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村庄规划分析论文_陈剑萍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村庄规划分析论文_陈剑萍

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镇人民政府 671000

摘要:对村庄进行生态文明规划,科学运用技术将任务规划明确,本文从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定义与目标要求入手,分析研究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相关政策制定以及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村庄规划,为建立低碳环保以及和谐的发展之路做一些贡献。

关键词:生态文明;村庄规划;分析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等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的奋斗目标。”这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本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下对村庄规划展开分析。

1.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却急剧恶化。曾经为了发展经济一味的向大自然进行索取,忽视了生态文明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形下发展了很大一批大中型城市,但是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差。如今身为当今社会的我们,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下进行村庄规划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十八大对生态文明的定义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为着眼点,在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体现的人类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环保工作的新任务。作为生态文明的一部分载体,村庄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部署,必须本着生态文明的理念对村庄规划进行指导和研究[1]。

2.目前我国村庄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环境污染严重,配套设施滞后

传统生活方式影响,部分村民卫生习惯较差,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开展的环境整治项目建设,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思想。环境整治项目建成以后,使用效率不高,对于公共设施不予爱护甚至破坏,部分村民缺乏基本的公共卫生意识,随意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乱堆杂物等现象依然存在。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差距大,村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小、配置不均、经济性差。村、组缺乏必须的垃圾清运车辆,生活垃圾绝大部分未能实现无害化处理,造成某些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多在生活区、农田、河边等处堆积。有的村寨虽然配置了垃圾桶、修建了垃圾池,但运转和维护不到位,导致垃圾清运不及时,农村垃圾污水恶臭现象依然存在堆杂物等现象依然存在。

2.2丧失地域传统文化

不合理的村庄撤并,并不会推进“城镇化”和“创造”耕地。其实这样做,不仅会破坏众多文化遗产,消耗大量建筑材料,更重要的是必然会破坏农村的生态环境。目前对于村庄的规划都是模仿城市住宅,而对于农村本地的“乡土特色”并没有在建筑中体现出来,并且照搬城市的住宅也不能更好的配合农村人们的生活方式。

2.3布局住宅建筑功能时存在不合理

我国农村大部分住房建设都是农民办好批地手续以后自己进行建设的,没有统一的进行规划,所以导致住宅建设非常分散。很多农村居民把“风水术”当做房屋建造的主要依据,致使房屋建设平面布局不合理且没有任何秩序可言。参差不齐的面貌影响了农村的整体形象和新农村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因为缺少合理的布局和科学的测量计算导致有的住房终年见不到阳光,居民的生活水平受到很大的影响,村民间也因此产生很多的矛盾和纠纷。

3.生态文明视野中的村庄规划措施

3.1保护村庄环境、增加建设配套设施

环境是统筹村庄规划的重要考虑因素。村庄周边的区域是其基本自然环境的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村庄规划与城市规划重点是不一样的,城市要加快现代化建设,就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拆迁动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建筑、轨道交通、公益绿地等的建设,而村庄则应该有效地保留原有的资源、自然形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尽量保留原来的生态系统,这样才能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存、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味地模仿城市规划,片面进行“农村公寓楼”的村庄重建模式都会破村庄周边生态环境的多平衡与多元性。对于村庄的基础设施也需要加强建设,利用先进的技术和配套设施对村庄环境进行改善[2]。

3.2因地制宜,增加“乡土特色”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绝不是要把农村变得千篇一律,而是要立足自然禀赋、民俗特点,充分发掘村庄原有的个性与特色,更好保护山水田园,为文化传承创造有利条件。农村要保持原有优势,因地制宜,如果把农村和城市建得一样,那么村庄便失去了灵魂。在规划中对村庄的青山绿水、农田菜地、古树名木等等进行保护,这些要素的结合才形成了村庄的“乡土特色”。

3.3合理设计生态住宅

针对农村住宅建设存在质量、规模、和风格不一致的情况,首先需要进行统筹规划,严格的执行先进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再开始动土建造的原则。村民依据科学合理的规划来建造居民房,提倡组团发展、规模和风格统一,并且在功能上要符合农村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样不仅有助于政府对农村的管理,还从整体上改善了农村的面貌。

3.4积极推广生态技术

对于生产生活的废弃物,需要采用实用性的环境保护技术;在生态能源方面,对于太阳能、沼气、小型水电站以及生物质能源尽可能的利用。

3.5集约合理利用土地

近些年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快速,在农民新建住宅的过程中,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等原因,农村居民点用地往往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老旧危房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即所谓的空心村。在土地集约利用上,对于合理利用土地,我国的农村也发生较大的改变。比如说在对空心村的治理上,针对一些老旧危房和一户多宅等问题,都可以对土地实行集约利用。坚持一户一宅、批新让旧制度,按规定用地,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空心村治理方案。比如空心村几户共有一院的情况执行批新让旧、归并原则,充分盘活旧宅;村庄周边闲置土地可以进行复耕,退耕还林;若溢余土地开发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原则的前提下,允许村集体通过自主开发、合资合作、物业回购、使用权入股等方式,建设除商品房以外的村级物业项目。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土地资源,还可以让村庄可持续性发展下去。按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具体要求,以“环境优化改善、用地节约集约”为目标,要以农村老旧危房成片改造为重点,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进一步整合盘活农村建设用地,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推进农民住房解困,将村庄建设成为功能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环境整洁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4.生态文明下的村庄发展前景

村庄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农村居民的关心和重视。新型农村住宅建设要以满足居民基本居住条件为基础,以适应农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要为标准,以解决传统住宅问题为动力,以满足可持续发展为方向,通过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来改善住宅建设问题,合理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会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还传承了农村的文化建设,最终形成和谐稳定繁荣的新农村[3]。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任何一种文明形态最终都会被新的文明形态所取代,而能够取代工业文明并引导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文明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科学技术和物质财富的支撑,甚至可以说,不能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就不是真正的生态文明。利用生态技术指导村庄规划建设,最终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正盛.实用型村庄规划理念与方法[J].城市规划,2018,42(03):59-62.

[2]张强.村庄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8(07):64-65.

[3]黄合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做好村庄规划[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05):22.

论文作者:陈剑萍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6

标签:;  ;  ;  ;  ;  ;  ;  ;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村庄规划分析论文_陈剑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