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结构合理性与发展路径研究_职业教育论文

我国职业教育结构的合理性及发展路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路径论文,性及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3)0021-0015-0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可见,发展职业教育,关键是在宏观调整和优化结构,如规模结构、师资结构和专业结构等。以旅游职业教育为例,从院校、师资以及学生三个层面的规模与分布状况的结构分析入手,揭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结构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优化的有效路径与战略选择。

一、职业教育的结构分析

(一)院校结构

旅游院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总数由1989年的354所上升到2012年的2236所,增长了6.3倍;其中,设有旅游教育的高等院校由69所发展到1097所,中等职业学校也由285所增加到1139所,分别增长了16倍和近4倍,高等院校的规模扩张速度远远快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增长速度(表1)。由此带来的改变是:高等院校与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比例由最初的1∶4发展到了1∶1。对这一变化应做全面地分析,一方面高等院校数量和规模的扩大,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但从另一角度思考,高等院校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旅游教育资源配置“此消彼长”的变化,即旅游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减少和削弱,仅就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而言,显然掌握职业技能的应用性人才的缺口更大。

(二)师资结构

1.规模结构

近十年来,全国旅游院校专职教师总数由2003年的1.87万人上升到2011年的4.44万人,增长了2.4倍;其中,高等院校专职教师数由9298人增加到24680人,中等职业学校专职教师数也由9382人上升到19707人,分别增长了2.7倍和2.1倍,高等院校专职教师的增幅相对更大(表2)。从高等院校和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数量比例演变过程来看,二者之间1∶1的平衡关系逐渐被打破,高等院校拥有的专业教师人数多于中职学校,而结合前面分析的院校比例关系,我们可以轻易地看到:高等院校校均教师数要多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可知,2012年,高等院校旅游专业平均教师数为23人,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平均教师数为17人;而2003年这一组数字分别是19人和13人。由此可见,作为重要教育资源的师资配置状况对中等职业教育并未有所倾斜,而这应充分引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政策制定者的高度重视。

2.职称结构

职称结构是反映和衡量旅游院校师资队伍专业技术水平以及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评价指标。从高等院校来看,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比例由2011年的31%上升到2012年的32.4%;就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同期这一比例分别为11.5%和13.7%(见表3)。二者差异较为明显。

那么这一职称比例结构是否合理呢?先来看高等教育,据统计,从1997年到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基本保持在10%,而副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则基本维持在27%上下,由此推知,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比例应该在37%左右。[1]如果以此为参照,旅游高等院校这一比例尚未达标。当然,这仅是针对全国平均水平而言,有些地区,如北京、浙江、上海等省市早已达标。所以,需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加以优化与改善。再来考察中等职业教育,教育部颁布的2010年7月起开始施行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明确规定“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20%”。[2]可见,就全国平均水平来看,旅游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配备尚未达标。由此,也折射出旅游教育和旅游就业中的许多现实矛盾和问题。

(三)学生结构

1.规模结构

首先,从总量变化情况来看,2001年全国旅游院校在校生为34.28万人,2004年超过50万人,2010年则首次突破100万人,十余年间增长了3.1倍。分院校层次来看,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分别由2001年的10.22万人、24.05万人上升到2012年的57.62万人和49.72万人,分别增长了5.6倍和2.1倍。而二者的比例则由2001年的3∶7调整到2012年的5.4∶4.6,高等院校学生数实现了反超(见表4)。

可见,这一比例的变化趋势与上述高等院校与中等职业学校在院校数量和师资数量上的比例变化是同步且一致的。这一变化表明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在规模总量上进一步加大了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旨在提升旅游业后备就业人员队伍的学历水平和教育年限。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的萎缩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说,职业教育包括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两个学历层次,高等旅游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直接肩负着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教育教学任务。考察我国高等旅游院校在校生的学历构成状况,可知:高职高专与本科及以上学生规模之比大致为6∶4(表5)。由此可推知,职业教育规模要大于普通高等教育规模。但根据实际的旅游就业和人才需求而言,高职高专与本科学生规模的比例应维持现状,或者从发展趋势来看,还应进一步扩大与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的规模与比例。对于高等旅游院校而言,应将更多的教育和培训资源向职业教育倾斜,切不可搞均衡化发展,也不应盲目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

此外,每年的招生和毕业学生规模也会直接影响学生规模总量与构成。考察近年来旅游院校学生毕业数量和招生数量,我们发现:2009年和2012年毕业人数分别为29.8万人和32.5万人,而相应年份的招生人数分别是36.9万人和38.3万人,分别净增7.1万人和5.8万人(表6和表7)。可见,虽然每年都在扩招,但速度和规模均已放缓,而且从招生比例来看,中职学校招生数出现了超越高等院校招生数的发展趋势,而这显然传递了一个招生与培养政策上的调整信号。应该说,这一调整是向着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旅游教育结构的方向发展的。

其次,从校均规模来看,全国旅游院校在校生校均规模从2001年的298人上升到2011年的480人,增长了1.6倍。其中,高等院校校均学生数从329人增加到525人,增长了1.6倍;中等职业学校校均学生数从286人增加到437人,增长了1.5倍(表8)。总体而言,二者增长幅度保持同步,但显然高等院校的学生规模更大一些。此外,仔细考察每年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均学生数波动性较大,过去的12年里有7年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虽然2009年和2010年校均规模有所提升,这说明2007年开始实施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起到了一定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但近两年又出现了下滑。这些均印证了“高等教育热、职业教育冷”的问题在旅游教育中同样突出。

那么,目前这种增长速度和校均规模是否带来了旅游教育质量的提升呢?从前文可知,全国旅游院校数从2001年的1152所增加到了2012年的2236所,而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数分别从311所和841所增加到了1097所和1139所,分别增长了1.9倍、3.5倍和1.4倍。由此,我们惊奇地发现,十余年来,我国旅游院校数量上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校均学生人数,特别是高等院校数量上的扩张尤甚,而这种“量”的扩张并未带来“质”的飞跃。一方面,扩大的招生规模超出了旅游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量,增加了就业难度;另一方面,新成立的旅游院校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管理体制等限制,导致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旅游相关专业毕业生“低就业率高流失率”的尴尬现状。我们通过对近年来旅游院校生师比的考察就可以看出一些(表9)。虽然2005-2009年生师比有所下降,但2012年重新反弹至24∶1,高等院校基本保持在23∶1,而中等职业学校虽然由最高时的29∶1降至25∶1,但仍居高不下。

从高等院校生师比来看,如果把旅游院校归入财经类院校,那么,目前的指标并未达到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中“生师比”合格要求的18∶1的标准值,而是处于限制招生的23∶1的范围内。[3]考察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师比情况,同样的,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明确规定“师生比达到1∶20”[4],显然目前的指标显示已远超此标准,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师资总体上呈短缺状态。

2.专业结构

首先,就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专业构成状况而言,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外语专业和其他专业(如: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三个专业,高职高专层次的餐饮管理与服务类专业等)的在校生比例大致是5∶1∶4(表10)。不同学历层次,三者的比例也有所区别:研究生、本科和高职高专层次,上述比例分别是7∶1∶2、6∶1∶3以及5∶1∶4(表11)。可见,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的比重也在上升,这也体现出旅游管理专业在整个旅游学科专业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到,2012年较之前三年,无论在专业分布还是在学历层次上都出现了进一步向旅游管理专业集中的趋势,应该指出,这种趋势是需要引起警觉的,这无疑会强化旅游类专业的“同质化”倾向,而使“异质性”成分减弱,显然这与旅游行业和企业专业化和多元化的职业和人才需求是存在矛盾的,而这也正是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客观而言,旅游相关专业,特别是研究生招生分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除工商管理外,还分布在地理学、生物学、历史学、林学、地质学等学科中。对于旅游这样一门具有鲜明应用性和交叉性特点的学科专业而言,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兴旅游部门和企业的需要,明智的选择,应该更多地与相关学科和专业进行优势互补,开设和增设一些具有良好就业前景、满足旅游新业态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与课程,如:旅游信息化、旅游保险、邮轮旅游、房车露营、高尔夫旅游等,而不能向旅游管理专业过度地集中。

其次,从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专业结构来看,根据近四年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到:饭店服务与管理、旅行社服务与管理以及烹饪三个传统专业始终占据着将近70%的比重,其他专业的比重则略有下降(见表12)。这显然不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原则,没有很好地以产业发展与人才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缺乏设置新专业和课程的优秀师资力量等硬件制约因素也是导致中职学校专业结构无法适应和满足产业和行业结构发展变化对人才专业、知识和技能新要求的重要原因。

二、职业教育结构优化路径

职业教育结构优化不仅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模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具体操作层面加以改进和调整,更需要宏观上的顶层设计,这应是职业教育结构优化与升级的根本路径。

(一)构建中高职衔接的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现实中,旅游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层次定位模糊的问题并不少见,本科教育“理论化”、专科教育“本科化”以及职业教育“普教化”就是这一问题导致的“怪现象”。[5]因此,旅游职业教育的正确指导思想是根据旅游业作为服务型产业的特征以及产业发展需要,以培养旅游业应用性、创新型人才为总目标,构建中高职衔接的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从理论上讲,中高职可以通过部门、业务往来和制度建设等渠道衔接(表13)方面进行衔接,但是从实践上来看,建设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以及依据国家职业资格体系建立职业教育的质量管理体系才是中高职衔接改革的根本出路。[6]

以旅游职业教育为例,中高职系统衔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现专业的有机衔接,目前,普通本科、高职高专以及中等职业学校三个层次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与直接与旅游相关的专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专业名称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本科层次只有3个专业、高职层次有17个专业、中职层次有9个专业,其中“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与“会展管理”三个专业覆盖了所有教育阶段,其他专业高职和中职存在部分的交叉。鉴于此,一方面应强化各专业在不同教育层次的衔接与贯通,以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应在职业技术教育层次积极探索新设一些专业或方向,为新业态以及紧缺岗位及时输送各类急需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高等学校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中也指出“有关高校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内经专家论证,按规定程序向学校主管部门提出新设专业的申请(包括目录外新专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也提到“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这些都为旅游院校自主设立学科、专业(方向)提供了政策依据。[8]

特别补充一点,在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做出了重大调整,将“旅游管理”升格为专业类,与“工商管理”类平级成为一级学科,这无疑为旅游学科和专业的设置与调整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二)完善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开发与管理模式

促进职业教育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平台在于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开发与管理模式。以旅游职业教育为例,在这一模式中,政、产、学、研各主体,即旅游教育主管部门、旅游职业技术院校、旅游企事业单位以及旅游相关科研院所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作用,各具优势,可以通过相互间优质资源的共享来培养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职业技术人才。

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是对校企合作模式和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提升和扩展。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成果颇多,这里不再赘述。只着重谈谈“政”的要义,这里的“政”主要是指政策保障,主旨在于破解旅游人才政策难题,发布旅游行业职业目录,并将之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建立和完善全国旅游人才供需信息发布平台,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从国家、地方、企业三个层面建立和完善旅游行业杰出人才奖励和激励制度。[9]

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旨在真正弥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以及旅游职业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之间的“缝隙”,实现“双通道”、“互助式”的就业和人才动态有序发展。将现实人力资源和潜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有效地整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资源、学术资源与产业资源的集聚效应。进而言之,政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本质在于实现“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学科链、专业链是指在服务于一定产业链过程中形成的学科与专业群,这种学科与专业群依附于一定的产业链或嵌入于传统产业链中,将相关的学科群、专业群“捆绑”到一定的产业链上,使它们三者成为一个具有实质含义的“三位一体”或“三重螺旋”的链状结构,即学科—专业—产业链。[10]

应该说,近些年来,职业教育在政产学研一体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11]2010年,教育部就将产教融合纳入顶层设计,从宏观上构建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国家体系、国家体制、国家政策。这一年,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行指委)正式成立。2013年1月,教育部又对已有的43个行指委进行了重组,同时批准增设安全行指委、能源行指委等10个新的行指委。近年来,根据国家产业优化升级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各行指委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一方面,对接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结合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各行指委参与制定了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另一方面,改革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各行指委积极推动本行业企业积极接受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如财政、粮食、商业、林业等行指委利用教学改革研讨会、人才培养成果展示、人才竞赛、创业大赛等活动,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标签:;  ;  ;  

我国职业教育结构合理性与发展路径研究_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