用[3]。本文中对基层医院构建实施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路径模式是方法简单、可行性较高、安全性好,本文实践结果显示,依据本文中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路径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住院治疗总费用逐渐减少,呈现递减趋势,但临床效果逐渐增加。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我们是制订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表,人员构成上有高中初三级医师及护理人员参与,先进行预试验,反复多次修改,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充分尊重患者及家属意见才进行实施[4],从而有效加强医患双方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达到“双赢”,提高医疗效率。在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中,我们充分发挥祖国医学的传统优势,临床路径构建的个体化治疗正是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精髓。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和协会及WHO命名及诊断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标准[J].中华心血管杂志,1981,9(1):757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

[3]Pearson S D,GoulanFisher D,Lee TH.Critical pathways as a strategy forimproving care:problems and potential[J].Ann Intern Med,1995,125(5):941948.

[4]刘庆忠,王丽娟.浅谈引入临床路径的准备[J].中国医药指南,2008,(09):166167

论文作者:张超1钟小兰2张莉2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0

标签:;  ;  ;  ;  ;  ;  ;  ;  

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构建及实施论文_张超1钟小兰2张莉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