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探析_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论文

事业单位改革探析_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论文

事业单位改革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事业单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国家事业单位,不仅承担着政治思想、法律观念、道德修养等精神文明建设任务,而且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伟大使命。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青海省各项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涉及各行各业的事业单位网络。这些事业单位在全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的现状越来越不适应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事业单位目前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以及自身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部门所有,条块分割,重复设置,结构布局不合理。由于条块分割,部门所有,缺乏统筹规划,造成同类机构在同一地区重复设置,浪费人力、物力、财力。有些事业单位任务不足,服务对象单一,人员结构不合理,比例失调,整体功能发挥不够;二是国家兴办,规模过大,机构和人员增长过快。我国事业单位的各项管理体制和自身运行机制基本上是由计划经济模式派生的,形成了事业单位的举办、管理、经费供给主要由国家包办的格局。截止1992年底,全省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中,国家兴办的事业单位占96.17%,“吃财政”的人员占92.68%,机构人员增长过快,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超过了各级财政的承受能力,“人头费”吃掉了事业费,严重影响事业的发展;三是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影响活力。多年来,事业单位一直是由主管部门管理,从资金、计划、项目、工资、福利到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用人制度等都套用行政机关的管理办法。事业单位行政化、机关化、形成官本位体制,抹煞了事业单位同党政机关的职能区别,阻碍了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特点,按照社会需要和经济规律去自我发展的活力;四是宏观调控和日常管理薄弱。由于事业单位实行分级管理,其机构设置、发展趋势、人员增长以及各类事业单位之间的比例关系等没有形成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机制。

因此,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事业单位应本着政事分开、优化人员结构、增强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拓宽经费渠道的原则,对管理体制、机构编制和人事制度进行综合配套改革。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一套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管理制度,增强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能力,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就体制改革而言,其主要任务是实行政事分开,积极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区域化、产业化和兴办主体的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理顺政事关系,扩大事业单位的自主权,结合党政机构改革,科学界定事业单位的范围和职责。今后,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行政职能,应交由政府有关部门承担。党政机关所承担的技术、服务性工作及其机构、人员可分离出来,交由事业单位承担,使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各司其职。对一些失去事业单位特征,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直接划转为企业。对一些不要国家财政拨款,并向国家上缴适当利税的事业单位,可逐步改为经济实体,向企业化过渡。政府要简政放权,减少对事业单位的直接管理和行政干预,扩大事业单位的管理、经营自主权,促进转换运行机制,增强活力,使其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服务实体和社会法人。要弱化部门所有制,打破条块分割。要改变事业单位过分依附于主管部门,只对主管部门对口服务和按行政级别对应设置的状况。除一些高精尖、从事基础研究以及少数行业性事业单位外,均应按照区域经济与公益事业的需求,合理布局,就近服务,逐步下放给所在地或交由企业和社会主办,以克服事业机构重复设置或过多集中于一地的弊端,使事业单位能够直接面向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其效能。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多元化举办事业。要打破国家统一兴办、政府直接管理的格局,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私营、集体和外资事业单位为补充,多种成份并存,共同发展,平等竞争的多元化结构。除涉及国家机密的科研机构和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出版等必须由国家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外,一般性事业单位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支持集体、企业、个人和社会其他力量积极兴办。同时,鼓励多渠道吸收资金,包括国外、省外资金,发展各项事业,逐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事业单位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积极鼓励事业单位与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使其逐步成为经济建设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类企业可以兼并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也可以兼并其它事业单位。鼓励有条件的单位采取智力投资、技术入股等方式与企业联合开发产品,创办经济实体,或直接进入市场,搞企业化,以科技促进经济发展。要转换运行机制,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逐步建立以政事分开,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基础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事业发展机制。多数事业单位可以成为独立的社会法人,逐步进入市场,走向社会、相互竞争,优胜劣汰,促进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之间、事业单位相互之间的平衡发展,加大事业单位同社会经济相结合的力度和广度。对部分国有事业单位,可以实行股份制经营,也可以承包、租赁、拍卖给社会或个人经营。

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实行分类改革、分类管理,促进内部运行机制转换,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减轻财政负担;调整结构布局,精干人员队伍,推进机构编制合理化;建立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制度,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不断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按经费不同来源,实行分类改革、分类管理。即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任务和经费来源渠道,将事业单位划分为自收自支、差额补助、全额拨款三种类型。经费自收自支或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可不同程度地享受企业的各项自主权,内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由各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自主决定。经费实行差额补助的事业单位,在机构编制管理上适当放宽。其中实行定额补助、增人不增经费的事业单位也可进一步放宽。经费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对其数量和规模严格控制,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管理。

为了推动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合理化,对现有事业机构进行清理整顿,发展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新型事业单位。对长期不出成果,或业务相近、重复设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的事业单位,原则上予以撤销或兼并。对设置过于零散、规模过小、服务对象单一的单位,要加以合并。同时要积极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不需国家花钱、能够在企业和政府间起桥梁作用的各种社会性中介服务组织。在调整机构的过程中要改善人员结构状况,逐步解决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行政管理和后勤人员过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减少,结构比例失调等问题。要精减领导职数和内部行政管理机构,推动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逐步减少“吃财政”的人员数量。要建立和实行事业单位的法人登记制度给国家确定的每一个事业单位颁发相应的法人证书,使事业单位依法开展经济和社会活动,保障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主要任务是改变用管理党政干部的办法来管理事业单位的人员,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在用人、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这就要首先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和聘用制。事业单位的行政领导,可以由上级委任,也可以招标选聘或者由职工民主选举产生。要积极鼓励和推进事业单位实行内部优化组合,多渠道,多形式聘任或聘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要充分发挥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作用,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员承包、租赁、领办、创办中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以及到农村牧区、社会开展各类有偿服务。应允许一些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应聘从事第二职业,或在业余时间从事个体经营活动,工作量较小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在几个单位应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要建立人才社会调节机制,大力发展和培育人才市场,运用市场机制调节事业单位人才布局结构。

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建立并实行适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不同的工资制度和分配方式,与国家机关工资制度脱钩。要在国家宏观控制的前提下,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给单位一定的分配自主权。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可以实行企业分配制度,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等办法。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根据经费自主程度,实行不同形式的工资分配。可以参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行工资总额包干,也可以参照企业化经营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实行工效挂钩的办法。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进一步核定编制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同时,建立科学的完善的考核奖惩制度,节减人员的工资和考核奖励工资由单位自主分配。要加快事业单位养老、医疗、待业等保险制度的改革步伐,逐步建立起资金来源多渠道,调节机制较完善、基金管理社会化、监督机制较健全的适合事业单位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正常的养老、医疗、待业保险待遇支付、调节和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基金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筹措。

总之,事业单位的改革要在遵循改革的总体目标、任务、方向的前提下,贯彻因地、因行业制宜和分类改革的方针,充分调动和发挥事业单位自身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等方面的积极性,统筹规划,统一组织,分工负责,配套协调,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逐步推进。

标签:;  ;  ;  ;  ;  ;  ;  

事业单位改革探析_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