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溶栓治疗的效果分析论文_孙双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溶栓治疗的效果分析论文_孙双林

内蒙古乌海市人民医院 急诊科 016000

【摘 要】目的:探究对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予以急诊溶栓治疗的整体效果。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100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全面的回顾性分析,以救治措施的差异为依据将患者进行分组:50名患者接受急诊溶栓的治疗方法,作为实验组;另外50名患者则接受了常规的急救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管通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相比,P<0.05,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对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予以科学的急救溶栓治疗方法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可对预后做出极大的改善,值得应用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关键词】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效果分析

急性发作的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因而必须对患者予以及时且有效的救治,如何提高急救效率提升预后效果是当前医护工作者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根据临床医学的统计和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几率已经占据医院总体死亡几率的30%[1]。本文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急诊溶栓治疗措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3年5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100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全面的回顾性分析,以救治措施的差异为依据将患者进行分组:50名患者接受急诊溶栓的治疗方法,作为实验组;另外50名患者则接受了常规的急救治疗,作为对照组。实验组50例患者接受急诊溶栓抢救治疗,男女比例为29:21,年龄平均达到(67.7±7.6)岁,前壁心肌梗死17例、下壁心肌梗死20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3例;对照组50例患者接受常规抢救治疗,男女比例为30:20,年龄平均达到(69.4±7.5)岁,前壁心肌梗死21例、下壁心肌梗死22例、心肌前间壁梗死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可行分组比较,满足P>0.05,于统计学而言基本资料上的差异无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模式下的急救治疗。主要包括:①患者需要保持卧床休息,并需要立即为其予以吸氧治疗;②为患者予以低分子肝素的静脉注射方法,每次5000单位,每隔12个小时进行注射一次;③使得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予以适当的阿司匹林辅助药物,每天280mg;④需要连续治疗3天到5天。

实验组患者接受急诊溶栓治疗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主要包括:①患者需要保持卧床休息,并需要立即为其予以吸氧治疗;②为患者予以葡萄糖与尿激酶混合溶液的静脉注射方法,每次100mL,输入完毕后需要对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需要持续滴注3天到5天。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管通过率。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几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针对急诊溶栓治疗方法的研究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通过卡方对其予以检验,计量资料则以( ±s)的形式来表示,通过t对其予以检验,只有满足P<0.05时,才可认为差异在统计学当中存在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血管通过几率

对照组患者的血管通过率为35例(70.00%),实验组患者的血管通过率为44例(88.00%),实验组患者的血管通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血管通过率。P<0.05,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

2.2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几率为22例(44.00%),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病发几率为10例(20.00%),实验组患者的病发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几率。P<0.05,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疾病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和多发的疾病,大多数是由于冠状动脉的供血在冠状动脉在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后急剧减少的原因所导致的。心肌梗死患者若是未能够及时接受治疗,将会使其病情恶化,甚至将会对患者的人生安全造成威胁和迫害[2]。如果人的冠状动脉出现急性或者是持续性的血氧供应不足,就会导致患者出现心肌坏死问题,这也就是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几率逐渐上升,每年至少有50万人发病,给众多家庭造成了严重的打击。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突然、病情凶猛的特点,因此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因此,抢救措施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3]。

通过临床研究表明,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抢救治疗的基础之上接受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可以有效的提高其临床治疗效率。因此在本组治疗过程中,实验组50例患者均在抢救方案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全面的护理干预。其护理干预从生命体征监控、心理护理、基础性护理几个方面进行,最终接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达到了49例(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43例(86.00%),组间差异相比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治疗效果较为简单,不需要其他医疗设备的支持,并且治疗费用较为低廉,是目前早期或者是急诊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本组患者经过急诊血栓的治疗方法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极大程度改善患者的身体机能,提高患者的整体生存几率。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存率,需要医护人员熟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表现特点,准确判断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情况[4]。

结语:

综上所述,对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予以科学的急救溶栓治疗方法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可对预后做出极大的改善,值得应用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钱锦涛,孔质彬.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溶栓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3):229-230.

[2]王娟.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6):5609-5610.

[3]孙瑜,崔振双,依桂燕等.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时间窗与治疗后心功能、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1):839-840,842.

[4]李爱民.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溶栓治疗适应证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6):2990-2991.

论文作者:孙双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溶栓治疗的效果分析论文_孙双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