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诊治疗临床分析论文_严伟兴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急诊内科 5285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诊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急诊接收12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时间为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依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三磷酸腺苷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普罗帕酮治疗。对照两组患者取得的临床效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心率转复44例,观察组患者心律转复51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心律转复差异明显(P<0.05);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心律转复时间与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优势明显(P<0.05)。结论:急诊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与三磷酸腺苷对比,使用普罗帕酮治疗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促进患者康复,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诊治疗;分析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急诊中常见性疾病,主要为心律失常引起,具有突然性与阵发性特点。一般情况下,健康人群心律在60-100次/分,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情发作时可达到160至220次/分,并且患者病发时间不固定,属于突发性事件[1]。患者发作前表现正常,发作的时候利用药物或电疗改善临床表现。如患者发病,病情非常严重,需通过有效的急诊措施治疗。本文研究分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诊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接收12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时间为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接入接诊后,所有患者均接受各项辅助性检查,确认无器质性心脏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是心率显著增加,并伴随心悸,心前区有不适。依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1例,男33例,女28例,患者年龄为24-68岁,平均年龄为(49.6±5.4)岁。发作时间1min-4.5h,平均时间为(1.6±0.3)h。观察组61例,男34例,女27例,患者年龄为25-68岁,平均时间为(49.1±5.2)岁。发作时间62s-4.5h,平均时间为(1.8±0.4)h。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基础性资料,并无任何差异,可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急诊室接诊患者后,协助其平卧于病床,并实行常规吸氧疗法。密切监测患者心率、心电图与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详细记录。对照组应用三磷酸腺苷(多多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3021386)治疗。患者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治疗,每天剂量不可超过20mg。观察组患者采用普罗帕酮(山东仁和堂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0793)治疗。即将70mg普罗帕酮混于40ml生理盐水中,利用静脉输注的方式给药。经有效治疗后,如出现患者治疗效果不显著,还需进行电复律治疗。

1.3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活动产生的所有数据,均使用专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经t检验,计数资料利用x2检验,以判断两组数据差异性,如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心率转复44例,观察组患者心律转复51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心律转复差异明显(P<0.05);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心律转复时间与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优势明显,其中观察组患者咳嗽、胸闷、低血压各1例,对照组患者中,咳嗽2例,胸闷4例,低血压2例,呕吐2例,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事实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并不少见,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房室或心房的交界位置存在心动过快的现象[2]。而引发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折返激动,还有是因为触发性活动或自律性增强。关于该种疾病的具体产生原因,临床上至今也尚未给出明确的认识。而诱发因子主要有心衰、心肌梗死、器质性心脏病变与冠心病、合并心房增大等。部分患者出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能是过度劳累、情绪波动大和长时间吸烟酗酒造成[3]。即便患者发病的初期阶段并不会发现存在显著的器质性病变存在,但随着病情的逐步发展,如不能及时有效的治疗,就可能引起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症状,严重时还会造成患者死亡。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心悸、心率可达到160-220次/分,同时伴随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大量出汗等。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能会出现休克与心力衰竭等多种现象。一旦出现这种现象,就会给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患者入院接受治疗,通常需直接进入急诊科。急诊治疗的时候,需进行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4]。通过动态心电图能够监测患者24h心率,以此可准确诊断患者病情,并实行定量性分析。

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药物主要包括三磷酸腺苷、普罗帕酮、维拉帕米、胺碘酮等[5]。就药物性质而言,三磷酸腺苷通过生物技术制成,属于高能化合物。患者使用此种药物,可补充生命所需能量,并且利用磷化作用促进ATP合成尿酸,以此写作心脏,以此便可减少心脏负担[6]。从临床使用的效果来看,该种药物作用时间相对较短,患者使用的时候非常容易产生副作用,临床应用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而普罗帕酮属于高效抗心律失常药物。该种药物在稳定膜的同时,还可抑制竞争性受体,降低心肌兴奋性,可长时间维持药效,患者使用的时候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产生[7]。临床研究表明,普罗帕酮可降低人体心肌兴奋性,有效延长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延长传导。临床上,普罗帕酮常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室性与室上性异位搏动,同时预防激综合征、室性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电复律后室颤发作,可产生持久、较快的临床效果。将此种药物应用于临床中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8]。

临床发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病情比较危急,急诊治疗的时候应重视稳定好高效的药物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因而在此次研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院急诊接收12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时间为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依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三磷酸腺苷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普罗帕酮治疗。对照两组患者取得的临床效率。对照组患者心率转复44例,观察组患者心律转复51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心律转复差异明显(P<0.05);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心律转复时间与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优势明显(P<0.05)。由此可见,与三磷酸腺苷相对比,普罗帕酮应用急诊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良好,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稳定患者病情,同时还可减少患者急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临床效果值得肯定[9]。

综上所述,急诊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与三磷酸腺苷对比,使用普罗帕酮治疗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促进患者康复,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韦海生,黄伟光,廖文权,等.心律平和胺碘酮注射液治疗急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疗效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14(7):874-875.

[2]全坤,蓝应科,蓝春蝶,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诊治疗效果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6):12-13.

[3]张丽.维拉帕米与酒石酸美托洛尔急诊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5,14(10):113-114.

[4]薛细松.急诊科运用不同治疗方案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5(22):5197-5198.

[5]陈毅,游伟星,郭聪伟,等.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急诊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60例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3(5):1005-1006.

[6]谢志葵,邓灿锋.普罗帕酮与西地兰急诊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比较[J].海南医学,2015,13(12):1815-1816.

[7]刘士超.艾司洛尔、普罗帕酮及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对比[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9):53-55.

[8]王奇胜,段运祥.静脉注射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应用对比[J].医学信息,2015,28(4):897-898.

[9]韩勇,杨尚英,何春莲,等.普罗帕酮、维拉帕米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对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4(63):8975-8976.

论文作者:严伟兴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0

标签:;  ;  ;  ;  ;  ;  ;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诊治疗临床分析论文_严伟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