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护理干预对手术效果的临床影响评估论文_李宁

河南省人民医院 眼科 450000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护理干预对手术效果的临床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56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均行小梁切除术治疗,将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8例,对照组开展传统护理,观察组则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出院当天及出院6个月后的术眼眼压。结果 观察组干预6个月后的术眼眼压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通过开展全面的护理干预,效果好,临床应用价值突出。

【关键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护理干预;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实为一种由于眼压病理性升高,造成视野缺损,并出现视神经萎缩及视力下降的眼病类型,其有着非常严重的后果,乃是当前首位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1]。针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而言,其发病比较隐蔽,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因而不容易被察觉,待后视野持续缩小,视力呈现不可逆丧失,因而危害性大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现阶段,多采用滤过性手术治疗此病,尤其是小梁切除术。本文依据本院收治行手术治疗的此病患者,开展全面的护理干预,观察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选取来本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56例,均与《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相关诊断标准相符[3],均行小梁切除术,满足相关手术指征,排除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者,另排除合并其他眼部疾病者。将患者按照标准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共分成2组,每组患者均为28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区间28~75岁,平均(56.2±5.5)岁;术前眼压为28~54mmHg。观察组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区间28~74岁,平均(56.1±5.4)岁;术前眼压为28~53mmHg。两组性别等资料经全面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如自我保健、遵医嘱用药及宣教疾病知识等。观察组则实施综合性的护理干预:(1)认知干预。将青光眼患病方面的知识讲解于患者及其家属,如疾病基本概念、眼球解剖结构、病因、治疗方法、临床表现及发病机理等,组织患者对相关手术录像进行观看,并对术后怎样将眼压控制好进行讲解,帮助患者更好的了解青光眼知识。(2)行为干预。指导患者自己完成眼压的测评,且准确记录,另指导正确点眼药水的方法,尤其是将正确按摩眼球的方法教于患者,改变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引导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保持大便通常、预防感冒咳嗽、劳逸结合等。(3)心理干预。开展行为许梿与心理指导。将怎样控制不良情绪的方法教于患者,引导其控制好自己的心态。使患者了解负性心理状态会加重青光眼病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与信心。(4)家属干预。使患者家属知晓患者遵医行为,以及家属对此方面的重视度与手术效果之间的关系。家属需要依据患者具体的用药时间,随时进行提醒,如果护士不在身边,可采取设置闹铃、打电话等方式进行提醒。另外,家属还需要对患者不良习惯进行监督,并及时进行纠正。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患者出院当天及出院6个月后,运用TOPCON型非接触式眼压计(日本佳能),对两组患者术眼眼压进行测量,且准确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SPSS23.0处理数据,(±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X2检验),P<0.05表示组间有显著差异。

2.结果

出院当天,两组眼压值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眼压值相比对照组,明显偏低(P<0.05),见表1。

3.讨论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对视功能造成严重危害的眼病,在世界范围内,患病数已达500万[4]。而在我国,普遍指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数高于开角型,但据最新流行病学研究得知,后者在我国的发病数呈现逐年快速增加趋势[5]。针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而言,其实为一种带有终身性的疾病,伴随医疗技术水平的日渐提升,其治疗药物的种类日渐增多,但当前最长采用的是手术治疗,而最经典的则为小梁切除术,但需要指出的是,抗青光眼手术尽管比较简单,但其效果相比白内障手术,却远不及后者,而且还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另外,手术效果密切相关于患者依从性、术后护理等,这已经成为眼科医师的共识。从青光眼的概念来分析,高眼压为青光眼的典型损害因素;而基于其治疗而言,降眼压为其核心手段;所以,本文将眼压数据当作重点研究指标。由本文研究得知,观察组干预6个月后的术眼眼压值低于对照组。由此得知,虽然常规护理宣教也能起到干预效果,但因患者缺乏专业知识,开展较为肤浅或次数较少的健康宣教,通常难为患者及其家属留下深刻影响,因此,本文开展了全面且系统化的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深入了解青光眼知识,引导患者按时复诊,尤其是掌握正确按摩眼球的方法,掌握评估眼压水平及自我检测的方法,并较之有效控眼压的方法,因而患者眼压值得到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将全面的护理干预应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可获得较好效果,临床综用价值明显。

参考文献:

[1]冷非, 白大勇, 梁天蔚,等. 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效果比较[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7, 38(8):724-726.

[2]张宇. 派立明联合美开朗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36):81-82.

[3]赵新亚, 刘贺平. 降眼压药物干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效果及对患者身心健康的影响[J]. 中国疗养医学, 2018, 27(3):306-308.

[4]郑金华, 李志敏.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药物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干预[J]. 护士进修杂志, 2016, 27(14):1293-1295.

[5]赵靖, 王守境. 抗青光眼手术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眼科新进展, 2001, 21(5):323-325.

论文作者:李宁

论文发表刊物:《护理前沿》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  ;  ;  ;  ;  ;  ;  ;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护理干预对手术效果的临床影响评估论文_李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