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能源发展的思路与战略重点_电力论文

“十一五”能源发展的思路与战略重点_电力论文

“十一五”能源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一五论文,发展思路论文,能源论文,重点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一五”时期,我国在保障能源供需平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有效节约能源、深化能源领域的改革和扩大开放、保障能源安全以及推动能源环保工作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当前的能源形势和问题

“十五”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以及一些高耗能生产和生活行为的过度扩张,对能源的需求大幅度增长。而能源供应又受到国内资源和生产能力扩张的限制,使得能源(主要是石油)的进口大幅度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一)能源需求进入了新的高增长时期

首先是我国的能源需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态势。“十五”前四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由2000年的13.03亿吨标准煤增加到了2004年的19.70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速度大于同期国民经济(GDP)的增长速度,出现了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四年平均大于1的非常情况。其中:2003年和2004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更是分别达到了1.42和1.60。我国的电力需求也在高速增长。2004年,全社会用电量达21735亿千瓦时,与2000年相比,增长61.4%,平均年增长12.7%。目前,能源消费增长依然强劲,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整个“十五”期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将保持大于1的态势。

能源消费的强劲增长态势反映的是我国已经进入了能源需求新的高增长时期。一是“十五”以来我国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增长期。“十五”前四年,我国的GDP增长达到了年均8.8%。而且这一轮增长具有结构升级和制成品出口推动的因素,这必然引起能源需求的强劲增长。二是工业化进程加快,近几年,冶金、建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能源消耗高的行业发展很快。虽然中央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实施对这些行业的发展势头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今后这些能耗强度大的部门仍将是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来源。三是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十五”前四年城镇人口大大高于从1978年到2000年期间的年均增长速度。今后,这一趋势将保持下去。目前,城镇人口的人均能源消费量是农村人口的2.7倍,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必将使能源需求总量大幅增加。四是出现了新型消费热潮。近几年,我国的居民住房面积、汽车拥有量、耗能较多的家用电器拥有量都大幅增长。虽然在这些方面已经开始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控,但是随着收入的增长这种趋势今后也会是有增无减,与之相关的能源消费将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五是能源效率总体水平仍然很低。经济发展并没有实现从粗放扩张型向经济效益型的根本性转变,“十五”期间一些地方大量拓展低水平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大批的小焦炉、小火电的又一次出现,反而增加了进一步提高我国能源效率总体水平的难度。

(二)能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

为了满足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我国的能源生产和进口都创下了历史新高。2004年,国内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18.46亿吨标准煤,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72.5%,年平均增长14.6%。我国的能源进口,主要是石油的进口也在高速增长。2004年,石油净进口量为14365万吨,比2000年(6960万吨)增长了106%,年均增长率达19.9%。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由2000年的31%上升到了2004年的45.9%。四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即便如此,仍然出现了大范围的能源短缺。缺电现象普遍,持续时间长;不少地方也出现了煤荒;个别地方出现了“气荒”和供气不足情况。

为了缓解电力供需矛盾,“十五”以来电力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截至2004年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44070万千瓦,与2000年底的31932万千瓦相比,增长了38.1%,年均增长8.4%。反映电力工业运行情况的指标火电平均利用小时数四年间上升了20%多。发电用煤也在高速增长,不仅使煤炭市场变成了供不应求、全面紧张,也使煤炭价格大幅度上升,交通运输部门达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但是由于电力需求增长更快,电力供需缺口在一年之内多次出现,出现了较大范围的缺电情况。2003年和2004年,每年都有20个以上省份拉闸限电。为了减少拉闸限电时间和地区经济损失,一些地区普遍对燃油小机组和自备发电进行鼓励,既增加了燃油供需矛盾,也带来了电源结构的劣质化。

更为严重的是,在超高速增长的电力需求面前,已经全面加速的电力建设仍然不能满足预期的供应需求,加上电力工业体制正处于改革初期之际,引导有序发展的政策措施和监管措施还不完善,又出现了电力产业的无序扩张状况,一些地方大量跑马圈地、竞相上项目,违规开工建设的电力项目达1亿千瓦以上。电力企业和地方政府大量集中的电源建设项目与主要依靠中央投资进行的电网建设之间又形成了新的更大的不平衡,很可能出现电力结构和电源结构的进一步失衡,给“十一五”电力工业健康协调发展造成更大困难。此外,电力建设成本已经很高,社会电价水平仍然面临进一步上升的压力。电价上涨过快会严重削弱加工业以致整个经济的竞争力。

“十五”前四年,根据统计数据煤炭的消费量增加了6.6亿吨,平均每年增加1.65亿吨。而国内煤炭的生产量四年增长9.58亿吨,年均增长量近2亿吨。煤炭行业大大超过历史水平的产量增长是在普遍的超生产能力和资源损耗严重的情况下实现的。许多已经停产的小煤矿死灰复燃,无序开采屡禁不止。安全事故频繁发生,重、特大事故不时被披露,其中许多事故是在利益驱使下忽视安全规定、违章生产造成的责任事故。同时,由于需求增长过快,生产能力显得严重不足,一些煤炭生产企业一方面超能力生产,一方面降低煤炭质量,以劣充优,以次充好,不但变相提高了用户的成本,更为严重的是对正常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隐患。

我国能源供求矛盾的越来越突出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问题,给我国未来的能源发展的前景增加了更大的不确定性,也对今后20年我国能否继续以“能源翻一番支持经济翻两番”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能源低效利用和能源环境问题突出

“九五”末期,能源供求的相对短暂平衡为能源领域提供了结构和市场调整的机会,如电力行业关停燃煤小机组、引入“厂网分开”的竞争机制等。但是最近几年,许多地方的能源消费由于增长过快,工业偏“重”的特点比较明显,能效不高的小火电不仅没有关停,有些地方还新上了小火电机组。中小高炉,落后的劣质钢材,大量缺乏综合利用的炼焦能力等都竞相上马。使部分主要产品的平均能耗不降反升。

由于我国目前的能源全面紧张是在国民经济发展有了较大基础上出现的,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更以率先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使得能源供求问题变成了发展中热点焦点问题,增加了理性解决好能源问题的难度。同时,主要能源生产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由于高强度开发煤炭等资源进一步加剧;一些短期内大幅度增加能源消费的地区和城市环境和大气治理面临更大压力,一些地区已经无法完成“十五”期间的大气环境治理任务。

(四)能源问题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开发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能源资源,通过和平途径发展自己,作为我国对外能源战略的主要目的在“十五”以来更加明晰,也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十五”以来,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给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开发与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此背景下,我国近几年强烈期望加强与中东地区国家和其他产油国的能源合作,加强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以及其他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加强与东盟,包括积极参与“东盟10+3”的区域能源合作。同时,我国也加强了与世界主要大国和能源消费国特别是美国、欧盟的能源战略对话与合作。我国期望与国际社会在能源领域展开广泛合作,共同应对能源短缺带来的挑战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五)能源供求的自我协调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也有个别能源品种如电力、燃油供应紧张的情况出现,例如前几年美国加州出现的电力紧张和出现频率较高季节性燃油紧张等情况。但作为一种长期的趋势,经济发展和能源之间的平衡得到了较好的协调。能源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出现的不协调和脱节问题一般都能由市场机制很好地解决。而在我国则不然,一方面是众多非理性非市场化的行为拉动能源需求高速增长,推动能源行业超越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的无需扩张,一方面又是政府运用非市场化手段保障生产、增加供应。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还没有找到能使能源行业的发展与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相协调的途径和建立起自我协调的机制。

二、“十一五”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达到能源供需基本平衡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十五”以来,能源需求增长大大超过了制定“十五”规划时的预测。面对高速增加的需求,供应能力的增加也是超乎寻常的。即使这样,仍然出现大范围的供应短缺。这种情况必然要延续和传递到“十一五”期间。由于供求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同时引起这些变化的部分深层次原因并没有被清晰地揭示出来,大大增加了判断“十一五”期间能源供需前景的不确定性。

根据近几年我国经济和能源供求关系发展的态势,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进行了“趋势照常(BAU)”情况下我国的能源需求研究和分析。按照情景分析结果,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36.2亿吨标煤。预测结果如下表:

单 位2000

2005

2010

2020

煤炭亿吨 14.5

19.2

22.8

31.8

石油亿吨 2.33.14.16.5

天然气亿立方米239483863

1701

水电、核电等一次电力 亿千瓦时

3930

7575

9227 15858

能源消费总量 亿吨标煤

14.4

19.6

24.4

36.2

(按当量热值计)

同时我们也充分考虑了我国将继续优化、调整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并采取措施在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引导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等。据此,根据情景分析结果提出我国应力争将2020年的社会能源需求目标设定在28—29亿吨标准煤,即未来20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5左右,见下表:

单 位2000 2010 2020

煤炭 亿吨 14.519—20

23—24

石油 亿吨 2.3

3.5—3.8 4.8—5.2

天然气 亿立方米239 1000—1200

2000—2200

一次电力亿千瓦时

3930 6600—7200 11000—12000

能源消费总量亿吨标煤

14.421—22

28—29

(按当量热值计)

目前,关于我国到2020年的能源需求的绝大多数分析预测结果都在以上两个情景的结果之间。有关部门在制定我国的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中也是将未来的能源需求量的最大值取在了低于36亿吨标准煤。我国到2020年的能源需求总量如果达到36亿吨,会给实现供需平衡和环境保护造成几乎难以承受的压力。但是,如果再回过头来看看“十五”前四年的能源消费增长情况,按照分析中调整过的数据,能源消费总量四年也增加了5.3亿吨,煤炭消费四年增加了4.6亿吨。2004年的实际消费数据已经和BAU情景中的2005年的数据基本一致,也就是说我国实际的能源消费在2004年已经达到了目前需求预测结果中增长最高方案“十五”末(2005年)的水平。据此可以说目前在研究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对“十一五”期间(到2010年)的能源需求预测和判断都是偏低的。因此可以做出判断:在经济增长不发生大的回落,仍然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下,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的措施都完全见效的情况下,“十一五”时期的能源消费增长也会超过目前的期望值,即超过22亿吨,达到目前预测值高限的24亿吨以上。因此,“十一五”期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如何保障能源供需的基本平衡。

(二)实行“节能优先”需要做出非常的努力

国际经验和我国的经验教训都说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节能优先是不可能自动落实的。“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节能效果是难以预料的。如果高能耗工业继续强劲增长,终端需求也继续向高能耗方向发展,仅仅靠技术进步实现节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就难以得到实施。决定节能和能效目标能否实现,首先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大的产业行业如何发展。因此“十一五”能源规划要从全社会的能源消费和效率考虑,从发展道路着眼。同时,节能的政策措施要注重解决如何引导全社会实施节能。

(三)煤炭供应短缺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

依据“十五”以来煤炭的发展态势和面临的问题看,煤炭行业的新老问题交织,严重影响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十一五”期间,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必将推动煤炭改革和发展。最近几年,能源消费和供应更加依靠煤炭,加剧了原本就存在的限制煤炭发展的许多问题,包括安全生产问题、水资源破坏问题、土地塌陷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缺乏适合大型机械化开采的资源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煤炭产量的进一步增长。现行矿产资源管理方式没有充分体现煤炭资源开采的外部性成本。在高煤价的刺激下,煤炭行业的超能力生产以及变相乱挖滥采的现象仍然严重。因此,“十一五”期间主要依靠中小型煤矿大量增产的趋势难以根本扭转,如果煤炭需求增长过快,将会使煤炭生产的安全、环境等社会问题加重,煤炭的运输问题会变得更加突出。

(四)电力工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目前,电力行业存在的主要矛盾仍是电力建设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电力供应紧张的条件下,各方对电力投资的积极性很高,出现投资盲目性。各种利益和矛盾没有得到合理协调,因此出现投资的无序竞争。电网结构薄弱,对可能出现的电源结构变化准备不足。电源结构中水电和核电及新能源发电所占比重偏低;发电技术结构不合理,调峰能力差;由于电力投资增长过于集中,使单位投资成本大幅上升,加之仍然存在行业垄断,行业经济效益不高;煤炭价格的走高和电力投资的过高收益使电价必然继续推高。电力管理体制正处于改革变迁过程之中,还难以适应电力市场的迅速变化。

(五)国际油价变动难以预料,石油供应安全面临严重挑战

“十一五”期间,石油进口有可能仍然维持较高增长。根据目前的判断,国际油价有可能仍维持在高位,如果是这样,必将加重石油进口负担。油价不断上升尽管不是通涨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油价波动带来的社会心理作用却不能忽视。如果国际经济出现新的疲软,油价也存在着出现大幅度下跌的可能。不管油价是升是降,油价格波动会使保障石油稳定供应变得更加困难。

(六)优化能源结构进入关键时期,需要寻找新的突破点

需求的高速增长,使能源发展的惯性增加,更加依赖传统供应系统。如果不拓展思路,寻找新的突破点,很可能使能源结构进一步向劣质的传统资源和落后的技术方向发展。由于在优化结构上缺乏长期的战略考虑,过分追求短期效果,可能给长期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如果照目前的趋势,电力发展、城市采暖、制冷等能源系统,有可能向严重依赖煤炭的方向继续倾斜,给以后的环境治理和城市规划带来更多的困难和更高的成本。因此,“十一五”期间要特别重视能源结构优化问题,要使新的替代能源尽快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其中水电、核电、天然气以及风电等必须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七)能源环境问题可能进入全面紧张阶段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能源环境问题可能进入全面紧张阶段。对内的环境挑战是能否将二氧化硫等酸雨区域性污染和城市大气污染有效控制下来,对外主要是应对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发达国家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在2008年起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入全球性应对第二阶段的挑战。由于煤炭消费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要达到“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的环保指标将非常困难。同时,如果将目前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和结构维持下去,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在“十一五”期间大幅上升,与世界第一位美国的差距会越来越小,我国面临的国际压力将更大。因此,“十一五”期间的能源发展必须考虑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问题。

三、“十一五”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对策措施

(一)加强需求管理和节能规划实施

“十一五”期间做好能源资源节约工作的关键是做好需求管理和节能规划的实施工作。

1、建立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效目标

“十一五”期间,必须强化对能源需求进行合理引导和管理的工作。要在科学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论证达到共识,设立国家可持续能源需求总量和能源效率社会控制目标,建立可持续的能源需求和能效变化预警指标体系,使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和多层次多领域的能效技术和经济目标,成为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

2、向低能耗方向有效调整产业结构

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降低高耗能行业和高能耗产品的比例,是提高我国能源效率的前提,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终端消费的发展方向决定了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调整内需和外需之间的比例,将极大地影响今后能源需求总量。

“十一五”期间,还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政策,选择正确的消费目标模式,在产业发展政策中强化节能概念,将能源效率指标作为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量化指标,落实到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工程设计、验收指标体系中。在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要使引进项目和新建项目的能源效率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升引进技术的门槛,杜绝国外处于淘汰地位的落后和低效技术和产品盲目引进,倡导一流、高效技术的引进,推动产业技术水平向有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从源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水平,降低能源消费。

市场需求旺盛,高能耗产品和产业就会成为集中的利润追逐点。由于资源环境和土地的低价出让和使用,不但使高能耗产品的生产不断扩张,也使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用建筑的发展长期处于低质高耗状态,短期内反复拆除重建,大量投资形成的有效资产累积量低。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

我国目前面向外需的产业结构发展,在不少程度上也是以我国的土地、环境、资源的高度消耗和破坏为代价,其中包括大量以矿产资源和高能耗为基础的产品、甚至是能源资源的直接出口。

3、向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引导能源消费

生活方式的引导要比建立节能型生产方式还要困难得多。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的节能法律和法规不完善、节能投入不足,使公众接受节约型消费意识存在的极大障碍。“十一五”期间,要在建立公众节能意识方面有所突破。要安排一定的财力支持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引入先进的、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理念和生活理念,明确建立在新发展观基础上的社会发展方向,鼓励社会合理的消费选择。

4、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节能激励机制

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是在市场机制条件下引导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最大推动力量。“十一五”期间要把能源价格体系合理化作为基础工作来抓。要改变过去对价格的管理着重讨论生产成本变化而较少引进外部成本的倾向。应加紧研究能源消费税的可行性,适时推行。要尽快实施和完善燃油税。制定节能产品鼓励目录,对生产和使用目录的产品和企业实行减免税政策。探索对采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设备,实行特别加速折旧的政策。学习国外经验,研究推动生产和消费领域节能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可行性。指导国家政策性银行为节能项目提供贴息贷款,引导商业银行向节能领域的投资行为。倡导地方政府建立节能发展专项资金(或基金),支持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节能工程的示范及相关的能力建设。

“十一五”期间应实施禁止能源直接出口和严格限制高能耗产品出口的政策。进一步变资源型产品的出口为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的经济效益,缓解“可能持续出现的国内能源紧缺状况。

制定鼓励引进消化、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先进节能技术的政策,推动先进节能技术的国产化和市场化,提升我国节能技术领域的整体水平。

5、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节能管理体系

“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包括:强化各级政府的节能管理机构并使其职能法制化和规范化,并建立政府节能管理机构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节能政策的落实首先要进行组织落实,改变目前政府节能管理人员过少,社会节能服务机构少、能力弱的现状。进一步推进能源管理、能源服务、能源监测和监督系统的能力建设;实施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水平评价和公报制度,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能源统计体系;积极探索在公共财政框架内持续支持节能能力建设的扶持政策,增强全社会的节能能力。

(二)深化能源供应领域改革

以改革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切实解决能源供应领域的体制性障碍,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能够在能源供应领域内得到应有的体现,使能源供应系统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得到统一。能源规划的重点不应放在设定具体的项目建设规模和清单上,而是应该重点解决目前大量存在的体制性矛盾方面。

在煤炭发展问题上,对煤炭行业的合理发展规模和发展目标应进行重新思考。要切实解决煤炭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煤炭生产的安全问题和相应的长期环境影响将明显影响煤炭的最大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煤炭的增产将越来越困难。因此,必须尽快考虑有明显替代效果的其他发电能源的发展问题,以减轻煤炭发展的压力。

要加快建立煤炭资源资产化管理体制的工作,逐步理顺煤炭资源价格,完善煤炭资源市场运行机制。对煤矿的开采准入条件进行重新定位。煤矿的资源利用率、安全保证、环境影响预防和治理、矿工的社会保障条件等都必须成为煤炭开采的必要准入条件。并且要对以上条件是否得到实行,进行长期的有效监督。要改革现有的矿产资源和安全生产管理的分散和断面管理的体制,建立有效的综合管理组织。

油气领域,“十一五”期间可以考虑进一步放开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准入管制,鼓励非国有经济进入石油天然气勘探和开发领域,促进市场竞争。进一步剥离企业行使的政府职能,使企业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运营。要进一步加强石油行业的监管,完善资源矿产权的管理,打破勘探区域的划界、矿权登记,建立有序的、竞争的勘探开发市场,促进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进一步改革石油流通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形成市场化的石油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电力行业要着重处理好电网和电源相互协调的发展问题,进一步拓展电力投资来源,确保协调发展。要继续推动电力行业改革,进一步打破垄断,通过合理的平等的行业引导和竞争,提高进入电力行业的效率门槛,用技术和经济的效益竞争取代行政性竞争。要重点解决电力建设和市场需求不断脱节,电力系统经济效率低下电价居高不下的问题。按照目前的电力建设速度,“十一五”期间电力短缺的问题应该得到比较明显的缓解,但现在这种各电力公司和其他投资方跑马圈地竞相投资,电力建设无序现象严重,电力投资回报期望过高,一旦出现电力供需平衡趋势,必然爆发恶性竞争。

“十一五”期间在继续推进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国家监管”为主要内容的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要着重分析和解决各种利益合理分配的问题。要切实研究为什么各方电力投资的积极性和电力技术路线长期矛盾,自备电厂和中小电厂屡禁不止的问题,使各方的利益驱动达到共赢。电力价格结构的合理化是核心问题,其中包括合理的分时上网电价和用户电价体系,以合理价格体系为基础的上网许可制度,电力备用能力合理负担等方面。如果电价体系不能合理反映社会和相关方面的合理利益,就会出现政策和各方利益冲突,长期不能理顺的现象。要建立和完善区域电力市场,健全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三)切实推动能源结构优化

切实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使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的发展尽快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要尽快推动有关天然气发展政策和法规的完善工作。除了继续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建设尽快形成天然气管网系统以外,还要推动各种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中小气田和煤层气的开发利用。随着天然气进入发电领域,要及时研究和开展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应用和制定相应的政策。

“十一五”期间要解放思想,解除人为制约,放手发展核电,使我国核电走上大规模商业发展的轨道。尽可能使新开工规模超过千万千瓦。而且,要形成核电连续快速开工建设的机制。核电后10年的目标不应局限于4000万千瓦,应该设想在2020年或稍后一些时候使我国的核电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以我国的幅员和电力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我国2020年的风力发电至少可以搞到几千万千瓦(可以设想3—5千万千瓦)的水平。“十一五”期间需要进一步解决风电的发展机制问题,从国际经验看,只要理顺机制,风电的发展完全可以加快速度。

(四)加快实施石油供应多元化战略,继续落实石油安全措施

“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既要简化石油公司海外投资的审批程序,也要加强监督和管理。要探索建立协调三大油公司海外业务,一致对外的机制,避免国内企业在海外油气市场的恶性竞争。

应积极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要重视进口来源和地区的多元化,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加大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原油进口量,增加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原油进口比例,在中东地区不同国家之间也要实现多元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应对意外供应中断;积极参加国际性和地区性能源合作组织,开展区域性能源合作,建立互惠互利的区域石油安全体系。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加强我国与中亚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加强东北亚能源合作,推动东北亚油气运输管网的建设;加强东南亚地区能源对话与合作,解决我国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和海上运输通道安全问题。对我国南海油气资源,在“搁置争议”的同时,应积极开发。可以考虑推动和加入能源宪章条约,提高未来我国和俄罗斯及中亚国家之间的跨国石油天然气管线的安全性。同时,也要继续积极推动天然气的进口,包括管道和液化天然气的进口。

(五)建立可靠的能源数据体系

可靠的能源基础数据体系有益于政府的宏观决策。能源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性长的特点,能源基础数据的不可靠,忽高忽低都会影响能源决策,能源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西方市场化国家多采用抽样调查、案例研究等方式获取宏观能源数据。对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而言,其地区差异、行业差异、企业规模差异使得抽样调查与案例研究很难由点及面,全面反映我国总体的能源状况。因此,发挥已有的能源统计系统的作用,结合国外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能源基础数据获得方法与手段,对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十一五”能源发展的思路与战略重点_电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