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宝”解析--清代“天地书”的一个重要发现_文化论文

“如意宝”解析--清代“天地书”的一个重要发现_文化论文

《如意宝卷》解析——清代天地门教经卷的重要发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卷论文,如意论文,清代论文,发现论文,天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6)01—0047—06

清代天地门教,又称一炷香、金丹如意会等,是中国民间宗教发展史上的重要教派,曾长期流传山东、直隶乡村社会,并远播东北和华东地区。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无论是官修正史、方志,还是文人笔记,都对其不予记载,即使清朝档案有些反映,也不过是清当局查禁该教派的官方记录,且支离破碎,仍不能让人们得窥其全豹,这对于中国民间宗教史研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为了解决这一历史难题,笔者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深入民间,采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从至今仍在活动的天地门教信徒中获取资料。笔者以田野调查所得资料写成《天地门教钩沉》一文[1](P70—75),向世人首次公布了尘封已久的清代天地门教简况。接着,笔者继续调查,资料也随之增多。笔者又以《天地门教调查与研究》为题[2],撰写了长篇调研报告公之于世,立即在学术界引起反响与好评①。

在学界同仁的激励下,笔者丝毫不敢懈怠,誓将这一研究课题进行到底。2001年夏季,笔者在河北省保定地区调查时,再次从天地门教徒手中,获得了一批珍贵资料。其中就有本文要解析的《如意宝卷》。经过几年时断时续的披阅研究,现将粗浅心得公布于世,与学界同仁共享。

一、《如意宝卷》是目前发现的第一部以“宝卷”冠名的天地门教经卷

在笔者以往搜集的几十部天地门教经卷中,从未有以“宝卷”冠名的,《如意宝卷》可以说是目前发现的第一部。

“宝卷”最初是佛教向世人说法的通俗经文,或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世俗故事的蓝本,僧侣用这种形式宣传因果报应,以弘扬佛法,时在元末明初[3](P81—87)。此后,民间宗教开始借用宝卷形式,作为自己教义思想的载体。如明成化十八年(1482)罗清创立无为教(又称罗教、罗祖教、大乘教等)后,为了使他的宗教思想得以流传,在其被羁入“天牢”期间,向信徒口授“五部六册”,即《苦功悟道卷》(一卷一册)、《叹世无为卷》(一卷一册)、《破邪显正钥匙卷》(两卷两册)、《正信除疑无修正自在宝卷》(一卷一册)、《巍巍不动泰山深根结果宝卷》(一卷一册);嘉靖年间,李宾为创立黄天道,也撰写了《普明如来无为了义宝卷》,以阐述他的宗教思想;明末一位名叫“天真古佛”的东大乘教第二代异姓传人,撰写了《皇极金丹九莲正信皈真还乡宝卷》,系统地总结了东大乘教的宗教理论;隆庆年间的少年尼姑归圆,也撰写了《大乘教五部经》,即《销释大乘宝卷》、《销释圆通宝卷》、《销释显性宝卷》、《销释圆觉宝卷》、《销释收圆宝卷》,并因此创立了西大乘教;万历年间的韩太湖,更以他力图使其创立的弘阳教流布天下的雄心,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撰写了史称“弘阳教五部经”的《混元弘阳佛如来无极飘高临凡宝卷》、《弘阳苦功悟道经》、《弘阳悟道明心经》、《弘阳叹世经》、《弘阳秘妙显性结果经》。这些宝卷在坊间、内经厂(如弘阳教)大量印行,流传整个民间宗教世界。《如意宝卷》的发现,证明天地门教也曾受其影响,从而采取“宝卷”形式,宣讲自己的教义思想,并被其信徒奉为经典,代代保藏,辈辈相传。

与以往所见天地门教经卷一样,《如意宝卷》也是作者不详,亦为手抄本,字迹较工整,错字、漏字、衍字也较少,看来是一位粗通文墨的乡间农民所书写。在形式上,《如意宝卷》遵循“宝卷”形式,包括五个部分:(一)品;(二)开经偈、收经偈;(三)白文,即说白部分;(四)韵文,即吟诵部分;(五)词调又称曲牌,即歌唱部分。

《如意宝卷》一卷,四十六品,近二万字,从品第一至品第二十五,没有细分,一气呵成。在现存明清时代民间宗教宝卷中,如此分品和品数分得如此之多是比较少见的。该部宝卷以“提纲”(相当于其他宝卷的开经偈)开篇,以佛偈(相当于其他宝卷的收经偈)结束。白文部分所占篇幅较少,大部分是十四言韵文,句法为三、四、三、四,或四、三、四、三,少部分采用十言韵文,句法为三、三、四,还有一些七言韵文,句法为四、三。词调(曲牌)使用的也比较多,计有五十三个。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西江月”,计有二十五次,其他依次为“皂罗袍”、“耍孩儿”、“边关调”、“浪淘沙”、“罗江怨”、“七字歌”、“念佛陀”、“断不想”、“喜乐悲歌”等。

二、《如意宝卷》完整地记录了天地门教创立者董四海的宗教生涯

通观《如意宝卷》,其第一个内容,就是完整地记录了天地门教创立者董四海的宗教生涯,这是笔者以往搜集的天地门教经卷所不能比拟的。

《如意宝卷》品第一至品第二十五,首先陈述了董四海的籍贯、生辰、妻、子与创教时间及其传教初期所收的十大弟子:“如意圣祖,自万历四十七年三月,以凭丹书,投胎认母,降生于山东省济南府商河县董家长(常)王庄村,姓董名四海。身落凡尘,被红尘迷住,未能醒悟。娶妻王氏,所生一子,名叫悦悟。至大清顺治七年,年已三十二岁。七月间,夜得一梦,见神人献丹书指引,明心见性,修心立教。未满一载,在李家长王庄,拨云见日,教明李秀真出家学道。之后,便日行夜奔,走遍四方,寻找原人,度有缘。”“己未年,天差佛祖,降万历,四十七年;庚申年,万历宴驾,扶泰昌,十月殡天;辛酉年,天启即位,他仅仅,坐了七年;崇祯爷,十有七载,甲申末,顺治元年;大慈悲,卅二立子,当时是,顺治七年;梦神人,来献丹书,受指引,明亮心田;见本性,修心立教,传大道,盖地普天;造法船,先渡李师,惠民县,刘师大贤;张希玉,拜在门下,杨念斋,与师有缘;庆云县,开山姓马,还有位,马师上船;石龙池,投师受教,黄少业,来的周全;徐庆斋,前来学道,顾名心,入会不晚;十明师,始来作伴,帮老师,将道来传。”

从上述经文可知:董四海,山东省济南府商河县长(常)王庄(今惠民县联伍乡董家林)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成人后,娶妻王氏,生有一子,名叫悦悟。董四海三十二岁时,即清顺治七年(1650)七月,夜梦见神,授予丹书,从而“明心见性,修心立教”,创立了天地门教。董四海创教“未满一载”,便开始传教收徒。他吸收的第一个弟子是邻村李家庄的李修(秀)真,随后带领李修真外出传道,又有惠民县的刘须武、张希(锡)玉、杨念斋,庆云县的马开山、马魁元、石龙池、黄少业、徐庆斋、顾名(铭)心(馨)相继皈依。

接着,《如意宝卷》品第一至品第二十五又介绍了董四海偕李修真等十大弟子在山东境内的传道经历:“北斗峪,劝贤教众,为道教,敬功拜天;上东海,并去昌邑,瓦城县,道兴光远;上隶府,连去三趟,找原人,广度有缘;师劳累,已历九载,兴大道,庚子之年;顺治帝,一十八载,壬寅年,康熙掌权;不几年,道传天下,救众生,八方四面。”

经过十年的四方传道,到顺治十七年(1660),董四海所创立的天地门教已在山东境内流传。此时,《如意宝卷》作者杜撰了一则传奇故事:“董老圣祖立教难,明王朝出清朝传;芦沟桥上见圣君,特请圣君将头点;大道可传不可传,尊重圣君无责担;如若叫传遍天下,不容传教隐深山;圣君闻言开口道,董仙长你莫太谦;你有真心熬九九,普天盖地道可传;大道不该我批准,后有明君来分辨;他入大道明日月,成圣累代救人难;老祖听罢辞圣君,扬镳分道转回还;圣君回到五台地,老祖路上走得慢;沿途处处留香火,大发慈悲度有缘;拜天修心传大道,搭救黎明脱灾难。”

芦沟桥上,董四海面君,请求顺治皇帝批准天地门教如同佛教、道教那样合法流传,纯属子虚乌有,但从中可以看出董四海企图攀附朝廷,争取正统地位的主观愿望。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董四海开始为自己寻找一个理想的传道基地:“尔时,如意祖以丹书指引,修心立教,走四方,度有缘。经请示圣君后,为教早定根基,便离开家中,云游天下。三年之中,没有找着中阳(央)圣地,最后才又回到山东省济南府章丘县城东少玉山,抬头细看,真乃一处中阳(央)圣地。”这时,已是康熙四年(1665),董四海便选定章丘县境内少玉山作为传道基地,他的十大弟子也随之上山伴师学道:“老师意满观山林,中阳(央)圣地确定准;随即带人把山上,少玉山上安下身;修盖道房伙房立,助力帮忙军与民;跳出苦海枷锁解,摆脱凡世离红尘;老天差我来立教,还亏丹书来指引;替天推行孔子道,口不戒斋可吃荤;十大名师把山上,运行大法敬灵神;立下金丹如意会,救苦大开方便门;以理批评明白道,香到病退风推云;山东六府统知晓,军民人等尽知闻;感动愚迷求香火,往来云集求师尊;每日求香人无数,此去彼来满山林。”

以上就是《如意宝卷》品第一至品二十五的主要内容。从品第二十六至品三十一,着重叙述了董四海在少玉山上,整日与十大弟子讲经说法的各种场面,这也是董四海宗教思想的形成时期。在此期间,《如意宝卷》品第三十特别讲述了一位法名通山的尼姑上山拜师求道的故事。这位尼姑俗姓高,禹城县冯连村人,及长,出家朝阳庵为尼。后仰慕董四海的人格魅力和宗教思想,遂拜董四海为师,也传习天地门教,此人便是天地门教分支如意门的创始人。品第三十一还介绍了一位名叫王学礼的庄稼汉上山拜师学道的故事:“身进道房跪坛前,恩师在上听徒言;弟子家住齐河县,王家庄上有家园;姓王名叫王学礼,外号人叫破帽沿;家贫无从娶妻室,父母入坟殡葬完;上无兄来下无弟,孤身一人度残年;自幼生来饭量大,无房无地受饥寒;本性愚鲁不识数,今日求师来上山;求师赐我香一炷,跟师学好拜空玄;每日发我三顿饭,烧香到老无改还;师祖听说哈哈笑,合会人等暗笑谈;师见此人心欢喜,说话情实无虚言;看他身高有八尺,膀乍三尺腰内圆;天差原人来护道,好似金刚降临凡;看守山庵庄稼汉,锄地力大种庄田。”这样,王学礼便成为天地门教少玉山大本营的看家护院。

经过董四海的苦心经营,天地门教已在少玉山扎下根来,他的随身弟子,经过他的教学,也已掌握了天地门教的教义思想。于是,董四海决定按九宫八卦方位建立组织,并派遣弟子四面八方传道。《如意宝卷》品第三十二至品第三十三展示了董四海的这个决策:“老师祖,便开言,按名指点;尔众等,来学道,不论早晚;李秀真,黄少业,东传正道:艮震支,传大道,有事同管;杨念斋,刘新远②,南传为首;巽离支,找原人,不可惰懒;张锡玉,刘绪武,西传教化;坤兑支,掌大道,休要失散;马开山,石龙池,北传兴道;乾坎支,传香火,长长久远;尔众等,领吾法,着心记住;有人来,求香火,用心指点;不管他,贫和富,职位大小;变阴阳,一身法,批理长短;不许你,造妖言,瞒哄愚鲁;言出口,如同那,铁钉入板;悟经卷,不要你,说神道鬼;德是道,道是德,以理贯满;不戒口,全戒心,正直公道;长毒疮,生恶病,一概除免;要吾留,经和卷,年头未到;到那时,造经文,明暗才显;七七九,木子下,教点出世;门三丁,人七口,造经不晚;吾言语,尔等听,用心谨记;风三场,道残灭,重兴久远。”“又吩咐顾明心,尔为八支传头,坐山学道。又说徐庆斋,尔在道房,不要离我左右;王学礼负责打更,山下送饭传信。”

由此可见,天地门教九宫八卦的组织体系,在董四海的安排下正式建立,即董四海为九宫教首,其接班人已内定为顾明心,李秀真为艮卦,黄少业为震卦,杨念斋为巽卦,刘新远为离卦,张锡玉为坤卦,刘绪武为兑卦,马开山为乾卦,石龙池为坎卦,八大首领各领一支,下山传道。

就在董四海按照九宫八卦建立组织不久,又有一位虔诚信徒上山拜师学道。此人后来曾在解救董四海脱离官府迫害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姓谭名西堂,家居禹城县北李严庄,充当济南府巡抚台前卷承书吏。生有一子,名叫清真,娶妻苏氏,身得重病,经董四海女弟子通山开悟,加入天地门教,每日烧香,身体很快康复。谭西堂回家得知后,喜出望外,决定上山拜师学道,《如意宝卷》品第三十三至品第三十四讲述了谭西堂拜师学道经历。

天地门教的迅速发展,必然引起官府的注意。《如意宝卷》品第三十七中说:“且说师祖在少玉山上,分开传支,朝日聚伙成群,来往不断。这一年,大概是该遭风险,章丘县衙役借端生事,上报指责老师祖招兵买马,蓄谋造反,章丘县正堂出了一张火票,将师祖拿到大堂,不问青红皂白,将师祖送到监内。衙门以里,会下人占了十之有七,书吏禁翁,个个担惊,瞒着县官,供养师祖。书吏公差上递详文到济南府巡抚衙门,(谭)西堂师在承发房正坐,忽见传来一道详文,从头至尾看了一遍,暗暗地说不好了。”

以下经文到品第四十,用了整整五品篇幅详细叙述了谭西堂如何想方设法搭救董四海。最后,因巡抚柴修准夫人“三日饮食不进”,柴巡抚不知所患何病,正在着急之时,谭西堂趁机向柴巡抚进言:“小人奉命由章丘县提来的董四海,在少玉山学道,百病能治。老爷若拜他为师,太太的病即好能安。”柴巡抚听后,立即让谭西堂带他去拜见董四海:“口尊师傅,速救弟子一家性命。师祖闻言,即请香来,师祖拈香在手,念佛三声,吩咐柴修准将香请到家内宅天盘以下,按香炉中,叩首三百六十个,百病消除。柴大人将香接到手中,回到内宅,按在炉内,磕完三百六十个头,爬将起来,回到卧房,只见太太病好,夫人产生公子,老爷一见,满心欢喜,亲将师祖请到客舍,

设摆大供,决心学好。”恰逢此时,章丘县知县病故,柴巡抚度量这场官司无了对头,反复思考,暗生一计,遂将董四海定为在本地充徒一百天,由谭西堂带到家中,算是躲过了这场劫难。

这场官司过后,董四海没有再回少玉山,而是由谭西堂相伴,来到上方井雪山寺,在三教堂重新立下道房(品第四十三),直到逝世。

康熙三十三年(1694)四月初③,董四海在弥留之际,派王学礼下山将十大弟子请上山来,他要作临终嘱咐:“师祖有语笑容容,叫声尔等听分明;吾这金丹如意会,以法批评按理行;有人进门来求道,用心观察面容定;进离转坎对面坐,细看面色定吉凶;黑面变赤无障碍,转身黄面命当终;白面变赤干戈定,黄面变乌火化冰;巽地转到坤地坐,兑地站立病复生;乾地转艮灾休管,震地转坤喜相逢;此法中成定的准,意成师法用不修;百病俱是因风起,以色安根气能冲;我今说的离情话,时到之期归回宫;众师闻听心惊惧,开言哀告泪盈盈;师祖功成涅槃去,大道无主怎么成。”[4] 四月初四日,董四海逝世,享年七十有五。

董四海的葬礼很隆重。谭西堂早已为他准备好了棺木,董四海之子董悦悟也从家乡赶来守灵。九月初九日,是董四海灵柩下葬的日子:“众人们,等日期,发葬已定;九月九,合会人,各尽孝诚;日期到,各处里,统有信到;定烟火,写下戏,同来接灵;山高大,路不平,行灵难走;共同议,凑人桥,递手擎灵;人倚人,将立棺,擎到山下;合会人,哭声震,同来接迎;少师傅,手执幡,头前引路;众师徒,统哭的,感叹伤情;走三里,灵已到,点上香火;行五里,开了戏,也是接灵;常王庄,有贼匪,成群结伙;要想偷,道中财,秩序不宁;王学礼,手提棍,挡住贼寇;台上站,喊一声,好似雷鸣;贼害怕,不敢动,各自散去;合会人,心放下,一路上平;将灵棺,抬到了,兴隆宝地;修活坟,棺葬在,宝穴之中;修群墙,盖山门,七星北斗;一个人,一块砖,圈住坟莹;制稻田,四十亩,道房盖上;立伙房,定条例,来往人行;众人尊,悦悟师,当家正道;合会人,传香火,道教兴隆。”[5] 从此,董四海的出生地常王庄改称董家林,其坟莹和少玉山、上方井等修炼传道之处,均被天地门信徒视为圣地。经天地门教信徒修建的董氏墓地,苍松翠柏,碑石林立,每年朝拜者络绎不绝。特别是每年四月初四董四海忌日,更是徒众麇集,到董氏墓地烧香膜拜。

三、《如意宝卷》系统地阐述了天地门教的教义思想

《如意宝卷》的第二个内容,就是系统地阐述了天地门教的教义思想,这也是笔者以往搜集的天地门教经卷中所没有的。该部宝卷开篇便明确说出董四海创教之初的思想来源是道教。如上述经文中所说:“如意圣祖,自万历四十七年三月,以凭丹书,投胎认母,降生于山东省济南府商河县董家长(常)王庄村,姓董名四海。”“当时是,顺治七年;梦神人,来献丹书,受指引,明亮心田;见本性,修心立教,传大道,盖地普天。”“北斗峪,劝贤教众,为道教,敬功拜天。”经文所说的“丹书”是道教术语,“以凭”即理论根据,而“为道教,敬功拜天”更表明了董四海在传教初期的思想主旨。由此可以推测董四海在32岁创教之前,曾阅读了一些道教经典,并以他自己的悟道所得,创立了天地门教。但是,随着董四海传教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宗教思想的逐渐完善,儒家思想和佛教南禅思维则在天地门教的教义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董四海创教之初的思想来源——道教,乃只留其修炼方术,继续保留在天地门教义思想中。

《如意宝卷》对儒家思想的推崇贯彻始终。如上述经文中所说的“老天差我来立教”,“替天推行孔子道”;又如品第二十九中说:“吾立得,孔子之道;不能讲,怪力乱神”;又如品第三十七中说:“师立教,明明的,孔子之道;除三灾,了五苦,普结善缘。以理批,改行为,不言神鬼;富和贫,一例看,永不择嫌。分不受,毫不取,替天行道;一身法,并无有,狂语非言”。从这些经文中,可以充分说明天地门教的宗旨是极力宣扬儒家思想,它要以儒家思想教化信众:“诚敬天地将香烧,父母堂前当行孝,尊兄弟和睦(务)勤学,谨尊王法圣语(谕)六条④,守本分先立德行后立道,那才得自在逍遥。”[6] “先立美德后学道, 诵经休昧语(谕)六条。父母大恩最为高,和睦乡里才为妙。无理不行与人交,心内藏舌气暗消。以理待人有老少,再不触犯王法条。”[7] 从中可以看出,天地门教教义思想的旨趣,是要为封建专制统治教化顺民,表现出它鲜明的拥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政治倾向。

南禅是中唐以来风靡天下的佛教宗派,其影响所及,震动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思想界,当然也包括盛行于下层社会的民间宗教思想界,如明中叶无为教创始人罗清曾从南禅中汲取营养,建立了对后世影响颇深的庞大的宗教思想体系。《如意宝卷》品第二十九记述了董四海在构建天地门教宗教思想时,也曾仿效南禅,演绎了一段“不立文字”、“即心即佛”的故事:“话说老师祖将一身之法说完,众师徒口念弥陀,齐声言道:‘师恩如山,终身难报。’师祖曰:‘尔等各呈一偈,敬献心意。古语有云:要知心腹事,单听口中言。’众师尊(遵)命,跪倒坛前,每人成偈一份,师祖按偈示赏罚。内有马开山将经柜打开,取经献于坛上,师祖满心欢喜,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心中不悦,怒曰:‘尔奏经文,就该破身成法,批理断事,乃为功也。但尔所奏经文分明是串皮寒(囊),要它何用,快连柜一火焚之,且听吾吩咐。’”于是,董四海向众徒开示:“昔日神佛一字无,全凭心地用功夫。要在纸上寻根源,笔头沾干洞庭湖。”“大道原来在尘空,万法皆从方寸生。妙法包含无量数,一法贯通万法通。”这个故事昭示了董四海在将儒家思想宗教化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南禅的思维方式。他反复告诫信徒,凡圣无别,人人都有佛性:“人之初,性本善,公议差定;降生来,串胎房,一性一命;凡八两,圣半斤,同居和伙;性住天,命住地,半凡半圣。”[8] 人们是否觉悟,完全靠自己主观努力。舍此,别无他途。“心是道,道是心,圆满时,真对真,截断牵连算告竣。性命对成十六两,打查对号真对真,这方算学道不失信,出离了凡世红尘,跳出苦海枷锁断,永不沾尘,性归家法无二门。”[9] “学道要知南共北,醒悟心头自然得,要在纸上寻根源,笔尖湛去三江水,尔今留经却是好,不该言出神佛鬼,说神道鬼迷人性,世人见之说不美,留经只说一心正,气脉不周将病累,血脉不周长疮疥,说破心头自追悔,认错就改百无过,如雨洗花花生药,一心包藏天和地,心发天地神

人鬼,邪魔缠身自己招,皆因不正行好非,神佛鬼魔每对证,要见形像谁能得,言圣敬神如神在,误造妖言无头尾,有心求天佛能护,万寿无疆福自随。”[10] 如此等等,阐述的都是这种宗教思想。

关于天地门教的仪式与修持,《如意宝卷》除反复讲述“烧香磕头,百病消除”外,还特别注重汲取道教的修炼方术。如《如意宝卷》品第二十七云:“师祖言,听指点,尔等着意;吾今传,一身法,用心紧记。生在世,住胎房,天经地脉;有三层,十二门,入风透气。有六贼,争四寇,有明有暗;通五脏,连六腑,暗藏消息。这胎房,却原是,坎离修造;心悟透,意成法,皮天骨地。肉为人,血为神,筋为鬼道;能串通,脾肝胆,胃肾公力。百病发,离不了,喜怒哀乐;肾精发,淫为首,百病节记。阴反阳,阳反阴,金木水火;土内生,土内死,休当儿戏。阴阳反,变五色,分轻分重;青黄赤,黑中白,内中藏避。白变黑,黑变白,天光起亮;赤变白,白变赤,青色不际。明暗色,将心迷,弱症难解;喜心起,怒气生,风寒加气。哀乐生,因悲伤,过贪破胆;自瞒心,怕人知,口甜如蜜。串通了,内五行,咸甜苦辣;酸为头,内膨闷,心慌勾替。有人来,求香火,用目观看;到近前,细看他,行走站立。见成法,意成法,中成为准;定方位,凶和吉,小心仔细。”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天地门教基本是照抄道教修炼方术,只不过改换一下名称而已。

此外,《如意宝卷》还宣扬天地门教“不戒斋,可吃荤”,不要求信徒禁食荤酒,这就为天地门教能在下层民众中广泛招收信徒提供了宗教思想上的根据。

综上所述,《如意宝卷》系统阐述了天地门教的教义思想,这就是以佛教南禅化的儒家思想作为教义核心,以“烧香磕头”和道教的修炼方术作为仪式与修持,于是儒释道便在它这里巧妙地“合一”,再加上它实行的“不戒斋,可吃荤”的劝道手段,从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教义思想体系,尽管它没有像明代无为教等教派宗教理论那样精致细腻,但它却以简明通俗、易于掌握的特色在清代下层民众中广为流传。该书的发现,说明了一个道理:在当代中国的民间社会,还保藏和流传着相当数量的人文学者从书本上所得不到的研究资料。如果人文学者能够主动到乡村基层做田野工作和参与观察,并同书斋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肯定会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充满活力,同时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根据。

收稿日期:2004—06—10

注释:

① 《中国宗教研究年鉴(199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称:“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指笔者)发表在台湾《民间宗教》第2 辑上的长篇现状调查《天地门教调查与研究》不仅是一篇佳作,而且展示了调查、研究的新的眼光与领域。”(P325)《宗教研究四十年》(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称:“濮文起见功力的是其对现实民间宗教的研究。他发表在台湾《民间宗教》的《天地门教调查与研究》,以历史学和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相结合,对历史资料进行考证,对现状活动进行考察。在近4万字的论文中,为学界呈现了一片人们未知的世界。”(P133)

② 刘新远,笔者以往搜集的天地门教经卷中,未见记有此人。在笔者发现的这批资料中,有一部经卷说“八大圣师”分别是:长支秀真李师傅,二支须武刘师傅,三支锡玉张师傅,四支魁元马师傅,五支念斋杨师傅,六支龙池石师傅,七支绍业黄师傅,八支开山马师傅。这一说法,与笔者以往搜集的天地门教资料中的说法相同。

③ 在笔者以往搜集的天地门教经卷中,称董四海逝世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与《如意宝卷》所说相差四年。

④ 这里所说的“圣谕六条”,即明洪武三十一年(1393)户部奉旨颁布的《圣谕六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标签:;  ;  ;  ;  

“如意宝”解析--清代“天地书”的一个重要发现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