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死亡焦虑的自尊机制的初步研究

缓冲死亡焦虑的自尊机制的初步研究

郭娟[1]2003年在《缓冲死亡焦虑的自尊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随机抽取的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的33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实验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缓冲死亡焦虑的自尊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 1、死亡提醒唤起了个体对有效自尊源的认同提高,但没激起无效自尊源认同的降低。即死亡提醒下,身体自尊低而非身体自尊高的个体对非身体自尊源的认同提高;身体自尊高而非身体自尊低的个体,对身体自尊源的认同提高;身体和非身体自尊都高的个体,身体和非身体自尊源认同都提高。身体和非身体自尊都低的个体虽然对身体和非身体自尊源的认同都没提高,但对它们的认同也并没降低。 2、死亡提醒的瞬间(自尊源认同前),不同自尊水平的个体都产生了死亡焦虑,但不同自尊水平个体间焦虑没有差异,即死亡提醒的瞬间并没自尊努力现象。 3、死亡提醒经过大约5分钟的延迟后(自尊源认同后),不同自尊水平间的个体的死亡焦虑产生了差异,身体和非身体自尊都低的个体的焦虑显着高于其他叁种自尊水平的;身体和非身体自尊都高的个体的焦虑显着低于其他叁种水平的;身体自尊低、非身体自尊高与身体自尊高、非身体自尊低的个体相比,焦虑差异不显着。即死亡提醒经过大约5分钟的延迟后,个体自尊缓冲作用被激发。 4、死亡提醒下,个体自尊源认同后的焦虑显着低于自尊源认同前的,即个体通过自尊源认同缓冲了死亡焦虑。 5、缓冲死亡焦虑的自尊机制是:死亡提醒下,个体首先会产生最直接、最本能的死亡焦虑。过一段时间(大约5分钟),长时记忆中的自尊源被激活,自尊缓冲功能开始起作用,个体对有效自尊源的认同提高。有效自尊源认同提高后,个体的死亡焦虑将减少并最终消失。并且自尊越高,可认同的自尊源也就越多,个体也就越容易摆脱死亡焦虑。即个体通过对有效自尊源认同提高的方式从死亡焦虑中摆脱出来。

岳宏[2]2016年在《正念缓冲死亡焦虑及死亡提醒效应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死亡提醒效应是恐惧管理理论中产生的一个现象,是人们对死亡提醒所引发的死亡焦虑的防御反应。正念具有缓冲死亡提醒效应的作用,但该结论并未在国内得到验证。同时,正念对死亡焦虑的缓冲也值得研究。本研究设计两组实验,来探讨正念对死亡焦虑的缓解,并验证其对死亡提醒效应的缓冲作用。实验一以100名大学生为研究被试,区分出高低正念水平两个群体,以问卷形式同时进行死亡提醒,并分别测量当下和延迟后的焦虑水平,考察正念对死亡焦虑的缓解作用,并尝试探讨缓解的作用阶段。实验二以115名个体为研究被试,区分出高低正念水平两个群体,以问卷形式分别进行死亡提醒和中性提醒,经过延迟操作后,以短文材料测量其世界观防御水平的变化。以此在中国被试中验证正念对死亡提醒效应的缓冲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正念对死亡焦虑具有缓冲作用。死亡提醒条件下,高正念水平个体的死亡焦虑程度显着低于低正念水平个体。(2)正念缓冲死亡焦虑的作用具有延时性而非即时性。死亡提醒经过延迟操作后,高正念水平个体的死亡焦虑程度显着低于低正念水平个体。(3)与中性提醒相比,接受死亡提醒的个体出现显着的世界观防御,验证了死亡提醒假设。(4)低正念水平个体在经过死亡提醒后出现显着的世界观防御,而高正念水平个体没有出现显着的防御反应,在中性提醒和死亡提醒条件下的世界观赞同倾向无显着差异。验证了正念对中国被试的世界观防御同样具有缓冲作用。(5)正念对死亡焦虑和死亡提醒效应的缓冲作用均发生在死亡提醒经过延迟之后的阶段。

姚龙[3]2018年在《大学生死亡提醒下不同怀旧类型对死亡焦虑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TMT)关注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应对方式,主张人在面对死亡所引发的焦虑时,可以通过特定的方式来缓解这种焦虑,例如根植于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文化世界观,努力获得或维持自我的价值感,以及用心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等等。[1]Routledge等人2008年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怀旧作为一种死亡焦虑的应对方式对死亡焦虑的缓解作用。[2]本研究将在借鉴西方实验范式的基础上,探究在中国文化环境中怀旧对死亡焦虑的缓冲作用。并进一步探究不同类型怀旧(个体怀旧与集体怀旧)对死亡焦虑的缓冲作用及其差异。本研究假设,怀旧具有缓解死亡所引发的焦虑的作用,即在死亡提醒效应(Mortality Salience,MS)下,怀旧组(启动怀旧)比对照组(启动日常生活事件)的死亡通达性(Death Thought Accessibility,DTA)更低;并且考虑到中国是一个奉行集体主义原则的国家,进一步假设个体怀旧与集体怀旧对死亡焦虑的缓冲作用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即在死亡提醒效应中,集体怀旧的个体较个体怀旧的个体的DTA更低。方法:实验一中,参与者被随机分到2组,通过主动回忆的方式让怀旧组被试回忆具有怀旧性质的事件,以启动参与者的怀旧;令对照组被试回忆日常生活事件(不具有怀旧性质)。随后所有被试被随机分配到死亡提醒组(MS组)和对照组,然后对所有被试进行分心延迟任务,最后通过残词补全任务测量所有参与者的DTA并分析组间差异。实验二中,由于实验一已经证实怀旧在中国被试群体中的恐惧管理功能,本实验将进一步研究个体怀旧与集体怀旧的恐惧管理功能。其目的是探究个体怀旧与集体怀旧对死亡提醒下死亡焦虑分别有何种影响,以及个体怀旧与集体怀旧对死亡焦虑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将被试随机等组分成3组:个体怀旧启动组、集体怀旧启动组以及对照组。随后分别启动个体怀旧组被试的个体怀旧,集体怀旧组被试的集体怀旧,对照组回忆日常生活事件,不启动怀旧;随后所有被试被随机分配到MS组或者牙疼组,然后所有被试进行分心延迟任务,最后用残词补全任务测量两组被试的DTA并分析组间差异。整理数据后得到结果如下:1、启动怀旧的操作成功,独立样本t检验后发现,怀旧启动组与对照组怀旧得分水平存在显着差异;2、启动死亡提醒的操作成功,实验一中独立样本t检验后,死亡提醒启动组与对照组DTA得分存在显着差异;3、启动个体怀旧和集体怀旧的操作成功,事后检验后发现个体怀旧组与集体怀旧组较对照组DTA得分有显着差异。4、个体怀旧与集体怀旧的缓解焦虑的能力没有差异,事后检验发现,个体怀旧组与集体怀旧组在DTA的得分上没有显着差异。实验结果基本验证了本文的假设,怀旧确实具有缓冲死亡焦虑的作用,但个体怀旧组与集体怀旧组的DTA没有显着差异,可能的原因是启动材料的差异性还不够显着。后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怀旧启动材料,设计更为标准的分心延迟任务,采用更符合中国文化环境的死亡想法凸显材料,进一步探究个体怀旧与集体怀旧对死亡焦虑的影响及其差异。

童菊清[4]2012年在《依恋对亲密关系死亡提醒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死亡提醒是指通过死亡恐惧量表、致命事件的胶片、接近殡仪馆等方式唤起人们对死亡及死亡相关事物的思考,可以引发死亡焦虑。死亡提醒假设基于恐惧管理理论产生,指某种心理机制能够缓解死亡焦虑,那么在死亡提醒条件下,个体出于管理恐惧的目的会增强自身对这种心理机制的需求。死亡提醒效应则是指死亡提醒条件下,个体对可缓解死亡恐惧的心理机制需求增强的现象。大量研究证实了自尊和文化世界观的死亡提醒效应,近年来,有研究者提出亲密关系也具有焦虑缓冲的功能,在死亡提醒条件下,个体会通过对亲密关系寻求的增强来缓解其死亡焦虑。本研究通过封闭式结构问卷和实验室阈下启动等不同的方式进行死亡提醒操作,考察死亡提醒条件下亲密关系的恐惧管理功能,同时探讨成人依恋对个体亲密关系死亡提醒效应的影响,丰富死亡提醒的相关研究内容,并为恐惧管理理论提供实证研究的证据支持。方法:研究一,以22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形式进行死亡提醒和中性提醒操作,考察两组被试在亲密关系寻求上的差异。研究二,以256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形式测查被试的自尊、依恋,随后对被试进行死亡提醒操作,以状态焦虑作为死亡提醒后的死亡焦虑测量,以亲密感作为个体对关系亲密渴望的测量,考察了死亡提醒条件下依恋、自尊与死亡焦虑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自尊、依恋对亲密关系死亡提醒效应的影响。研究叁,以与死亡有关的文字材料作为阈下死亡提醒,以中性文字材料作为控制组,考察不同操作条件下个体在人际亲密能力和亲密关系满意度上的差异。随后,在阈下死亡提醒操作条件下,以与安全依恋有关的文字材料作为安全依恋激活,以中性文字材料为控制组,考察死亡提醒条件下安全依恋激活对亲密关系防御的影响。最后,讨论部分对本研究结果进行了诠释,并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探讨了本研究的实践意义与未来展望。结果:(1)死亡提醒组与中性控制组被试在亲密关系寻求差异显着;(2)死亡提醒条件下,自尊在死亡焦虑与亲密感之间起调节作用。(3)死亡提醒条件下,依恋回避在死亡焦虑与亲密感之间起调节作用,而依恋焦虑的调节作用不显着;(4)阈下死亡提醒操作条件下,个体在人际亲密能力和亲密关系满意度会增强。(5)阈下死亡提醒操作条件下,启动个体的安全依恋,个体的人际亲密能力和亲密关系满意度会下降。(6)依恋启动对死亡提醒效应影响的内部机制是意义感。

田间[5]2011年在《对死亡恐惧的世界观防御理论的验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死亡突显性世界观防御假设”是恐惧管理理论(Terror Management Theory简称TMT)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该假设认为,死亡提醒(也称作“死亡突显”)会增长个体对其文化世界观的防御。相关研究表明:死亡提醒启动下,个体对支持其文化世界观的人、事物会做出更多的积极反应,而对不支持其文化世界观的人、事物会做出更多的消极反应。本研究关注于恐惧管理理论的文化世界观防御研究,对世界观防御假设进行部分实证检验。首先,对死亡提醒问卷进行分析,了解本地区两所职业专科高校部分大学生的“个人死亡态度”,为恐惧管理理论研究的必要性提供依据,同时预测被试群体是否能够完成死亡提醒问卷。然后,通过实验(一)和实验(二)对世界观防御假设进行部分实证检验。实验(一)采取单因素实验设计,研究在死亡提醒启动下中国被试对非中国文化世界观的防御反应;实验(二)采取双因素2(死亡提醒操作和中性提醒操作)×2(有延迟任务和无延迟任务)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研究在死亡提醒启动下,北方被试对不支持其北方文化世界观的防御反应,同时对“延迟任务”在实验程序中的必要性进行检验。以上两个实验从不同的文化世界观视角共同探讨了死亡提醒(或死亡突显)下世界观防御效应——即死亡提醒条件下,是否会引发被试对其他群体文化世界观的消极反应。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对于死亡时身体变化这一问题,大多数大学生能够以唯物主义世界观来看待此问题;个别被试会逃避对自己死亡问题的思考。2、除“中性接受”和“趋近接受”两种死亡态度外,“逃离接受”、“低度接受”、“死亡恐惧”和“死亡逃避”均表现出对死亡的负向或消极态度,并且被试中持有这四种态度的总人数较多。大学生在意识层面对死亡的恐惧或焦虑、逃避等消极态度非常普遍,对被试群体进行恐惧管理研究具有必要性。3、大学生死亡焦虑或死亡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害怕死亡使得自己不能再追求或完成某些生活目标,来不及完成人生的意义,来不及经验有价值的体验”和“对死亡本身的恐惧,对未知的害怕”。4、与中性提醒相比,死亡提醒条件下,个体对持有非中国文化世界观(西方圣诞文化)的事物或人的喜爱程度降低,对其产生消极的评价。5、与中性提醒相比,死亡提醒启动下,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北方人对于不支持其地域文化世界观的人、事物予以消极的评价;死亡提醒后,个体的文化世界观远端防御机制不是即刻产生的,只有在延迟操作任务之后才可以产生死亡突显后效。6、结论4和5共同证实了TMT经典死亡提醒方式在中国被试群体中能够启动死亡突显性世界观防御效应;恐惧管理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具有可行性。

原露铭[6]2013年在《佛教徒死亡态度及其与自尊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死亡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人生议题,只有人们恰当的认识了死亡,才能了悟生命的真谛,并学会珍惜生命,积极认真的过完有意义的一生,因此对死亡态度的研究是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死亡态度是可以被间接测量的对死亡事件多维的信念和感受,包含认知、情感和行动叁种成分。目前国内对死亡态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大学生,医护人员,癌症患者和老年人群体,而基于心理学角度对佛教徒群体进行的死亡态度研究还较少,所以本文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佛教徒死亡态度以及其与自尊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希望可以合理的将佛教生死观中的有益部分融入到生命教育和临终关怀工作中。本研究采用包括台湾中文版的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和个人及环境变量信息叁部分合成的问卷作为研究工具,对佛教徒的死亡态度特点和佛教徒死亡态度与自尊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了佛教的生死观在生命教育,丧亲创伤治疗及临终关怀方面的应用意义。由于死亡态度量表没有在国内佛教徒群体内施测过,正式施测前对150名被试进行了预测,根据结果对量表进行了修订。最后确定了本文采用的23题版本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包括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趋近接受和逃离接受五个维度。研究结果表明:(1)本研究修订的23题版本的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在佛教徒群体内施测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总体上佛教徒死亡态度中自然接受维度得分最高,与其它维度的得分差异显着,大多数佛教徒认为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过程。(3)总体来说,佛教徒的死亡态度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重病史、身体健康水平和家庭讨论气氛等基本背景变量上有显着差异,在皈依原因、信仰时间、诵经频率等宗教信仰变量上差异也显着。(4)总体来说,佛教徒自尊水平在重病史、身体健康水平、文化程度和家人支持态度变量上差异显着,在诵经频率和信仰时间两个宗教信仰变量上差异显着。(5)不同的自尊水平在死亡态度的五个维度上均差异显着,自尊水平高的被试在自然接受维度上的得分比自尊水平低的被试高,在其它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自尊水平低的被试。本研究对现有的有关死亡态度和自尊的理论进行了验证和补充,对佛教死亡学在心理领域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本研究对佛教死亡观中有益的理论在生命教育、临终关怀和心理咨询等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但是本研究也在被试选取和量表修订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王莉佳[7]2010年在《高中生死亡态度及其与依恋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死亡态度是个体对死亡事件主观的、多维度的信念和感受,具备认知、情感、行动叁种成分。早期死亡情绪与态度的相关研究焦点都集中在对自己及对他人死亡与濒死的恐惧与焦虑上,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研究工具的发展,认识到对死亡的态度颇为复杂,各种正向与负向的情绪与感受可能同时并存。为了更全面的探测对死亡的各种认知与情绪,本研究采用内涵更广泛的死亡态度作为研究对象。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对死亡态度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而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刚刚展开,尚没有对高中生死亡态度的有关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探讨高中生死亡态度的特点,并结合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探讨死亡态度与依恋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使用包括台湾中文版的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和个人及环境变量信息叁部分合成的问卷作为研究工具。其中由于死亡态度量表没有在国内高中生群体内施测过,正式施测前在110人内对该量表进行了预测。最后确定本文采用的28题版本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包括五个维度:死亡恐惧焦虑、死亡逃避、死亡自然接受、死亡趋近接受、死亡逃离接受。而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则包含36题是,可以将被试分为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两个维度或者安全型、迷恋型、恐惧型、冷漠型四个类型。正式施测被试为337名高一至高叁在校学生,运用平均数差异检验探讨高中生死亡态度在个人背景及环境变量上的差异和死亡态度与依恋的关系,结果发现:1.总体上,高中生死亡态度中自然接受维度得分最高。大多数高中生对死亡持中性态度,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的过程。2.总体来说,高中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与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趋近接受水平水平呈负相关。具体表现为身体一般和身体较差者均高于身体很好,身体很好的高中生得分最低。3.高中生不同的家庭讨论死亡情况在死亡恐惧、死亡逃避上表现出明显差异。总体来说,家庭谈论死亡越公开坦然,其死亡恐惧和死亡逃避水平越低。4.高中生的依恋类型分布上安全型最多,占46.9%,其次依次是迷恋型(22.0%),冷漠型(17.8%),恐惧型(13.4%)。另外,高中女生的依恋焦虑大于男生,在依恋回避上男女无差异。5.不同依恋类型的高中生其死亡恐惧、死亡逃离接受水平存在显着差异。总的来说,安全依恋比不安全依恋有更低的死亡恐惧水平。具体表现为,.依恋恐惧型、迷恋型被试比安全型、冷漠型有更高的死亡恐惧。恐惧型的死亡逃离接受显着高于安全型。6.高中生依恋类型的差异在不同的身体健康水平上表现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身体健康水平较差和身体健康水平一般的被试中,安全依恋者比不安全依恋者有更低的死亡恐惧。而在身体健康水平较好时,不存在这种依恋类型的差异。相较于高中生身体健康高的一般情境,在健康水平低的压力情境下,不同依恋类型个体的不同反应,较容易被观察到。对此认为可以将依恋视为一种在死亡威胁水平高的压力情境下更能体现作用的因素,安全依恋对处于死亡威胁大的压力情境中的个体具有缓冲死亡恐惧焦虑的作用。

刘娇[8]2005年在《大学生死亡焦虑及其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死亡焦虑是个体预期死亡这一终结事件、濒死的过程以及死后之事对个体自身、重要他人及自己与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造成的影响时产生的害怕、紧张、不安、痛苦、忧虑等交织而成的情绪反应。国外对死亡焦虑的长足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产生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测量工具。而国内对死亡焦虑的心理学研究极度缺乏,更无专门的死亡焦虑量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编制“大学生死亡焦虑问卷”,并以此探讨大学生死亡焦虑的特点,并结合自我价值感量表探讨死亡焦虑与自我价值感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关于死亡焦虑的理论假设,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死亡焦虑的初测问卷,经过修订形成正式问卷。通过对861名在校大学生的死亡焦虑以及229名在校大学生的死亡焦虑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 (1) 自编的大学生死亡焦虑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死亡焦虑的工具。大学生死亡焦虑由五个维度构成:不确定焦虑、自控丧失焦虑、情感冲击焦虑、自我实现焦虑、人际负担焦虑。 (2) 总体上,大学生死亡焦虑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女生的死亡焦虑高于男生。在具体的因子水平上,除自我实现焦虑和人际负担焦虑外,各因素上的性别差异均显着。 (3) 大学生死亡焦虑在总体上不存在身体健康水平上的差异,但在不确定焦虑和自控丧失焦虑上差异显着,表现为身体一般的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显着高于身体极佳和良好的学生,身体欠佳的大学生的焦虑最低。 (4) 在接触死亡的经验上,不同死亡经验的大学生在死亡焦虑总体和各因

谢金泉[9]2018年在《死亡凸显效应下内隐自尊对死亡焦虑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死亡在这个具有神秘东方文化的中国一直是一个闭口不谈的问题,但是当个体真正意识到死亡的时候,就会产生死亡焦虑。所以人们总是通过几种防御机制来缓解死亡所带来的焦虑。恐惧管理理论认为,自尊是通过相信一个人文化世界观的有效性获得个人价值感,或者一个人的生活达到作为世界观一部分为标准。所以在TMT理论中自尊是防御性的,并且它的核心功能视为人类的恐惧提供缓冲作用。自尊存在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两种不同的心理结构,本研究探究了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水平的高低在死亡凸显效应下对死亡焦虑的缓冲效果,并且着重考察了内隐自尊在死亡凸显效应下对文化世界观防御水平的作用。研究一首先对被试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进行测量,进而随机将被试分为叁组:死亡凸显组、疼痛凸显组、中性组,最后测量被试的文化世界观防御水平。研究二的目的就是为了深入探究自尊的内隐结构在死亡凸显效应下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在所有的被试里面随机抽选一半,将他们自尊的内隐结构进行降低。再让被试通过叁个组别的启动任务后测量被试的文化世界观防御水平。研究结论如下:(1)死亡凸显组、疼痛凸显组、中性主题组叁个组被试的正性情绪得分和负性情绪得分差异不显着,因此死亡凸显操纵不会对被试的情绪造成影响;(2)疼痛凸显不会对被试的死亡焦虑造成影响。在叁个组别的多重差异比较中,死亡凸显组和疼痛凸显组、中性主题组的差异显着,但疼痛凸显组与中性主题组无显着性差异;(3)在死亡凸显效应下,内隐自尊能对外显自尊和文化世界观防御水平起到调节作用,低内隐自尊水平且外显自尊水平高的被试在死亡凸显效应影响下的文化世界观防御水平更高;(4)内隐自尊操纵达到预期效果,内隐自尊降低组被试水平显着低于内隐自尊非降低组和内隐自尊未改变组;(5)一般线性多重度量分析表明,降低被试的内隐自尊可以提高死亡凸显组被试的文化世界观防御水平,证明内隐自尊符合恐惧管理理论的防御机制的设想。

江君[10]2016年在《死亡焦虑的发展特点、成因及结构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死亡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直视死亡犹如直视骄阳般让人难受,但只有充分地觉知生命的有限性,才能走出现实生活的迷误,透析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当前关于死亡焦虑的研究多是基于恐惧管理理论的视角而展开的,研究的群体范围比较有限,同时抑郁与死亡焦虑有类似的发展模式,对死亡焦虑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干扰,而且量化的研究并没有揭露个体间或文化间比较完整的意义。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的相结合,立足于本土文化的背景下,对不同年龄段群体展开广泛的调查分析,以探讨不同年龄段群体的死亡焦虑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与结构,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更加广泛的视角与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以758名12-89岁不同年龄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死亡焦虑量表(T-DAS)和特质抑郁问卷(T-DEP)对其进行调查,探讨不同年龄段群体死亡焦虑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人口学上的差异。得出如下结论:(1)死亡焦虑与特质抑郁的各维度及总分之间有显着的正相关。(2)死亡焦虑在不同的年龄段上存在显着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死亡焦虑呈现出倒“U”型的变化趋势,其中成年初期(18-34岁)的被试死亡焦虑得分最高。(3)死亡焦虑在性别、文化程度和健康状况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其中男性死亡焦虑得分显着低于女性;自身罹患过重大疾病或意外伤害的被试,其死亡焦虑得分显着的低于没有这种经历的被试;文化程度为初中的被试,其死亡焦虑的程度显着的低于高中或中专的被试,同时也显着的低于本科或大专的被试。在其他人口学变量上差异不显着。年龄与文化程度的交互作用显着,但年龄与性别及健康状况的交互效应不显着。文化程度在特质抑郁与死亡焦虑之间具有调节作用。研究二,以15名各个年龄阶段的被试为访谈对象,对其进行半结构式的访谈,以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并将访谈的资料转录成文本,录入Nvivo8.0软件中;采用扎根理论的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编码,初步产生了172个开放式编码,并析出8个子因素,形成了核心式编码,即死亡焦虑的形成原因及结构模型;死亡焦虑的形成原因,是由生命态度、自我实现、自我意识、本能、健康状况、责任意识和人生意义感等方面引起;死亡焦虑的结构包括存在感的丧失、意外死亡、死亡的痛苦、人际关系、死后的事情和死亡的未知性等六个维度组成。

参考文献:

[1]. 缓冲死亡焦虑的自尊机制的初步研究[D]. 郭娟.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2]. 正念缓冲死亡焦虑及死亡提醒效应的实证研究[D]. 岳宏. 南京师范大学. 2016

[3]. 大学生死亡提醒下不同怀旧类型对死亡焦虑的影响[D]. 姚龙. 四川师范大学. 2018

[4]. 依恋对亲密关系死亡提醒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D]. 童菊清. 陕西师范大学. 2012

[5]. 对死亡恐惧的世界观防御理论的验证研究[D]. 田间.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6]. 佛教徒死亡态度及其与自尊的关系研究[D]. 原露铭. 河南大学. 2013

[7]. 高中生死亡态度及其与依恋关系的研究[D]. 王莉佳.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8]. 大学生死亡焦虑及其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D]. 刘娇. 西南师范大学. 2005

[9]. 死亡凸显效应下内隐自尊对死亡焦虑的影响[D]. 谢金泉. 四川师范大学. 2018

[10]. 死亡焦虑的发展特点、成因及结构探析[D]. 江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缓冲死亡焦虑的自尊机制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