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强烈的紧迫感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做好基础教育工作_基础教育论文

以强烈的紧迫感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做好基础教育工作_基础教育论文

以强烈的紧迫感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抓好基础教育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使命感论文,教育工作论文,紧迫感论文,高度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去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主持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央的主要领导同志都亲自到会,动员全党全社会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全面实施。1993年2月发布的《纲要》和1994年8月发布的《〈纲要〉实施意见》两个文件,可以说把本世纪末乃至下世纪初这一历史阶段教育事业的发展战略、奋斗目标、改革的思路以及应该采取的重大政策措施,基本上都讲清楚了。今后六年的工作做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奠定一个好的教育基础,以崭新的面貌跨入下一个世纪。教育的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能否顺利实施经济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向中等发达程度的现代化迈进,将取决于我们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状况。因此,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事关重大。我国的现实是穷国办大教育。中国是一个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现在有两亿多青少年在近100万所各级各类学校上学,困难是很大的;同时,教育又涉及到千家万户,可以说是一项真正的全民的事业。所以,中国的教育事业要搞好,一定要加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只有既依靠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又依靠全社会、全民的关心和支持,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好。现在到本世纪末只剩下六年了。如果2000年1月1日就是二十一世纪的话,那么实际上就只有五年的时间了。我认为改革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应该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正是从这样一种思考出发,为了完成这六年的任务,自去年以来,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一直在高节奏地、紧张地开展工作。

指导教育工作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指导教育工作,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凡想认真地、没有水分地做好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业,就首先要心热,即要高度重视这项事业。同时,头脑也要冷静,要分析形势,要作调查研究,操作上要十分谨慎。中央对改革和发展教育的决心是很大的,我们必须积极、谨慎地把工作做好。大家总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实现目标的过程允许有差异,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的基础差别很大,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全国如此,一个省也不例外,云南的情况也是这样。因此,在指导教育工作时必须正视这种客观实际情况,应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搞好基础教育这个“重中之重”的工作,更应注意到这一点。我认为在指导思想方面,应当注意三条原则:

(一)分区规划,分类指导。

我们把全国的教育工作,特别是“两基”的工作分成了“三大类”、“三大片”、“三大段”。

“三大类”是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把到本世纪末实现全国“两基”的目标分成三种情况,即:在全国85%的人口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85%的人口地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初中阶段的入学率也要达到85%左右,在其余15%的人口地区中,有10%是普及六年小学教育,还有5%到本世纪末则可能只实现普四。也就是说全国还有15%的人口地区在本世纪可能实现不了“两基”。

“三大片”,是指按经济发展程度,把全国实现“两基”工作的步骤分为三片:一是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其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0%左右,这类地区必须提前实现“两基”;二是经济中等发展程度的地区,其人口也占全国总人口的40%左右,它们应在本世纪末之前实现“两基”;三是经济条件相对困难、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其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0%左右,这类地区中的约5%应努力在2000年实现“两基”,其余的15%则要争取普六或普四。

“三大段”是指全国在实现“两基”的时间方面分成三个阶段。我们不能等到世纪末再算总帐,应该一段一段地算。从现在起,每年都应该有所规划。在时间上,我们大致把它分成了三个阶段:1996-1997年是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希望全国40%-45%的人口地区能实现“两基”;1997-1998年为第二阶段,争取在60%-65%的人口地区实现“两基”;1998年至2000年为第三阶段,争取在全国85%的人口地区实现“两基”。其余人口地区的“两基”工作,则要到2000年以后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了。

(二)循序渐进,分步督导。

督导和验收不能一步到位,要以县、区为单位循序渐进、逐步安排。首先应该抓紧普六。在普六的基础上抓扫除青壮年文盲,在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实现普九。原则上,没有实现普六的地方,扫盲工作就不能通过验收。因为小学没有读完,就可能成为新文盲。所以,适龄儿童普及六年义务教育的工作应该首先做到,然后才是扫除文盲,在普六和扫盲的基础上再来验收普九。

(三)标准适当,逐步提高。

扫盲、普六或普九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基本标准主要包括三条:一是普及率,二是师资的合格率,三是基本的办学条件。普及率应该在85%以上;师资合格率,小学教师应达到90%,初中教师应达到80%;基本的办学条件首先要解决“一无两有”,然后再进一步搞“五配套”、“六配套”或“八配套”。还应该有教学实践基地、德育实施基地。也就是说,必须保证教学的基本条件。

在这些标准中,最重要的是师资标准。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师资是基础,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要予以极大的重视,合格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要先走一步。实践证明,凡是“两基”搞得好的,义务教育做得好的,都是师资工作准备得较早,抓得较好。要认真解决好教师的待遇、医疗、住房等问题,尤其是工资待遇问题,对拖欠教师工资这个问题要予以极大的重视。我感到非常欣慰的是,在云南这样一个较为困难的地区,在经济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各级领导注意解决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并做到了基本没有拖欠。这一点,我认为是非常不容易的。凡拖欠教师工资时间比较长的地区,一般均不能验收普及义务教育。因为教师待遇没有保障,即使普及了也会反复。

民办教师支撑着中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的“半边天”。在教师工资待遇中,最大的问题是民办教师问题。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同工不同酬,对此必须以极大的力量来解决。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报告中已经讲到了,在本世纪内要基本解决民办教师的问题。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方针是五个字,即:关、转、招、调、退。“关”,就是不再新增民办教师,更不能新增代课教师,应主要依靠师范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来补充我们的师资队伍;“转”,这是最主要的,每年要有一批合格的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中央政府每年拿出15万的指标分配给各地,同时希望各地也同样拿出15万的指标。这样,一年有30万的指标,再用五六年的时间就可以解决150-180万的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问题。“招”,是指师范院校每年要从民办教师中招收一部分入学学习,毕业以后,自然就转为公办教师。“调”,是对不适合在教育战线工作的部分民办教师要进行调整。最后是“退”,对达到退休年龄的民办教师,应该妥善做好退休工作。

教育要面向并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同时又必须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

教育要面向并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这是不言而喻的。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含义是什么呢?我想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教育必须着眼于培养人、塑造人。

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如此,尤其是基础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德、智、体三育应该并举;在教学工作中,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三者应该并重,“两基”与“两全”要相互结合和统一。没有“两全”就很难有高规格的“两基”,如果说有,也可能是走过场,夹生饭。我们经常强调要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强调要大力减轻中小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出发点都是着眼于素质教育,培养人,塑造人。

(二)教育是发展经济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奠基工程,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因此各级各类教育一定不能以盈利为目的。

我们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只收杂费,不收学费;非义务教育阶段可以适当地收取学费,但也不能高收费。过高的收费不适合今天中国的国情,也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我们不赞成少数地方靠高收费或变相的高收费,开设主要面向社会上一些高收入者需要的所谓贵族学校或者豪华型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应努力做到四点,即:素质教育,平等原则,就近入学,不收学费。国家教委已经决定,今年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继续严格治理义务教育阶段乱收费的不正之风。当然产生中小学乱收费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小学办学经费困难。所以在解决这种不正之风的同时,要切实解决好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问题。对公办教育经费的解决办法是两条原则六个字。两条原则:一条是要以政府投入为主;第二条是要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概括起来讲就是六个字,即:财、税、费、产、社、基。

“财”,是指政府的财政收入,这是主渠道。在《纲要》中已经规定,全国对教育的支出应占整个财政支出的15%,省级政府投入应占省级财政支出的20%以上。按照新的财政支出统计口径,外债不统计在分母里,教育费附加统计在分子中。这样,分母小了,分子大了,原订的比例就需要进行调整。

“税”,目前主要是指教育费附加,因现在还没有开征正式的教育税。教育费附加的比例,在城市目前占三税的3%;在农村,占农民负担的5%中1.5-2个百分点。

“费”,即收取杂费和学费。随着物价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加,收费的标准可以逐步调整,调整收费标准但不是高收费。合理收取杂费和学费,是支持当前学校经费的一个方面。

“产”,就是举办校办产业。对校办产业国家在纳税方面继续实行优惠政策,用以支持教育事业。

“社”,是指社会集资。《纲要》和《〈纲要〉实施意见》中都已明确规定,中小学危房改造、校舍修缮和新建校舍,可在自愿和可能的条件下,由县级政府批准集资。这是很重要的一条政策。因为全国现有小学70万所,中学10万所,每年均需要用一部分经费来维修校舍。到本世纪末,根据人口增长的趋势,小学生将增加1000万,初中生大约要增加1500万。两者相加,中小学生可能要增加2500万左右,必须要新建部分校舍。这在全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云南省也要算一笔帐。解决这个问题除政府要增加投入外,还得靠群众、靠社会,根据自愿、量力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还得要由政府出面去推动这项工作。

“基”,是指建立各种各样的教育基金,支持发展教育。《〈纲要〉实施意见》提出,县以上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均要建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专项基金;昨天我参加省政协主持召开的边疆山区民族教育特别基金的颁奖仪式,我想也是属于这个范畴。今后解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主要是在这六个字上下功夫。现在教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如果我们乱收费,社会就会意见很大,我们就会失去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同情。因此,对治理教育乱收费问题,我们应该采取谨慎、严肃、坚决的态度,应该看得远一点,切实把它治理好。

正确处理好教育内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要突出“两基”,一定要把本世纪内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

在今后几年,一定要把教育的内部关系摆好。再过六七年,随着我们工作的进展和人口增长趋势的缓和,基础教育将会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但目前我们在基础教育方面欠帐太多,差距太大,有必要认真处理好基础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关系。关于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本应该超前一些,然而教育发展毕竟要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因此,一方面我们应当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用好、管好。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教育内部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当前应当特别突出“两基”。这是因为“两基”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志,关系到国民的基本素质,是社会劳动力素质的基础,高质量专门人才的培养也有赖于基础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把基础教育特别是“两基”工作抓好,要为之奋斗一个时期。今后的六年可能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过去了,教育内部紧张的状况可能会有所缓解。到本世纪末,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已经建国50周年了。社会主义中国如果半个世纪还不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文盲还很多,比例又很大,那么,就不能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很好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否实现“两基”,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到本世纪末,在全国将基本实现小康。如果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不能随之相应提高,就显得很不适应和不相称。到下一个世纪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经济发展的第三步战略。要在12亿人口这样一个大的范围里实现这项伟大的事业,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是步履维艰、非常困难的。何况自建国以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问题,扫除文盲问题已经讲了多次了。这次党中央、国务院下了极大的决心,向全国人民郑重宣布要在本世纪末基本实现这一目标。如果到时落实不了,就会失信于民。因此,必须努力做到。同时,务必要处理好教育内部各个方面的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岚清同志一再讲,如果一个地区的“两基”搞不好,这个地区的高等学校就不能进“211工程”。我们一定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既集中主要精力,认真做好这项工作,又要具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不弄虚作假,不使“两基”走过场。在今后的五六年内,我们领导的精力、关注的重点要倾斜到基础教育上来,投入的政策也应该倾斜到“两基”上来。中央在《〈纲要〉实施意见》中提出的11条政策措施,绝大部分是围绕“两基”的,都是围绕着基础教育的。这一切都说明了在处理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时,必须突出“两基”。

我们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包括在职人员的成人教育。因为这种层次的职业教育跟我们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最贴近,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最贴近。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们国家最需要的是大量的初级和中级人才。

(本文是朱开轩同志1995年2月11日在云南省教育工作三级干部会上的讲话摘要)

标签:;  ;  ;  ;  ;  ;  

以强烈的紧迫感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做好基础教育工作_基础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