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研究_文艺复兴论文

“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研究_文艺复兴论文

“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考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艺复兴论文,中国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02)01-0034-07

20世纪初年的中国新型知识分子,在从事学术研究和新文化建构时,往往喜欢援引西 方的经验来诠释自己,展示自己的学术野心和文化抱负。其中,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 动、法国大革命等即屡被作为“我们的榜样”而得到传扬。

一、“中国的文艺复兴”诸说

(一)以清代学术比附欧洲文艺复兴

众所周知,“文艺复兴”是欧洲14至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罗马古典文明和人文精神 的形式出现的、反封建反神学的一场人文主义运动。一个世纪以来,国人在非常不同的 意义上使用“中国的文艺复兴”一词。梁启超率先拿“以复古为解放”的清代学术比附 欧洲的文艺复兴,提出了“中国的文艺复兴”问题。1904年,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 迁之大势》第七章中,把清代二百余年称为“中国之文艺复兴时代”,至20年代仍坚持 此说,影响很大。

梁启超对“中国文艺复兴”的解释,着眼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表现方式和历史意义 。他在谈论清代学术时,牢牢地把握住文艺复兴“以复古得解放”的特征,指出:“‘ 清代思潮’果何物耶?简单言之:则对于宋明理学之一大反动,而以‘复古’为其职志 者也。其动机及其内容,皆与欧洲之‘文艺复兴’绝相类。”[1](P.4)不难看出,梁启 超注重的是文艺复兴“复古”的形式,因为就内容看,文艺复兴实为古希腊文学美术乃 至人生观的复活,从这层意义上说,“清代文艺复兴”名实不符,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清代学术虽然在中国学术史上有极大的价值,但清代文艺美术在中国文艺史美术 史上却不占主导地位,中国清代虽有文艺复兴的形式,但未能产生文艺复兴的实绩。梁 启超对此有着明确的认知并深表遗憾,不过,他仍深信清代学术的方向和精神是不错的 ,与欧洲文艺复兴正相同,若借以时日,清学发展的结果必将是可观的。二是清代学术 只注重文字训诂考证辨伪,清代学派之运动,乃“研究法的运动”,非“主义的运动” ,因此之故,其所收获不如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大。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中世纪基督教禁 欲主义的束缚,回归到希腊的感情主义,思想一旦解放,文化乃转一新方向进行,蓬勃 而莫能御。相比较而言,清代学者中仅有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一书,欲以“情感哲学 ”代“理性哲学”,“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之思潮之本质绝相类”,“其志愿确欲为中 国文化转一新方向”,可惜的是,这样一部“三百年间最有价值之奇书”,此后未发生 应有的反响,直到梁启超和胡适起,才充分认识到此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价值,许之为 清代哲学的中坚。

梁启超以中西比较的眼光审视清代学术,首倡“清代文艺复兴”说,影响了包括丁文 江、蒋方震、傅斯年在内的一批学者对清代学术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胡适。

与梁启超从学术变迁的形迹上串通清代学术和欧洲文艺复兴不同,傅斯年主要从方法 论的角度谈论清代文艺复兴。他对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清代的 学问是对宋明学问的一种反动,“很像西洋Renaissance时代的学问,正对着中世的学 问而发”,可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在他看来,“宋明的学问是主观的,清 代的学问是客观的;宋明的学问是演绎的,清代的学问是客观的;宋明的学问是演绎的 ,清代的学问是归纳的;宋明的学问是悟的,清代的学问是证的;宋明的学问是理想的 ,清代的学问是经验的;宋明的学问是独断的,清代的学问是怀疑的”。总之,清代的 学问“很有点科学的意味,用的都是科学的方法”。[2](P.406-415)

区别于梁启超和傅斯年,今人蒋广学则在精神实质上将清代学术与欧洲文艺复兴联系 在一起。他指出:“清学的秘密就在于它像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一样,为人学产生和发 展开拓道路。……(清代)杰出的思想家们所做的事可归结为一句话:孕育科学和民主的 新‘人学’。”[3](P.339)这一超脱皮相的观察,极具创见,揭示了清学的“秘密”在 于“为人学产生和发展开拓道路”,从而将清学与“五四”文化运动联系起来,这一认 识无疑有助于我们了解“五四”的传统学术渊源。

(二)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比附欧洲文艺复兴

提到20世纪中国的文艺复兴,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新文化运动,而著名记者黄远庸 是最早将文艺复兴与新文学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学者。1915年10月,他在致章士钊的一封 信中呼唤文学革命的降临:“愚见以为居今论政,实不知从何处说起。……至根本救济 ,远意当从提倡新文学入手。综之,当使吾国思潮,如何能与现代思潮相接触,而促其 猛省。而其要义,须与一般之人,生出交涉。法须以浅近文艺,普遍四周。史家以文艺 复兴为中世改革之根本,足下当能语其消息盈虚之理也。”[4]黄远庸直击文学改革的 症结,呼吁从提倡新文学下手,将浅近文艺普及到下层社会,使之对一般人的人生产生 影响。此说未能获得章士钊的赞同,却被胡适引为同调,视之为“中国文学革命的预言 ”。黄远庸的文艺复兴说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当然不可能直接论及五四新文化运 动,可以说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毫不相干。但就精神实质而言,他已将新文学运动与文艺 复兴运动等量齐观,与胡适“五四”时期的看法前后呼应。我们从胡适1922年写就的《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有关说法不难推知,胡适的“中国文艺复兴”说与黄远庸的提 法之间具有内在的精神联系。胡适说:“古文学的公同缺点就是不能与一般的人生出交 涉。大凡文学有两个主要分子:一是‘要有我’,二是‘要有人’。有我就是要表现著 作人的性情见解,有人就是要与一般的人生发生交涉。那无数的模仿派的古文学,既没 有我,又没有人,故不值得提起。”[5](P.133-134)胡适把文学能否与一般人生发生交 涉作为其是否有在现代存在价值的理由,这显然是受到了黄远庸的启发。

胡适在1919年2月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导言”中论及清代学术时,对梁启 超的“清代文艺复兴”说表示了有限度的赞同,但他又不为其所囿,而是顺着梁的思路 ,用文艺复兴指称他那个时代正在进行着的思想文化革新事业。胡适1922年2月15日的 日记有这样一则记载:那天他赴文友会,一位外国人宣读了一篇论文《中国文艺复兴的 若干问题》,丁文江认为“中国文艺复兴”一词应如梁启超所说的,只限于指清代的学 术变迁,不应包括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明确反对丁文江的观点,而赞成原著把五四新 文化运动看成中国的文艺复兴。[6](P.267)

现有史料表明,胡适是直接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比附欧洲文艺复兴第一人,他在“五四 ”后的多次讲演中,常常喜欢用中国的文艺复兴来概括五四新文化运动。而这一比附见 诸报章,则以1919年元旦出版的《新潮》杂志为最先。《新潮》是北京大学一群深受启 蒙思潮影响的青年学生,在胡适、陈独秀、蔡元培等新派人物的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 是宣传新文化、新思潮的刊物。正是在胡适的影响下,它取了一个“The Renaissance ”的英文名字,意即“文艺复兴”。该刊中文刊名与英文刊名不取同一意思,而分别以 “新潮”和“文艺复兴”称之,表明新潮社成员把当时的新思潮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 运动相提并论。罗家伦后来在《话五四当年》一文中说得很清楚:“《新潮》的英文名 称是‘Renaissance’(文艺复兴),乃是表示我们的新文化运动很像欧洲的文艺复兴运 动。”[7](P.3-4)然而,把当时的新思潮运动称为“文艺复兴”,并不是他们自己的发 明,而是受胡适的影响。

还在留美期间,胡适即把酝酿中的文学革命比之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语言革新运动, 此后,他便多次把五四文学革命,进而把整个新思潮运动叫做中国的文艺复兴,认为只 有这样才能揭示这一运动的历史意义。由于胡适的不断鼓吹,加之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 地位和影响,他的“五四文艺复兴”说颇为一些人接受,终于衍变成思想界对于五四新 文化运动的一种有代表性的理解。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胡适的“中国文艺复兴”说并不孤单,与之同调的还有自由主 义者蒋梦麟。早在五四运动爆发后一个月,蒋即在《新教育》杂志撰文,畅谈对五四运 动的看法,认为“五四学生运动,就是解放的起点。改变你做人的态度,造成中国的文 运复兴。”而改变人生——生活的态度,方法在于“推翻旧习惯旧思想,研究西洋文学 、哲学、科学、美术。把自己认作活泼泼的一个人。旧己譬如昨日死,新己譬如今日生 。要文运复兴,先要把自己复生。”[8]蒋梦麟在五四运动之后仅一个月的时间,就做 出这样明确而有意义的价值判断,实在具有惊人的世界历史眼光。

蒋梦麟还从中西历史的对比中寻找五四运动的不足及发展方向。他在《这是菌的生长 呢还是笋的生长》一文中指出,欧洲“文运复兴的起始,也只是要求人类本性的权利( 如思想自由、感情自由),后来引到发展自然界的新观念和研究的新方法”,拿欧洲文 艺复兴进行对照,五四新思潮只注重思想一方面,是不完全的,这说明五四新文化运动 “才是文运复兴的初期”,还要做第二段功夫,即发展科学和美术,因为“没有科学和 美术,生活是不会丰富的”。这既是蒋梦麟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看法,也是对五四新 文化运动未来走向的一个指示。[9](P.110)

(三)中国的文艺复兴乃中国人生态度的复兴

在现代“中国文艺复兴”诸说中,新儒家学者梁漱溟的见解值得关注。梁是“五四” 期间标举“新孔学”义旗的急先锋,他不仅反对以反传统为价值取向的新文化运动,也 反对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糊里糊涂的中西调和说,而是充分发挥自己深刻的思想能力,透 过儒家文化的历史表象,深入到先秦原始儒学和宋明新儒学的真精神,谋求中国本有的 人生态度的复兴,从而成为现代新儒学思潮的精神领袖。

梁漱溟高度赞赏蒋百里关于文艺复兴是“人的发现”的说法,对蒋梦麟改变人生态度 的倡仪也极表同情,而对“五四”期间具有西化倾向或中西调和倾向的种种“中国文艺 复兴”说表示不满。他指出:“有人以清代学术比作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文艺复兴的 真意义在其人生态度的复兴,清学有什么人生态度复兴的可说?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 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 艺复兴?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那只有如我现在所说 可以当得起。”[10](P.539)那么,梁漱溟“现在所说”的究竟是什么呢?不过是儒家人 生态度的复兴,即以孔子为代表的“适宜的第二路人生”的复兴。

梁漱溟的中国人生态度复兴说,开启了现代新儒家保守价值取向的先河。后继的新儒 家学者在谈论中国文化重建问题时,普遍具有道统意识和“复古”倾向,强调文化发展 的历史延续性。例如钱穆认为,“新中国之新文化则仍当从旧中国旧文化中翻新,此始 得谓之是复兴。若必待彻底毁灭了旧中国旧文化,赤地新建,异军突起,此又乌得谓之 中国与中国文化之复兴。”[11](P.5)可见,新儒家的“中国文艺复兴”说不是弃旧图 新,而是“返本开新”。

二、胡适的“中国文艺复兴”说

1917年,留美归国途中的胡适,读到薛谢儿女士(Edith Sichel)著《文艺复兴》(Rena issance)一书,将其改译为“再生时代”。40年后,追忆平生功业,最令胡适感到自豪 的,是其对于“中国文艺复兴”的贡献。胡适自1923年应允为中华教育改进社撰写《中 国之文艺复兴》的专论起,到1958年发表《中国文艺复兴运动》止,曾多次以中国的文 艺复兴为题演讲。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所作《今日中国文化的趋势》六讲结集出版 时,干脆名之曰《中国的文艺复兴》,此后,他在论及新文化运动时,仍一再比附欧洲 的文艺复兴运动,因此之故,他赢得了“中国文艺复兴之父”的美誉,美国学者格里德 撰写的胡适思想传记,直接取名为《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大概也有这方面的意思 。

在胡适那里,“中国文艺复兴”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异名而同实。早在留美期间, 胡适即已萌生了以欧洲文艺复兴指导他进行文学改良的思想,其时美国正处于以新诗运 动为先导的思想、文艺的革新时期,从归国后胡适推行新文化运动的程序和内涵来看, 他以“中国的文艺复兴”来涵盖五四新思潮运动,正是从美国的文艺复兴中获得灵感的 。当然,胡适根本上还是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国语运动的影响。我们虽然无法 确知胡适对欧洲文艺复兴这段历史有何等程度的了解,但从他自倡导白话文、倡导语言 革新运动入手推进新文学运动的进行来看,他对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似之点的把握 是有独到之处的。

当然,用系统的观点看,胡适对中国文艺复兴的解说,是在种种矛盾的叙述中展开的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关于文艺复兴的范围。胡适有时候在广泛的历史意义上,将自北宋初期以来一千年 的学术发展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阶段”,视宋人大胆疑古、小心求证的新精神为文艺 复兴的第一时期,把明代王学之兴,尤其是市民文化中戏曲、小说的新精神视为第二时 期,清学的勃兴为第三时期,1915年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为第四时期。有时又将文艺复兴 狭义地限定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且此种界定在当时便被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后来又为 许多自由派学者所坚持,至今仍在港台及海外学术界流行。

2.关于文艺复兴的思想渊源。1951年,胡适为约翰·德·法兰西斯(John De Francis) 的《中国的民族主义与语文改革》(Nationalism and Language Reform in China)写了 一篇书评,指出“中国所有的语文改革,无论是白话文运动也好,提倡拼音也好,毫无 例外的都是由国际主义者(包括无政府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运动)来领导。并一致地受到民 族主义者(包括国民党)的反对。”[12](P.262)胡适通常将国民党置于白话文运动乃至 广义的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这从他1928-1929年间向国民党发难的几篇文字中可以看 得很清楚。国民党是民族主义者,而胡适以及胡适的新文化同事们都是国际主义者,新 文化运动的资源不是传统文化,而是来自西方的刺激和启导。

可是1925年9月,胡适在武昌大学讲“新文学运动的意义”时却说:“新文学之运动, 并不是由外国来的,也不是几个人几年来提倡出来的,白话文学之趋势,在二千年来是 在继续不断的,我们运动的人,不过是把二千年之趋势,把由自然变化之路,加上了人 工,使得快点而已。……新文学运动是中国民族的运动”。一个多月后在美国,胡适更 系统地把他所谓的“中国文艺复兴”定义为“按照我们自己的需要、根据我们的历史传 统去制定方案以解决我们自身问题的一种自觉尝试。”这样一种民族主义的定义,与五 四前后面向西方的新文化运动相去甚远,但与北伐前广州的国民党言论倒有几分相似。 [12](P.73)

3.关于文艺复兴的内容。文艺复兴的主调是推崇人的价值,发扬以人为中心的文化, 即所谓的人文主义(Humanism)。这调子有两个主题:其一是恢复古代希腊、罗马的灿烂 文明,含有“复古”的意味,即此而言,清代学术与欧洲文艺复兴“绝相类”,但它只 是文艺复兴的形迹,而非灵魂和实质;其二是对俗世事物的重视与发扬,即通过对神性 的剥离,凸显人的世俗性,从超越的世界回复到现实世界,从神性的禁锢下把人解放出 来,恢复其人性,这便是蒋方震将文艺复兴称为“人的发现”与“世界的发现”的原因 。 胡适早年常把语言文字改革运动说成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放大一点也只是一个文学的 运动,这与他的美国经历有关,也与他对文艺复兴把握的侧重点有关,他对文艺复兴中 的美术艺术及人生态度甚少注意,这方面与蒋梦麟恰成对照。1915年,胡适萌发并申述 了文学革命、语言革新的想法,但遭到任叔永、梅光迪等诸多留美同学好友的围攻。当 时他就引据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经验来说服他的反对者,要他们明白,白话文学运动不 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特例,它是一个具有普遍性意义、合乎规律的运动。

归国后,胡适进而把新文化运动与当年欧洲的文艺复兴相提并论,认为新文化运动“ 实在是个彻头彻尾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项对一千多年来所逐渐发展的白话故事、小说 、戏剧、歌曲等等活文学之提倡和复兴的有意识的认可。中西双方[两个文艺复兴运动] 还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男人和女人)一种解放的要求。把个人从传 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欧洲文艺复兴是个真正的大解放时代 。个人开始抬起头来,主宰了他自己的独立自由的人格;维护了他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13](P.181-182)必须承认,胡适从“人的解放”这层意义上诠释文艺复兴,触及到 了文艺复兴的实质与核心,比仅从文学革命的意义上概括文艺复兴要深刻得多。

胡适于1935年1月4日在香港大学演讲《中国文艺复兴》时说道:“所谓‘中国文艺复 兴’,有许多人以为是一个文学的运动而已;也有些人以为这不过是把我国的语文简单 化罢了。可是,它却有一个更广阔的涵义。它包含着给与人们一个活文学,同时创造了 新的人生观。它是对我国的传统的成见给与重新估价,也包含一种能够增进和发展各种 科学的研究的学术。检讨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它的一个中心的工夫。”[14](P.41)这是 迄今我们所见到的胡适文字中对“中国文艺复兴”最精到的界说。

在胡适看来,西方近代文化由于经过了基督教的洗礼,要想回复到古典意义的希腊罗 马文明是不可能的,但却有助于西方人创造性地复兴古典文明,将西方文化推进到一个 新的阶段。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文艺复兴与其说是“复古”,勿宁说是“创造”,因此 之故,胡适早年不将“Renaissace”一词意译为“文艺复兴”,而是将其直译为“再生 ”。虽然此后胡适还继续使用“文艺复兴”这个译名,但显然突出了其“再生”的含义 。所谓“再生”,并不等于恢复、复古,而是包含了复古与创造,是二者的统一。[15] 正如美国学者格里德所指出的,在胡适看来,“再生”“不是通过任何实际意义上的古 老文明的再生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创造一种新文明来实现的”,但新文明的创造即文明 “再生”的基础,是对传统的继承、改造和扬弃。因此,胡适竭力要从中国那丰厚的历 史遗产中精选出与现代观念完全一致的成分。“这个信念激励着他在中国的现代经验与 欧洲的文艺复兴之间找到了数量众多的相似之处。”为了突出自己在中国文艺复兴运动 中的领导者地位,胡适特意指出“这场新的运动却是由那些懂得他们的文化遗产而且试 图用新的现代历史批评和探索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遗产的人来领导的。在这个意义上说, 它也是一场人文主义运动”,而复兴的“目标和前途就是一个古老民族和古老文明的再 生”。[16](P.336-337)由此可以推知,胡适认定五四新文化运动即是文艺复兴,便是 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看成复兴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新文化的运动。国人往往把胡适视为民 族文化虚无主义者或全盘西化论者,这是极大的误解。笔者曾撰专文讨论过这一问题, [17]此不赘述。从胡适将“文艺复兴”译作“再生”涵义来看,胡适的中西文化观既不 如保守主义者那么传统,也不像激进主义者那样全盘西化,发表于1919年12月的《新思 潮的意义》中揭橥出的十六字方针,最足以表白胡适的文化心迹和文化理想,即:“研 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18]

三、“五四文艺复兴”说质疑

五四新文化运动在胡适那里也即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这种比附自有其合理的一面, 因为两者都是欧洲和中国思想文化走向现代的转折点,都致力于“人的解放”,高扬人 的价值。正如刘再复所说,“从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来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倒是与 文艺复兴运动相通的,这就是,东西方这两次历史性的文化运动,都是高举‘人’的旗 帜,其战略都在于对人的重新思考和重新发现。”[19](P.28)但是“五四”又有其特殊 性,这种特殊性源于中国不同的文化传统以及“五四”时期的特殊历史条件和“五四” 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特殊历史使命。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绩不如欧洲文艺复兴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价值重估”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的革命,着重于意识形态的转换 ,是在“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条件下确立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语境并探及其终极 命运的。强烈的政治功利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深层思想动力,在狂热的浮躁心态驱使 下的呐喊和宣传,取代了科学的、严谨的学术研究,形势的急迫和时间的短促都不允许 “五四”人从容地从事文化建设,争论、批判、破坏多于建设,这种状况使得新文化运 动的成果不能巩固,随着意识形态潮流的转移,“五四”思想主流必将发生逆转,“五 四”以后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说欧洲文艺复兴事实上打开了西方近代史的大门, 五四新文化运动则试图打开这扇大门而终究未能完全打开,此后也屡有反复,思想文化 革命最终让位于政治革命。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并未特别关注欧洲文艺复兴

如果把新文化运动看成是“五四”知识群体的一项事业,那么,以新文化运动比附文 艺复兴就有以偏概全之病。美国学者格里德称:“除了启蒙运动外,欧洲的文艺复兴也 提供了一种‘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们有意识地加以利用的灵感。”[16](P.336)这一 基本判断用来指称胡适是恰如其分的,但提倡新文化的主将,未见得都像胡适那样认同 欧洲的文艺复兴。比如陈独秀,便对法国大革命更感兴趣,他独尊法兰西,关注人权、 生物进化论和社会主义,文艺复兴则未能进入其视野。对于晚清和民国初年主张改革的 政治家和思想家——不管是温和派还是激进派——来说,法国大革命远比文艺复兴更接 近其现实关怀。只有回到学术文化建设时,“远在天边”的文艺复兴,方才引起国人的 热切关注。陈平原指出:“如果排列欧洲思想运动对中国人的深刻影响,晚清崇拜的是 法国大革命,五四摹仿的是启蒙运动;至于文艺复兴,始终没有形成热潮。即便在其已 经浮出海面的二三十年代,也仍局限于很小的学术圈子,无法让青年学生(此乃20世纪 中国思想文化界风潮涌起的原动力)如痴似醉。在一个以‘西学东渐’为主要标志、以 ‘救亡图存’为主要目标的时代,相对冷淡‘遥远的’文艺复兴,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 了。”[20](P.339-340)可见,胡适特别强调中国的文艺复兴,不免带有自夸的意味。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外发型”的思想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虽也从一定程度上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思想资源,但就总体而言, 它是“外发型”的思想文化变革,欧美各式各样的时髦理论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这种“外发型”的思想现代化运动缺少来自传统的“支援意识”,它后来遭到“全盘 反传统”的指责,实非无由。鲁迅在1936年曾略带偏激地指出:“新文学是在外国文学 潮流的推动下发生的,从中国古代文学方面,几乎一点遗产也没摄取。”[21](P.339) 正是在西洋化色彩太浓,缺少传统基础这层意义上,周作人不赞同胡适以中国的文艺复 兴指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他只是在描述现代散文的进展时,才谨慎地使用“文艺复兴” 这一词汇。1926年,在为俞平伯重刊《陶庵梦忆》作序时,他借题发挥:“我常这样想 ,现代的散文在新文学中受外国的影响最少,这与其说是文学革命的还不如说是文艺复 兴的产物。”[22](P.267)此即是说,仅仅是外国文学、外国思想的横向移植,是不足 以称之为“文艺复兴”的。

西方文艺复兴采取的策略是“复古”,即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他们在复兴古 代灿烂文化的旗帜下,张扬崭新的人文主义观念,让人带着他们应有的尊严和价值在大 地上崛起。与此不同,五四运动不是在“复兴古代文化”的旗号下进行的,相反,是在 打倒古代文化的极端旗帜下进行的,即便在热衷于整理国故的胡适那里,“非古”的意 识也远甚于“复古”的意识。因此,从历史的角度看,从整体上说“五四”文化运动是 一种文艺复兴式的运动是不太确切的。在五四文学运动中,没有一个新文化先驱者打出 复兴古代文化的旗号。当胡适“五四”后认定五四运动是文艺复兴的性质时,并未着眼 于五四运动的总体文化精神,而是着眼于文学形式。他的思路是这样的,在我国古代存 在着一种灿烂的白话文学,但是,这种文学病死了,近一千年中,中国就不断地发生致 力于复活这种文学的活动,“五四”就是这种活动的继续。如果从纯文学形式着眼,“ 五四文艺复兴”是说得过去的。但是“五四”文化运动并不仅仅是一个白话文代替文言 文的运动,如果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界定为白话文运动,本身就是片面的。刘再复认为: “从历史内容的角度说,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它确实是要唤醒在历史上曾经灿烂过的文 化精神,即古希腊、罗马的文化精神,并以这种精神否定中世纪的极其黑暗的文化精神 。因此,复兴古代文化精神,不仅是它的策略,而且也是它的实质。而‘五四’新文化 运动则是与古代文化精神背道而驰的,它不是复兴古代的文化精神,而是全面地、彻底 地否定、批判古代的文化精神,它不承认中国古代历史具有一种特别有益于民族的生存 和发展的文化精神,值得仁人志士们去复兴,去为之奋斗。他们觉得唯一的出路,就是 要与传统决裂,重建新的文化模式,培育新的文化精神。”[19](P.28)

虽然刘再复凸现“五四”的反传统一面有些偏激,未能对提倡新思潮者作出具体的区 分,但若就总体精神倾向而言,“五四”留给后人的印象无疑是批判文化传统,再造文 化新运。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破天荒的变革,它不是传统内的变革,而是 传统的转换;它不是传统的延续,而是走向现代性的革命。尽管它没有巩固自己的成果 ,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毕竟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它的成果 值得后人继承,它的局限和教训正待后人超越。此后的数十年时间里,我们几经曲折, 曾偏离过“五四”开拓的主流方向,但最终又回到了这个航线上来,向更新更高的时代 进发。

收稿日期:2001-12-15

标签:;  ;  ;  ;  ;  ;  ;  ;  ;  ;  

“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研究_文艺复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