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原则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原则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3)03-0015-06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需要处理好“回到马克思”与“回到现实生活”的关系 。如果把前者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理论原则,那么后者就可以称为马克思主义哲 学创新的实践原则。既然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回到马克 思”和“回到现实生活”自然就不应当视为两条对立的原则,而应当视为同一原则的两 个方面。

“回到马克思”的口号可以在多个层面上理解。一是“文本”的层面。“马克思主义 哲学”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可是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 分人抛开马克思本人的原著,不是以马克思本人的论述,而是以阐释马克思著作的二手 材料为根据。在这一意义上,回到马克思的文本就是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棵大树的根 上来。这当然有必要,但满足于这一点显然还不够。抛开“究竟谁理解的马克思是真马 克思”这一诠释学问题不讲,回到马克思的文本与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并不是一回 事,而后者显然更加重要。

二是“精神”的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固然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但恩格斯、列宁和 其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之所以被称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的哲学之所以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由于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以及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有一脉相通 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回到马克思”并不是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以 及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哲学文本对立起来,而是寻找其中一贯的东西。

三是“传统”的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有其文本,有其一以贯之的血脉,而且已 经形成了包括理论、学派、制度和运动在内的整个传统。“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 ”并不是要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包袱背起来,而是当作理论创新的资源利用。既然是 “资源”,就只能是有选择地接受和利用,而不是全盘继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 历史上,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经验,也有教训。“回到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就是把得 失成败都作为自己的财富加以利用。

如果说“回到马克思”是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那么“回到现实生活”就是 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马克思主义这棵大树必须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汲取养料 。现实生活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人类生活的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人和动物的根 本区别来考察人的生命活动。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但 是在马克思看来,“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 动物区别开来”。[1](P67)动物的生存条件是大自然规定好的,它们只需要根据本能行 动就可以了。人类的生活条件是自己生产的,因此人必须超越本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 看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在人类生活层面上,马克思得出了两点结论:第一,人 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第二,人们是在既定的前提下从事历史的创造的。我们既不能 以自然史的眼光、也不能以唯意志论的眼光来看待人类史。

二是集团生活的层面。马克思在世的时候强调的是“无产阶级”的生活,今天我们强 调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生活,这一点有所区别。但无论是对哪个意义上的集团 生活,都必须从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都必须作历史的理解。在马克思看来, 无产阶级担负着双重使命:一是解放自身,二是解放全人类。在共产主义革命的意义上 ,无产阶级的解放也就是全人类的解放。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类解放是同一解放的两个 方面,而不是两个解放。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生活的新阶段。

三是个人生活的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把“现实的个人”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它 所关心的是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个人生活和人类的生活、集体 的生活并不是两种不同的生活,而是同一种生活,“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 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 我是作为人活动的”。[2](P79)当集体与个人利益处于对立状态的时候,这样的集体只 是虚假的集体。当个人还不得不作为阶级的成员活动的时候,他实际上受到由自身的力 量外化而来的异己力量的支配。在这一阶段上,人还是不自由的。在真正的集体中,人 们感受到的是个人与社会的一致,而不是双方的对立和冲突。

在目前这一历史阶段上,人同时作为人类的一员、集团的一员和单个的个体而行动。 人的生活因而就成为一种立体的、全方位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来以人的生活作为 自己的研究对象,强调“生活决定意识”,但长期以来,我们却满足于把哲学作为系统 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试图从世界之外来把握贯穿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 本质和一般规律,由此导致哲学研究的“旁观者”立场。要求哲学“回到现实生活”, 就是要求把研究者本身纳入研究对象:一方面,我们研究的并不是在我们之外的自然界 或人类社会,而是纳入我们生活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另一方面,我们本身就生活在这 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我们要研究的并不是别人的生活,而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用马 克思的话说,人们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因此,哲学家不能作生活世 界的旁观者,只能作生活世界的参与者。哲学研究本身由此成为介入生活的一种方式。

全面地看,“回到现实生活”和“回到马克思”不仅不矛盾,反而如鸟之两翼,形成 理论与实践统一原则的两个方面。从哲学文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看,马克思的哲学本来 就以人类的现实生活为对象,因而“回到现实生活”是“回到马克思”的必然要求。从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精神与无产阶级生活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共产主义 的理论基础。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解放的理论,那么科学共产主义学说就可以 说是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无产阶级的解放与人类解放的统一始终是贯穿所有马克思主 义者言语和行为的一条红线。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与当代生活的关系看,由于整个 社会主义的学说、派别、制度和运动包含着异常丰富的内容,当代的生活状况必然使人 们赋予传统的各个部分以新的、不同于原来的意义。

实际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解读、实践唯物主义解读、人学解读 等等,在马克思的理论中都能找到根据。这是由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丰富性所决定的。所 有这些解读,如果能够加以正确理解,限定其各自的范围,本来是可以相互补充的。所 谓“正确理解”,所谓“限定范围”,标准当然不是任意的。相反,人们过去之所以注 意到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那些方面,现在又转而注意到这些方面,这恰恰是由于现实生 活本身提出了新的问题,迫使人们在传统中寻找新的根据。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哪 些方面该突出,哪些方面该淡化,是由现实生活决定的,是实践本身的要求。例如,在 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大谈“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淡化“发展 才是硬道理”,就算在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找到再充分的根据,我们也只能说这样的学者 犯了时代错误。

提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就必须反对“回到学术层面”的口号。曾几何时,马克思主 义哲学曾经被某些政客当作手中打人的工具,被某些学者当作给政策做注脚或者为现状 辩护的手段。相对于这些现象,提“回到学术层面”有一定的意义。但一来政治既有政 客的政治,也有政治家的政治,不能把学术与所有形态的“政治”对立起来;二来马克 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恰恰是最讲政治的。人类解放也罢,无产阶 级的解放也罢,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也罢,哪一点不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真正 的学术不能脱离生活,而政治本身是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标签:;  ;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原则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