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工业的主要市场应该是公众消费_计算机的发展论文

中国计算机工业的主要市场应该是公众消费_计算机的发展论文

中国计算机产业的主市场应是公务性消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应是论文,公务论文,中国计算机论文,产业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80年代后期以来,个人计算机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性能越来越高,产量越来越大,价格却越来越便宜。与此同时计算机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些过去不为人知的公司如Compaq.AST等利用这一时机逐步地壮大了起来,成为计算机,特别是微机领域里的强有力的竞争者。但另外也有一些公司却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很好地抓住时机,正在逐步地丧失市场。美国的王安公司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例子。在我国计算机市场上,也是一幅外国计算机公司激烈竞争的景象。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大计算机公司都已进入了中国市场。面对世界计算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及中国计算机市场被国外企业瓜分的状况,中国应如何发展自己的计算机产业?目前,制约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什么?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市场定位在哪里?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当前有关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战略的争论

1994年上半年,中国的舆论界就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战略问题组织了一些讨论,如“经济日报”、“计算机世界”报,等等。把讨论中所反映出来的观点归纳起来看,可以说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现在我国的计算机市场已被外国大公司所瓜分,各种外国品牌的计算机充斥了我国的市场,包括大量的走私入境的计算机产品和部件。而中国自己的计算机公司规模小,生产能力低,技术水平差。全国的产量一年不过10万台,其中大的公司也不过年产2~3万台,小的公司年产仅2000台。即使在这微小的计算机产量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靠进口散件装配而成的。真正自己造的就微乎其微了。面对这种状况,人们非常担心,并把它看做是“狼来了”。另一种观点的人则认为中国应当实行门户开放,“引狼入室”。因为在当今世界计算机产业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普遍现象,很难找出一种机器是完全由一国的企业自己制造的。中国也不应例外。持这种观点的人,也列举出一些数字,表明由于实行门户开放政策以后,中国的计算机产业生产了多少主机板、多少套软盘驱动器,多少套硬盘,等等。因此,敞开国门,“与狼共舞”,自己也会得益。

第三种观点认为:以上两种观点都不够全面。它们都有可取之处,也都有弱点。比如坚持对外开放和主张发展民族计算机工业都是可取的。而主张拒洋货于国门之外和满足于“与狼共舞”又是不可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反映了一种现象。而在这种状况中,实质是谁掌握了主动权。当前,在与国际计算机产业的相互交流中,掌握主动权的不是我国的公司,而是外国公司。因此,存在于我国的计算机产业中的“国际计算机产业的相互融合”与存在于美国的计算机产业中的“国际计算机产业的相互融合”本质上是不一样的。要真正建立起中国的计算机产业,最终目标应该是在这种“相互融合”中由“伴舞”变成“领舞”,掌握主动权。否则,我们的计算机产业就很难站起来,很难摆脱外国公司附庸的位置。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各种方式的对外交流,取他人之所长,努力形成自己的研究与开发能力,站到世界计算机产业的主导地位上去。笔者是赞同第三种观点的。

通过不同观点的讨论,同时也给人们提出了另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我们选择计算机产业发展战略的依据是什么?当前有哪些因素特别是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制约了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弄清楚这些制约因素,有利于我们正确地选择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战略。

二、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概括起来,可以说有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的因素。从国际方面看,由于近几年来西方国家经济萧条,迫使它们尽快地进行产业重组,以摆脱困境。这种努力的结果之一是促进了包括计算机特别是微机在内的一条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西方国家在进行产业重组,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同时,也将高新技术产品转向发展中国家,以谋求新的市场。这同时也导致了高新技术产品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外国计算机公司在中国的市场上的状况则是这一竞争的典型反映。其特点是:外国公司的产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但很少甚至没有带动中国自己的研究与开发,更不用说制造能力。外国公司在中国出卖产品的同时,没有转让技术,中国的计算机产业总体上仍处于一种附属的地位。

从国内的社会经济方面来看,其制约因素可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1、国民教育水平。由于计算机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产品,其研究、开发与生产都需要智力的高度投入。就是使用计算机,也需要有相当的知识水平。就我国人口的总体而言,大多数还不具备使用电脑的基本条件,国为受教育水平太低。例如,美国在1981年时,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32.2%,文盲占人口比重仅3.3%。日本1990年受过大学教育水平的人口比重为21.2%,高中以上的占44.5%,文盲为零。而我国1990年大学(包括本科与专科)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仅为1.4%,高中、中专占8%,多数为小学文化程度,文盲的比重高达18%①。因为受教育水平太低,许多人可能因为经济条件而不可能把购买计算机作为第一或者排在前列的消费选择,但也有许多人即使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也想不到去购买一台计算机。事实上,除了公务消费之外,在微机消费领域里,主要购买者还是知识份子。只有他们才不仅有兴趣为自己或孩子购买微机,而且有能力在购买后比较充分地使用甚至开发微机。

2、使用技术的复杂性。由于电脑是种高技术产品,使用它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而且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培训。相比较而言,可以说,它在今后我国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几种产品中,如小轿车,通讯产品,是最缺乏群众基础的一种。小轿车固然很贵,但它并非高技术产品。只要买得起,真正学会驾驶并不是难事。同时,它对驾驶者的文化程度要求并不高,文盲也能学开车。因此,一旦它的价格合适,就可很快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至于通讯业中的电话、寻呼机、移动电话之类的产品,使用起来则更为简单。一般人看看使用说明书即可。因此,它们进入家庭和个人消费,并形成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也是不难的。而计算机却与它们都不一样。使用者的知识水平低了,就无法使用计算机。如果谈及开发新的用途,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一般人就更望尘莫及了。计算机对使用者的知识要求,势必影响一般人对它的购买。这一点使得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国家,家庭对计算机的购买也只不过占30%左右,而并非如同汽车、电话、电视、冰箱那样普及。

3、软件条件。计算机是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产品,两者缺一不可。再好的机型,没有相应的软件支持也没有用。因此,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不能不涉及到软件的发展。而软件的开发,一是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二是需要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我国目前不仅缺乏对软件开发的投入,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国家虽然颁发了“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但真正要使人们自觉地执行这一条例,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这里也涉及到国民素质的问题,大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向是吃大锅饭,尤其是吃知识的大锅饭,人人都可以随便拿别人辛勤劳动的知识成果而可以不付任何报酬,没有所谓“侵权”的概念。这种状况不改变,就很难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去开发软件。可见,要促进软件业的发展,还必须有待于保护知识产权的严格执行。

另一方面,汉字软件也有它独特的要求,技术上比较复杂。特别是至今还没有找到一种简便易行的汉字输入方法,更阻碍了计算机使用的普及。日本正是因为日文输入有如同汉字一样的困难,至今使计算机家庭普及率极低。在日本,家庭普及率高的是游戏机而不是计算机。这也表明了软件落后对计算机产业发展的巨大阻碍作用。因此,大力开发适用于家庭的汉字软件,也是促进计算机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4、社会基础设施条件。计算机是传递、加工和管理信息的有效工具之一,其价值不仅在于个人或单个单位的使用,而且在于人们相互之间信息的传递,个人可通过计算机向社会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因此,只有形成社会网络之后,其优越性才能得以充分地体现和发挥。现在许多国家正在建设或考虑建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其目的也就是要使分散在各处的计算机能参与到网络中来,通过网络加速信息的传递,实现信息的价值,同时也提高计算机的使用价值。相形之下,我国的计算机网络还未完成,计算机的使用价值也就十分有限。

5、收入水平。影响家庭购买计算机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居民的收入水平。它直接影响到计算机市场的规模和速度。排除其它所有因素不说,仅就我国目前的个人收入水平而言,计算机大量进入家庭还需相当一段时间。近几年来,计算机的价格虽然下降很快,但相对我国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而言,仍然是偏高的。1993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为2337元,职工年平均收入为3371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仅为921元。在这种条件下,很难想象在短期内家庭对计算机会形成象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那样大规模的消费高潮。再加上如上所说的其他种种条件,计算机进入家庭的前景就更难以令人乐观了。

6、政府政策。影响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政府政策。严格地说,我国至今仍然缺乏一套有力的政府政策来支持民族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现今的许多国家都已认识到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已经远不是所谓“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其激烈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延伸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了促进和保护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已加强了干预,或是出资资助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或是出面与竞争对手国家开展贸易战。大家所熟知的美国“半导体技术(SEMITECH)”联合开发项目以及美日之间在80年代后期开展的“芯片大战”,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国的政府政策原来就显得不够有力。当“政企分开”之后,如仅靠企业孤军奋战,政府没有任何的鼓励和支持,发展民族计算机产业也将是十分困难的。

三、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市场定位

通过上述一系列分析可见,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是很多的。其中有些经过努力在短期内可以得到改进,比如法律的完善和政府政策的改进;一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等等。但还有一些因素是在短期内难以解决的。比如国民受教育水平、社会基础条件,等等。但是,就总体而言,我们这种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在短时期内是难以有大的改变的。在这种状况下,要求我们在不长的时间里要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建立起能主导和支撑我国计算机市场的产业来,是很难办到的。不考虑上述的种种制约条件,过早地谋求计算机大规模进入家庭和个人消费,也是不现实的。而没有家庭和个人对计算机消费的支撑,计算机产业很难有大幅度地、稳定地发展。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计算机产业在我国还没有进入起飞的阶段。

在当前以至于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里,我国的计算机产业应当把自己的市场主要定位于公务性消费领域,而不是家庭、私人消费领域。公务性消费领域包括政府机关等行政部门,学校、医院等事业部门以及广大的生产服务等企业部门。在这一领域里,计算机市场的发展潜力仍然将是十分巨大的。就近期而言,以“三金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家信息工程项目建设,大量的企业技术改造以及众多的银行、商业服务网点的网络化等等,对计算机将形成数以亿元计的巨大需求,并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所以,公务性消费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将是支撑我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重要市场。

这种状况也并非我国所特有。即使在美国、日本那样国民生产总值排列在世界前列的发达国家,公务性消费至今仍然是计算机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据美国和日本的专家们分别估计,美国微机70%以上的保有量是在非私人消费领域里,而日本则几乎都是用于公务消费的。由此可见,公务性消费是计算机产业发展的主要市场所在,这是世界各国所具有的共同经历,我国也难以避免。因此,如何开发公务性消费,有效地利用当前及今后我国的一些重大的公务性消费项目来带动我国的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大问题。

当然,在我们看到以上所说的一些基本国情之外,还应当看到这些基本国情的另外一些方面。也就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它所带来的反向的影响:中国的人均收入很低,但在一些地区、一些阶层中间,个人收入也有很高的,买得起微机的家庭和个人也不在少数;中国的国民教育水平是很低,但中国也有相当大的一支知识份子队伍。对于一个12亿人口的国家来说,1.4%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是一支1700万人的队伍;中国的软件业落后,但中国的软件开发力量并不落后,至今也搞出了一些适用于我国特点的软件,如“WPS”、“中文之星”等等;中国的社会基础条件差,但中国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三金工程”,等等。这些正在变化中的有利因素,虽然在相对量上还是一个小的比例,但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在绝对量上仍然是相当可观的,它为计算机产业提供了一个不小的市场。因此,在集中力量开发公务性消费的同时,开发那些已经相对成熟了的私人消费市场也将是大有可为的。

注释:

①《中国统计年鉴》,1994.P61.P788。

标签:;  ;  

中国计算机工业的主要市场应该是公众消费_计算机的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