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生:面向未来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_大学论文

教育新生:面向未来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_大学论文

教育新生:面向未来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教育改革论文,新生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02)02-0028-09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解决教育领域中的种种问题、确保日本在新世纪的竞争优势,日本抓紧了面向21世纪的全面教育改革,这次改革可以说是二战以来日本最深刻的一次教育改革。从1996年桥本内阁把教育改革纳入国家“六大改革”计划中开始,教育改革就成为国家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997年日本文部省制定了具体的改革计划。小渊内阁时期还召集“教育改革国民会议”,专门探讨了面向21世纪日本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2000年12月,国民教育改革会议提出了关于教育改革的“最终报告”,该报告把2001年定为“教育新生元年”。在这一报告的基础上,2001年1月25日,文部科学省提出了“21世纪教育新生计划”。这一计划是“实现以‘新生日本’为目标的国政改革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在该计划中具体指明了“改良学校、变革教育”的主要措施、课题以及改革的进程。与此相应,为树立新世纪的教育理念,还开始着手修改教育基本法、制定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等(注:町村信孝(原文部科学大臣).21世纪教育新生プラン(基本的考え方)[M].2001.)。2001年4月小泉内阁诞生以来,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方针,以确保日本作为“人才、教育、文化大国”的目标。新的文部科学省更是“把教育、科学技术、学术、文化、体育的振兴置于未来先行投资的位置”(注:远山敦子.平成十四年年头所感[M].见http://www.mext.go.jp/b-menu,2002.1.)。小泉政府把政府和经济的结构改革作为重点,其中教育领域的结构重组与改革成为政府改革的核心之一。

一、90年代以来日本教育改革的理念与背景

90年代中期以来,关于21世纪是知识社会(Knowledge-based Society)的观念在日本受到了普遍的接受,大学作为创造知识、继承知识的重要机构在知识社会的重要性毫无疑问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而传统大学的运营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日本教育界甚至认为“面对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大学如果不加速改革,我国的21世纪将不可能得到发展这一说法毫不过言”(注:文部科学省高等教育局.大学(国立大学)の构造改革の方针について[M].2001.1.)。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成为政府教育改革的重点。同时,进入90年代以来,面对国际化、信息化、高龄化、少子化以及经济结构的调整等日本社会变化的特点,就教育如何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政府也必须提出相应的对策。早在80年代,日本就设置了由内阁直属的临时教育审议会,从1985年到1987年曾4次提出了关于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制度与内容改革的咨询报告。进入90年代以来,1996年、1997年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关于21世纪教育展望的咨询报告,1996年和1998年大学审议会又分别提出了关于“大学教员任期制”和“21世纪的大学像”等咨询报告。在这一系列咨询报告的基础上,1997年,文部省制定了“教育改革计划”,提出了近期的教育改革策略。而这一系列的改革又是以教育的自由化、民营化、公费教育的缩小等为基本理念的。这种理念的社会背景是新自由主义影响,其基本特征就是主张“经济自由、国家强盛”、保证社会资源的分配以效率和自由竞争的市场调节为原则。从这一观念出发,利用市场原理促进社会的结构重组就成为这一时期新自由主义追求的社会目标,基于这一认识,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也被纳入这一社会改革的目标之中。而且,随着90年代以来,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以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企业为中心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得国家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为了确保国家的竞争力,社会领域的各种结构重组也就成为当务之急。为此,90年代以来,日本社会各界尤其是财政经济界关于推动教育适应未来的改革呼声高潮迭起。如1991年6月,日本经济同友会提出了“选择的教育-转换期的教育改革”报告;1995年4月又提出了关于学校合并的改革报告。就在这一报告提出的同时,日经连也提出了“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大学教育与企业的因应”报告;1996年3月经团连也提出了“面向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追求教育的改革与企业的行动”的报告;1999年4月,社会经济生产性本部社会政策特别委员会又提出了“选择、责任、连带的教育改革:寻求学校机能的恢复”的报告等等(注:土屋基规.现代日本の教育改革[Z].1999.1-3.)。为了促进大学适应经济的发展,甚至企业系统还根据自己的标准作出了关于大学社会声誉的排行榜,并向社会予以公布,给大学也造成了相当的压力,从而促进了90年代以来各大学自身的改革。

90年代以来,日本大学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发展形势。首先是高等教育的就学率快速提高,到1998年高等教育的升学率已经达到68.3%(注:Ministry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Culture,Education in Japan 2000[R].25.),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学生的背景和需求呈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日本的高等教育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分化与升级,要求高等学校培养更多的适应这种变化需求的既具有深厚的知识、技术基础,又具有广阔的视野和高度创造性的人才,这就向传统的学校培养目标提出了挑战;再者,学校一次性、终结性的学习,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教育机构必须为终生学习提供可能;大学为了在市场上争夺更多的资源,面对新兴产业的发展使自己成为独具特色的研究开发者又成为90年代以来大学发展的重要课题。这一切向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强烈的需求和动力。

二、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措施与实施现状

早在1987年,日本大学审议会成立时就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三大目标:高等教育的个性化、教育与研究水准的高度化和组织运营的活性化。而最近公布的关于《大学结构改革计划》中又提出,要通过一系列改革,在10年内建成30所“具有世界最高水平的大学”,并建设10个“日本的硅谷”。(注:日本计划建设30所世界一流大学[N].知音2001.9-19.)这一目标似乎过于庞大,但事实上,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足以令人骄傲的成就,有些大学本身在世界上就已经处于一流的地位,诸如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等等。而且,从日本学者取得诺贝尔奖的情况来看,到2001年止,日本已有10位学者获得这一殊荣。加上其庞大的财政资助和得力的改革措施,这一改革目标的实现并非是不可能的。而且,过去的十年,其高等教育的改革已经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效。

1.大学课程改革

以1991年日本大学设置基准的改正为契机,废除原来全国统一的将一般教育科目与专门教育科目分别设置的制度(即原2年普通课程和2年专业课程分别设置模式),改由各大学自由决定课程的设置,以便学校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结构。从此全国各大学积极开展了课程改革,改组实施一般教育的教养部,实行4年一贯制的课程制度,教养课程由各学部共同协力充实。

课程改革的内容包括:科目划分的修正。改革前,课程分为一般课程(人文、社会、自然)、占36学分,外语、占8学分,保健体育、占4学分,专门教育、占76学分;改革后,废除这种科目区分办法,由各大学自由决定课程学分所占比例,但毕业所要求的总学分不变,均为124个学分。适应社会的需要,强化实践教学;同时反映时代的要求,增设新兴学科;充实情报处理的信息教育;改善外国语教育,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能力开设班级;为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各大学间可以签定协议,互相承认学分(日语称之为“单位互换”,单位即学分——笔者注);楔型课程的设置(日语为くさび型教育课程,即4年不断线的课程——笔者注)、必修与选修课程的修正、学分计算办法的修正、毕业学分要求的修正等也在逐步导入或者检讨之中。例如,新的教养课程包括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实验、实践课程、实习生课程(internship)、专业基础课、情报活用能力培养课程、有关身心健康课程、有关社会、学术的主题讲座等。

到2000年10月,全国有508所大学实施了这样的课程改革,超过全国大学数的90%,其中国立大学95所,公立大学39所,私立大学374所。到2000年,全国已有427所大学按目的分别开设外语教学班、302校按能力编排了外语教学班、在外语教学中聘请母语教师的大学达557校。情报处理教育成为必修课程,且广泛利用多媒体与其他大学协作开展远程教育。为了促进学生的创业能力成长,企业家育成教育也受到广泛的重视,到2000年全国有139所大学开设了330个这样的科目(注:文部科学省.大学におけるカリキュラム等の改革状况について[R].2001.12.)。

但在实施这一制度的过程中,出现了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一般教养课程的倾向,因此,在实施课程改革的同时,如何确保教育质量成为日本大学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2.大学教育制度与教育方法的改革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在改革教育内容和课程的同时,还在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改革包括改以前的通年制(一门课程一般讲授期限为一年)为学期制,即将一学年划分为多个学期,一门课程在一个学期予以结束,现在很多学校实行三学期制;缩小班级规模,特别是外语教育、实验实习以及讨论课、论文指导等,这种小班级的教学主要着眼于学生思考力和能力的培养;导入TA制度,即利用硕士生或博士生做助教,到1999年时,全国有346所大学实施了这一制度,助教数达52,262人;对教师的教学实施学生评价制度,并将问卷调查的结果公开发表,到2000年时实施这一制度的学校451所,约占大学的69%;为了防止学生过多的选修课程,不少学校设定了学生一学期选修学分的上限;实施严格的成绩评价制度,导入GPA制(平均绩点制),如筑波大学的情报学和工学系统科学类的专业将本科阶段的绩点作为推荐进入研究生院的重要参考,青森公立大学的经营经济学部的成绩规定分为A(4)、B(3)、C(2)、D(1)、F(0)等几个等级,各科累积2点以上为毕业的标准,如果某学生连续三学期有成绩在2点以下,则要劝其退学;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实行教师培训制度,特别是新任教员,有的学校设立了新任教员研修会、教师相互教学观摩等制度,如京都大学、东京电气大学等(注:文部科学省.大学におけるカリキュラム等の改革状况について[R].2001.12.)。在入学制度方面,允许短大和高专毕业生编入大学4年级学习,设立专门的学位授予机构,以便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和各省厅大学校的毕业生等也有可能取得学位,如1995年就有这些学校的1,544人获得学士学位、90人获得硕士学位、14人获得博士学位。(注:参见文部科学省.进む大学改革:大学の新しいすがた[Z].1996.)同时,为了培养优秀人才,实施越级入学制度,今年就有广岛大学、长冈技术科学大学以及北海道的各大学为了募集优秀学生开始探讨招收高中2年级以下的学生入学等问题,此前,实施这一制度的只有千叶大学和名城大学(私立)。(注:国立大学も改革の波[N].中日新闻,2002-1-25(12).)

3.研究生院的充实与整备

1996年10月,大学审议会召开了第67次全体会议,会议向文部大臣提出了有关促进研究生院教育与研究质量提高的咨询报告。该报告指出: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与人类的关系也日益紧密,科学技术的分化与整合,要求我们培养既具有广泛的视野又具有高度综合判断能力的人才。因此必须强化研究生院培养优秀研究者和高度专门职业人才的机能,提高学术研究的水准,增强为社会人士提供再教育的机能,强化创造性人才的养成、推进先端技术和跨学科的研究,并在教育和研究领域作出国际的贡献。为此,在研究生院的质和量两方面都必须予以充实。

如在数量方面,1994年研究生占本科生的比例以及每千人中的研究生数,日本分别为5.1%和1.1人,而英国1992年为37.5%和2.4人,美国1992年为15.6%和7.7人,法国1993年为18.9%和3.6人。(注:参见文部科学省.进む大学改革:大学の新しいすがた[Z].1996.)而在教育质量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各门课程的培养目标不甚明确、学生和教师具有高度的同质性、评价系统不充分、缺乏竞争机制、教育环境劣化、国内与国际的交流以及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等都有待加强。为此,大学审议会提出必须在研究生教育的制度方面使之弹性化、建立新型的研究生院以及为培养高级专门职业人才和为社会人士提供再教育的专门研究生院、增设新兴专业的研究科、改善教育环境、改善学位授予与研究生院的评价工作等。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目标不仅仅是单纯的研究者,还要养成具有高度专门知识和丰富创造性的专门人才。根据这些方面,近年来日本为改进研究生教育,具体在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研究生院组织、增强学生和教师的流动性、促进研究生院的国际交流、强化研究生院与社会尤其是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导入评价与竞争机制、改善教育研究的设施环境、增加研究生的奖学金、入学制度的弹性化等领域予以了强化。(注:参见大学审议会.大学院の教育研究的向上に关する审议のまとあ[Z].1996.10.)

这些改革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如在研究生教学制度方面,实行弹性学制,按照规定的标准,本科毕业后进入研究生学习,5年才能博士毕业,但现在特别优秀的学生最短3年就可以毕业;硕士修业的标准为两年,但优秀者1年可以毕业。在研究生入学制度方面实行柔性化政策,大学本科毕业后,如果有两年以上的研究经历,可以不经过硕士阶段直接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对于优秀的本科生,大学3年级时可以进入硕士阶段的学习,对社会人士则实施特别选拔制度,为方便他们的学习,研究生院实行昼夜开讲制,设立夜间研究生院,同时对具有一定研究和实际工作经历的专门学校、短期大学的毕业生攻读研究生的制度也开始讨论。在研究生院的组织机构方面,采取多种形式设立研究生院,有独立的研究生院,即不设本科阶段的学部,只设研究生院,如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奈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等;有联合研究生院,即由多所大学合作设立的研究生院,如东京农工大学联合农学研究科等;连携研究生院,即大学和大学外的研究所合作的研究生院,如由NTT情报通信研究所协作合办的电气通信大学大学院等;还设立了一些以研究先端技术或前沿学科为目的的独立研究科和专攻,这些研究科和专攻主要包括国际协力、情报、系统科学、经营管理、企业法等,如名古屋大学的国际开发研究科、北海道大学地球环境科学研究科,未来通信制的研究生院也在检讨之中。在对研究生提供奖学金方面,日本学术振兴会、育英奖学金等都专门设立了针对研究生的奖学金,且资助力度大,并导入助教制度,给予相当的资助。在国际教育交流方面,积极促进短期交流,加强日本语教育,在大学提供用外国语直接教学的课程以吸引留学生,早在中曾根康弘任首相时期,就确立了“留学生10万人计划”,到2001年5月,留学生人数已经达到78,812人,其中研究生人数达到25,146人。(注:总数7万8812人进学热を追い风に中国が急增[N].向学新闻,2001-11-1.)同时,在学的研究生人数也大为增长,1994年硕士生人数为99,449人,到2000年已经发展到142,830人,博士生则从1994年的39,303人发展到1999年时的59,007人。(注:参见文部统计要览.1995和2000,见http://www.mext.go.jp/b-menu/.)

三、国立大学的结构重组与法人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日本的国立大学虽然只有101所(4年制大学95所、大学院大学4所、短期大学2所),但是,它是日本高等教育系统的领头羊,承担着国家学术研究、研究人才的培养、保证全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和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重大责任;同时也担负着促进地方教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义务。因此,国立大学的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立大学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大学的活力、提高教育科研水准,保证大学的管理与运营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并使每一所大学具有独立的性格。为此,就必须赋予大学以高度的自主权。

为了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益的提高,并确保改革的实效,1998年10月,大学审议会提出了《21世纪的大学像和今后的改革方针》,文中就21世纪的大学和研究生教育、组织、运营的改革提出了建议。1999年政府第145次国会通过了“学校教育法等的一部改正法案”,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各大学有义务就自身的教育与管理运营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估。到2000年,全国有596所大学实施了自我评估,其中有481所大学向社会公开了自我评估的结果。(注:文部科学省.大学におけるカリキュラム等の改革状况について[R].2001.12.)国立大学设置校长的咨询机关——运营咨询会议,吸纳校外有识之士关于大学运营的劝告与建议,扩大校长和学部长的权力,大学的评议会和教授会作为学校的决策机关,虽然有决策权,但最终决议由校长、学部长决定。2001年6月,日本文部大臣发表“大学(国立大学)结构改革的方针”,该文又就加强日本大学的竞争力提出了日本国立大学改革的三项重点措施:国立大学的再编与统合;国立大学法人化;导入竞争机制,包括实行第三者评价制度以及大学人事制度的改革等,并建成30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含国、公、私立)。这三点将成为主导日本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政策。

1.国立大学的结构再编与统合

正如前文指出,日本大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使日本高等教育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成为国家发展活力的源泉,并保证高等教育本身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因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成为当前紧迫的课题。为此国立大学的再编与统合被列为近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国立大学的再编与统合并不是简单的以减少大学数目为目的,而是从大学的内部在根本上予以改革,从而促进大学教育与研究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并保证国民的持续支持,使全体国立大学都获得再生和新的飞跃。

国立大学再编与统合的具体着眼点包括三个方面:教育体制的充实与强化,各大学机能的相互补充、强化,以求作出新的创造,从根本上修正教育课程体系,充实教养教育等,对学术方向进行再编,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强化学术研究;强化大学为地域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的机能,积极培养地方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并为社会人士提供进修的机会,推进与产业界的联系与合作;强化大学管理,重点是推进国立大学的法人化,充分有效地活用各大学现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确保共同教育研究组织以及事务部门的精简与合理化。

但是,国立大学的改革并不以追求所谓综合性大学为目标,而是与各大学的特征、地域环境等相适应,培育各大学的个性和特色,形成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机构。这种再编和统合,虽然大学间地理上的接近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为了形成教育和研究质量高度化的精英大学,也可以进行跨县(相当于中国的省—笔者注)域的统合。同时,大学内部各学部之间也要根据功能分担的观点进行再编与统合。对于同一地域的公、私立大学间要强化功能的分担与连携合作。

不过这种再编与统合不是基于文部科学省的强行命令,而是各大学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主动作出的抉择。文部科学省在充分尊重各国立大学自我检讨的基础上,对于有统合和再编意向的大学予以积极的支持和帮助,这种再编和统合没有政府的硬性统一要求,也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在各大学自愿的基础上,有准备的、分阶段的逐步推进的过程。因此可以说,国立大学的再编与统合是文部科学省与各国立大学的“共同作业”(注:文部科学省高等教育局.大学(国立大学)の构造改革の方针について[M].2001.1.)。

2002年,这一改革计划正式开始实施,今年将有筑波大学和图书馆情报大学、山梨大学和山梨医科大学的统合。(注:文部科学省.大学(国立大学)の构造改革の方针について[Z].2001.11.)而且国立大学中现在有近80%的学校正在检讨这一改革,据最新报道,现在已经有17组共36校确定了统合意向。除今年要统合的大学外,2003年将有东京船商大学和东京水产大学、神户大学和神户船商大学、香川大学和香川医科大学、九州大学和九州艺术工科大学、佐贺大学和佐贺医科大学、大分大学和大分医科大学、宫崎大学和宫崎医科大学等的合并预定。(注:国立大学も改革の波[N].中日新闻,2002-1-25(12).)

2.国立大学的法人化

日本的国立大学与欧美的国立大学、州立大学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其国立大学长期以来属于国家行政组织的一部分,属于文部省的一个行政机关,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这种制度严重束缚了大学在预算、组织、人事、运营等方面的自主权,致使国立大学缺乏活力,效率低下,不利于发挥大学的积极性。自昭和46年(1971年)以来,国立大学法人化就成为教育改革探讨的重要课题,小渊内阁上台后,积极推进中央省厅的改革,精简政府机构,并在1999年4月27日的内阁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推进中央省厅等改革的方针》,决定将84种机关从国家行政组织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独立的行政法人。同年7月,国会通过《独立行政法人通则法》,国立大学被列入独立行政法人化的行列(注:山岸骏介.大学改革の现场ヘ[M].玉川大学出版部,2001.154.)。同时政府还决定从2001年开始,实行1府12省厅制,文部省和科学技术厅统合为文部科学省,相应的原文部省所属的17个审议会,除中央教育审议会等5个审议会予以保留以外,其他均予废止(注:土屋基规.现代日本の教育改革[M].1999.7.)。以此为契机,揭开了国立大学向独立法人化方向改革的序幕。

所谓国立大学的法人化就是使国立大学从国家行政组织中脱离出来,赋予国立大学在运营与管理上具有高度的自主、自律性权利并强化其自身面向社会服务的责任,给予国立大学独立的法人资格,成为如同自然人一样具有自身权利和义务的独立主体,减少国家行政部门的干预与统治,营造大学间相互竞争的环境,形成个性化的大学。根据文部科学省的报告,国立大学的法人化基于三个前提,即近年来大学改革的全面推进,其中一部分在上文中已经述及,大学的法人化就是要进一步推进大学的这种改革,提高运营效率、确保管理的透明度,重要的是强化大学教育、研究质量的提高,培育具有世界教育与研究水准的大学,这一改革不仅是国立大学的改革,而且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重要契机,它是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导入基于社会评估的竞争机制而确立国家重点投资、提高运营效益和确保公共投资在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的不可欠缺的基础。同时,国立大学的法人化是增强国立大学的使命感和强化其社会功能的基本保证。最后就是要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尊重大学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明确校长、学部长的经营权利与责任,统筹规划全校、全学部的发展从而促进各大学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办学效益、伸展其个性,建立起各有特色的大学(注:文部科学省.新しい国立大学法人像について[R](中间报告).2001.)。

国立大学的法人化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确立以校长、学部长为中心的运营体制,扩大校外人士参与学校的运营与管理,学部和学校一样,由学部长全面负责,设立副学部长辅佐部长,尽可能减少教员教学研究以外活动的负担。各大学根据学术研究发展动向以及社会的需求,自主设立或改废教育研究组织,自主重点投入相应的学科专业,教职员的职位的设立除国家管理的对象外不做统一要求,各校根据学校的实际自由设定多样化的职种以及人员编制的配备;为了保证大学的自治和贯彻学术自由的精神,独立行政法人化后的大学财政通过3-5年的中期计划予以实施,国家根据各大学的中期财政计划为基础,确定3-5年的拨款总额,分年度拨款。这种计划原则上是不可以中途修改的。这种拨款本着节约财政和扩大差距为原则,不同的学校获得的政府拨款将会有较大的差距。(注:参考:全国大学高专教职员组合编.国立大学の改革と展望[M].日本评论社,2001.34-40.)大学从外部获得的资金由大学灵活支配,自主决定对必要的研究人员的采用与配置,可以实行薪水的弹性化;各大学可以广泛开展研究成果的普及与转让活动并有效的开展产学官合作活动;各项业务,尽可能由各大学自主开展进行,如大学的教育、研究、招生、学位授予、学生补助以及公开讲座、研究会、讲演会的举行、大学会馆的设置与管理、教育研究费的赞助、学术期刊的刊行等等,但招生名额需由学校根据条件作出中期计划得到国家的认可。

3.竞争机制的导入:第三者评价和教师任期制

前面谈及,各大学陆续开展了自我评估与检查,并向社会公布自我评估的报告,这一制度的实施为开展第三者评估打下了基础。第三者评估就是为了加强大学间的竞争、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而引进的一种管理手段。特别是随着国立大学的法人化,今后政府对大学的拨款也要参考社会对各大学的评价,尤其是科研经费,它要通过客观的公正、公平的第三者评估而确定,对于不同的学科,由各校申请,根据评估和审查结果,一旦选定了的优秀学科将给予连续5年的援助经费。特别是为了达到造就30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导入竞争机制是非常必要的。而这30所大学并非只是国立大学,它将在全国国、公、私立的所有大学中通过竞争产生,而且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它要根据评价的结果变化而变化,从而促进全国高等教育水准的整体上升。近年来,实施校外评估的大学越来越多,1997年时,全国有99所大学接受了校外评估,2000年时,发展到217校。而且这种评价结果大部分向社会公开,特别是对国立大学的评价结果,如2000年有82所国立大学接受评估,其中78所大学的评价结果公开发表。这种评价是一种全面的评价,如大阪大学是国立大学中首次实施全面评价的学校,其评价内容从教育与研究到学校的运营管理,其评价委员会中包括海外5名专家(注:文部科学省.大学におけるカリキュラム等の改革状况について[R].2001.)。之所以要有海外专家组成,主要是使这种评价基于国际标准。

与竞争机制导入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实行大学教员的任期制。长期以来,根据日本《教育公务员特例法》的规定,国、公立大学的教员是政府公务员,国家对教员实行年功序列的人事管理制度。这种人事制度具有封闭性的特点,这种封闭性被认为是日本大学教育研究活动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因为它不利于人员的流动与交流,导致大学的近亲繁殖越来越严重。1996年10月,大学审议会向文部大臣提出了导入大学教员任期制度的咨询报告,以促进教员的流动和教育、研究质量的提高。同时,一些社会团体也向大学提出了打破封闭与保守、导入竞争机制的强烈要求。1997年6月,政府公布了《关于大学教员等任期的法律》(法律第82号)。这里的大学教员根据该法律第二条的规定是指“大学的教授、助教授(相当于中国的副教授,笔者注)、讲师以及助手(主要是教学、科研辅助人员,笔者注)”(注:大学の教员等の任期に关する法律[Z].1997年6月13日法律第82号.)。根据大学审议会的咨询报告,这一制度的导入,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员的流动和教育研究的活性化,培养具有丰富经验的青年教员。但是,这一制度引起了较大的争议,赞成的一方认为,这一制度有利于促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活跃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另一方面,有人认为,这一制度的实施会导致雇佣不安、陷于业绩主义、从长远看不利于研究发展等,因而予以强烈反对,甚至有的教员绝食以示抗议。因此这一制度导入4年多以来,实行的情况并不是非常理想,到去年8月为止,国立大学共有55所(约占国立大学的56%)、公立大学有11所(占15%)、私立大学有81所(占16%)实施了这一制度。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实施这一制度的学校也并非全校执行,而只是在部分学部或研究室实施,其中约有70%左右是医、齿、药等学科。而医学部本身就具有与有关医院交流人员的惯例,而任期制的导入不过是将这一制度明文化而已。现在根据任期制采用的教员为2,884人(国立大学1,666人、公立大学169人、私立大学1,049人),仅占大学教员数的1.86%。而其中又以助手为主,如国立大学方面助手占57%、私立大学方面助手占69%,而在教授中采用这一制度的人员很少,以上的2,884人中,国立大学以这一制度采用的人数占21%、私立大学中占12%。(注:大学教员の任期制[N].每日新闻,2002-1-14(11).)

日本把21世纪看作是其教育新生的世纪,在科学技术创造立国和文化立国的口号下,高等教育将在其社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今后的高等教育改革仍将基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等教育质量与效益的确保以及竞争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变化对其人才培养新要求、高等教育的地域配置等方面的考虑而进行。2000年时高等教育的进学率达到49.1%,如果把专门学校的进学率加上,则达到66.3%。(注:文部省编.我が国の文教施策:文化立国に向けて[M].大藏省印刷局,2000.347.)普及化的高等教育同样面临着公平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等问题,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向日本的高等教育系统在质量的提高、类型多元化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区域的平衡发展也是日本高等教育今后要面临的课题。知识社会的来临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向终身教育提出了强烈的要求与可能,构筑终身学习的环境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重任。日本的国、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和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竞争日益突出,如何为二者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也是政府高等教育改革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标签:;  ;  ;  ;  ;  ;  ;  

教育新生:面向未来的日本高等教育改革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