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_政治文化论文

信息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_政治文化论文

信息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明建设论文,哲学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50年代以来的“信息革命”已为人们所公认。“信息社会”、“信息文明”、“信息时代”等无论作为概念还是现实,都已不容否认。因此,信息文明建设也就提上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乃至物质文明建设的日程。本文试对此作初步探讨。

信息现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首先必须给予理论界定或本体论确认。我们知道,传统哲学是以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作为自己的基本问题的,这个本体论的基本范畴是前信息时代的产物,它不能不受那个时代的限制并带有历史的局限性。若以此来划分,那么信息到底属于物质还是属于精神?恐怕二者都不是。既然在哲学本体论上(本质论上)信息既不能划归物质范畴也不能划归精神范畴,那么在社会实践中也就很难把信息文明归入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地提出信息文明建设问题。

信息这一概念作为科学范畴最初是由美国科学家申农在信息论中提出和运用的。作为通信的内容,信息被看作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因为人们在获得信息的同时,也就相应地获得了某种对事物更明确的认识,随着信息概念的广泛运用,人们对它的解释也越来越多,仅对信息的定义已不下百种,但却仍然弄不清信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以物质与精神范畴来界说信息的便有五类,即:信息的本质是物质或物质性的;信息本质上是精神的;信息的本质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信息是不同于物质与精神的第三态;部分信息是物质的,部分信息是精神的。这些界说各执其理,莫衷一是。既无法否定又很难认同和统一。因此,我们赞成国内某些学者用场的概念来描述信息(详见张小军所著《社会场论》一书),并认为信息是一种不同于有形实物和以上各种说法的“虚物”,但不是一般的虚物,而是一种特殊的虚物即“共振虚物”,它具有致序的功能,是一种负熵。其独特的性质及其发生,至少是两种虚物共振的结果。物息包括各种消息、情报资料、物相(声色形貌)等等,它们与各种符号通常成为信源,而信宿的虚物形态在人类社会中主要表现为人脑的思维。社会信息产生于人脑接受信源物息时的一系列复杂操作。在上述界定中,有一种看法认为信息是实物(或物质),如“树”的信息是因为有树的实物存在而不是凭人脑想像出来的。这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树的信息的产生并不是实物的树进入人脑,而是树的物息或符号借助光电场传入人脑,产生的树的信息也不是一棵实物的树,而是树的思维符号,树的信息正是树的物息符号和意识符号共振的结果。因此,信息不能单独属于任何一方,否则都不是“信息”而只是物息或符号之类。广义的“物质”范畴应该包括宇宙中的一切存在,包括实物和虚物。信息是“物”,但不是实物而是虚物。作为虚物,信息又不简单是意识或精神本身,而是一种共振的复合虚物。并以高能量低能耗的共振方式传递相互作用。虚物也是一种物,是场能量运作的表现形态之一,因而具有能量。在维纳看来,不消耗能量就不能传递信息。在场的意义下,物质、能量、信息没有根本的界限(不过是场的实物态凝聚态粒性物与虚物态弥漫态波性物而已),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用传统思维中的物质与精神范畴来界说信息也就很难得到准确的表达。信息与物息等其它虚物之间彼此互相转换,一方面物息等虚物复合可形成信息,另方面已经生成的信息又可用其它虚物来表示,如上述树的信息可被赋以文字或图形符号等。实物的能量大多具有可测的相对固定值并遵循能量转换中的守恒定律,而信息性虚物的能量在转换中却无定值,不遵守能量守恒(如一条信息或消息,对不同个人乃至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作用结果)。正因为如此,物息、符号、意识、知识等等以及由它们复合而成的信息和文化,构成了社会中最活跃、最主动的方面。并对社会存在及其演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进化作用。这一点从人的思维脱颖于动物界以及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经过工业社会而迈进信息社会的史实便能证明。思维信息、语言信息以及信息工具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信息等虚物的进化作用本质上来源于它的省能和致序特性。二是媒介作用,信息虚物由于运作省能,能够更快更好地充当物质间的传递媒介物,是社会中主要的沟通方式,特别是信息的共振特点,决定其更显媒介作用。三是放大作用。信息等虚物在其社会运动中常常产生增殖现象,如上所述,由于它违反能量守恒定律,具有不确定的能量,因此在运作和传递的相互作用中可以自行增殖(如一个“上帝”的虚物就影响世界上十几亿信徒)。四是控制作用。虚物的省能特点以及信息的致序性,使其具有比实物远为重要的控制作用。社会中最主要的控制物即政治权力便是一种“虚物”或曰权能信息。五是致序作用。信息量是一种负熵,而熵是系统无组织的量度。信息的反熵倾向将不断减少不确定性和无组织情况。社会(及生物机体)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和秩序,信息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的研究和分析表明,信息不仅在传统的物质与精神范畴中无法归属,而且信息的地位和作用也远非物质和精神范畴所能概括。因此基于传统思维中物质与精神范畴所划分的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也不能包括和代替信息文明,所以我们必须明确地提出和深入地研究信息文明建设问题。如果我们承认现在的世界与人类社会已经经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而进入信息文明,那么不确定信息文明建设恐怕就无法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很难跟上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正如江泽民所说,“四个现代化,哪一个也离不开信息化。”

信息与信息文明建设的作用,不限于理论上的一般概括和界定,而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则具体地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方面。

首先,信息技术与智能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国内外的研究认为,一种以信息为重要原料的生产方式正在和已经出现。有人把全球兴起的创意与电脑的联手称之为“观念产业革命”。由于信息的迅速及时或瞬间反应,已使商品的产—供—销之间信息反馈的时间差、地区差几乎缩小到零的程度。信息先于生产即以买定产的方式,节省了库存,节省了积压,也节省了风险。因为信息交流速度的加速,使生产和流通中的库存规模缩小,甚至不再需要库存,相关的运输工具由大变小,运输频率加快,资金占用由多到少,信息消除了传统生产流通诸环节的浪费,并成为现代生产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经济资源。同时,信息资源还克服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中资源只能独占和使用的局限性,而可为不同的使用者所共享,并在使用中产生更多的信息。这就使得商品生产之间的竞争空前激烈。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和全球卫星通信的发展,信息迅速更新,产品及时换代,年推陈出新的比例甚至高达50%。这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由高数量转向高质量,知识型信息型劳动力逐渐成为主流(主要发达国家的白领工人比例早已超过蓝领工人)。信息革命正在或已经改变了人类经济生活及物质文明的几乎一切领域。

其次,信息技术革命对政治文明及制度文明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外的研究者认为,要想了解民主的前景,就必须弄清信息在政治生活中所起的新作用,或者叫做“信息政治”。他们认为,随着信息革命的发生和信息文明的到来,权力或者力量正在发生转移。权力或力量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支配他人的力量,通常是由暴力、财富和知识三个要素构成。在不同历史阶段中,这三个要素的地位是不同的。在漫长的农业文明中,暴力起着主导作用,这是人们攫取财富、扩大权力的主要基础。在工业文明的早期,财富(金钱)日益增加权力的筹码,它渐渐成了权力、地位的象征,成了控制社会的主要手段,而正在到来的信息文明,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知识的急剧膨胀与迅速传播,即所谓的知识和信息的“大爆炸”。所以权力或力量将由金钱向知识转移,谁握有大量的知识信息,谁就能在未来的世纪中获胜,无论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还是一个人来说,都是如此。我们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所说的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及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实在是信息时代所必需。据认为,信息时代有三种事影响着未来的政治。一是脑力工人(或脑力劳动者或白领工人或知识型工人,也有不准确的“知识阶级”“文化阶级”之称)人数的增加,用我们通常的说法就是知识化劳动者的增多,它不仅成为上述所谓权力或力量转移的原因,而且也创造了政治参与或民主政治的主体条件和力量。二是决策任务的新发展。决策是政治最关键的方面,现实中为什么有些决策的质量不高,主要不是因为决策者愚昧,而是社会流动的信息越来越多越快,需要做的决定决策也过多过快,大有使决策者应接不暇之势。这就迫使社会不得不容纳更多的人来参与决策,这就是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所谓参与管理制度产生的原因。三是电脑对政治制度有巨大的影响。体积大,集中控制使用的电脑系统增强了国家对个人的权力。体积小分散使用的电脑和电脑网络却可以用来加强个人的权力。电脑可以大大改变军事战略上的平衡、政治选举,甚至决定政治问题的方式。所以有人认为电脑可能是自从创立投票以来民主政治的最重要的朋友。总之,信息是同权力和政治密切相关的,如政治的公开化、透明度、“阳光法”等等,随着“信息政治”时代的到来,就更是如此了。

再次,是信息文明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文化建设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下面将专门论述),这里仅在社会形态的完整性即经济政治文化相统一的意义上论及。社会文化是一种复合虚物,它本身并不等于信息,它是集物息、符号、语言以及信息等为一身的复合体。由于文化的发生作用主要是以信息方式即文化主体与受体发生文化信息共振的方式进行的,它本身又包含着许多信息性虚物也就是以信息方式存在的虚物,如语言、文字、思想、知识等等,所以可以把社会文化看作是一个信息复合体。在帕森斯的社会行动体系理论中,不仅认为文化子系承担着维模(即指模式之维护)的功能,而且认为它是控制和操纵其它子系变迁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处在物理有机环境—行为有机体—人格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的最高控制层。文化体系是一个高信息(资讯)、耗能少的子系,由于这一特点它能够节制和约束那些信息少、高能耗的体系。以信息和能量特征来划分控制的强弱,是符合控制论的,也是与人类进化的历史相符的。高信息意味着高秩序,高秩序控制低秩序,低能耗优于高能耗,这是能量运作的必然,也是人类进化的选择。社会愈是向复杂进化,愈是呈现出分叉和选择的多样化(即解的多重性)。正因为如此,信息才有意义。信息是为消除不确定性才产生的,没有不确定,便没有信息存在的必要。因此人们把人类文化类型分为:采摘、渔猎文化;畜牧文化;农耕和养殖文化;机器工业文化;信息智能文化。可见信息智能文化成为截至目前人类文化的最高类型,而信息的贡献功不可没。

综上所述,“信息革命”作为“科学技术革命”、“产业革命”、“智能革命”、“观念革命”、“文化革命”等等,纵向地历时态(或历史)地看,它将人类文明推向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信息文明(并将人类文化推进到信息智能文化阶段);横向地共时态(或现实)地看,它将社会形态推进到信息经济信息政治信息文化的新阶段。因此,我们若想真正加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就不能不认识和研究作为人类文明新阶段新水平新形态的信息文明建设。

信息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是我们在本文中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因为自50年代信息革命发生以来,人们对信息技术给经济建设或物质文明建设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已是有目共睹,谈“信息经济”多,谈“信息精神”少。至于信息文明建设就更难或几乎没有摆上议事日程。

信息存在决定意识,在某种意义上说,为了使人们的精神更文明就需要就必须传播文明的信息,或者说使信息更文明。如果说人们的精神、意识、认识、观念、知识、文化、道德伦理等一切精神思维内容都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通过接受各种信息获得的话,那么没有信息传播或文明信息的传播,也就没有人们的精神活动可言,更不会有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可言。人类认识信息现象并建立信息科学是本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情,但信息现象的存在及信息的传播却早已有之古已有之(其实原始人之间的一个动作一种声音就是在传达一种信息,只不过它没有成为科学没有今天的信息传递工具罢了)。没有信息传播人类历史文明就不可能延续至今。所以信息的传播特别是文明信息的传播是人类精神运动和精神文明建设所离不开的。由此可见,如何搞好信息文明建设已是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关键。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信息传播却并非尽如人意。由于信源、信宿、载体、环境以及转换方式和规则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导致信息的破损、丢失、失真,造成假残信息。如人们所说的信息的“假冒伪劣”,它比商品的假冒伪劣更危险,因为用假信息作决策,不仅不会产生好的科学决策,反而可能造成重大决策失误。这种决策小则害民,大则误国。社会的信息化必然要求信息的社会化。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一刻也离不开信息。其实不止经济,政治决策也一刻离不开信息。同时经济信息、政治信息、文化信息也都需要传播,不传播就不能为人们所共享,就失去了价值。但信息传播如何净化和消除“信息污染”、“信息垃圾”,如何防止假冒伪劣信息却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正如美国某网络公司的一位总经理所说,想要掌握或控制经由网络传输的大量色情暴力和犯罪数据,在技术上几乎是无法实现的。美国的电脑犯罪每年使企业和消费者损失高达百亿美元。面对“黄色垃圾”以及“信息污染”,一位母亲所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呼喊令人深思。据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每天看电视超过三个小时以上的少年儿童智力明显低下,学习成绩均差。同时,我们又在被“大爆炸”的信息所淹没,通过卫星转播的有线电视节目可达五百个频道。除此之外还有成百上千的报刊杂志和数不清的各类图书。由于信息的“爆炸”和泛滥,就造成了“信息过剩症”,萨盖定律开始发挥作用,戴一块表的人知道准确的时间,戴两块表的人反而不敢确定当前的钟点了。显而易见,信息革命正因为是一种高科技高智能的革命(其传播速度的“瞬时反应”已使“地区差”、“时间差”缩小为零),所以它也就更难驾驭和控制,在带来巨大正效应的同时,也不可能不带来负效应或者叫管理和调控的困难。因此,我们必须看到信息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不但要研究经济信息政治信息,还要研究思想文化道德精神信息。一条好的经济信息固然可以使一个企业或地区获得巨大经济价值和货币收入,但一条坏的思想文化信息(如“黄色垃圾”)也可能毁掉一个青少年的一生(甚至一代青少年),这也并非危言耸听。所以,要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首先大力促进信息文明建设,信息管理也应该立法。这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因为在信息革命、信息社会、信息文明阶段是不能离开信息去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乃至物质文明建设的。

搞好信息文明建设,还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信息文明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间的关系。应当看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工业化的过程尚未完成,与发达国家相比,信息产业差距更大。这就造成了我国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并存的现状和局面,使我们面临着双重乃至三重任务,我们的农业要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我们的工业要现代化、信息化,我们的信息化既要社会化又要产业化,这些任务哪一个都不能忽略不能甩掉,哪一项任务完不成都不可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强国。我们知道,下世纪的基本特征就是生产、资本、产品、技术、信息都将国际化。如果我们信息开发不够,就不能更多吸收国际信息。信息的社会化必然走向信息的产业化,其构成大致是信息制造业、信息传输业、信息服务业将全面发展,信息高新技术的发展走向产业化,信息技术手段将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因此应当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设信息文明,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进社会各方面的工作,提高信息开发程度和社会共享程度,使社会信息化得到全面的脚踏实地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推进信息化。

总之,信息文明建设是一个经济性、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现实性、未来性都很强的课题,现在还不可能拿出十分完满的答案。但我们相信,借十四届六中全会的东风,我国信息文明建设的大发展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飞跃。

标签:;  ;  ;  ;  

信息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_政治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