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台湾社会意识的特点_台海时事论文

当前台湾社会意识的特点_台海时事论文

当前台湾社会意识的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意识论文,台湾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台湾各阶层和群体在台湾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演变和社会结构下,造就了共同的心理状态、思想倾向和文化传统。本文从思想倾向角度,探讨当前台湾社会意识的特征。

台湾本土意识 台湾光复后,台湾同胞积极恢复中华文化,学习国语(普通话),祖国意识高涨。但1949年蒋介石集团带百万大陆人群退踞台湾,将台湾作为其“复兴基地”,建立“独立王国”,对抗祖国大陆,阻隔往来,使两地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它以大陆外省籍人垄断各级权力岗位,在台湾施行专制统治,进行“省籍歧视”,使本省人产生“二等国民”的屈辱感。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台湾经济迅猛发展,台湾本省大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壮大起来,强烈要求民主权利。蒋经国于70年代初执政后,为了巩固在台湾的统治地位,不得不向现实低头,采取“本土化”政策,培养一批本土菁英,助长了本土意识。1988年李登辉上台后,顺水推舟,进一步推动本土化政策,终于使整个国民党政权本土化,台湾本省人势力取代外省人势力,占了统治地位,增强了本土意识。应该说,这是占台湾人口大多数的本省人要求和维护自己的利益与权利和台湾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台湾有些人将本土意识加以夸大或扭曲,在两岸关系问题上,提出“台湾第一”、“台湾优先”,要从台湾本岛利益优先出发,而不是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与祖国观念、民族观念相对立。这种思想加剧了台湾民众对统独问题的分化和国家认同的混乱。

族群意识 台湾居民由历史上几次大移民构成。在清朝统治时期,移民大多按大陆祖籍地分类相聚相亲,分为泉州、漳州、客家人群,另有原住民族。他们之间时而进行“分类械斗”。到19世纪中期台湾从移民社会过渡到定居社会、西方各殖民国入侵之后,“分类械斗”减少,开始产生台湾人意识。日本占据时期,日本人自称为内地人,称台湾人为本岛人。本岛人内尚有闽南人(福佬人包括泉州、漳州)、客家人和原住民之分,但对立意识大为减轻,而对抗日本(内地)人的本岛人意识非常强烈。台湾光复后,大陆新移民到台湾,被称为外省人,原在台居民被称为本省人。由于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省籍歧视”和种种劣迹,省籍矛盾很深。但在蒋氏父子时期,在其独裁专制统治下,省籍矛盾、族群问题尚未表面化。加之,民间一般人经过数十年的共同生活和族群的通婚融合,已快淡忘自己的省籍背景,族群隔阂和族群意识有所淡化。然而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民党统治结构的“本土化”,催化了省籍矛盾和族群意识。外省中生代原本预期的政治接班优势消失,因而产生了相应的危机感和强烈的族群意识。近十年来,台湾政争连绵不断,尤其是每逢选举,省籍矛盾、族群意识便凸显和强化,不少政治运动以省籍、族群划分的方式来动员。国民党一方面指责民进党、新党挑起“省籍冲突”,另一方面却巧妙地利用“省籍情结”拉票和分化在野党支持者。民进党即提升“族群矛盾”,利用“省籍”争取支持者,甚至露骨地喊出“台湾人要选台湾人”。新党也进行“省籍动员”,批判国民党的“本土化”,攻击民进党“排外”,搞“福佬人民粹主义”。台湾朝野三党互相攻击他党挑起“省籍冲突”,却大力利用“族群问题”为自己捞取政治利益。族群问题成为当前台湾政治生态中的敏感议题。

悲情意识 一个世纪来,台湾同胞经历了分裂与统一的多变、屈辱和困厄的遭遇。前半世纪,在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同胞当了亡国奴;后半世纪在国民党专制统治下当了二等国民;近十年台湾社会为政治乱象、社会脱序和统独问题所困扰。这一切造就了台湾人苦难的悲情意识。这在台湾的戏剧、民歌、电影中都得到反映。如台湾仔戏,是本世纪初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由台湾的歌仔阵(闽南话的说唱)吸收梨园戏、京剧等表演艺术而创立的,但比梨园戏有更多的“哭戏”,以闽南话的哭调仔见长。又如民歌,在日踞时期,“雨夜花”、“望春风”、“心酸酸”、“农村曲”等许多哭调仔味的民歌广为流传。到国民党统治时期仍是“补破网”、“卖肉粽”、“收酒矸”等不少悲伤哀怨的歌谣引人心酸。再如电影《悲情城市》,描写一家在“二·二八”后的遭遇,轰动一时,曾获得威尼斯影展奖。悲戏、悲歌反映台湾同胞的悲情心态、意识,引发人们的怜悯、同情和愤慨。民进党的前身党外运动的选举候选人在竞选现场播放“补破网”、“雨夜花”等歌谣,营造苦难和辛酸的气氛,以感动现场听众。民进党仍以悲情式动员来达到政治目的。典型的台独理论认为台湾从荷兰人、郑成功、清朝、日本人到国民党,一直受到外来统治者的压迫,因此台湾人要打倒外来统治者,建立自己的国家。他们不区分外国侵略、压迫(荷兰和日本)与国家内部统治压迫(郑成功、清朝和国民党)的不同性质和内涵,把台湾的历史说成“超级受害、坎坷、可怜的身世”,极端扩张悲情文化,将本土文学几乎等同于“眼泪文学”,眼泪愈多才愈“爱台湾”。不少人受这种观点影响,对台湾历史产生误解。如甲午战争时,清朝因积弱而战败于日本,被迫割让台湾,误认为“割让”就是“遗弃”台湾,而埋怨祖国“出卖”台湾,将悲情意识转变为台独意识。

维持现状意识 台湾的中产阶级很庞大,人数仅次于工人阶级,如果加上自认为是中产阶级的人即可达台湾人口的约6成,是台湾社会十分重要与活跃的阶层。他们为了切身利益,力求维持现状,希望台湾政治和社会安定,两岸关系稳定发展。据1998年1月27日,台湾“陆委会”汇整归纳的民意调查,希望维持现状的民众达8成。今年9月30日,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对台湾新闻媒体大陆访问团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满足了广大台湾同胞求和平、求安定、维持现状的要求,不仅不会影响台湾同胞的生活和既有利益,而且台湾同胞还可以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崇高尊严和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一国两制”已经在香港实现,证明香港同胞不仅保持着原来生活和既有利益,而且香港更加繁荣,在国际上享有尊严地位。”可是,台湾当局却以“台湾不同于香港”,反对“一国两制”,坚持“中华民国在台湾”,要“分裂分治”。这是背离“一国两制”原则,也违背台湾同胞“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认知。它还以“戒急用忍”,反对“三通”,阻挠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为防止台湾独立和外国侵略,祖国大陆“不放弃使用武力”,是维护台湾海峡和平的必要保障,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经过1995-1996年的台海危机之后,台湾同胞对于稳定两岸关系的认识更为深切。美国也公开表明“三不支持”。反对台独,稳定发展两岸关系是符合台湾同胞维持现状意识的。

标签:;  ;  

当前台湾社会意识的特点_台海时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